05.21 红楼梦里的一个太监,与元春之死和贾府败落大有关联!

红楼梦里的一个太监,与元春之死和贾府败落大有关联!

红楼梦里的很多情节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其实内里都是互相咬合彼此关联的,如果只是读字面意思,很难解出背后的深意来,就像脂砚斋对风月宝鉴的批语“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一样,深意永远藏在情节背后。

这也是红楼梦一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关键所在,看似极平常的一件事,背后可能藏着很多重要信息,也许最让你犯疑的一个问题,就是揭开红楼之谜的关键所在。

比如很多红友疑惑的一件事:贾府是天下望族,不仅是国公府,还是贵妃元春娘家,如此尊贵的侯门公府,为何一个太监都敢来借银打秋风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太监跑到贾府借银子的情节发生在原文第七十二回,除了夏太监借银,这一回里还发生了很多事,都不简单,如贾琏向鸳鸯借当、王熙凤做的夺锦之梦,林之孝建议裁人、王夫人打发彩霞……这些事看上去彼此互不相干,但内在却有这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且看原文:

一语未了,人回:“夏太府打发了一个小内监来说话。”贾琏听了,忙皱眉道:“又是什么话,一年他们也搬够了。”……那小太监便说:“夏爷爷因今儿偶见一所房子,如今竟短二百两银子,打发我来问舅奶奶家里,有现成的银子暂借一二百,过一两日就送过来。”……小太监道:“夏爷爷还说了,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等今年年底下,自然一齐都送过来。”

这段夏太监着小太监到贾府借银子的情节,看似极平常,但细思却大有深意,从贾琏和小太监的话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这个夏太监非止一次从贾府借银子了,而且借的银子一直都没还,说是借,其实都是打着借的旗号勒索。

红楼梦里的一个太监,与元春之死和贾府败落大有关联!

贾琏听闻夏太监府里有小太监来说话,当时的反应就是“忙皱眉”,然后又说:“又是什么话,一年他们也搬够了。”这话细思恐极啊,什么是“又”?什么是“搬够了”?

也就是说,这个夏太监在一点一点搜刮贾府财产,通过各种名目向贾府借钱,或者银子,或者古董,反正只要是值钱的,隔三差五就着人来借,而且从来不讲还。他为什么敢如此放肆的到贵妃的娘家去勒索银子?而且自己还不出面,而是让一个小太监去?谁给他的胆子?

再细思之前贾琏向鸳鸯借当,我们很容易会得出,此时的贾府已经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了,但元春明明还是贵妃,为什么娘家就沦落到这步田地了呢?没钱不说,每天还有不止一波像夏太监这样的人打着名目要银子,这难道不是很奇怪吗?

细思贾琏那句话,他说“一年他们也搬够了。”这句话是重点,也就是说,到王熙凤做夺锦之梦的时候,夏太监已经用各种由头向贾府借了一年的银子或贵重物品了,每次都说还,但似乎从来都没还过,所以贾琏用了一个“搬”字,这个字很吓人,言下之意是说,贾府正是被这些人给搬空了,而也正是贾府的败落,才让这些人有机会搬空贾府。

夏太监这次借银子是在贾母生日之后,也就是八月份前后,一年前的贾府都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知道,上一年贾府发生了很多事,跟贾府兴衰有极大关联的事情有两件,一件是贾敬死亡,一件是宫里老太妃薨逝。

我曾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过,宫里老太妃薨逝,其实曹公暗写的也许正是元春之死,即便不是元春之死,此时的元春也必然已失宠,贾府因此失势,这跟王熙凤的夺锦之梦吻合。元春失势,贾府自然随之衰落,那些见风使舵的太监们,自然会落井下石,趁机揩油,以各种名目向贾府索要银子、古董等物。

红楼梦里的一个太监,与元春之死和贾府败落大有关联!

这个夏太监应该就是在元春加封贤德妃时来贾府报喜的六宫都太监夏守忠,也应该是在元春得宠时跟其接触比较多的太监,因为元春的关系,素来跟贾府走动频繁,贾府要从他那里时时探听元春并宫中隐秘,自然不会亏待他。

所不同的是,元春得势之时,贾府应该是主动送银子送贵重物品给夏太监,而夏太监因贾府是贵妃娘家,自然也不敢怠慢,甚至会出现故作客套不受的情况,但这时候元春失势,贾府败落,夏太监早已嗅出其中的味道,于是趁机敲贾府的竹杠,由过去的被动收礼,变成了变相的主动搜刮,这一变化,已然明确交代了元春的失宠和贾府的败落。

这个夏守忠绝对不简单,他的第一次出场,就很是威风凛凛,本来是来贾府报喜的,但却把贾政等人都吓得不轻。我们且看原文:

早见六宫都太监夏守忠乘马而至,前后左右又有许多内监跟从。那夏守忠也不曾负诏捧敕,至檐前下马,满面笑容,走至厅上,面南而立,口内说:“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也不及吃茶,便乘马去了。贾政等不知是何兆头。只得急忙更衣入朝。

字里行间都看得出,这个太监很神气,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他没有像正常的报喜那样“负诏捧敕”,很恭敬地双手捧着诏书来贾府宣旨,而是“目中无人”地宣读完就走了,连茶都不喝,更没有跟贾政等人说是什么事,可见他此时跟贾府似乎并无交情。

这样一个自带坏人光环的太监,果然在元春失势之后,开始对贾府下手,而且胃口极大,下手颇重,这也许就是其名字“夏守忠”(下手重)之涵义所在。

当然,这个名字还有另外两层意思,我曾在之前的文中有过分析,一曰“寿终”,暗伏元春之死,甚至“夏”字指明了元春之死的时间;一曰“不忠”,曹公也许故意用了“守忠”,正是讽刺其“不忠”,也许元春之死跟夏太监有关也说不定。

总之,夏太监作为六宫都太监,一方面深知帝王心事,一方面熟谙后宫之事,一方面又与大臣们交往密切,自然对宫中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他知贾府必亡,因此在其败落前,大肆搜刮,而此时贾府摇摇欲坠,大厦将倾,不敢再引火烧身,自然对这个太监的一切要求,都只能满足。即便“皱眉”,即便当金项圈,都不能说一个不字。谁让此时的贾府,已经大厦将倾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