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李禮輝:虛擬貨幣難以滿足規模化應用需求

編者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數字經濟正為中國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本期新華網《白話金融》欄目邀請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研究工作組組長、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分析闡釋我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趨勢和看點。

新華網:在區塊鏈話題持續火熱的語境下,我們又應如何看待炒“幣”行為?

李禮輝:比特幣是比特幣,區塊鏈是區塊鏈。2009年,當時比特幣是基於區塊鏈技術平臺推出了一種所謂的這種虛擬貨幣的概念。說到比特幣,其實我們也說的是虛擬貨幣。虛擬貨幣有兩個最重要的問題缺陷,在技術上,它是基於這種公有區塊鏈的平臺的,在去中心化的公有區塊鏈的架構下,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它的交易效率很低,速度很慢,不能夠滿足這種規模化的應用需求的。

另外,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存在投機性太重的問題,所以註定不可能成為一種大眾化或者能夠進入公共社會生活的支付工具,或者一種所謂的這種貨幣形態。因為虛擬貨幣包括比特幣在內存在的這樣一些問題,所以在全球範圍內包括中國出現一些關於虛擬貨幣炒作行為和投機行為,在這方面認為加強監管是非常必要的。任何一個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本身的安全性是需要得到關注的。另外,任何一個新的概念都有可能會被炒作,需要我們特別關注,這才能維護新技術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我認為,對可能會帶來重大的技術風險、金融風險,或者說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行為,是必須要嚴格監管的。我們絕不允許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出現一些全局性或者系統性的金融風險,這實際上也是各個國家金融監管的一個底線。

另外,我們應該特別關注、保護、促進新技術的實驗創新和發展,應該給新技術的創新和廣泛應用營造一個更好的環境,能夠幫助其成長。(新華網 劉緒堯、何凡採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