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 数学老师读哲学之克尔恺廓尔的一生


作为“存在主义之父”的克尔恺廓尔提出了生存三层次说,认为人们应该就这三层次做出“非此即彼”的生存选择,并以最大的激情委身与自己的选择,从而最终赢得自我,获得自我。

数学老师读哲学之克尔恺廓尔的一生

克尔恺廓尔的一生从表面看来平淡无奇,虽曾有过一次退婚的经历,但光就这一点也并未太多的引起他同时代的人的重视。但他的思想相对他个人的生平来说,或许就丰富的多了。特别是对于我们现时代的人们,更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只就自己浅薄的理解对克尔恺廓尔的哲学人生作一简单梳理。

01 克尔恺廓尔的最重要的哲学是他的生存三层面说:审美的、伦理的、宗教的。

虽然克尔恺廓尔并没有特别强调那种层面更好,因为在他看来,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每一个个体都有选择适合自己的活着的方式,所以三种层面并无高下贵贱之分。当然了克尔恺廓尔是选择了宗教的活着,他将自己的一生完全交给了“上帝”,当然这个上帝不是普通大众的上帝,而是可以面对面的、一对一的和他交流的上帝。

选择宗教的生活,或许是痛苦的,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充满了恐惧和颤栗,但克尔恺廓尔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这种生活。虽然他自己认为自己不能像亚伯拉罕那样成为真正的“信仰骑士”,但他最起码做到了“无限弃绝”。为了信仰,为了心中的上帝,亚伯拉罕甘愿将自己最最心爱的儿子作为燔祭。因为在信仰骑士的心中,上帝是不会让他真正的失去儿子的,以撒迟早是会回到他的身边的。

同样的,克尔恺廓尔或许是真正的理解了亚伯拉罕的。为了他自己心中的上帝,他放弃了自己心爱的丽琪娜,因为他知道,真正的信仰是要做出选择的。而伦理上的婚姻是他选择宗教的生活的障碍,他必须得将其放弃,尽管这种放弃让他终身痛苦,可委身与上帝才是他自己内心中真正的声音,没有这种将外在的东西剥离的勇气,又怎么能真正的看到真实的自我呢。

当然了,尽管克尔恺廓尔自认为自己没有成为像亚伯拉罕那样的“信仰骑士”,但我认为选择了宗教生活的他毕竟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而且在他最后的弥留之际一定也无怨无悔。虽然他在“无限弃绝”时经历了常人难以接受的痛苦,但他的一生不用再忍受因为自己的内心被分离的痛苦。更何况,在他的内心深处认为,他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失去他的丽琪娜。

数学老师读哲学之克尔恺廓尔的一生

02 我们芸芸众生该向克尔恺廓尔学习什么。

克尔恺廓尔的一生选择了过宗教的生活,而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呢?我们选择过自己的生活吗?正如《非理性的人》刚开始提到的那个克尔恺廓尔曾讲过的故事一样,当我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醒来时才发现自己的存在,可这一发现的前提是我们已经死了。所以我认为,克尔恺廓尔虽然将生存的方式分成了三个层面,可真正做出这三个层面选择的人其实很少很少。

大多数人都是对自己的生命心不在焉的,正如克尔恺廓尔反对的他那个时代的基督徒一样。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生活呢?对于克尔恺廓尔来说,那就是我们必须做出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当然这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说的是我们的一生的选择。而且,一旦我们做出了选择,就不应该有任何的后悔,我们得义无反顾的去执行我们所选择的这种生活。

可这个选择是痛苦的,这个选择不应是任何理论论证过的绝对正确的选择。这个选择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作出,我们没有任何参考的对象。

这其实就是克尔恺廓尔所说的真理的主观性。当然这里的真理不是指那些科学知识,而是指我们的生存实在。也即

“在克尔恺廓尔看来,科学的问题在于:它的价值是有限的。不管科学多么成功,它绝不会告诉我们如何生活——可是,科学自从文艺复兴以来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是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呢,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适合我们的生活呢?克尔恺廓尔是不会告诉我们答案的,而事实上也确实不可能告诉我们。如果可以告诉我们的话,那真理就不是主观的了。但是要想做出如克尔恺廓尔所说的非此即彼的选择,则需要“心灵的清洁”。

所谓“心灵的清洁”,是指我们不能将多重选择置于一身,也即我们必须“彻底的置身于一个单一的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我。如果我们将自己放在不同的选择之间时,我们就会在两者之间徘徊,自然就会产生痛苦。可这种单一的方向从哪里来,究竟哪一种生活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可以为之生、为之活的单一方向呢。这或许就得靠我们自己不断的去尝试,不断的去反思了。只要我们一旦得到了这个单一的方向我们就得义无反顾的委身与它。而这个义无反顾就得靠

激情

不仅是克尔恺廓尔所处的时代,其实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缺乏的是激情。人们的生活让太多的理性算计所蒙蔽。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不是靠自己的内心直觉去维系,而是时刻适应着外在的社会价值观。通过不断地反思及与周围环境的对照,导致自己的激情丧失殆尽,从而成为了抽象的“公众”。

数学老师读哲学之克尔恺廓尔的一生

03 找到我们自己的“信仰”,并努力用一生去践行。

当我们通过不断的试验找到了一种值得我们为之生、为之死的生活方式时,当我们义无反顾的将自己的一生委身与这种生活方式时。那我们就相当于有了信仰。只是各个层次的最高境界可能不尽相同。比如审美层次中的最高境界可能就是那些成就极高的艺术家,而伦理层次的最高境界就是那些诸如阿伽门农式的悲剧英雄。他们都在自己所意愿的事情上终生不渝地探索、追求着。

当然对于克尔恺廓尔来说,这种信仰就是无限的信靠上帝。虽然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层面的生活方式。但克尔恺廓尔说:当我们从美学层次进展到宗教层次时,我们就变得真正严肃了。直到我们成了宗教的,我们才算得上严肃的人。在他的眼里,宗教的生活应该是最高层次了吧。特别是他所处那个时代和环境中,人们都通过宗教制度的约束去信靠上帝。个人并没有真正的和上帝直接对话,也即个体消失了。人们并不是通过自己的意愿,并不是从自己的内心深处获得对上帝的信靠。而只是由于自己出生于这个国家、或出生于这个家庭,便成为了基督徒。这种群众性的信仰只能让人们离基督越来越远。这些群众性的人总是试图满足他人的期望,甚于为自己选择一条道路。这些人不是为自己活着,他们只是一些戴着面具的人。即使有些基督徒的忏悔,也只是通过那些教士或神甫们的指导来与上帝对话。

就如克尔恺廓尔在《恐惧与颤栗》中提到的那个斥责准备模仿亚伯拉罕的人的那个神甫一样,其实他们自己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亚伯拉罕,又怎么可以为别人做出指导呢。当我们真正的有了信仰时,我们只需由着我们自己的内心去直接面对自己的上帝。当然这种面对在克尔恺廓尔来说是充满了恐惧的,因为这是一种有风险的、荒谬的信靠,这种信靠需要充满无限的激情。但这种作为信仰骑士式的恐惧又不同于伦理层次中悲剧英雄的痛苦。悲剧英雄的痛苦在于做出抉择时他就明白自己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而且他荒谬的行为最终也会得到群众的理解。而信仰骑士做出的荒谬行为则不会被普通群众所理解,而且在做出抉择时也并不会太清楚究竟会有什么结果,所以这种恐惧始终是在自己的内心中存在,始终得由自己一个人承受。但是信仰骑士一旦有了信仰,他们就会绝对的信靠上帝,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绝不会错,上帝最终肯定会还给他一切,在上帝那里一切的荒谬都是可能出现的。

数学老师读哲学之克尔恺廓尔的一生

克尔恺廓尔用他的一生活出了自己的哲学,“这个个人”作为克尔恺廓尔最意愿的墓志铭其实就是他哲学的最好总结。作为“存在主义之父”的克尔恺廓尔如其他哲学家一样给我们提供了人类生存问题的困境,但作为一个个体主义者,他却不能为我们的生活做出指导。因为在他看来,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可能一样。但他还是给我们提出了建议:生活中的首要之事便是赢得自我,获得自我。

而要想赢的自我,获得自我,我们就得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在这条道路上或许只有你一个人,你可能会感觉到孤独,甚至绝望,但这真是获得自我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午夜时分来临之时,面具之下一无所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成为真正的自我。

数学老师读哲学之克尔恺廓尔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