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对有人主张严格遵守古诗词格律,但现在好多音律与古时差别很大,如何认为?

清风木子号


诗词格律和今音、古音没有任何关系。即使采用《中华新韵》体系进行诗词创作,也依然要遵守传统格律。

今音、古音的区别只在于平仄声调上和音韵使用上的不同,也就是说,主张采用新韵体系者,无非就是用今音的声韵,装进传统诗词格律的旧瓶中。按中国诗词学会的标准,双轨并行,采用《平水韵》和《中华通韵》体系都是可行。



在历史上,语音上的变化,并不是至当代才突然改变,而是历代都有改变。所以自陆法言等人修订《切韵》后,历代都会根据语音的变化,对韵书作重新修订,例如,唐代的《唐韵》,宋代的《广韵》,当下我们使用的《平水韵》,也是清代重修过的《佩文韵府》版本(106韵部),是依宋末刘渊刊行的版本(107韵部)为基础重修。

所以,在当代对韵书进行重修,以适应语音的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相信在这点上,没有任何人会反对。

那为什么就《中华新韵》,有这么多的反对声音呢?又为什么在专业层面,没有多少人选用《中华新韵》体系进行创作呢?

主要原因是《中华新韵》的修订方式的不合理,其没有遵循历代重修韵书的方法,而是采用一种推翻传统的方式进行,这种重新制韵的方式,使我们在阅读和创作上,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我们知道,在《切韵》修订时,陆法言等人就已经采用了非常有智慧的方式,其定音方式并非根据当时的某一口音,而是综合南北口音,经集体讨论,以最大的公约数制定,也就是说《切韵》音系,本身就是拟音音系。这种拟音方式,为历代学者对韵书进行重新修订提供了指引。

而事实上,自《切韵》后,历代韵书都是以《切韵》为基础,对变化较大的语音进行重新似音,同时对一些韵部进行修正。所以不论《唐韵》、《广韵》还是各版《平水韵》,都是在传承《切韵》的基础上重修,同属于《切韵》音系。

本来,在当代对韵书进行重修,遵循历代的做法,在《切韵》的基础上,对产生变化的语音,进行重作拟定,再修正一些韵部即可。这样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适应今音,既可解决传统诗词的朗读,又可解决今人的创作问题。

事实上,在当下就古诗词的朗读中,对变音较大的韵字和一些入声字,人们已经采用了拟音的方式进行处理,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在朗读时会读成xiá,而非普通话的标准音xié。这便属于拟音法。

但也不知为什么,《中华新韵》的修订者要反传统,弄了部不靠谱的韵书,既不方便对古诗词朗读,又不方便诗词创作。这又怎能怪别人不接受呢?



在当下很多《平水韵》的支持者,并不是反对新韵。相反对既能适应今音,又能继承传统的新韵书无比渴望,不支持的只是《中华新韵》这种推翻传统的制韵方式。


诗词书院


古音演变到今天,很多发音已经改变了,文学当随时代,死守古音那是泥古,食古不化。

学界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中华诗词学会早在2003年就公布了《中华新韵》,供创作诗词使用。

《中华新韵》以普通话读音作为划分韵部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作为发音的依据,因此只要会讲普通话,基本上就可以解决诗词的平仄押韵问题。这是对于推动当代诗词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中华诗词学会也提出了新韵与旧韵的关系:倡古知今,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提倡使用新韵,不反对使用旧韵。

由此可见,学界早已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兼顾了不同作者的需要。习惯于使用旧韵的可以继续使用旧韵,使用新韵的也当大力提倡,新旧并行。这是一个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因此,没有必要死守古音,喜欢新韵就用新韵,喜欢旧韵就用旧韵,一点问题也没有。笔者也一直使用旧韵,那只是习惯而已,因为笔者讲粤语,粤语是保留古音的,使用古 韵更符合自己的语言习惯。

另外,我觉得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不是有一点误会,人家主张遵守诗词格律,并没有说遵守古音啊,用新韵也是属于遵守格律的。遵守诗词格律,还是需要的。格律关乎诗词的音乐性,可以增强诗词的感染力,是诗词特有的艺术魅力,因此是不应该抛弃的。


大晟府小书僮


这个问题还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古诗词格律是从过去传下来的,没有人胡乱来过。我认为写诗是一件好事,人人都可以写,按格律写,或自由写都行谁也挡不住。但是,你如果写一首诗,根本不符合格律韵律,非要写上格律词牌名称,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因为词牌格律都是固定模式。换句话说那是古人创作的一种固定模式,为后人填词添字而制作的固定格局。你如果不按格律韵律来写,那则不是此格此律此韵。你非要写上人家的格律韵律名称,那只能说你不懂诗词的局外人张冠李戴罢了,只能给人留下笑柄,谁也没办法。因为格律和韵律的律是什么意思你懂得,那就象数学里面的定理、定律推论一样。那是被千百人验证过的真理,不能否认和破坏,否则就不能称是律了!律也是法,法也是律!这就象你待在中国,想成为中国人必须遵守中国的一切法律条文才是中国人;想成为美国人,必须遵守美国的法律才能加入美国的国籍。否则是违法的!诗词的格律是别人的创作东西,我们无权纂改,只能遵从!


桑天永


这是提问者没弄懂其间内因之故。如用古

韵(平水韵、词林正韵)押韵、古声调平

仄,而却用普通话去阅读,就自然出现韵

律不符现象。这主要是这些古韵字的发音

和声调都是古时的音调。到今天这些字的

发音和声调已发生较大的改变,用普通话

发音和声调去念自然就失韵律。

但你如会古汉语,用古汉语去阅读就没这

种情况了。因为古韵是从古汉语总结出的

韵部书。所以这些告诉我们,用古韵押韵

自然得用古汉语声调平仄。不仅如此,且

诗词中每个文字的含义也得是古代汉语字

的字义。当代绝大部分用古韵写作的作者,

只是套用了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两部古韵书

中的韵和平仄声调在写诗词。其实他们根

本不懂这些字在古代是什么含义,与今天

有区别吗?只是机械的套用了发音和声调,

但诗词中所用字的字义却是现代汉语普通

话的字义。这好比是当代人穿着唐朝衣服,

挽着宋朝发髻,套着宋人鞋帽。但你总不

能认作是唐宋人吧?可有时这个怪象给不

真正了解内因的人就带来困惑不解了。这

就是题主所说的内在原因。

但当代不少用着普通话字义,套着古韵,

半瓶水的创作者不但不知其古怪不科学。

而且还到处鼓吹古韵“高级”,传徒授业推

广古韵,贬低新韵,这就明显不可取了!

你自己爱好或已习惯了可以继续,但不能

把不科学不方便的东西到处推广获利买名,

误导好心想学者,贬弃科学方便而实用的

新韵。

那么怎么消除题主所说的怪现象呢?答案

是:“用普通话声调字义按照古代诗词形式创

作,押新韵”。那这样能消除题主所说现象

吗?当然能!因为我们学的是普通话,按

刚才所说创作出的诗词,所用字的声调(起

平仄作用)是照普通话,所押韵发音是照

普通话,连字义都是普通话字义。所以用

普通话阅读当然符合韵律,且解读诗义也

无障碍。

所以那种学着普通话,用普通话字义却押

着古韵和古声调平仄,或古今声调混用让

今天的普通话阅读产生种种障碍的“古韵押

法”是没有发展前景的,也是未来必被淘汰

的。

☞总之:当代人学写古典诗词,用普通话字

义、声调(平仄)、押新韵;参考古诗词

语句和结构形式,一定没错!这样只要有

普通话基础的人稍一学,就能学个大概,

只要你稍加努力就能成为一个古典诗词的

创作者。有一个高雅的爱好,远离低俗趣

味。让诗词激励你的人生,排解你世俗生

活中的痛苦烦恼,使自己变得豁达。让诗

词化作你的精神力量渡过你人生中的低潮

和平庸无味的漫长人生.......

(诗词好比一个高雅有益无界别的“信仰”)





胡子风诗词


诗经与古风没有格律一说,谁能说诗经与古风没有韵律感?

大风起兮云飞扬!合那家的格律?谁敢说不是好诗?不是合格律才有韵律,韵律也不是格律!古时的韵律是五声的,是宫商角徵羽!现在呢?现在是哆来咪发索拉西是七声!为什么是七声?因为五声太和谐了!加进两点半音丰富音节,这个世界不是都是和谐,和谐不是艺术,只有和谐与不和谐交织一起才是艺术!

前人弄出来个格律无非就是按格律写诗可以写出符合古人韵律的诗歌来!并不符合格律的也不一定不符合古人的韵律!我们不是古人,我们的韵律不是古人的韵律,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按古人的韵律去写现在的诗词呢?更何况古人的音律事实证明并不先进啊?

古董们!回家学习一下,不光是诗词的知识,你们还要学点音乐知识,你说你懂格律,我还说你不满半瓶呢!


一笑貫长天


诗词的“文笔内容”是核心,是诗人“灵魂”的表达,脱离了精神内容,单独谈格律是本末倒置的。

格律诗之所以成为格律诗,是因其有相关的格律规则要遵循,但这个规律是灵活的,而不是死板的,包括平仄的应用也是如此。

我们读诗是今人在读诗,要符合今天的人的时代背景,读音虽然变化,但韵律其实不会变化。

我们用诗圣的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格律诗平仄方面

以《杜诗详注》为基础,杜甫七言诗共183 首。在这 183 首诗中,符合字数合律、对仗合律、及用韵合律的诗一共有 152 首。剩下31首诗都有一联及以上拗,甚至全篇皆拗。你看连杜甫的诗都有近20%的是不合律的,后人就应该明白这个问题,对于诗来言,内容和思想表达才是关键。

音律方面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比如这里的“白”字,“白”在古音中是“入声”字,读音接近于现代普通话中的(bó)。但今天的人读(bái)并不影响诗词的音律和节奏,更不会影响诗词的意思。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里的斜字的读音在小学课本里面,从(xiá)变成了(xié),虽然不押韵了,但并不会改变字面和诗意的理解。

今天的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字了,但对于我们阅读理解唐诗宋词并没有大的影响,或者说基本没有影响。只有极个别的入声字会在音律上不通,但这又如何呢?那可是千年前的作品。


云隐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先有前提,就是创作诗词。什么诗?如果是近体诗,那遵守格律是必然要求。格律是区分近体和古体的唯一特征。没有格律就不能叫近体。如果作品不标以“七绝”“五律”之类名称,那么就不需要遵守格律。这就是是非问题。

如果创作的是词,同样道理,一定要标以《西江月》《点绛唇》之类的词牌名,那就请依照词谱或范词创作,否则就是“不靠谱”。不按词谱或范词创作的词有两类:一类叫“自度曲”,但自度曲要自己编曲。这名称就说明了“自己编的曲子和词”。代表人物中有姜夔这样的音乐和文学造诣皆高的大家。另一类,却是上不得台面的附庸风雅者。比如《敦煌曲子词》,但《敦煌曲子词》不留作者姓名。

再回答“音律与古时差别很大”这一个命题。“音律”是音的计量单位,也就是我们俗话中的“音高、音地”,是乐理内容。传统的有“五音十二律”,是在一个自然八度中分出的和谐相生的、音程非等距的十二个音,有八十四个调式。一直沿用至今,并且东西方一样。特别是弦乐器只能使用这套标准。现代常用的还有“十二平均律”,中国是明代朱载堉发明的,西方的发明者是巴赫。“十二平均律”一般用在钢琴之类的键盘乐器和现代电子乐器上。

了解了这个定义以后,估计题主问的不是这个。

那么题主问的估计是“音韵”,我们用的音韵体系是由206个韵部、36个声母、四个声调组成的汉语音韵体系。普通话、吴语、粤语等等方言都在这个体系下。这个体系是研究汉语历史演变规律以及各地方言的互动关系的基础架构。

在对古人经典诗词的欣赏学习中,我们用到的也是由206个韵部的《广韵》简化合并来的106个韵部的《礼部韵略》,《礼部韵略》这部韵书在清代叫《佩文诗韵》,也就是俗称的《平水韵》。

这就是学习诗词我们选择《平水韵》的道理。除非,是不学习而想“会”。


两晋闲人


不敢苟同,但也不反对。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经典,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灿烂辉煌,今天的我们应该好好的继承和发扬。至于现代人如何去写诗词,我有以下几点理解:

一是我们应当把握好变与不变。我认为古人已总结好的平仄格律应当不变,因为无论语言如何发展变化,从汉语发音上讲,自古至今都有平仄的存在。但是韵律应当与时俱进,随着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押韵的韵部应当调整,因为现代的汉字读音毕竟和以前不同。诗词是为人服务的,人不能当诗词的奴隶,就像金钱是给人使用的一样,人不能做金钱的奴隶。所以我主张,创作诗词不能押古韵,应当按现代的发音押韵。至于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有人愿意使用,应当允许存在。但不能作为主流。

二是用古韵作诗者和用现代韵作诗者应当互相尊重。现在,网络诗歌作者不少,用古韵和现代韵写作的都大有人在,有时互相争论,各执一词,应当鼓励,百家争鸣,有利于诗词的发展、壮大。但是有一部分人互相攻击就不应该了,大家都是诗词爱好者,应当为我国当代的诗词发展共同努力。

三是国家权威部门尽快拿出新诗韵。新诗韵应当为大多数人认可,新诗韵作为当代作诗必须遵循的国家标准,就像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一样起到规范作用,以便作诗的人有韵可依。新诗韵应当作为写诗的主流。


看着是风景6


现在的诗人不少,是好事。只有在百花齐放过程中,才可能涌现出真正精品。有人偏好格律诗,有人偏好自由诗等,都是无可厚非的。不能用己之所好,贬斥人之所好。应该是相互理解包容,共同发展。

至于想要严格遵守格律写诗的人,确实面对古今音律差异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版了有关音律方面的书。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


天道若龙


看来你根本不懂古诗。古代诗人也从来不说必须严格遵守格律,有好句,押韵、平仄都可以扔掉。如果一首诗,严格符合格律,但是没有意义也没有意境,那这类诗有个通称:打油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