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北京責任規劃師進行陪伴式規劃設計,打通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

北京責任規劃師進行陪伴式規劃設計,打通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

導 讀:2017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批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如何讓首都規劃的美好藍圖,變為市民共建美好家園的生動場景?如何推動政府、社會、市民同心同向行動,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共建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


2019年5月,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發布了《北京市責任規劃師制度實施辦法(試行)》,在全市推行街鄉責任規劃師制度,以專業力量助力基層開展城市更新工作, 協助搭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細化治理平臺,由責任規劃師深入社區、街道、鄉村與市民、村民一起進行陪伴式的規劃設計,打通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構建更加有效的首都治理體系。


西師聯盟、小海師、葵花籽、小蜜豐、築夢石……這些萌萌噠的名字,是西城、海淀、朝陽、豐臺、石景山的責任規劃師給自己起的,特別接地氣的名字。過去的一年,這些責任規劃師團隊的名字頻繁出現在街巷整治、街區更新、老城復興、人居環境改善等各項工作中。截至2019年年底,已經有195名責任規劃師分別簽約北京市170個街、鄉、鎮、片區。作為全國首個將責任規劃師制度寫入城鄉規劃條例的城市,北京的城市治理正顯現出共建、共治、共享的全新局面,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責任規劃師不懈追求的目標。


01 留住老城文化

老街小巷宜居更有“北京魂兒”


東城區朝陽門街道是最早試點責任規劃師制度的街道。紮根基層的規劃師們給自己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北規院社造團,寓意促進社區健康發展和市民精神營造的團隊。在公眾的大力支持下,這些年來,社造團腦洞不斷大開,工作領域不斷拓展,編制東四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促進成立史家衚衕風貌保護協會,與街道共建和運營史家衚衕博物館,協助搭建和運營東四南精華區治理創新平臺。


依託風貌保護協會,社造團探索開展了眾多惠民項目,如傳統建築修繕、院落公共空間提升、菜市場環境品質提升、衚衕微花園設計、衚衕口述史收集、社區公約、小院公約等,同時藉助博物館作為居民會客廳和議事廳,及時收集居民意見、通過文化活動和工作坊與居民共同解決身邊問題。“老城的環境改善了,文化留住了,我想這就是責任規劃師應該給老百姓帶來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史家衚衕風貌保護協會秘書長趙幸說,“新夢是舊事的拆洗縫補,而責任規劃師就是那個穿針引線的人,未來我們將為街區編織出更美好的新夢。”

北京責任規劃師進行陪伴式規劃設計,打通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


崇雍大街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責任規劃師團隊的匠心作品之一。團隊發揮責任規劃師與設計師“雙向橋樑作用”,發揮“推動規劃落地、提供技術諮詢、規劃設計把關、施工監督指導、推進社區營造”五大作用。以雍和宮大街為示範段,設計探索文化引領一條主線,創新採用傳統工藝進行修繕,探索老舊建材回收利用的方式,對大街原有的55萬塊舊磚、13萬塊舊瓦及大量木構件等進行了回收利用;重點塑造了“雍和八景”文化景觀節點,如雍和宮地鐵口展現國學文化的“儒道禪韻”和展現寶泉局造幣及機械製造文化淵源的“寶泉匠心”,織補衚衕天際線的“翠簾低語”,都成為了具有文化認同感的景觀節點和居民喜愛的活動場所。同時還利用騰退空間,重點保留與植入了四聯美髮、永安堂、同日升、藏醫院等便民和文化服務設施,完善了五分鐘便民服務生活圈。設立和運營了“崇雍客廳”實體空間,長期駐地參與社區營造。

北京責任規劃師進行陪伴式規劃設計,打通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


02 升級城市品質

小微空間重獲“新生”


一塊閒置的空地、一個老化的小廣場……這些城市的“邊角”空間,看上去不起眼,卻影響著一座城的生活品質。隨著責任規劃師深入社區、街道、鄉村,專業規劃人員“盯”上了這些“邊角”空間,為它們帶來了新生。


朝陽區常營福第社區2號院的6、7號樓之間,有一處小花園。說是花園,其實就是一片簡易的公共綠地,零零散散地種植著幾株喬木、一片月季,草地還有些斑駁。綠地旁邊更是雜亂,一邊擺放著4個大垃圾桶,有的還敞著口,一邊是五顏六色的被子、床單,直接搭在欄杆上晾曬。


這麼好的一塊陽光地,只用來曬被子豈不可惜?責任規劃師團隊來到社區後,看中了這塊“陽光地”。一直以來,常營福第社區老人和孩子缺乏足夠的空間休憩、娛樂。責任規劃師團隊組織了一場居民參與式工作坊,收集居民和朝陽區實驗小學學生們的“金點子”。在多方參與下,一個“玫瑰童話花園”設計方案就這樣成型了。根據方案,原本的簡易綠地未來將變成玫瑰花園,還設計了藝術晾曬區提供了藝術科普展、健身休憩等服務。

北京責任規劃師進行陪伴式規劃設計,打通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

北京責任規劃師進行陪伴式規劃設計,打通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


這是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朝陽分局與中社社區培育基金、北京市朝陽區民政局、北京市朝陽區農業農村局和北京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共同主辦“微空間·向陽而生——朝陽區小微空間改造”活動的小小縮影。為直面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大城市病”,回應朝陽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2019年6月12日,朝陽區責任規劃師制度在全區43個街鄉及北京商務中心區、中關村朝陽園、奧林匹克公園、金盞金融商務區、國家文創實驗區、溫榆河6個功能區全面正式啟動,“葵花籽”們建立了依託“大數據”、突出“首席制”、強調“國際化”的“朝陽而治”責任規劃師體系,由責任規劃師為責任街區提供“大數據體檢化驗+責任規劃師開方/專家會診+街鄉去疾”的全過程、陪伴式“診治”服務,聚焦百姓關注城市規劃建設領域的重點問題。


2019年11月,朝陽區啟動小微空間改造活動,創新探索發揮社會力量,利用公益基金支持路徑,打造責任規劃師指導街區更新實踐工作樣板,共收到來自21個街鄉的50處項目申請。經前期綜合評審與實地調研,最終16個項目進入方案孵化階段,涉及大屯街道、小關街道、東湖街道等16個責任街區,“玫瑰童話花園”僅是責任規劃師帶頭、居民共建的參與式設計方案之一。據瞭解,未來朝陽區將從這16個試點項目中,評選出代表性試點項目,並提供相應的實施支持。預計今年3月15日正式進場施工,5月底前全部項目落地實施。


03 補足民生短板

瞄準百姓需求做規劃


責任規劃師就在老百姓身邊,每天走街串巷,跟大爺大媽們聊天已經成為規劃師們的日常。他們時刻想著讀懂居民的需求,以做出最好的空間規劃。在居民需要的時候,他們也第一時間出現。


京張鐵路城區段見證了北京的建設發展,卻也為城市交通和沿線居民生活帶來諸多煩惱。包括五道口在內的幾個鐵路平交道口成了北京西北部令人頭疼的交通堵點,一些支路因為鐵軌的阻隔成了斷頭路,鐵路沿線用地更是成了城市的“灰色空間”。而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的建設讓這些問題得以緩解。


2019年,海淀區以“1+1+N”架構組成了名為“小海師”的責任規劃師隊伍,覆蓋全區29個街鎮。“1”名全職責任責任規劃師、“1”支高校合夥人團隊以及“N”支多專業特色團隊,他們形成的規劃合力,通過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建設為周邊老百姓托起了幸福生活。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全線貫穿了整個海淀區,規劃研究範圍涉及9個街鎮。在規劃建設過程中,除了專業設計團隊,相關主管部門、鐵路方、居民、公眾、高校師生都成為“小海師”的一份子,為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建設貢獻力量。隨著,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五道口啟動區的開放,沿線居民告別煩惱,迎來了一個花園式休憩地。

北京責任規劃師進行陪伴式規劃設計,打通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

北京林業大學 王馨藝/攝


公園開放,責任規劃師的陪伴式服務卻沒有結束。“希望啟動區的西側可以開闢出入口。”一個12345市民服務熱線打進來,責任規劃師又立刻行動起來。五道口啟動區是鳥語花香的綠廊花徑,也迅速成為了居民的聚集地。但有一欄之隔的中關村街道居民想進入綠廊花徑,必須繞道公園最北側五道口城鐵站廣場進出。這麼近,卻那麼遠,“打開西側入口”成為了很多人的願望。


獲悉居民需求後,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海淀分局立刻組織中關村街道、學院路街道與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一起現場確定了公園西側開門的具體位置。緊接著第一版設計方案出爐,街道、設計方、施工方多方合力,設計方案几經修改,公園西側出入口終於完成。幾米寬的公園西門,縮短了幾百米的步行距離,增加了上萬居民實實在在的幸福感與獲得感。“沒想到這個入口開得這麼快,太感謝了!”居民們的肯定成為責任規劃師新的動力。

北京責任規劃師進行陪伴式規劃設計,打通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

北京林業大學 王馨藝/攝


04 建設美麗鄉村

個性微花園扮靚小村落


家住大興區青雲店鎮北部顧莊村的老季今年七十多歲,和老伴兒兩人生活。最近,老季家的院子起了不少變化。原本毫無藝術感的院落搖身變成了一處美麗花園。而背後的推動者就是剛剛走進大興區大小村落的鄉村責任規劃師。


隨著北京市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不斷向縱深推進,鄉村地區發展的需求日益突顯。需要通過自上而下的規劃手段去提升鄉村居住環境質量,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實現農民增收,也要通過自發行動去激活村莊內生動力,自下而上,循序漸進,不斷提高鄉村治理水平,推動鄉村振興。顧莊村就成為探索以共同締造的方式實現鄉村振興實踐之一。


顧莊村責任規劃師楊飛帶領團隊在充分的摸底、溝通和討論後,提出了“鄉村微花園”的概念,準備用“共同締造”的方式開展一場由責任規劃師推動引導的鄉村改造行動,利用每家每戶房前屋後的空地,開展微花園改造,從而引導村莊自下而上實現微更新,進一步帶動村莊產業發展,實現顧莊美好宜居大花園的願景。

北京責任規劃師進行陪伴式規劃設計,打通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

北京責任規劃師進行陪伴式規劃設計,打通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


老季家的院子是鄉村責任規劃師打造的鄉村微花園代表案例。“鄉村微花園在設計美學上鄉土化,材料循環本地化,家庭元素體現個性化,同時還融入多樣化功能。”楊飛介紹,整個建設過程中,責任規劃師不僅全程參與,還隨時與老季夫婦溝通,根據其生活習慣以及改造成本需求修改設計方案。例如,房屋牆壁上設置了木格柵花架和藤席,可掛上玉米、葵花、老絲瓜等當地特色農作物;將路邊的廢木樁拿來擺花造景,季老家的手編籃子變成富有特色的“花盆”。


鄉村責任規劃師團隊還充分挖掘休閒需求,開闢各類功能性空間。在季老家院子裡,可以看到一個精心設計的地臺,農忙季可以曬玉米、柿子等當地特色農產品,平時則作為戶主的喝茶以及與鄰居交流的一個實用空間,一舉兩得。


據瞭解,目前已經有36名鄉村責任規劃師在大興區採育鎮、長子營鎮、魏善莊鎮等9個鎮開展工作,走在田間地頭,扮靚美麗鄉村,在他們的帶動下,村莊規劃必將展現出新的活力。

05 搭起共建平臺

多方建言推動參與式設計成型


3名責任規劃師、1-2位居民以及另一位社會身份人員共同組成了一個有趣的團隊,6個人以貼圖遊戲的形式,圍繞社區治理和規劃,展開了討論。“我已經很久沒舒服的在戶外空間裡曬太陽了。”家住牛街的劉大爺感慨。與劉大爺同組的責任規劃師隨後便提出了“走出家門”的概念。通過交流溝通,責任規劃師們不斷地修改方案,引導居民走出家門,實現空間功能的分時共享,創造回憶的空間、溫暖的廚房和相聚的影子等人性化、持續化的生活場景。這個“有溫度”的設計深深的打動了劉大爺:“這個成果要早點建成,我多出門走走去。”

北京責任規劃師進行陪伴式規劃設計,打通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


在西城這樣的場景不時出現在人們眼前。基於街區整理規劃編制,西城區為轄區內15個街道配備了團隊,形成了規劃、建築師領銜,專家學者和居民代表參與的組織構架,建立了工作評估機制、聯席會議制度,及“西師聯盟”的輪值主席制度,每月定期召開溝通交流會,通過“社區會客廳”的形式,共同討論社會治理問題。每一次探討,都會形成許多基於基於居民真實需求的設計方案,而“建立溝通平臺引導公眾參與,逐步實現社區共建共治”正是每場活動的初衷。

北京責任規劃師進行陪伴式規劃設計,打通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


孩子們能參與城市更新嗎?海淀區用實際行動給出了肯定的答案。海淀區紫竹院街道廠窪中路南段有一塊1096㎡的場地,橫跨海淀實驗小學蘇州街校區北門兩側。綠地幽閉、牆面形象雜亂,一千平米內,除了有20根電線杆,還有4、5個變壓設備。個人搭建的洗車房、菜站侵佔了人行道、消防通道和綠化帶。海淀實驗小學的學生們,每天都要穿過“重重阻礙”才能到達校園,這可愁壞了學校和周邊的居民。


海淀區實驗小學的學生是這個空地最直接的使用者,而他們也變成了設計者,四、五、六年級共200個同學拿起畫筆,經由專業規劃師引導統籌、深化圖紙,完成了一份特殊的“作業”。這些小小的設計成果不僅融入了孩子的獨特思維,還加入了家長的建議。

北京責任規劃師進行陪伴式規劃設計,打通規劃落地“最後一公里”


“接送休息亭”“公共種植區”“冬日溫暖座椅”“地面畫進校園”“足跡引導燈”“手機充電站”“立體展示櫥窗”……越來越多有趣的思想開始落實呈現。2019年底,孩子們的規劃設計在改造過程中落地成真了,周邊社區居民,學校學生的希望在街鎮責任規劃師制度幫助下順利展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