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凝心聚力 共謀 惠州發展藍圖

<table> 凝心聚力 共謀 惠州發展藍圖

惠州市人大代表分組審議市政府工作報告。

/<table><table> 凝心聚力 共謀 惠州發展藍圖

惠城區第十二屆人大七次會議惠城區代表團代表鄧苑萍在小組討論中發言。

/<table><table> 凝心聚力 共謀 惠州發展藍圖

惠州市政協委員認真聽取和審議政協第十二屆惠州市委員 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

/<table><table> 凝心聚力 共謀 惠州發展藍圖

惠城區第十二屆人大七次會議惠城區代表團代表鍾柏通舉手搶麥。

/<table>

市委全力支持政府推進各項工作,最大限度發揮人大、政協的優勢和作用,民主黨派、新階聯、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等社會各界都發揮各自能動性,形成推動國內一流城市建設的強大合力。

——惠州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報告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夯基立柱的重要一年。當前,惠州堅持以一流的目標引領,對標最好最優,堅定不移推進國內一流城市建設,走好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惠州市委全會和兩會期間,來自各地各條戰線的與會者齊聚一堂,凝心聚力,共謀惠州發展藍圖。他們關注惠州經濟、社會、民生等各個領域,深入基層調研並形成成果,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合力推動惠州加速邁向一流。

精彩瞬間

在惠州市委全會、兩會的會場內外,留下了代表、委員們認真建言、務實履職的身影。他們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為惠州發展打call。

縣區“一把手”熱議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高水平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全力構建“豐”字開放交通體系。在惠州市人大七次會議代表團分組討論中,產業和交通成為眾多代表關心熱議的話題。

惠州市人大代表、大亞灣區委書記範志益表示,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設國內一流城市、高水平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的要求,大亞灣將加快推進埃克森美孚、中海殼牌三期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高質量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大亞灣區將紮實開展“營商環境改善年”活動,提高行政服務效率,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同時,抓住全市規劃建設“豐”字交通主框架的契機,謀劃立體交通建設,加快與深圳等地的互聯互通。

惠州市人大代表、惠東縣委書記郭武飄表示,當前惠東LNG接收站項目已基本完成核準前準備工作,惠東新材料產業園規劃、徵地、招商等工作也已全面啟動。“構建開放型‘豐’字交通主框架中的一條主線和支線都將經過惠東,為縣區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資源與動力。”郭武飄說,未來一年,惠東將聚焦大交通、大項目、大縣城格局構建,以重任在肩的擔當奮力前進,營造出更佳有序、富含活力的縣區經濟社會發展環境。

惠州市人大代表、惠陽區委書記翟偉鋒指出,依託臨近深、莞的地緣優勢,結合惠州“2+1”產業集群發展目標,惠陽將集中力量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在未來10年內實現5000億元的電子信息產業產值目標。翟偉鋒表示,惠陽將全力打造千億級產業園區平臺。當前,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等兩個園區正在建設,已有近30個電子信息產業項目簽約進駐。針對目前惠陽城區以及新圩等鎮街道路擁堵嚴重的情況,翟偉鋒表示,惠陽計劃在2020年投入40個億來修路,全面啟動交通軸線建設。

惠州市人大代表、仲愷區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莉蘭介紹,仲愷今年將建設“一環八射”的快速路網和“五橫五縱”的骨幹網,力圖用3年左右時間構建層次合理、便捷高效的路網。今年還要將區內現有的140公里市政道路拓展到180公里,並提高標準,藉此提高城市能級和通行力。接下來,仲愷中心區域將提升29條主要幹道的市容市貌和6條高速公路的門戶形象。並充分利用好中韓產業園、潼湖生態智慧區的平臺、357產業帶,以及東江科技園和惠南科技園等平臺,打造千億級產業園區。

產業的升級、交通路網的完善,是城市品質提升的硬件基礎,一流的生活品質,離不開教育、醫療等民生環節的支撐。

惠州市人大代表、博羅縣委書記陳國煌表示,博羅將繼續加大對鄉鎮中學的扶持力度,採取“教聯體”等方式讓優質教育資源下沉。去年9月,位於博東片區的楊僑中學擴建項目主體工程全面完工並正式投入使用,新增學位300多個,設施設備全面升級,達到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標準。“我們要用3—5年時間把後續工程建好,寧可借款也要辦學校搞教育,讓農村孩子上好學。”陳國煌說。

■兩會聲音

惠州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紛紛緊扣民生大小事提出建議,南方日報記者在一線聆聽與會者們的精彩言論,為讀者傳達兩會“好聲音”。

談產業

市政協委員、民建惠州市委員會委員梁浩亮:

打造惠州一流濱海健康旅遊產業圈

“業態分佈不合理,文旅創新融合度低,現有品牌缺乏亮點,產業發展遲緩粗放,‘冬冷夏熱’”等問題嚴重阻礙惠東稔平半島濱海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強化濱海特色徒步賽等特色主題賽事的打造,建立具備國際影響力的賽事品牌體系;深耕旅遊產品與線路開發,形成“旅遊+康養”“旅遊+探險”“旅遊+運動”等豐富多樣的旅遊產品,打造惠州一流濱海健康旅遊產業圈。

惠州市政協委員、農工黨惠州市委員會委員李雪松:

發展醫療健康智能穿戴設備產業

惠州正在加快構建“2+1”現代產業體系,這為在醫療健康領域開發應用智能穿戴設備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惠州應抓住機遇,出臺專項扶持政策,優化高端人才發展環境,讓高端人才引得來、用得好、留得住。建議規劃建設智能穿戴設備專業園區,創建臨床醫師創客空間,建設臨床醫學檢驗和藥品器械臨床評價等第三方醫學檢驗檢測平臺,建設醫療大數據研究中心等。

談民生

市人大代表、龍門縣人民醫院院長陳國強:

建設健康“高地”也要夯實健康“基礎”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學習借鑑“三明模式”,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實現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鎮,就地就良醫。這對群眾而言是好事、實事。希望惠州在建設“高地”的同時,繼續夯實健康“基礎”。比如加大對縣區醫院及衛生院的扶持力度,先將硬件水平提升起來,留住病人,也留住醫療人才。同時建議惠州學院可以考慮探索設立臨床醫學專業,為當地提供更多人才。

市人大代表謝拓芬:

搭建線上智慧門診,讓疫苗接種不再難

孩子接種疫苗,從排號登記、排隊繳費到等候接種,不僅要耗費半天時間,可能還要全家出動,並且各個社區接種點門診場地空間小,場面混亂,人滿為患。在全市疫苗接種點搭建線上智慧接種門診,構建集預防接種提醒、疫苗庫存查詢、預約接種、疫苗追溯和在線支付等功能於一體的線上管理系統。

談雙創

惠州市政協常委、惠州市青年商會會長黃鋒:

打造青年創業平臺,設立青年創業基金

當前惠州對創業的扶持鼓勵政策相對零散,缺乏有效的聯動機制。建議確立統籌牽頭部門,共青團、婦聯、工會、人社等相關單位形成有效的聯動機制,打造統一的青年創業平臺,形成良好的創業人才培養機制。同時,設立專門的青年創業基金,加大創業扶持力度,正確鼓勵與引導年輕人創業。

■人大代表履職記

深入調查研究民生問題並貢獻解決問題的智慧,是人大代表的職責和使命。

為傳播惠州人大好聲音,惠州市十二屆人大七次會議秘書處聯合南方日報惠州新聞部推出《惠州市人大代表履職記》,聚焦教育、交通、水汙染防治等惠州市重點工作和老百姓關心的熱點問題深入調研,發回接地氣的“一線報告”。

惠州市人大代表餘麗敏:

增加優質高中學位供給

惠州市十二屆人大七次會議召開前夕,惠州市人大代表、市第一小學教導處負責人餘麗敏來到惠州中學,與教師代表面對面交流,傾聽一線老師對學校落實《教師法》情況及職業發展的看法。她說自己本身是教師,最關注是教師職業成長、薪酬待遇等方面。

教育牽動著千家萬戶,教育強則惠州強。惠州市人大常委會聚焦教育領域,直面教育熱點難點,依法監督精準發力。

面對面交流傾聽一線教師聲音

作為新建的重點高中,惠州中學在打造一流教師團隊上推出了多項創新舉措,如推出“青藍工程”讓教師結成師徒共同成長等。“這次交流中,老師們提到很多很好的想法和建議。”餘麗敏說,交流中明顯感覺到惠州中學的老師們幹勁很足,有著很強職業認同感,她會將老師們的好建議帶到市十二屆人大七次會議上。

惠州市人大常委會委員許岸高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教師法》實施情況執法檢查被列入2019年市人大常委會工作重點。在廣泛聽取人大代表、教師及家長意見的基礎上,形成檢查報告提交惠州市政府研究處理。

執法檢查發現,教師職業認同感增強、專業能力不斷提升;惠州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實施《教師法》,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營造尊師重教氛圍,教師工資待遇等逐步提升。

2008年起,惠州在全省率先實施教師工資待遇“兩持平一鼓勵”政策,在全省率先落實中小學教師工資福利“兩相當”政策,將每年所增有關經費列入各級財政預算,確保教師工資福利待遇與公務員同步增長。

建議引入評估機制保障教師待遇

整體而言,《教師法》在惠州得到了較好實施,不過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提升的空間,比如教師結構性、區域性、階段性缺編,公辦學校臨聘教師、民辦學校教師的待遇有待提高等。

比如惠陽區,隨著新建學校和學生人數的增多,原有教職工編制已不適應發展需要,該區自2015年以來共招聘了945名合同制教師。

餘麗敏建議政府部門、各學校加大投入,形成合力共同來解決合同制教師“同工不同酬”的難題。

惠州市人大代表、惠州城市職業學院原黨委書記鄧慶寧認為,缺編不能成為合同制及民辦學校教師待遇低的理由和藉口,建議引入評估機制,保障民辦教師權益。

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建議,政府及有關部門繼續加大教育經費投入。比如,參考借鑑深圳、東莞等市做法,加大投入,逐步實現臨聘(代課)教師與在編在崗教師“同工同酬”,探索建立民辦學校教師長期從教津貼制度,繼續落實好臨聘和民辦教師在健康體檢方面的同等待遇政策。

民辦學校招錄惠州中考生要達80%以上

高中學位緊缺備受關注。數據顯示,2019年惠州普通高中(含公辦、民辦)錄取率(62.56%)比2018年下降了9.5%。其中一個因素是,職校取消了春季招生,2019年惠州中考人數比2018年增加了11168名,而高中學校的招生計劃只增加了2892個(含公辦、民辦)。

對此,惠州市人大常委會進行調研發現,還存在普高招生錄取過程尚不完善、考生及家長心理預期高、市外考生來惠州就讀量增加、中職學校辦學質量及影響力尚需提升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惠州市人大常委會提出了全力推進擴容促優工程,推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規範民辦學校招生工作,提高民辦學校的服務意識和水平等對策建議。

惠州市人大常委會建議,由市教育局統籌全市民辦普通高中學校招生指標,同時劃定民辦學校招生兩條線:招錄惠州中考生要達到80%以上;招錄外地考生限制為20%,且錄取分數要達當年中考分數的80%。

“要加大高中學位供給,尤其是增加優質高中學位,讓更多孩子上好學。”餘麗敏建議以惠州市第八中學的名義新建一所高中學校,為惠州中考生提供更多讀高中的機會。

惠州市人大代表劉佳妮:

人人參與監督保護水生態

“跟幾年前相比,大湖溪瀝的變化很大。”惠州市十二屆人大七次會議召開前夕,惠州市人大代表、惠城區鄧演達紀念園管理處主任劉佳妮專門到大湖溪瀝視察,瞭解治理進展和成果後,她感慨地對隨行的南方日報記者說。

市區河涌的水環境如何,不僅關係著一座城市的形象,也關係著市民的生活質量。

劉佳妮到大湖溪瀝調研,是惠州市人大常委會高度關注水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惠州市人大常委會將打好水汙染防治攻堅戰作為人大重點工作抓緊抓實,持續重點推進。

三級人大聯動常態化監督

大湖溪瀝兩岸的鹿江南路和北路,嶄新的石欄杆、整潔平整的瀝青路,延綿數公里。河裡的水,在微風吹拂下泛起微瀾。偶爾一隻小鳥從兩岸的蘆葦飛起,又落入遠處的草叢中。

一流城市需要一流的環境,而城市的水環境是宜居環境的重要部分。

劉佳妮經常參加惠州市人大常委會組織的調研活動,到現場瞭解水環境整治進展,以及存在的差距和問題,並提交相關建議議案。

惠州市人大常委會城建環資工委主任黃水祥告訴記者,從2019年開始,惠州採取市縣鎮三級聯動常態化監督。每月底組織人大代表直奔現場進行檢查,對發現的問題、下一步如何解決的意見等通過簡報的方式發給相關單位。

在常態化監督的基礎上,三級人大對惠城區“南三河”整治工程等重點工程實施“靶向療法監督”,找準重點尋找核心問題進行重點監督。

大湖溪瀝位於東江新城,附近人口比較多,治理規劃也不單限於治水,還包括整個生態的修復。在劉佳妮看來,大湖溪瀝在惠城區乃至惠州市區內的河涌治理中是一個典型案例。

大湖溪瀝治理效果明顯

在三年前,大湖溪瀝兩岸灘塗分佈著大量的魚塘。“以前這邊全部養魚,魚塘的水也直接排入河流,水面很髒很差。”水務集團水投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具杏祥告訴記者。

隨著近年來兩岸開發密度加大,河道水質的汙染開始變得嚴重。

2016年12月底,惠州開啟了大湖溪瀝整治的進程,推動建設防洪排澇、水質改善、景觀美化和道路交通等四大工程。

“現在管網鋪設如何了?”“汙水輸送到哪裡處理?”“現在水質處於哪一類水?”劉佳妮仔細地詢問著每一個感興趣的問題。

具杏祥介紹,未來周圍的生活汙水都將輸送到馬安汙水處理廠處理。擴建後,該汙水處理廠汙水處理量將從當前的每日1萬立方米提升到每日11萬立方米,遠期還將擴容至每日30萬立方米。

聽到現場的這些介紹後,劉佳妮給出了比較滿意的評價。在她看來,大湖溪瀝的整個治理,有了很明顯的成效,她將會把調研收穫整理彙總,帶到市十二屆人大七次會議上與其他代表共同研究。

加強老舊管網護理,強化人人監督

近年來,惠州持續推進市區河涌的整治。特別是在2019年,惠州全力以赴推進黑臭水體整治。

惠州通過完善城市生活汙水收集處理設施、整治河湖排汙口、削減合流制溢流汙染、控制工業企業和農業面源汙染、整頓“散亂汙”企業、科學清淤疏浚、加強水體及岸線垃圾治理等措施,集中破解黑臭水體治理難題。

一些地方的河涌,雖然經過前期的整治後水質有了明顯的改善,但後續還是存在返汙現象。而背後則是管理、部分管網建設不到位等因素。對此,劉佳妮建議,治水需要系統統籌,岸上管網、汙水處理廠等設施建設,水上執法、清理等都要彌補短板。

市人大代表、惠州市規劃勘測研究院院長吳俊河說,一方面需要針對新城區或者還沒截汙納管的老城區鋪設新管道,另一方面也要加強排查老管舊管的管網混接、漏接,以及破損、滲漏等問題。

記者瞭解到,2020年市人大常委會將繼續加強水汙染防治工作監督,深化常態化監督,助力水汙染防治攻堅戰完美收官。

劉佳妮說,希望城市的水環境治理人人參與、人人監督,也希望惠州的城市環境越來越好,城市生態越來越美。她表示將要把這個美好希望帶到市十二屆人大七次會議上與所有代表共享。

惠州市人大代表李丹:

建“四好農村路”助脫貧奔康

繼惠陽和惠東縣獲評“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之後,2019年,博羅縣獲評第三批“四好農村路”省級示範縣,使惠州“四好農村路”的建設邁上新臺階。

近年來,惠州市人大代表一直關注並推動“四好農村路”的建設。在2018年召開的惠州市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上,《關於全面推進我市“四好農村路”建設的議案》成為大會議案。到2019年底,惠州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1896公里,所有行政村都實現路面硬化。

那麼,“四好農村路”的建設到底給惠州的農村帶來哪些變化?近日,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和惠州市人大代表李丹來到博羅縣麻陂鎮洪湖村,近距離感受它的變化。

昔日貧困村如今發展鄉村遊

洪湖村位於麻陂鎮東北方向。由於此前缺少產業,洪湖村經過修路、引進產業、增加集體收入等措施,直到前幾年才實現脫貧。

走在洪湖村的村道上,5.5米寬的路面平坦而乾淨,路兩邊的紫荊花已經盛開,偶爾有村民騎著摩托車或開車經過。洪湖村支書黃運良介紹,這條路共有7公里長,以前只有3.5米寬,會車時很麻煩。修路之後更寬了,還鋪了瀝青,更加漂亮了。

在村口,2000多畝的地裡種了豆苗、玉米和茄子等供港蔬菜。通過光伏發電、村企合作等方式,村集體的收入提高了,貧困戶也獲得了不少分紅。

“農村發展首先要路好,路通了,蔬菜和水果才能運出去,遊客才能進來,這樣產業就興旺了。”黃運良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村民晚上養成了散步的習慣,晚飯後喜歡圍著這條新修的村道散步,“很熱鬧”。

1043個行政村修通硬化路

在走訪過程中,李丹對洪湖村的變化感觸頗深。

李丹說,實地走一趟才知道這裡的村道多好走,村容村貌發生了多大的變化。她說,市政府從2018年開始辦理“四好農村路”的議案,確實為惠州的農村地區辦了一件實事,村民的生活品質有很大的提高。

總體而言,惠州市“四好農村路”的建設較快,市、縣的資金投入比較多。惠陽、惠東先後獲評全國“四好農村路”示範縣,2019年博羅被評為全省“四好農村路”示範縣,這說明惠州農村公路的建設效果比較好。

在市人大常委會督辦和各級政府共同努力下,截至2019年底,惠州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共11896公里。該市53個鄉鎮全部通雙車道三級以上公路,1043個行政村、10203個村民小組全部通四級以上路面硬化路,46個省定貧困村20戶以上村民聚居地全部通路面硬化路,基本形成了以縣道為骨架、鄉村道為支撐、全面覆蓋廣大鄉村的農村公路網。“四好農村路”議案辦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7年來投入65億元建農村公路

近年來,惠州把“四好農村路”建設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先導性基礎工程,市人大常委會認真督辦《關於全面推進我市“四好農村路”建設的議案》,市、縣(區)各級政府統籌推進,著力下好先手棋。

2013年以來,惠州以政府投入為主、發動社會參與,多渠道籌集財政和社會資金共65億元,新建農村公路5500公里。在農村公路建、管、養、運方面建立穩定的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資金保障。

李丹介紹,建、管、養、運四個環節都很重要。惠州市建立健全了縣有路政員、鎮有監管員、村有護路員的三級農村公路管理體制,並將市、縣、鎮農村公路管理機構的行政和人員基本支出納入財政預算,每年落實約8800萬元保障各級農村公路管理機構正常運作。

接下來,惠州市人大常委會將繼續督辦全面建設惠州“四好農村路”建設的議案,督促各級政府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農村公路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全面推動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的交通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