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孩子不知滿足是被慣壞了嗎?科學家:可能是體內缺少了這樣東西

經常聽家長抱怨,現在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天吃得好穿得好,不用擔心任何開銷,可是卻特別不懂滿足。

他們的慾望就像無底洞,怎麼都填不滿。

我認識的一個男孩小壯,就是這樣一個孩子。

因為家庭條件比較好,小壯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想吃什麼吃什麼,想玩什麼玩什麼,根本不會受到任何限制。

可是也因為這個原因,小壯的滿足感閥值越來越高,提出的要求也越來越刁鑽。如果父母沒有及時滿足,他就會大發雷霆

小壯媽媽感覺很疑惑:孩子怎麼就這麼不懂滿足呢?

孩子不知滿足是被慣壞了嗎?科學家:可能是體內缺少了這樣東西

一開始,我以為自己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把孩子慣壞了,導致孩子不懂滿足,並勸他們改變一下教育方式。

可是小壯媽媽卻反問道:“都說要富養孩子,孩子得到充分的滿足後,不應該把物質看淡了嗎?怎麼物質慾望變得更強烈了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也非常疑惑。

直到我瞭解到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理查德·費爾德曼的相關研究,才真正認識到自己之前想法的淺薄。

孩子不知滿足是被慣壞了嗎?科學家:可能是體內缺少了這樣東西

一個已知事實——多巴胺帶來滿足感,促使我們行動

很多時候,我們會毫無理由地去做一些事情。比如你問一些抽菸的人,為什麼要抽菸?他們可能會回答,因為抽菸讓他們感覺很放鬆、舒服。

這和大腦的獎勵系統有關。當他們抽菸後,大腦就會分泌出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化學物質,以示獎勵。

為什麼說多巴胺是獎勵?因為多巴胺能讓人感到快樂、興奮、愉悅。為了繼續獲得這種滿足感,他們就會繼續抽菸,這也是煙癮很難戒掉的原因之一。

不管是抽菸、吃零食,還是打遊戲、看電視,只要是能給我們帶來滿足感的東西,我們都很容易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孩子不知滿足是被慣壞了嗎?科學家:可能是體內缺少了這樣東西

一個特殊機制——多巴胺D2受體多少,決定滿足感大小

多巴胺帶來滿足感,是我們早已知道的事實。

但是理查德·費爾德曼教授卻提出,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想要獲得滿足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滿足感來自於多巴胺,但是,僅僅讓大腦分泌多巴胺還不行,我們還得接受多巴胺才行。這就像是我們賺了很多錢存在銀行還不夠,要取出來消費才行。

而負責接受多巴胺的東西,我們稱為“多巴胺D2受體”。

孩子不知滿足是被慣壞了嗎?科學家:可能是體內缺少了這樣東西

  • 如果我們大腦中的D2受體比較多,那麼即使只是分泌了一點多巴胺,我們也能立刻接收到,因而很容易得到滿足。
  • 可如果D2受體比較少呢?除了得到的多巴胺少,導致滿足感很少外,還會降低大腦前額葉皮層進行的理性思考活動。這樣一來,人就容易被情緒控制,自制力就會下降。

也正因為如此,越是得不到滿足的人,越容易失去自制力。就像小壯,脾氣變得暴躁,也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

我來舉個例子,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一點。

還是拿孩子來說吧。

我發現,在我的周圍,有些孩子很容易滿足。一塊巧克力,一個玩具,甚至可能只是一塊石頭,一根小樹枝,就能讓他們感覺特別快樂。這樣的孩子,D2受體就比較多。

還有些孩子,對這種點滴的小確幸,卻不是很敏感。

你給他一大堆高級的玩具,也就只能換來他幾分鐘的笑容。這樣的孩子,可能D2受體就比較少。

孩子不知滿足是被慣壞了嗎?科學家:可能是體內缺少了這樣東西

既然D2受體能決定一個人的滿足感,那我們努力增加它的數量,不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嗎?

答案是肯定的。

雖然D2受體的多少受遺傳影響,有人多,有人少,但是理查德·費爾德曼教授指出,影響D2受體最關鍵的因素是我們可以控制和改變的生活環境。

也就是說,後天因素影響D2受體的數量。

兩個影響因素——壓力和成癮,影響D2受體的數量

研究表明,壓力和成癮可以影響D2受體的數量。尤其是因為生存問題產生的壓力,更是對其有致命性的影響。對此,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也給予了證實。

研究內容比較複雜,我就不再詳述。

可是,我們依然能瞭解到,當壓力使得D2受體的數量減少後,滿足感就會相應減少甚至消失。而為了獲得滿足感,我們就要更強烈的刺激,讓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這樣才能得到滿足感。

可以說,如果走到了這一步,那麼成癮行為的出現,也就不意外了。不管是要求更多的物質,還是吃下更多的東西,亦或是更嚴重的成癮行為,都會進一步減少D2受體的數量。

結果,這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壓力大——D2減少——不滿足,自制力差——成癮行為——D2減少……

這樣一來,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會變得越來越不容易滿足。

孩子不知滿足是被慣壞了嗎?科學家:可能是體內缺少了這樣東西

如何增加D2受體數量,讓大腦獲得滿足感?

想要增加孩子的D2受體數量,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正確認識並處理壓力,二是進行滿足感管理,避免成癮。

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一、關於壓力

1. 正確認識壓力,放下敵對

各種針對壓力測試的實驗數據表明,壓力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但是認為“壓力有害”的想法,卻會傷害身體健康。也就是說,比起壓力,我們對壓力的感受更重要。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及其團隊,用了8年時間,追蹤調查了3萬名成年人後發現:

那些感到壓力很大並且相信壓力有害健康的人,死亡風險增加了43%;

那些雖然感到壓力很大,但卻不認為壓力有害的人,死亡風險正常。

換言之,當我們不認為壓力有害時,壓力對身體的影響就真的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如果想要避免壓力造成的D2受體減少,就需要改變對壓力的認識。而這一正確理念,我們完全可以傳達給孩子。

當孩子認識到,壓力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力量後,才能放下對壓力的敵對態度,學習與壓力共存,減輕其影響。

孩子不知滿足是被慣壞了嗎?科學家:可能是體內缺少了這樣東西

2. 付出關心,培養抗壓心態

面對壓力時,我們會根據自身的判斷,做出兩種反應:

  • 當我們認為自己面對的是威脅時,就會害怕、緊張,甚至做出逃跑的準備;當我們認為自己面對的是挑戰時,就會很興奮,會把全身的資源都調動起來,準備戰鬥。

而第二種反應,實際上就是把威脅變成了挑戰,把壓力變成了動力,而這也是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心態。

是威脅,還是挑戰,只在一念之間。但是這“一念”,卻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著很直接的關係。

  • 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否定、漠視當中,那麼面對壓力時,“威脅——逃跑”就會成為他根深蒂固的反應模式;
  • 如果孩子從小在肯定、關心中長大,那麼他也會更加積極,把壓力當成挑戰,讓自己獲得更大的進步。

所以,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積極心態。

孩子不知滿足是被慣壞了嗎?科學家:可能是體內缺少了這樣東西

二、滿足感管理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

小時候覺得特別美味的東西,長大後卻發現,那東西早已沒有了記憶中的味道。

比如我小的時候,方便麵就是最奢侈的零食,要十天半個月才能吃一次解解饞。可是長大後,面對再貴的方便麵,我也提不起興趣。

這是邊際遞減效應造成的結果。

滿足感也是如此。當我們一味的滿足孩子,讓孩子不懂適可而止時,就會使D2受體減少,讓孩子更加不容易滿足。

所以,我們需要讓孩子學會剋制,不輕易滿足自己,這也是滿足感管理的真正意義。

孩子不知滿足是被慣壞了嗎?科學家:可能是體內缺少了這樣東西

1. 延遲滿足,不被慾望支配

很多孩子不會等待,喜歡及時反饋,立刻得到滿足。但是,社會的運轉並非如此,等待是每個人都要學會的必修課。

延遲滿足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既不會過分壓制孩子的慾望,又能讓孩子不被慾望控制,自己獲得掌控感。

我們要做的是,鼓勵孩子自己進行延遲滿足。這裡要注意的是,不要強迫孩子,而要給孩子選擇權,並且教孩子如何積極使用。

比如,孩子可以對自己說:

  • “我現在可以熬夜看漫畫,但是我選擇現在睡覺,明天再看。”
  • “我可以一直打遊戲,但是我選擇放下手機,去看課外書。”
  • “我可以把巧克力全吃掉,但是我選擇留下一些,放到明天再吃。”
  • ……

這種自我掌控,能讓孩子的慾望控制在一定範圍,還能讓滿足感的閥值保持在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也就是說,讓孩子更易得到滿足。

孩子不知滿足是被慣壞了嗎?科學家:可能是體內缺少了這樣東西

2. 轉移注意,獲得其他滿足感

在進行滿足管理感時,轉移注意,可以讓孩子不被同一個慾望所困擾。

慾望不是壞事,可以讓一個人更有動力,但是,如果被慾望控制,可就不好了。

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多件事情上,既可以避免邊際遞減效應,又可以從各個方面分別獲得滿足感。

從總體上來看,即使家長沒有去滿足孩子的一個需求,孩子依然有很多需求得到了滿足,依然獲得了總量可觀的滿足感。

  • 比如,滿足感既可以從遊戲中得到,也可以從學習中得到;既可以從零食中得到,也可以從運動中得到。

這樣說來,我們還可以藉此利用好的行為習慣去代替不好的行為習慣,避免孩子出現成癮情況,如遊戲中毒、貪吃等。

孩子不知滿足是被慣壞了嗎?科學家:可能是體內缺少了這樣東西

滿足感可以讓我們獲得快樂,也能讓我們墜入深淵。對於孩子而言,不懂滿足,或許是D2受體減少導致的。

我們可以指導孩子應對壓力,進行滿足感管理,讓孩子獲得滿足感的同時,也獲得一個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