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你认为《红楼梦》中,黛玉说的:“风刀霜剑严相逼”指的是谁?为什么?

微影悼红


林黛玉的《葬花词》里一句:

“风刀霜剑严相逼”,道出了林黛玉和贾宝玉这样传统价值观的反叛者,不容于世的艰难的生存环境。

“何处有香丘?”道出了贾宝玉爱重的这些水做骨肉的情景女儿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根源。

林黛玉哭成的《葬花词》,是哭花落水流红,也是在哭自己的命运,更是在哭大观园诸芳散尽,同归悲剧的结局。贾宝玉听到了这首词,恸哭倒在了山坡上。这个哭,是同一个指向,同一个归宿。是宝黛二人最深刻的心灵同频共振。

那么“风刀霜剑严相逼”指的是谁呢?

站在《红楼梦》这部书大的立足点上,并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整个群体或者说是统治者,手握生杀大权的王侯将相。具体到贾府这个小圈子里。非要特指的话,就是贾赦、邢夫人、贾政、王夫人、薛姨妈等人,他们是掌握宝玉、黛玉、宝钗等命运的人。

其他人都好理解,比如邢王二夫人和贾赦等,就不展开了。贾政一贯以正人君子示人,工作敬业,对家族的将来也算有思考和责任心,为啥将贾政也列在内呢?

本篇着重解析为什么贾政也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刽子手。

【一】对上

贾母不喜欢大儿子贾赦人所共知,那么她喜欢二儿子贾政吗?其实也不喜欢。

全书母子二人交流很少不说,仅有的几次交流,要么像五十四回元宵悲谶语的气氛压抑;要么如中秋夜宴贾政讲了一个喝老婆洗脚水的所谓笑话,弄得既尴尬又煞风景;贾政打宝玉,贾母视儿子简直如仇人一般,连基本的体面也不给他留了,直接让小厮给他传话,说星宿不利,宝玉一百天都不能出二门了,这意味着宝玉连对父亲的早晚省身问安都取消了。咋样的星宿不利能盖得过父子人伦?这个细节只说明了一点:贾母对贾政极度不满。

宝玉挨打的这个端午节,贾母和儿媳妇王夫人矛盾升级。可是从赐节礼到打醮再到吃端午家宴,全程看不到贾政的身影,忠顺府讨人,贾环进馋,政老爷就有空了。他暴打宝玉,贾母自然心疼,可是贾母也说出了“我知道你是厌烦我们娘儿们了。”这话又是从何说起呢?老太太为啥不就事论事呢?她对贾政咬牙切齿的恨从何而来呢?

贾母称贾珍“珍哥儿”“珍儿”,对贾琏也叫“琏儿”,这才是长辈对儿孙态度的正确打开方式啊。要说贾母和贾政母子和谐真是没说服力。

【二】妻妾关系

王夫人年轻时啥样,刘姥姥印象最深刻的是“说话爽利,会待人,不拿大”。这就是王熙凤的感觉啊,现实中的王夫人,贾母公开说:“可怜见的,不大说话,木头似的。”

王夫人除了在宝玉的婚事上和贾母有分岐矛盾,婆媳二人关系还是很和谐的。能让正妻从爽利的性格成了天天吃斋念佛的木头人,贾政的本事也够大的。

贾政对女人的品味是赵姨娘这一款,规规矩矩的周姨娘他差不多不理不问,俗话说看一个男人的品味看他选什么样的女人。贾政对他这三个女人的态度,很能说明他的人品和品味问题了。

【三】对儿女的责任

先说大儿子贾珠

有学者考证说大儿子贾珠就是被贾政打死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李纨除了贾兰和自己的切身利益,她万事不关心更不出头。眼看巧姐被卖而能无动于衷就很说明这一点。可是宝玉挨打,这可是在贾政的书房,二门外,清客仆人小厮一大群,你看李纨也不管场合了,放声大哭,贾政看到大儿媳妇哭得伤心,泪如雨下。还真的十分可疑。

然后是大女儿元春

爷们儿没出息,将家族复兴的担子交给一个女子担起来。只这一条,这个爹也是够了。试问:林如海会不会有将黛玉送入宫的想法?甄士隐会不会有将女儿送入宫的想法?就算宝钗,若是薛公没有早死,他舍不舍得将女儿送进宫?

元春是在宫里奋斗了近十年的时间,终于出人头地,封凤藻宫尚书、贤德妃。就算成为高高在上的贵妃娘娘,亲爱的读者,谁感受到元春的幸福了?一个女孩子,进了宫,无论处于哪种位置,注定一生战战兢兢。没有了亲情、友情,更奢谈爱情,伴君如伴虎,圣宠,那是世界上最稀有的东西。自古以来人人都懂,将女儿送进宫去,恐怕是沉重更大于荣耀吧。对当事女子来说,意味着就是为家族牺牲了。

难道你贾家活不下去了?还是你贾政窝囊透顶?你贾家的子弟都不奋斗了?让一个女子顶门户,况且是自己亲生的骨肉。不说贾政是个没心没肺吧,至少也是个无能之辈。

对宝玉、贾环

宝玉见了贾政,别说见了,一听到父亲叫他,立马就蔫了,曹公大才,说宝玉一听是父亲叫他“不觉打了个焦雷一般”。贾环也是一样,一见到父亲,吓得是“骨软筋酥”。儿子见到老子要吓成这个样子。能不能表扬贾政教子有方呢?当然不能!贾环算个什么货色大家都懂,宝玉的想法更是和他差了十万八千里。

还有一个女儿探春

元春进了宫,基本上和家人就算是终身难以相见了(有人说了,不是省亲了吗?)实际上,历史根本不可能有这种事,就算省亲了,不过几个小时,国法礼制的利剑在头顶悬着,贾政面对女儿跪下回话,还得隔一道帘子。这算什么见面。

女儿就探春一个了,这可是亲生的女儿,全文你能找到一处贾政和探春的对话我服你,不对话就算了,能找到一句贾政对女儿表示关心的举动或者话语也行,统统都没有。

请问各位读者,这算个什么父亲?

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尚且如此,你能指望贾政对外甥女黛玉负责到哪里去?比亲生儿女还好?那不符合人性。贾政他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刽子手,不仅仅指黛玉,也包括他自己亲生的儿女。


屏山品红楼


我是刘忙观点,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

林黛玉《葬花词》里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是形容林黛玉自己的处境。林黛玉少年丧母,又被迫离开家乡扬州北上,本以为进了贾府有老祖宗呵护能平安如意,结果事事不顺,到处被人歧视,就连贾府的婆子丫鬟也不把她放在眼里。首先说袭人,表面上对黛玉尊敬,但你细读原文就发现不是如此,袭人每次去黛玉房里找宝玉,都是一句话:二爷在吗,老太太到处找你呢。都不正眼看黛玉。还有发宫花那一回,周瑞家的故意把挑剩下的花给黛玉,不也是歧视黛玉的表现吗?



二是形容贾府的处境。贾府表面上过着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生活,但早已经危机四伏,先后有贵妃贾元春上吊自杀,后有贾政被贬值,再后来义忠亲王老千岁失宠,再加上恣意奢华 最后盛极而衰,落了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三是话外音,确是寓意我们每一个人的处境。佛陀在初转法轮时领悟到四圣谛:苦、集、灭、道。其中说到苦的特征就提到:此是苦,逼迫性。还说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所以我们要修行呀,在苦难中觉悟。


刘忙观点


黛玉葬花,作《葬花吟》“风霜刀剑严相逼”是在第二十七回,此时的林妹妹已经开始感觉到自己在贾府曾经优越地位的逐步丧失了。

黛玉初进贾府,贾母要将宝玉从屋内碧纱厨挪出来让给黛玉住,准备让宝玉在自己套间的暖阁里,最后在宝玉自己请求下宝黛二人就在碧纱厨外的床上过了残冬。 开春之后,给宝玉黛玉收拾了屋子,宝黛和三春一样都在贾母的院里居住了。

薛家举家进京都投靠贾府入住有独立进出街市门户的梨香院,此时贾母说孙女们太多了,只留宝玉黛玉二人在身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 将三春搬出贾母房中,贾母的意思再明确不过,林黛玉比三春更令贾母看重。三春虽都是贾母孙女,迎春和探春庶出,惜春隔了一层,在嫡庶有别的年代,就是比不过嫡亲外孙女,因而只留下宝黛二人在贾母院内同吃同住。

古人男女七岁不同席,表兄妹之间更要开始避讳,贾母全然不顾。虽说早已经将宝黛从碧纱厨挪出安置院内其他房间,两人到底一同起卧,近距离亲密接触。 贾宝玉自己也说两人从小同吃同睡,凡自己爱的,妹妹也爱,就都先给妹妹。 或者贾母对于宝黛姻缘曾经是真的有过期盼吧?

贾母接了林黛玉过来抚养,终身大事必然考虑。古人结婚早,从黛玉初进贾府七、八岁到十四、五岁就也就几年时间,贾母的初衷似乎是要全程守护着宝黛二人在一起的。 正如薛姨妈后来说的,贾宝玉是贾母最疼的孙子,林黛玉是贾母最疼外孙女,两人若是亲上加亲,再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然而,“元妃省亲”之后宝黛等人原有的居住状态在不经意之中改变了。 “元妃省亲”时对“薛林二妹”的才华给予了同等的赞许,之后贾母为宝钗做十五岁生日,接着元妃下旨邀宝钗与众姐妹入园,宝玉也与众姐妹一起搬入园中读书。

入住大观园,也实际上改变了宝黛二人一起跟着在贾母处居住数年的状况。 薛宝钗却是从初入贾府跟着母亲和哥哥住在贾府有独立直通街市门户的梨香院内,后来修建大观园时又搬到大观园东北角墙外的完全独立的幽静院落,再搬入了大观园内。宝黛二人一起搬出了贾母的院子,进入大观园各自独立的潇湘馆、怡红院。宝钗搬出了大观园外的薛家独立院落进入大观园内蘅芜苑,迎、探、惜三春也搬出了王夫人房后的三间小抱厦入住大观园内各自独立的院馆内。

事实上, 因入住大观园变化最大的就是宝黛二人,宝黛从此一起脱离开了贾母的居住视线范围,与三春一样的交由李纨照管。薛宝钗由与母亲哥哥同供大观园墙外的完全独立院落,进入了大观园与贾府“我们家四个女孩儿”三春黛玉和宝玉在一起全部统一交由李纨来陪伴照管了。
宝黛离开贾母入住大观园才不到一个月时间,凤姐刚刚调侃了黛玉“吃茶”,凤姐宝玉就双双被魔魇。 生命垂危的凤姐宝玉姐弟被抬到了王夫人处救治,“双仙”来到贾府持颂“通灵宝玉”显灵救命之后,林黛玉一句“阿弥陀佛!”被宝钗嘲笑是“求佛”成就婚姻。又一次把黛玉急得红了脸,说宝钗“只跟着凤丫头学得贫嘴烂舌的。”

第二十七回、在入住大观园之后,黛玉才刚刚与宝玉“共读西厢”一个月时间。黛玉就被怡红院的丫头晴雯拒之门外,黛玉亲眼见到宝钗在她之前进了怡红院大门,又亲眼看到宝玉袭人一起送宝钗出门。躲在怡红院外花阴下守望的黛玉悲心欲绝,哭得花鸟黯然。
果然,在宝黛离开贾母入住大观园仅仅两个月时间后,元妃就赐下独宝玉与宝钗相同的端午节礼来,“我们家四个女孩儿”三春黛玉次一等的端午节礼。从此林姑娘在贾府中就真的被元妃明确结束了自入荣国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且打靠后。”的宝黛“同级”待遇了。

清虚观打醮贾母婉拒了张道士为宝玉提亲,却又为宝玉指出了“金麒麟”,第二天宝玉为黛玉第二次摔玉、黛玉剪了玉上的穗子。 宝黛吵闹后的第二天,贾母当众哭着抱怨宝黛二人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宝黛知道后隔天就自动和好了。

第三十回、凤姐拉着已经自动和好的宝黛来见贾母,正好宝钗也在场。凤姐一句“黄鹰抓住穿的鹞子的脚,都扣了环了。”,说得黛玉一言不发挨着贾母坐下,宝玉尴尬的找宝钗搭讪结果被宝钗讥讽“负荆请罪”。宝黛双双羞红了脸,凤姐又接着调侃宝黛害羞是“吃生姜”脸上热辣辣的。


这一次凤姐又是当着宝钗的面,在给宝钗嘲笑宝黛关系直接送“炮弹”了。 贾府中真正能决策贾宝玉婚姻的贾母贾政母子二人却从未有过所谓“木石姻缘”的说法,“木石姻缘”只不过是藏在宝黛二人内心的期盼和“秘密”,贾宝玉自己从来不敢说,只有在梦呓中说过。林黛玉更是连贾宝玉“你放心”的表白都装着不明白,不要听完就转身离开,黛玉对紫鹃也不肯当面承认这宝黛“私情”。

然而,凤姐却一再将宝黛关系的“特殊性”在宝钗在场的时候公开化授人以柄,让宝钗抓住机遇嘲笑宝黛关系不一般。事实上对“木石姻缘”未必有利,或者说弊大于利。以致于之后,凤姐更是在元宵节家宴上提醒宝玉“别喝冷酒”,将众人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了黛玉给宝玉“喂酒”的行为上,贾母接着“掰谎”为宝黛关系洗地,澄清贾府中根本不可能有“儿女私情”这种犯了王法的“贼情”发生。


第三十五回、宝玉挨打后,黛玉又一次守在怡红院门外的花阴下,看到一波一波去探望宝玉的人中只不见凤姐,黛玉想到凤姐专为讨好老太太和太太“打花胡哨的。在62越剧电影《红楼梦》中,黛玉有一句唱词是“凤姐姐是里面尖来,外面光。”也正是此意。

贾府中凤姐的态度可以说是“风向标”,黛玉二进贾府时林如海亡故,黛玉成为了失去社会支持父母双亡的孤儿。而此时原来败相已露的贾府元春封妃,正进入“烈火烹油、鲜花簇锦”最后的虚假繁荣回光返照,此时的荣国府经济基础已经被这最后的辉煌彻底掏空了。

从元春封妃到“元春省亲”,也是钗黛二位表小妹在荣国府地位此消彼涨的一个时间节点。贾母为宝钗过十五岁生日、元妃下旨邀宝钗与众姐妹一起入住大观,和宝黛二人从贾母处搬出、与众姐妹一起入住大观园由李纨统一照管,就是黛玉在成为双父母双亡的孤儿、寄人篱下“无人为我主张”,即所谓“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开始。

总之,贾林两家势形的变化,使得贾母终将放弃或许她老人家或许曾经有意的“宝黛姻缘”。


反倒是黛玉内心中的两根刺有“什么金什么麒麒”的两位表小姐宝钗、湘云,黛玉曾经狂怼宝钗、尾随“捉奸”湘云,最终与黛玉同病相怜的好姐妹,同情宝黛苦情的知己却是“慈姨妈”宝钗母女和同样父母双亡的孤女湘云。“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彼此关爱彼此理解的还是同命人。

如果一定要说黛玉《葬花吟》中的“风霜刀剑严相逼”指的是谁,那么首先是严酷无情的命运,当然具体的就是当黛玉成为父母双亡的孤儿后,对她逐渐变得越来越冷漠无情的贾母、贾政、王夫人和凤姐们、包括看不上投靠贾府的表小姐钗黛二人的丫头婆子们,其中也包括以为自己才是铁定能做宝二爷妾室的晴雯。

凤姐宝玉被魔魇,贾政的下属“剩女”傅秋芳的哥哥傅试也派了婆子来探望,此时钗黛都未必是荣国府“一把手”贾政心中适合的“宝二奶奶”人选,之后贾母又看上了薛家小妹宝琴。最终也只有荣国府有二门外贾琏的小厮兴儿,还在以为已经父母双亡的林姑娘一直是贾母贾政母子心中的“宝二奶奶”人选无疑。


阿丹151014015


《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词“风刀霜剑严相逼”指的是谁?

看了诸位的回答,大致以前八十回来解。

我的感觉,“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开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觅寻。”这些,並非虚拟花和环境,而有实喻!但这实喻,也如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飲仙醪曲演红楼梦”的《判词》《判曲》都是伏文!

從前八十回读来,贾母尚健,贾府没有剧变,黛玉身体虽然不好,和宝玉也時有误会,书中描写黛玉流泪情节约有二十几处。但这些都不能看作“风刀霜剑严相逼”!但“严相逼”一定会有!

“严相逼”在八十回后,那時,“白玉堂前春解舞”,老太太过世了,“树倒猢孙散”,“三春过后诸芳尽”,本来贾府上下都知道的“二玉”“初垒成”的婚事有变,也许传说宝玉离家,音讯全无“欲讯秋情众莫知”,有人欲娶林黛玉,这最可能是北静王,那就是“叹人生谁舍谁收”。但是林黛玉拒嫁,李纨曾说林黛玉“人家不得贵婿反挨打”,这都指后文的“风刀霜剑严相逼”。

(乱猜勿怪)





老猴悟通灵


词里的“风刀霜剑”指的是大环境,身为孤儿的黛玉寄居贾府,虽然有宝玉和贾母的呵护关怀,但自己的终身感情归宿还没有着落。

这时候,传出了“金玉良缘”,王夫人和薛姨妈是始作俑者。

眼见元春端午节赐礼,唯宝钗和宝玉的相同,种种迹象表面木石姻缘无望。虽然她懂得宝玉的心,然而现实婚姻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黛玉自是心焦痛苦,感叹万分。要是自己的父母在,肯定会为自己做主,哪里还会被“风刀霜剑严相逼”?思量着,不仅又添一层痛楚。

【葬花吟】是黛玉感叹自己的悲惨身世,和她还没有归宿的感情。

黛玉渴望自由,远离尘世,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她以花喻人,“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足见黛玉清高孤傲之真性情。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成了谶语。


清心一栈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开篇不久,作者便用一句判词告知我们,林黛玉拥有着谢道韫般的诗才,是一位才情过人的贵族少女。

《红楼梦》中,若论作诗最多,当属黛玉,在黛玉所做的诗词中,《葬花吟》可谓是她的个人写照之最,而这首诗,是黛玉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首诗,此前虽然在元春省亲时题过两首,但不过是应付元春旨意,不免有应制之嫌。直至作了《葬花吟》,其意象韵味、寓意情感,远非前两首可比。

曹雪芹的朋友富察明义曾有一首诗如此评到:“伤心一首葬花吟,诗谶成真自不知”,《葬花吟》是黛玉的诗谶,这是略谙《红楼梦》的朋友都公认的。黛玉借此诗自悼,对落花表示哀伤,对身边处境感到惊恐,自怜自己的身世,对爱情的幻灭表示悲痛等等,每一句诗都有特别的意义,每一句诗都装着黛玉的灵魂。

而在此诗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成了众多红学爱好者讨论的话题。毕竟黛玉进府后,深得贾母宠爱,饮食起居一应如宝玉,为贾府三春所不及,这样的林黛玉,怎么会自伤处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境地呢?而这“风刀霜剑”又是谁呢?

其实,《葬花吟》是一首很有时间顺序的诗,就像富察明义所言,这是黛玉的诗谶,暗示黛玉的结局,而黛玉的结局是悲剧的,所以《葬花吟》更多是在说黛玉后半生的故事。

之前我们说过,从此诗的“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来看,黛玉和宝玉应该在贾母的主张下定了婚事,但是宝玉却因事外出了,具体为何?个人认为是避祸,这在第二十八回就有暗示,黛玉因为宝玉一句“理他呢,过会子就好了”而生气,宝玉在贾母处怎么问话都不理,彼时有人来唤,宝玉出门后黛玉开口道“阿弥陀佛,赶明儿你回来,我死了也罢”,这句话应是两人的谶语,在后文我们知道,把宝玉叫去的是冯紫英一伙人,而这几人正商量一件“大事”,这件“大事”有可能就是后来让宝玉外出避祸的根源。

所以宝玉回来时,黛玉已经泪尽而亡了。正如第二十六回,宝玉踏进潇湘馆,文中写到:

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甲戌双行夹批:与后文“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一对,可伤可叹!

那么,黛玉为何会泪尽而亡,宝玉外出后她经历了什么?没错!正是这“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

事实上在贾母在世时,黛玉便没少受到舅妈王夫人的排挤,比如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就敢怠慢了黛玉,一个奴才敢如此,不过因为知道主子未将黛玉放在眼中,而黛玉明显感觉得到,所以忍无可忍后便回敬了几句。到后来的自作主张换掉给黛玉配药的太医、当着众人的面拒绝黛玉的茶水、说到晴雯的讨厌不忘提起黛玉等等,都能看出王夫人对黛玉的不满和冷漠,敏感如黛玉,焉能不知此?

编辑搜图

但相比贾母生前的日子,宝玉外出避祸后才是黛玉的炼狱。

根据前八十回的线索,我们大致猜得到北静王会与黛玉有所纠葛,而以北静王和宝玉的交情,如果他知道宝黛的感情,断不会横刀夺爱,只有宝玉不在的情况下,一无所知的北静王才会有跟黛玉发生纠葛的机会。那么,是谁制造了这个机会?贾雨村!

从贾雨村的斑斑劣迹来看,这是个忘恩负义、见风使舵的小人无疑,宝玉外出避祸,贾府近似颓败,贾雨村自然要寻求更大的靠山,那么北静王将会成为他新的巴结对象,怎么巴结呢?用美人。文中有一处细节很有意思,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便是黛玉和贾琏从姑苏回来时,随行的竟然有贾雨村,作者为何要凭空添上这一笔?大抵是为了让贾雨村看到“出落的越发超逸”的黛玉,而这一次印象,成为了黛玉后来噩梦的主要原因。

贾雨村知道黛玉的才情、气质、容貌,成为了他巴结北静王的基础,北静王不明真相,听闻贾府有此等亲戚,自然要求。如此,贾雨村便会来说服贾政。

贾政此人,迂腐不通,但在他的认知里,黛玉是和妹妹贾敏一般高不可攀的女子,宝玉远远配不上,而且贾政对宝黛的感情一无所知,即便知道也不会将两个孩子的情感重视,听到北静王有求黛玉的心,自然想的是给外甥女找个更好的去处,是要答应的。如此,王夫人便成了游说黛玉嫁给北静王的说客。

但黛玉毕竟此生只为宝玉而来,哪里还会与其他男子有干系?就是在这样“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处境中,带着对宝玉的思念,黛玉日夜哭啼,最终泪尽而亡。

这“风刀霜剑”,自然是王夫人居多,但贾政,何尝能逃过干系呢?


微影悼红


我不认为黛玉所说的“风刀霜剑严相逼”是指某个人,甚至有人言之凿凿地说那个就是贾母,还曾在我的另外一个问题里口出脏言把我骂了一通。好吧,如果你是这样认为完全可以保留你自己的观点,但是不可以仅以自己之浅漏见识就口出飞沫乱喷别人。

黛玉写《葬花词》的时候是在书中的第二十七回,这之前,有宝玉和她相处的一些细节,比如说“意绵绵静日玉生烟”,宝玉活灵活现地编了那么一个故事,把盐科林老爷家的小姐比成了耗子精口中的香玉,然而又有宝黛一起读《西厢记》的经历,两人的情感可以说是一再往上升温。而与此同时,“金玉良缘”的传言也在贾府里暗流涌动,更重要的是黛玉一天天在长大,而随着人的长大,思考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她感慨自己的身世,没有替她作主,将来不知飘零何方,这么一想,就想多了,总觉得外界的因素没有哪一项是利于自己的,周遭的环境就像是风刀霜剑,而自己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

这里,既有林黛玉对“金玉良缘”本能的产生的感知,同时也有她敏感的内心感慨身世的飘零无着,再加上一位少女年龄长大的过程中自然的产生的自爱自怜的心理。

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


苏小妮


谁也不是,应该指的就是时间岁月。人们固有的观念认为黛玉无父无母,无兄无弟,孤苦伶仃地寄养在贾府真的很可怜。加之黛玉的情感又受阻,使人们很容易想到并认为黛玉在贾府的处境很不好,但实则不是的。你想她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贾母自然会保护她。而荣府的当家人是谁?王夫人,凤姐。贾母又是王夫人的婆婆,相当于顶头上司,自古本就婆媳关系难处,王夫人会去惹顶头上司自己婆婆的心肝肉儿?即使黛玉与宝玉有私情,王夫人不中意黛玉,但也不会表现出什么的,也只能是装聋作哑装糊涂。以王夫人的身份与角色,她不会对黛玉作任何不好的事,王夫人对黛玉最大的可能做的最多也就是敬而远之。

而凤姐是什么人,巴结黛玉还来不及呢,怎么会伤害黛玉?

那么王夫人会在贾母死后对黛玉怎么样吗?不会。她是黛玉的舅妈,如果王夫人对黛玉做了什么,别人会认为王夫人在欺负无依无靠的小女孩,王夫人也不会蠢到这么没水平的地步。

那么贾府人多口杂什么人都有,会对黛玉怎么样,让黛玉感到生存的压力吗?

人多嘴杂会有,但以贾府的势力养黛玉这么一个小女孩,还是没问题的。所以对黛玉够不上是“刀霜雪雨严相逼”

实际上,黛玉在贾府生活的很自在,同样是无父母的湘云几乎每天都要做针线活到很晚,而黛玉就没有这种压力。黛玉的多愁善感来自于自己的个性,而同湘云相比,湘云却每天快快乐乐的。

书中说黛玉是“心较比干多一窍”这就表明她非常聪明,所以黛玉她心中早就明白自己的情感不会有结果,但他们到了结婚的年龄时,宝玉必须娶妻,而黛玉自己也必须要嫁,这就是必让她与宝玉永远地分开,所以黛玉才怕岁月的流逝,时间的飞逝。而时间就象“刀霜”一样把她紧紧地“相逼”


彩霞满天949


当然是她自己。被迫无奈之下自缢于柳叶渚槐树上,因无人收尸,风刀霜剑一年,尸身早已化为枯骨散落于地……


窥梦红楼


这是抒情诗,并非实指。我体会,从三个方面看。一是,黛玉是有生活原型的,也并非是贾母外孙女,而是寄人篱下的孤女。后面,黛玉和宝钗说起心酸,说自己如何孤苦无依,吃药又没钱,心事无人作主。这个黛玉一点不像贾母的外孙女。二是,黛玉是有隐喻的,我认为是朝未张嫣皇后,朱由校在时,张嫣受到魏忠贤和客氏打压,差点被废了。朱由检继位后,张嫣虽为太后,但大明朝风雨漂摇,北京城破,据说张嫣自缢殉国。这也符合“风霜刀剑严相逼”之心境。三是,黛玉是玻璃心,外界一点点风雨,她内心就会起波澜。诗人,天生敏感,有一种莫名的心理恐惧,什么“金玉良缘”,对于黛玉,就是“风霜刀剑”。甚至跟宝玉误解、拌嘴,对于黛玉而言,也是莫大的打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