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董塵:為家鄉產業發展助力添彩

在寶興縣高山地區,每年冬季農民都會上山挖野生山藥食用。而冬季的野生山藥燉老臘肉,算得上群眾餐桌上的美味佳餚了。

而在寶興縣五龍鄉莊子村,在當地返鄉創業青年董塵努力下,該村合作社的200餘畝山藥種植基地,年產量10萬公斤左右,收入超400萬元,並不斷助力鄉村振興,帶領鄉親增收致富。

董尘:为家乡产业发展助力添彩

董塵(左二)與鄉親商量種植山藥的細節

情繫家鄉

毅然返鄉創業

2013年,“4·20”蘆山強烈地震後,在外經商多年的董塵覺得回報家鄉的時候到了。不管是出資還是出力,總要為家鄉災後重建作點貢獻。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想要鄉村振興、群眾致富,發展產業才是根本。”經過深思熟慮後,董塵回到家鄉發展產業,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可是發展什麼?如何發展?朝什麼方向發展?就在董塵一籌莫展時,他突然想到山鄉爐火上的野生山藥燉豬蹄,那是一種溫暖而美好的味道。“回到家鄉發展山藥種植產業。”董塵的話擲地有聲,他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終於募集到資金開始回鄉創業。

通過與相關部門溝通,以及與家鄉父老探討,大家都一致認為,將野生山藥進行人工種植,其獨特的品質與口感,定能征服廣大食客,並具備廣闊市場空間。可野生山藥進行人工種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育種就是首要難題。

“種苗質量會逐年下降,所以要不斷培育。”董塵介紹,種苗主要是山藥豆或山藥截子,山藥截子適宜的發芽溫度在4月中上旬,而山藥豆的發芽率、果實等情況則大不相同,所以確定合理的山藥豆採收期,對提高山藥果實種子品質十分重要。董塵坦言,現在他們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種苗和育種的培育與選擇。

擴大規模

打響本土品牌

挖溝、刨土、採挖山藥……近日,在寶興縣五龍鄉莊子村的田間地頭,村民在地裡忙得不亦樂乎,刨出來的山藥被村民一排排整齊放在田地邊,等待著裝車運走。

“今年山藥賣相相當不錯,個個都筆直均勻,一定能賣個好價錢。”看著一排排山藥,村民們臉上露出了豐收的喜悅。

2013年8月14日,董塵帶頭成立寶興縣冷山種植養殖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村裡幾戶村民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被納入合作社。

2015年,合作社開始接觸電商,最愁人的銷路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合作社想要走得更遠,只有不斷擴大規模。2014年,合作社發展種苗5畝;2015年擴種到20畝;2016年擴種到60畝;2017年擴種到200畝。

經過6年種苗繁育,以及多年種植發展,2019年合作社擴種到200多畝,預計產量10萬公斤左右。“每年每戶種植戶都能增收3—5萬元,現在合作社都有三十幾戶種植戶了。”董塵說,當地村民彭學強是其中種植面積最大的一戶,他增收超過20萬元。

如今,合作社在產業致富的道路上大步前行,並不斷打響本土品牌,助力村民增收奔康。

雅安日報/北緯網記者 鄭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