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靖难之后,成国公既大批明朝贵族没有被清洗么?

瓜在合肥


朱元璋死前已经干掉了一帮具备攻击能力、有可能威胁大明江山的老将功臣,没想到真正惦记着皇位的却是自己的儿子。

1398年6月30日,朱允炆从爷爷手中接过帝位,在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位“纸上谈兵”老师的指点下,企图通过削夺各位叔辈的藩王属地来防范风险,巩固皇权。

殊不知,在干掉周、代、珉等五位王爷后,到燕王朱棣那里卡壳了,石头没搬走不说,还砸了自己的脚,要了自己的命。一场大火之中,朱允炆眼睁睁地看看四叔朱棣占领了京师城,含恨赴了黄泉。

那么朱棣登基之后是否也想他父皇朱元璋一样,过河拆桥,清洗了成国公和大批明朝贵族功臣呢?就这个问答,我们来说说,即位后的明成祖是怎么干的?

因为明朝的贵族不管朱棣反不反,他们一直都在,只不过靖难之役之前他们分布在两个阵营中,一个南部政府军,一个是北部燕王军,所以这个问题得从以下两个方面说。

对建文帝的铁粉痛下杀手

朱元璋“临行”前密命驸马梅殷辅佐即将接班的皇孙朱允炆,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位“导师”组成智囊团,那我们一一来看看这几位大咖的下场(篇幅有限,这里不说建文帝兄弟姐妹及儿女之难)。

梅殷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爱女宁国公主的丈夫,当然也是朱棣的亲妹夫,这应该是地道亲戚了。朱棣清君侧时,梅殷曾割下信使耳、鼻,留嘴巴,让他告诉朱棣“什么叫做君臣大义。”

朱棣成功后,梅殷对朱棣逆反一直心有愤怒。永乐二年,朱棣派锦衣卫将梅殷的家人押送到辽东;永乐三年十月,在梅殷入朝路上,朱棣设计派锦衣卫溺死梅殷,并说梅殷自尽。

削藩的主意是黄子澄、齐泰出的,讨伐朱棣的诏令、檄文皆出于方孝孺的手笔。自己的亲妹夫都干掉了,这三位当然死得更惨。

黄子澄、齐泰在获悉朱允炆时候,密谋继续反抗朱棣,被告发被捕;方孝孺也拒不投降,三人均被下狱。朱棣亲自过堂审讯,黄子澄抗词不屈,可怜被残忍肢解而亡,株连九族,女眷世代充官妓;齐泰一样祸及九族,6岁的儿子也被发配。

方孝孺死得更惨。他誓死不为朱棣写即位诏书,妻子及两儿两女知道他矢志不改,事先自缢而亡,而方孝孺被气急败坏的朱棣车裂于街市,弟弟方孝友同赴刑场,赋诗而去。可怜方孝孺还被灭十族,外亲连坐被处死千余人,谪戍的873人。

朱棣夺位后为清除异己远远不止干了上面这些耸人听闻的事。左佥都御史景清被刨坟灭九族,并且牵连乡里,整个村变成了废墟;礼部侍郎练子宁151当场被杀,九族遭诛,几百人被发配;陈迪之死,远戍者一百八十余人;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大理士少卿胡闰全家抄提者270人、监察御史董镛姻族死戍者230人,户部右侍郎卓敬、翰林院编修卢原质等等可谓是罄竹难书,惨不忍睹。

对靖难有功的加封进爵

这不听话、对着干的一波已经被他杀得差不多了,如果再把帮自己打江山的兄弟们也干掉的话,恐怕朱棣就剩下孤家寡人了,所以对成国有功的,他也是不吝啬,大力褒奖。

先说说成国公朱能,这可是大明王朝的第一个成国公。靖难之役中,他夺北平九门,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可以说朱棣能上位,这位家门劳苦功高。朱棣当然没有亏待他,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后病死在南征途中。

再来说说“黑衣宰相”姚广孝,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朱棣继位后,姚广孝只接受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加太子少师,其他美女、宫殿、爵位他都不在乎了。后来迁都北京的规划布局、接替解缙编《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这些大手笔都是他干的,难怪朱棣一直称呼他为“少师”,不敢直呼其名。

这些本就是朱棣自己人不说,这一位是叛变投敌,朱棣也没亏待。郭资是当初朱允炆安插在朱棣身边的内线,谁知道“靖难”发起,这兄弟就被策反率先投降了。永乐期间,郭资任户部尚书、行部尚书兼掌北平布政司,筹建北京城。

所以说这朱棣还是个聪明人,自己不义即位后,对敢用、能用和愿意被用之人,思想还是比较放得开的,比如杨士奇、金幼孜、蹇义……,而事实上这些人也确实成就了他,为他打造了一个永乐盛世,名载千秋。


古今说史


燕王朱棣取得靖难之役胜利,进入南京后,做得第一件事就是对主张削藩的大臣进行报复,但成国公不在报复之列。



成国公其人

成国公名叫朱能,他是朱棣的心腹,早年就跟随朱棣出征漠北。在朱棣起兵靖难的时候,更为朱棣立下了汗马功劳,朱棣曾说:“辅吾成大业者,能也!”在东昌之战中,南军将领盛庸诱敌深入,将朱棣团团围住。正是朱能率领骑兵救驾,才把朱棣救出。但这一役,朱棣第一战将张玉和一万多名北军将士战死,可见这一仗惨烈。在灵璧之战,俘获南军将领平安、陈晖等三十多人,朝廷在淮河以北的主力部队全部损失殆尽。后来,丘福、朱能偷渡淮河,突然进逼南军。盛庸大惊而逃,燕军夺取全部战舰,使大军得以渡河。朱棣继位后,因为朱能功大,被封为成国公,后来朱能在南征安南途中病逝,又被追封为东平王。所以,成国公朱能是靖难之役的大功臣,是新贵,又怎么会被清洗呢。



朱棣的杀戮

朱棣进入南京后,大兴杀戮主要是针对的是那些不合作者,比如像在建文朝积极推行削藩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坚决抵抗朱棣的铁铉,以及行刺朱棣的景清等人。“诛其族属,并及童幼”“又辱其妻女,给配教坊、浣衣局、象奴及习匠、功臣家”。特别是乡方孝孺“诛十族”最为惨烈,朱棣让方孝儒为其写继位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朱棣便问“即使你不怕死,难道连你九族也不顾吗”方孝孺回答“便十族奈我何”。自来只有九族一说,没有十族,于是朱棣便把朋友、门生算做一族,诛杀方孝孺十族,据传死于方孝孺之狱八百七十三人。比如对行刺未遂的景清,朱棣不仅以"磔刑"处死景清,诛灭九族,还实行“瓜蔓抄”,“籍其乡,转相攀染”,导致很多无辜乡人被杀。此外,像建文朝的忠臣练子宁、陈迪、卓敬等人都被诛杀,有一百二十多人,他们大多家人也被株连。即使像后来投降的耿炳文、盛庸、平安等,后来也被逼自杀。



靖难中的王公贵戚

朱棣对建文朝忠臣大开杀戒,但是鲜有王公贵戚激烈反对朱棣,只有他的大舅子魏国公徐辉祖抵抗比较激烈,在朱棣进城后,在父亲徐达祠堂闭门不出,后来被关进监狱,即使朱棣亲自召见也是一言不发。司法部门审问,徐辉祖写下朱元璋留给徐达的丹书铁劵,朱棣大怒,但最终也没有杀他,后来只是革去俸禄爵位。但在徐辉祖死后,又让他的长子继续继承魏国公爵位。还有他的姐夫驸马梅殷,在永乐二年在过笪桥时被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等人挤入水中,溺死,很多史料认为这是朱棣主使,其他就没有王公贵戚死于靖难之役。


至于为什么很少王公贵戚死于靖难。首先,建文帝实行削藩,针对的就是诸位亲王,而朱棣打出靖难旗号,就是要维护诸位亲王利益。自然亲王们更加拥护朱棣。其次,就是明初贵戚大多是军功集团,而建文朝却不断提高文人地位,损害了军人集团的利益,因此,建文帝得罪了亲王和军人两大集团。这也就是南军在战场上经常一战既溃,就是大将心怀二心。即使像平安、盛庸这样将领,被俘或见大势以去,就投降朱棣,没有殉难的。在朱棣兵临城下,正是亲王的代表谷王朱橞和贵戚代表李景隆打开南京城门,迎接朱棣进城。这也正是王公贵戚在靖难之役中没有被清洗的原因。


一壶清茗品春秋


我是野谈杂论,都别抢答!我来回答!

靖难之役后,朱棣清洗了大部分建文旧臣,但题主所说的成国公应该就是朱能,朱能是朱棣手下得力打手,在靖难之役中功不可没,朱棣夺得皇位后,朱能被封为成国公的,朱棣在这个时候是不可能修理朱能的。

但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建文旧臣不一定是明朝贵族,明朝贵族也不一定是建文旧臣,因为在靖难之役之前,明朝贵族指的是那些皇亲国戚,这些人多数只是拿着俸禄爵位过日子,如果他们的俸禄爵位没了,他们一定会跟朝廷急的,换句话说,明朝贵族就是又吃又拿不干活的那批人,和后来的满清贵族一个性质。


朱棣画像(图片来源:网络)

建文旧臣广义上来说是指建文朝的大臣们,实际上是指反对朱棣的那批人。这批建文旧臣基本上是被朱棣来了个大清洗,比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铁铉等等,其中方孝儒就被灭了十族,真可谓是历史上独此一家了。

至于题主所说的明朝贵族,在靖难之役后有升有贬的,升是因为此时帝位并不稳定,升的都是朱棣自己的兄弟,贬是因为消除隐患,因为他贬的都是建文帝的兄弟们,朱标的儿子们。


但无论是升是贬,到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因为朱棣本身就一方藩王靠着武装力量夺取的皇位,所以朱棣深切的明白藩王尾大不掉会造成什么后果,所以后期朱棣逐渐的都把藩王的武装力量夺取了。

综上所述,题主所问的问题答案就是:成国公朱能是病死的,没有被清洗,明朝贵族也只是被剥夺了权力,真正的成为了只能养老的皇亲国戚。

本文中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联必删。


我是野谈杂论,一个喜好历史的乡野村夫,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关注我,带你领略不一样的历史知识。


野谈杂论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帝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自缢身亡。临死之前,这位亡国之君说道:“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在此之前,困在宫中不得而出的崇祯帝还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烺,以图后举,挽救社稷于危亡。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此时的朝中众臣、外戚勋贵们已经决定投奔到闯王李自成的这一边,他们要在新朝再谋划自己的荣华富贵,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最后的成国公朱纯臣。

朱纯臣,明朝最后一位成国公。他的祖上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靖难功臣,朱能。朱能早年任燕山中护卫副千户,随燕王征漠北,骁勇善战。他在靖难之役期间夺取北平九门,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在灵璧俘虏平安等南军名将,收降十万南军,累功至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加太子太傅。朱能死后,成国公爵位一直由他的后代世袭,成国公共世袭九世、十二位,朱纯臣正是最后的那一位,当然,他人生中最后结局和他的名字(纯臣)相差甚远。万历三十九年,朱纯臣袭爵成国公,崇祯三年十一月加太傅。崇祯九年五月,崇祯帝命朱纯臣总督京营兵马,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崇祯帝对于朱纯臣是非常信任的。

但随着天下形势的巨变,明王朝的覆灭已经是不可避免,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原本被明军围剿损失惨重,仅余十八人而逃出的李自成部复振,攻克洛阳,杀福王朱常洵,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一时之间,其众集数十万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并在河南败陕西巡抚孙传庭部。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督师孙传庭拥兵10万出关,两军对垒于郏县,李自成军坚壁清野,以大将刘宗敏率万余轻骑出汝州,截断明军粮道,明军大败,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王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由此失去。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军逼近京师,为了阻止李自成进入北京,崇祯帝派朱纯臣督守京城的齐化门。然而,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京城内一片大乱。十八日,走投无路的崇祯帝回宫逼迫后妃自缢,用剑刺死了年仅六岁的昭仁公主,砍伤15岁的长平公主,又砍死了妃嫔数人,并命令左右去催懿安张皇后自尽。十九日凌晨,李自成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崇祯帝手执三眼枪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被乱箭所阻,再跑到齐化门(朝阳门),成国公朱纯臣闭门不纳,此时的朱纯臣已经决定另投新主了,他知道明王朝的倾覆只在眼前,自己虽然累世深受皇恩,但抛不下荣华富贵的他绝对不愿意陪着这个亡国之君一起送死。所以,无论崇祯帝如何呼喊请求,朱纯臣依旧闭门不出,充耳不闻。李自成军一到,这位成国公就立刻献出了齐化门。最终,崇祯帝与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自缢身亡。

在此之前,困在宫中不得而出的崇祯帝还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烺,以图后举,挽救社稷于危亡。但事实证明他看错了人,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三月二十二日,朱纯臣与陈演等率百官劝进,希望李自成早登帝位,以成为拥戴有功之人,在新朝谋求自己的荣华富贵。但或许是天日昭昭,住进了皇宫中的李自成在文渊阁的桌子上发现了崇祯帝写下的那一份诏书,最恨叛臣的他立命将朱纯臣拿下并抄没家产,并在三日后斩首。这位成国公最终也没能逃过家破人亡的下场。纯臣不纯也,死有余辜!


月夜羽夕


靖难之役后,成国公等大批明朝贵族并没有被清洗,那是因为还有利用价值。

说到清洗功臣集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朱元璋,但是朱棣的治国分针、军事战略部署等方面与朱元璋有所不同,朱棣更是需要功臣集团的大力支持。

洪武时期,朱元璋清洗功臣集团,一是巩固皇权,防止大权旁落的威胁出现;二则是为朱允炆铺路,特别是蓝玉,可以说完全是为了让朱允炆可以坐稳天下。

可是,朱棣登基后,就没有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存在。此时,长子朱高炽已经成熟稳重,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了,更是得到权臣的支持。

就算太子不幸去世,以朱棣“不拘一格”的性格,让其他人当太子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也足够稳定天下大势,比如朱高煦、朱瞻基……

这一点,说明了朱棣并没有皇位继承人的危机,也就没必要为此去清洗功臣集团,而且明朝的制度已经相当的成熟,皇权已经高度集中,功勋阶级很难起事。

这是朱棣不清洗功臣集团的一个原因,还有个原因就是朱棣的军事战略部署需要功勋集团的支持。

洪武时期,朱元璋逐步地改变了功臣戍边的局面,让亲王去戍守边疆,以亲王巩固中央皇权,这是明朝军事战略的一大改变。

亲王集团代替了功臣集团戍边,也就意味着功勋集团没有任何的利用价值,留着反而是个祸乱,所以朱元璋才会清洗功臣。

可是,到了永乐时期,朱棣首先削弱的就是藩王的势力,剥夺了藩王的权力,让藩王集团彻底地成为了王朝的寄生阶级,巩固了中央皇权。

这一举动也瓦解了亲王戍边的局面,可天下还需要人去镇守,没有了藩王,那么朱棣最信任的就只有那些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

此时,朱棣是需要功臣集团的支持,需要功臣们去镇守全国各地,巩固中央皇权。所以,有所利用价值的功臣集团,朱棣是不可能清洗的,否则他的天下都有可能不保。

其次,朱棣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一心想要给明朝带来永久的和平,平定边乱,所以在位期间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北征,而北征更是需要功臣集团的相助。

为此,靖难之役后,功勋集团还有利用价值,朱棣才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清洗活动。


【小皮】


十点乌托邦


没有!完全没有!贵族是不能乱杀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朱元璋!成国公等贵族既有功劳,还有用处,朱棣当然不能杀!毕竟,朱棣梦想的宏图伟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朱棣清洗的政治对象

燕王朱棣是打着诛“奸臣”,为国“靖难”的名号起兵的。这个名号就是在说明朱棣并不是反对建文帝,而是觉得建文帝的身边有奸臣,他起兵是为了诛杀奸臣,维护明朝的统治。

从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朱棣九死一生,靖难成功后,一方面朱棣要做做做样子,切实表明自己是来诛“奸臣”,为国“靖难”,不是来造反的;另一方面,朱棣也要趁机清洗反对势力,牢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因此,朱棣开始了一场大屠杀!

他屠杀的主要政治对象,是建文帝的近臣、忠于建文帝的臣子以及靖难过程中抵抗他的将领。其中代表人物分别是近臣齐泰、黄子澄、忠臣方孝孺与将领铁铉等。而对于非以上三类的官员,朱棣还是非常宽容的。毕竟,这时候的他已经是大明的皇帝了,他想要治理好着天下!

因此,明朝功勋阶层,并不属于朱棣要清洗的政治对象的范围。朱棣没有必要进行清洗。

功勋贵族阶层是朱棣的统治根基

明朝的功勋贵族阶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明太祖朱元璋时的开国功勋;第二部分是明成祖朱棣时的靖难功勋。

开国功勋阶层虽然经过朱元璋的清洗,势力大损,但依然是明初政坛中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之一。朱棣本人除了是皇子之外,也是属于开国功勋阶层,与这个阶层关系密切。他的妻子是徐达的女儿,他也与诸多开国名将交往密切。开国功勋阶层在靖难过程中,大多采取了两不想帮的态度,更有李景隆等人,对朱棣靖难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开国功勋阶层是朱棣的立身之本,完全可以争取到的政治力量。

靖难功勋阶层则是朱棣在靖难之役过程中封赏的功臣,如题主所说的成国公朱能便属于这一阶层。朱棣是靠着靖难功勋才取得胜利的,这些人是朱棣维护自己统治的坚实力量。靖难成功,统治还不稳定,朝廷还存在许多反对势力,朱棣这时候诛杀靖难功勋,完全是自毁根基。

总之,功勋贵族阶层是朱棣的统治基础,擅杀会引起政局的不稳,不利于朱棣的统治。

朱棣的“志向”需要功勋阶层的帮助

朱元璋诛杀开国功勋,一方面是为了加强皇权,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建文帝清理掉统治的障碍。而且,朱元璋诛杀开国功勋之时,尤其是以蓝玉为首的武将功勋的时候,明朝已经成功击溃北元,可以说那时的大明已经没有了巨大的军事威胁。国家局势稳定,四海升平,,而且秦王、晋王、燕王、宁王等皇子镇守边疆,足以稳定大明边疆。武将功勋们对朱元璋来说,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反而成了维系朱明统治的障碍。

而朱棣靖难成功,朱棣的宏图伟业才刚刚开始。他急切的需要向世人证明,自己是个合格的皇帝。结合朱棣登基后,实行的两件需要武力支持的重要事情来看,他非常需要功勋阶层的支持!因为功勋阶层是朱棣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一是继续削藩。建文帝时期藩王势力过大,严重影响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与统治。朱棣登基后,为稳固统治,恢复了一些藩王的爵位。但是当朱棣的皇位较巩固时,便又继续开始削藩。周、齐、代、岷等诸王都被废黜,宁王等被迁徙封地。朱棣便是因削藩造反而起家的,朱棣自然会格外警惕藩王作乱。而强大的军事力量是朱棣削藩的依仗。

其二是五征蒙古。永乐时期,北元残余势力再次复苏,对明朝北方边境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朱棣要想打造一个固若金汤的大明,就必须要扫除北元的势力,就必须要依靠一大批优秀的将领来实现这个目标。勋贵阶层是朱棣征服蒙古军事行动的中坚力量!

其他方面的因素

一是朱棣不存在继承人危机。朱棣的继承人朱高炽年长宽仁,又经历过靖难,晓畅政事,比孺子建文帝强太多,能够压制住功勋阶层。

二是朱棣与朱元璋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朱元璋是贫农出身,朱棣生下来就是皇子,两人虽为父子,但性格是不一样的,对于功臣的容忍度也是不一样的,而且朱棣本质上不是嗜杀之人。

三是经过朱元璋的杀戮,已经完成了明初的一系列加强皇权的政治改革,如废黜丞相等,使皇权凌驾于上,不可动摇,同时明朝功勋贵族阶层已经学会了乖乖做人,并不敢违背皇权!

总之,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朱棣都不存在清洗勋贵阶层的理由!赔本的买卖,英明神武的永乐大帝才不会做!

以上便是姑且说对于本问题的回答!欢迎大家关注我,期待互动与沟通!


姑且说


朱棣[1],汉族,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2]帝位,杀方孝孺等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极力肃整内政,巩固边防,政绩颇著。在文化事业上,加强儒家文化思想的统治,大力扩充国家藏书。永乐四年(1406年),至御殿观览图书,问大学士解缙:“文渊阁内经史子集全备否?”解缙回答:“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他又说,士从家稍有余资,便欲购书,况于朝廷?遂召礼部尚书郑赐遣使购访天下遗书。又指示购奇书要不惜代价,“书值不可计价值,唯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永乐年(1403年)命解缙等人编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动用文人儒臣3000余人,辑古今图书8000余种,谓“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于永乐六年(1408年)编成,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定名为《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中,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迁都后,在宫内东庑南,又建,“文渊阁”,南京之书,大量北运,把《永乐大典》运至北京后,专贮于“文楼”。使明代国家藏书建设发展迅速。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实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现仅存世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