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浙江日報︱信訪工作“浦江經驗”的新時代意義

編者按: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到浦江縣下訪,開創了省級領導幹部下訪接訪的先河。16年來,從一項點上工作到一個面上舉措,再到形成一套制度體系,從浦江的破題到全省的實踐再到全國範圍的推廣,領導幹部下訪接訪被實踐證明是貼民心、順民意、解民憂的德政工程,是從源頭上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重大創舉。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精神,建設浙江特色基層治理體系,12月5日,省委宣傳部、省信訪局、金華市委在浦江聯合主辦全省深化領導幹部下訪接訪工作理論研討會。本報今摘要刊登與會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者的發言,以饗讀者。

信訪工作是反映民情民意和基層社會治理狀況的晴雨表。高度重視信訪工作一直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黨委、政府更是把信訪工作看作是為群眾排憂解難、密切聯繫群眾、維護群眾權益的重要方式,是落實黨和國家各項法律、法規和政策,維護社會穩定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時隔16年,我們重走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下訪浦江的路,可以發現,領導幹部深入基層下訪接訪的“浦江經驗”在當下仍有著積極的時代意義和實踐價值,可以作為我們當前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的重要思想源泉。

堅持公開透明原則,提升信訪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深入基層下訪接訪,充分顯示出領導幹部放下身姿、迎接群眾、坦誠面對各種問題的開放和自信心態。2003年,習近平同志到浦江下訪,省、市、縣三級信訪局發佈公告廣而告之,群眾拍手稱讚。這其實是對現代社會治理的公開透明原則的一次有益實踐。

黨的十八大以來,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學技術提升了信訪工作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大大增強了信訪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度。例如,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建成全國網上信訪信息系統,群眾能夠便利快速地提交上訪訴求,對於信訪事項的辦理過程、辦理方式、辦理結果也都可尋可查,用科技保障了便民利民、信訪為民的工作原則。國家、省、市、縣、鄉信訪信息同步共享,也有利於減少重複訪和推進涉訴案件的分離,有利於各級黨政機關就特定問題作出風險評判、科學決策和追蹤問效,有效預防和妥善化解各種風險隱患。

堅持信訪法治化原則,使法治成為信訪工作的基本思維和方式。2003年,習近平同志在浦江下訪時就強調依法辦事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各級黨委和國家機關以及領導幹部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信訪工作具有雙重性質,既是基礎性的群眾工作,又是常規化的法治工作,需要將法律專業的剛性與群眾工作的柔性相結合,增強處理結果的權威性和公正性。

要督促負責信訪工作的領導幹部依法處理信訪工作,既要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又要對不合法的訴求依程序駁回。要完善和運用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信訪工作的職責,嚴格實行訴訟與信訪的分離。要提高信訪人法治意識,引導群眾依法、合理表達訴求。

堅持及時有效原則,把信訪的制度優勢轉變為社會治理的效能。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減少了群眾上訪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暢通了群眾與領導幹部的零距離交流與溝通渠道,使政府更能主動地、有針對性地發現問題。然而,這只是開展信訪工作的一種方式和途徑,群眾更關注的是能否及時有效地化解矛盾、解決問題,能否真正得到實惠。因此,不管是什麼方式的下訪和接訪,都要堅持結果導向,加強後期跟進落實,把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作為檢驗信訪工作成效的試金石。

信訪工作的“浦江經驗”已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減少上訪數量、化解社會矛盾、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有益創舉,也高度契合新時代關於信訪工作的陽光信訪、法治信訪、責任信訪的三大核心要求。要傳承和發揚“浦江經驗”,加強新時代信訪工作,推動地方乃至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