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爸我走了”,11歲女孩離家出走,兒童失蹤的最大原因竟不是拐賣

爸,我走了,我就是個禍害",你能想象,這是一個11歲的小女孩說的話嗎?

“爸我走了”,11歲女孩離家出走,兒童失蹤的最大原因竟不是拐賣

"爸我走了,或許我離開這個家是最好的選擇,你和我媽也不會經常吵架,多出來的我就是個禍害,離開家我會去更好的地方。"

這是前不久,11歲的小華英離家出走時留的紙條,上面歪歪扭扭的字跡讓人心痛不已。

小華英是因為上學的事情和父母發生矛盾的。原來,華英原本在老家上學,自從前段時間跟著父母來到南京後,就無學可上,只能每天留在家裡。她渴望上學,渴望讀書,最終因此事和父母爭吵後離開。

還好後來小華英被順利找到,安然無恙,沒受到一絲傷害。

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這麼幸運的。

“爸我走了”,11歲女孩離家出走,兒童失蹤的最大原因竟不是拐賣

14歲的青海女孩,在網上認識了湖北的21歲張姓男子,經過一個月的聊天,女孩完全相信了對方,在其花言巧語的誘騙下,坐火車從青海來到西安,準備和對方一直到東莞生活。

然而,警方調查表明,該男子真名黃某,32歲,離過婚,先後和三名女子生了4個孩子。最悲催的是,在西安火車站中轉期間,強行與女孩發生了關係。

14歲的妙齡少女,花一般的年齡,就有了這樣的慘痛經歷。對她的一生能帶來什麼影響,還未可知。

離家出走的孩子都能找回來嗎?答案是否定的!有些孩子出走後就再也沒能回到父母身邊,落到壞人手中,或被拐賣,或被虐待致殘、致死!

根據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佈平臺去年發佈的數據顯示,從2016年5月到2018年5月的兩年裡,登記的失蹤兒童數量為3053名,97%以上都已找回,其中離家出走的孩子佔到55%,而被拐賣僅為48人。

離家出走已成為兒童失蹤的主要原因。我們在痛恨人販子的同時,卻忽視了孩子自己的出走。

網絡上關於離家出走的新聞層出不窮,朋友圈中,更是經常被這類事情所刷屏,另有調查數據表明,每年差不多有100萬左右的兒童離家出走。可以說,這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中一個很常見的親子問題了。而出走的孩子,則多為16歲以下,正是在校園琅琅讀書的年齡。

“爸我走了”,11歲女孩離家出走,兒童失蹤的最大原因竟不是拐賣

為何這些本該在學校讀書的孩子,會放棄校園,放棄父母,離家出走呢?

1、 家庭暴力,負面情緒無處發洩

國家監督總局在1997年發表聲明,41%的孩子離家出走主要是因為家庭暴力。

以前的教育講究"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該打就打,該罵就罵,反倒很少見有孩子離家出走的現象。記得我上小學時,家長對老師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孩子不聽話該打就打",其實不用家長交待,老師體罰學生也是常見現象。最慘的是,在學校捱過打後,回到家往往還要再接受一次男女單打或者混合雙打。但那時,並沒有覺得有什麼,同齡人都經常捱打,很是常見,自然不會太過在意,和小夥伴出去瘋跑一陣,田野裡撒個歡兒,所有的不快就都煙消雲散,沒事人一樣了。

為什麼現在的家庭暴力會給孩子造成巨大傷害呢?

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社會及生活環境的變化。全社會都在宣揚"正面管教"的情況下,打罵孩子的現象已不再像以前一樣,隨處可見。某個家庭的孩子受到打罵時,孩子不會再習以為常,而是覺得不公,憑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從不挨打受罵,我就要受此"虐待"?

再加上孩子們多生活在鋼筋水泥鑄就的有限空間裡,活動範圍小,少有機會出去瘋玩,負面情緒得不到發洩,就如同籠子裡的小鳥,對著一成不變的環境,苦悶、窒息,壓抑久了,自然就想要逃離!

還有些父母,在"不能打罵孩子"的理念影響下,對孩子和顏悅色,斜風細雨般循循善誘,孩子也就習慣了父母這種老綿羊般的教育方式。偶有一天,父母態度粗暴了一些,聲音大了一些,在孩子心中,溫柔的父母突然變身為暴怒的獅子,一時難以接受,就會以出逃來表示自己的憤怒和反抗!

“爸我走了”,11歲女孩離家出走,兒童失蹤的最大原因竟不是拐賣

應對方法:

打罵孩子也好,正面管教也好,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打罵孩子之前,先想一下,打罵是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還是想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如果是後者,這麼做能達到目的嗎?

正面管教的時候,家長也要想一下,苦口婆心的規勸有效果嗎?孩子會耐心聽從嗎?是不是可以換種方式,比如制定規則,違反規則了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

人民日報微博曾發佈了懲罰孩子的十個科學方法,包括打手心、罰站等,可供父母參考。

“爸我走了”,11歲女孩離家出走,兒童失蹤的最大原因竟不是拐賣


“爸我走了”,11歲女孩離家出走,兒童失蹤的最大原因竟不是拐賣

“爸我走了”,11歲女孩離家出走,兒童失蹤的最大原因竟不是拐賣

2、 家庭出現問題,缺少父母關愛

前兩天晚上,我剛要睡覺,樓下的一位媽媽過來敲門,問孩子有沒有在我家。這對夫妻感情不太好,三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就在剛剛兩人吵架時,孩子悄無聲息地離開了家。"這麼晚了,他能去哪兒呢?樓上樓下找過了,同學家裡也打電話問遍了,都沒有。"媽媽焦急地說著。我連忙穿好衣服,和她一起尋找。還好這時保安打來電話,說孩子在門衛室。原來,孩子在小區裡轉了幾圈,打算出小區時,被保安發現了異常,就詳細詢問,孩子說:"爸爸媽媽天天吵架,煩死了,不想在家呆了……"保安人員意識到出了問題,連忙給家長打了電話……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不少家庭出現了情感問題:夫妻不和、冷戰、第三者、離異等等,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即便夫妻不當著孩子面吵架,孩子也能敏銳地感覺到家庭氣氛的變化。和睦的家庭氣氛是輕鬆的,父母臉上掛著笑臉,孩子也會跟著樂呵呵的,即便有什麼不開心的事,也會很快忘掉;有問題的家庭氣氛則往往是壓抑的,父母沉悶著臉,孩子也小心翼翼,唯恐惹惱了父母。孩子長久生活在焦慮和恐懼之中,承受著不該承受的壓力,就會逐漸喪失安全感,自卑、壓抑、不合群,最終以離家出走甚至結束性命的方式來擺脫這一切!

還有些父母,感情並沒有問題,卻因為忙於工作或者生育二胎而忽視了孩子。孩子從父母身上得不到關愛,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就會採取極端方式來解決問題!

“爸我走了”,11歲女孩離家出走,兒童失蹤的最大原因竟不是拐賣

應對方法:

不管家庭發生何種變故,父母都不能忽視孩子的感受,特別是夫妻之間的感情出現問題的時候,父母更應該多多關注孩子,不讓他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不管發生何種情況,爸爸媽媽都是愛他的,且永遠不變。中國式父母們總是太過含蓄,愛孩子卻從不說出來,他們表達愛的方式,總是用行動來實現,整日奔波勞碌,早出晚歸,想讓孩子過得好一些,但這種默默無聞的愛,孩子們多是感受不出來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子與媽媽吵家離家出走,因為沒有帶錢,到了晚上,她又冷又餓,路邊小攤的老伯請她吃了一碗熱騰騰的面,女孩感激不盡,認為老伯是這個世界上對她最好的人。老伯問明原因後對她說:"我只是煮了一碗麵給你,你就這麼感激我,你媽媽養你這麼大,為你煮過多少面,你感謝過她嗎?"女孩方才恍然大悟……

有多少孩子習慣了父母的付出,反而感覺不到父母的愛!所以,愛孩子,不僅僅要付諸行動,更要明確的用言語表達出來!

3、 因學習問題與父母產生隔閡

學習方面也是導致孩子離家出走的一個重要原因。文章開頭11歲的小華英是因為無學可上而出走,但更多的情況下,是家長太看重考試分數而導致孩子揹負壓力過大,最終以出走來尋求解脫!

“爸我走了”,11歲女孩離家出走,兒童失蹤的最大原因竟不是拐賣

南京一名7歲的小男孩就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被家長責罵後,獨自離家出走到南京南站,想乘車到鎮江找奶奶,幸好被工作人員發現,送到派出所後,聯繫上父母。

類似的事情很多。每個父母都覺得自己很愛孩子,可是當他們過於在意成績的時候,孩子就會認為,在父母心中,分數高於一切,父母愛得是考高分的自己,而不是考低分的自己!如果再因此受到父母的責備,孩子就容易一時衝動,走向極端!

應對方法:

每場考試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一次真刀真槍的較量,孩子獨如即將上戰場的士兵,不知道戰況如何,心中忐忑不安。勝了,滿心歡喜;敗了,垂頭喪氣。這個時候,父母就要與孩子共進退,考得好了,總結一下經驗,以備下次再戰;考得差了,分析一下原因,查漏補缺,爭取下次打個翻身仗。

"勿以分數論英雄",孩子某次分數的高低真的沒那麼重要。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分數是不行的,但僅有分數也是不行的,家長要報有一顆平常心,坦然接受孩子的每一次考試成績,或好或壞,都只能說明過去,努力向前,下一次有所進步才是最重要的。

“爸我走了”,11歲女孩離家出走,兒童失蹤的最大原因竟不是拐賣

4、 青春期的叛逆

有統計數據表明,離家出走的孩子,多處於叛逆期。提起叛逆期,可謂是無數家長的噩夢,"孩子突然像變了個人一樣,太難管了",成為諸多家長的共鳴!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詳細瞭解一下孩子叛逆期的心理特徵!

心理學家把孩子的成長過程劃分為了三個叛逆期: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2~3歲的時候,會迎來第一個叛逆期,家長會感覺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了一個 "小惡魔",讓人無奈,這個時期也稱"寶寶叛逆期";

第二個叛逆期:7-9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在7-9歲的時候會迎來第二次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通常和他上學的年齡是比較吻合的。父母開始用"講道理""催促"的方式要求孩子以學習為重。而孩子這個時候仍然希望按照之前的方式生活,於是,爸媽和孩子就會產生一些衝突。

第三個叛逆期: 12-15歲青春期

孩子在12-15歲之間,還會出現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叛逆期,這通常是伴隨著孩子的青春期而來的。此時,他開始嘗試按照社會的方式去理解學校的學習。於是大人開始了"鎮壓"。最終,基本上會以小孩的無奈接受而告終。

應對方法:

叛逆期的孩子,需要家長耐心的引導,孩子越叛逆就越需要家長的關心和理解,給予更多的包容。

這個時期的孩子,格外盼望獨立自主,不喜歡被家長過多幹涉,甚至家長多說幾句就被視為嘮叨、囉嗦,頗不耐煩。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詳細的規則,包括學習、生活等,只要孩子的所用所為不違被這些規則,就不用幹預。

父母要放下長輩的架子,和孩子平等地交流,相互瞭解彼此的想法,有分歧的時候,能心平氣和地商討解決辦法,而不是粗暴地訓斥、責罵,一昧讓孩子服從。就像文章開頭的小華英,如果父母能和她多多溝通,告訴她父母理解她的心情,並會採取措施,想辦法讓她和其他的孩子一樣進校讀書,也許小華英就不會出走。

孩子偏激、固執的時候,父母要有足夠的耐性,包容信任,接納孩子,陪著他走出遮擋方向的迷霧,踏上正確的道路!就像那個14歲的青海女孩,如果父母平時多點耐心、關心,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給予孩子足夠的溫暖,孩子也就不會跟著一個陌生的網友出走,身心受到重創!

家是孩子的避風港,是孩子的堅強後盾,父母要營造出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孩子身處一個充滿愛的幸福家庭之中,即便有一天突然有了離家出走的想法,也會三思而後行!

“爸我走了”,11歲女孩離家出走,兒童失蹤的最大原因竟不是拐賣

沒有孩子想真心出走,沒有孩子不需要父母的關愛和呵護!愛,是一切問題的根源,親愛的家長們,請真誠的關心孩子、擁抱孩子,給他最熱烈的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