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35歲高管被辭後送外賣:所有穩定背後,你都需要付出代價

1、35+的年齡,職場上的“狗不理”

在某論壇上看到一個熱帖:

35歲高管被辭後送外賣:所有穩定背後,你都需要付出代價

這位老哥,一年前還被人叫著X總、拿過省委宣傳部發的“先進工作者”榮譽、某司“亞太地區社會化媒體傳播金獎”、兩萬月薪,結果碰上了公司倒閉,自己失業。

每天狂投簡歷,找遍所謂的人脈關係,最後無路可走,只能去送外賣。

如今當騎手一年,也算是美團的一個老騎士了。老哥曬出了工資單:跑得勤快點,基本能月入過萬。

從公司老總到外賣老哥,網友感嘆:35歲的老男人,沒啥特別技能,在職場上,絕對是“狗不理”的類別,不可回收的垃圾。

帖子一出,很多人開始在評論區紛紛叫慘。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不敢隨便動,因為牽一髮而動全身,不敢拿自己的前途來賭明天。

電影《怦然心動》裡說,這世上,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鏽。

可真相不過是,那些住高樓、光萬丈的人,只是將一身鏽,妥帖地藏好了。

人到中年,大抵如此。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說:“人到中年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35+的中年人,職場生涯看上去慘相叢生、哀鴻遍野。

35歲高管被辭後送外賣:所有穩定背後,你都需要付出代價

2、“高齡”=劣勢?不一定

35+的人,職場生涯有多慘?

不好過是肯定的,《小歡喜》中黃磊老師飾演的方圓和童文潔有一句對話,方圓說自己四十五歲,找工作不容易了,跟現在的年輕人比沒啥競爭力。

35歲高管被辭後送外賣:所有穩定背後,你都需要付出代價

確實,人到35,如果還做不到年齡跟資歷匹配,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確實很尷尬。

但是,也沒有像販賣焦慮的文章中說的那麼慘。

要想打破35歲困局,首先要認清幾個現狀:

第一,35歲在職場上不是個坎兒,是供求兩方衡量的一個重要標準

35歲的職場人,平均也有十年的工齡了,工齡時間長, 自然要求也就越高,所以,無論是在原單位還是跳槽,對頭銜和待遇的期望很高。

對於用人單位而言,你到了35歲,你就應該有35歲的配置,比如:業務水平一流、玩得轉人際關係、平時能挑大樑、關鍵時刻還能力挽狂瀾。

總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第二,“老人”優勢比新人多、但也有劣勢

大齡員工的優勢是:有經驗、有資源、有人脈,職業化,這些都是職場新人不能比的。

但大齡員工的劣勢也是一抓一大把,比如:精力腦力比不上年輕人,對新的東西提不起熱情,學習能力變差。

所以企業在用人也會綜合考慮,以往招聘會看經驗,現在招聘會看性價比。

所以,如果你到了35歲,還心高氣傲,這也看不上,那也看不上,我勸你還是儘早放平自己的心態。

第三,行業性質決定年齡究竟是坎還是臺階

有些職業年齡越大越吃香,像科研工作者、醫生、教師等這樣的職業,都喜歡“老人兒”。

建築行業裡有句半真半假的玩笑話:所謂的建築大師,就是你要是能工作到你的老同行都死掉,就成了大師了。

所以,年齡有時候不一定是劣勢,分行業而定。

如果你既不是在吃香的行業,自己手上也沒有拿得出手的本事,這才是最尷尬,也是最危險的。

綜上,對待35歲的職業危機,我們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過於消極,畢竟,誰都有這個過程。

35歲高管被辭後送外賣:所有穩定背後,你都需要付出代價

3、如何應對35歲危機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先生認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心志,提升自己人格。

工作對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既然工作是要伴隨我們一輩子的事業,那麼,我們應當如何面對“35歲”危機呢?

1)認清自己的能力

你有什麼,能解決什麼問題,自己要有一把衡量長短高低的尺子。

很多人在職場中,一旦把業務做好了,得到領導的肯定,就變得飄飄然,自以為很是牛逼。

有時候你要分清,你現在所得的,哪一部分是平臺給你的,哪部分是你自己的,剝去平臺給你的,才是你真正的底子。

身在職場,要人情自己的能力,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

2)不斷學習,更新知識體系

不穩定性才是生活的常態。

過分追求生活一層不變的人,最後的結果是:首先被淘汰的就是你。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能學習。

如果你能提前5年,甚至10年做好規劃,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不至於到35歲時被淘汰。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提前做好規劃呢?

(1)至少精通一個專業技能,至少可以保證你餓不死。

(2)瞭解行業/職業的發展動態和前景,有預測未來的眼光和視野。

(3)培養溝通,演講與口才,等跨職業的綜合能力,如果你能做好,終將成為一項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4)找一個行業內的頂尖目標,向他們靠攏,關注他們的動向。

(5)不要坐井觀天,多多開拓視野,比如去旅行,去加入一些圈子。

3)未雨綢繆,看行業風向,儘早轉型

前上司是一家互聯網公司的總裁,但他剛起步的時候卻是一家傳統媒體的普通工作者。

他說,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身邊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部門也許久不招新人,招新人也得等“老人兒”走一位才能招一位時,他就覺得這個行業不太妙了,還是早點抽身轉型的好。

看行業報道、媒體的宣傳、招聘廣告的發佈頻率、看薪資的漲幅、看周圍新老面孔的變動比例,基本上你能判斷這個行業是不是到了夕陽。

35歲高管被辭後送外賣:所有穩定背後,你都需要付出代價

4、失去即得到,人生每一步都是博弈

每一份工作,無論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有存在的價值。

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絕對穩定的工作,你止步不前,你害怕變化,都會在將來,給你沉重的一擊。

沒有“不好”的工作,只有不積極解決問題的自己,如果想去克服危機,唯一的方法就是面對。

稻盛和夫曾經說:“所謂人生,歸根到底,就是一瞬間、一瞬間持續的積累。”

所以,從現在開始,以最積極地心態,開始面對未來吧!

更多幹貨內容, 請關注公眾號【這屆年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