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太谷縣〗在希望的田野上——太谷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巡禮

素有“金太谷、小北京”之稱的太谷,東接魏榆,西出清祁,南靠鳳凰山,北依烏馬河,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在這獨特的農業環境中,孕育了許多仁人志士,使這片希望的田野充滿激情,魅力四射!

冬日的清晨,天還未亮,老閆已經起來了。多年的田間勞作讓他養成了早起的習慣,今天又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他和田森合作經營的兩個設施大棚再獲豐收,下午就要採收西紅柿了,他得早早做好準備。

用過早飯,老閆來到經營的設施大棚,在進行查看溫度、自動捲簾、放風排溼、提溫、放蜂授粉等操作後,服務園區的農業專家挑簾進了大棚,和老閆一起查看番茄的長勢。專家說:“果型很好,成色也棒,下午可以出果了。”

老閆所在的鄉鎮是被稱為“三晉設施蔬菜第一鄉”的任村鄉,全鄉設施蔬菜種植佔到耕地面積的70%,形成標準化園區12個,無土栽培、水肥一體化、二氧化碳施肥、熊蜂授粉、紫外線補光燈、自動捲簾、放風等技術和設備在園區得到廣泛應用。

任村鄉只是我縣設施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老閆也只是4萬種植農戶中的普通一員。每天,在全縣近11萬畝的設施蔬菜大棚內都上演著這樣的場景。

我縣的蔬菜產業因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而得到快速發展,形成了研發、育苗、示範、推廣、品牌、包裝銷售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太谷縣〗在希望的田野上——太谷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巡禮

在巨鑫國家植物脫毒快繁組培研究中心,科研人員正在利用分子學提高番茄花青素含量的試驗,通過脫毒快繁的番茄、黃瓜、草莓等種苗正在育苗床上“整裝待發”,早已預訂種苗的客戶一早就等待在門口,隨著一輛輛貨車的開出,全年生產的5000萬株種苗將分佈在周邊十餘個縣市,在近1萬座設施棚中紮根發芽、開花結果。

在番茄小鎮的全環境智能玻璃溫室裡,番茄苗排列整齊、茁壯成長。它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單體棚,總投資5億元,佔地15萬平方米,由田森集團和西班牙地中海財富集團合作建設,全部採用歐洲設備和技術,每一顆螺絲都是不遠萬里、漂洋過海而來,目的就是“以成本換時間”,完全將歐洲技術、設備嫁接過來,在中國大地上試驗示範種植,為農戶提供種植品種、技術示範,為全面推廣做準備。

依託番茄小鎮,採用中西結合的方式,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在西曲河村新建了佔地500畝的旱垣溫室。我縣農民自主發明、適合丘陵的種植的旱垣溫室,在西方先進科技和設備的“植入”下,煥發了新的生機。全自動水肥一體化,既解決了勞動強度問題,又創新性的解決了丘陵高落差水壓問題,“按鈕式”的生產成為設施種植新方式。

類似西曲河園區的還有牛許園區、郝村園區和改建的400畝設施蔬菜基地,總面積超過1650畝。全部配備了無土栽培、熊蜂授粉、全自動監測給水給肥一體化等技術設備和專業技術服務團隊,通過種苗、技術、設備、物資一條龍服務,農戶每棚實現收入8萬元以上,數字化、智能化種植得到積極推廣。

〖太谷縣〗在希望的田野上——太谷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巡禮

番茄小鎮裡,自動化精選包裝車間一片忙碌,投資5000萬元的番茄自動化精選包裝線正式投入使用。輸送、清洗、烘乾、精選、包裝,每個環節井井有條。忙碌的不僅僅是這裡,依託產業園建設的閆村、郝村、牛許等產地批發市場正在進行緊張的蔬菜包裝、裝運,這些菜將直接運往全國各大城市,有的甚至遠銷歐洲。

中午時分,老魏還在工地巡視,這是他投資3000萬元新建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晉汾白豬科技園。佔地50畝,與山西農業大學合作,承接晉汾白豬國家級成果落地轉化,採用先進的全基因組選種、母豬大批次生產、無抗低排預消化健康養殖等技術,實現智能化養殖、數字化管理和產業化生產。可飼養精產母豬650頭,年提供擴繁母豬5000頭、生產優質商品豬12.5萬頭。同時帶動家庭牧場加盟,公共品牌銷售,形成了年產30萬頭晉汾白豬的全產業鏈模式。

非洲豬瘟的陰霾還未散去,飼養的危機依然存在。面對全國這樣的形勢,作為晉商後裔的老魏覺得“危險”與“機遇”共存,看著目前居高不下的豬價,更堅定了他做“豬”生意的信心。

和老魏一樣敢於抓住機遇的還有全縣1120個規模養殖戶,使得全縣仔豬和生豬產能保持在“雙百萬”以上,撐起了“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的榮譽。

隨著土地集約化使用,現代農業高效發展,像晉汾白豬產業園一樣,家庭牧場作為新型養殖模式,逐漸成為生豬養殖的主力軍。其以佔地小、產量高、設備先進、養殖集中、綠色循環等優勢,逐漸在養殖戶中推廣開。通過產業園建設的10個家庭牧場引領,目前全縣已建設30個家庭牧場,佔到全省3/4以上,養殖規模100-600頭不等,全部採用批次化生產,每頭能繁母豬每年生產仔豬斷奶成活率達到25頭,高出行業平均水平40%。以現在市場行情1800元一頭小豬,一頭母豬年產毛利潤4.5萬元。

工人都下班了,看著即將投產的示範園,老魏對建設進度還是不太滿意,以現在的行情,遲生產一天意味著少賺好幾萬。老魏的手機響了,是山西農信互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康總打過來的,要和老魏商量產業園智慧養殖服務對接細節,這是老魏早已謀劃好的發展方向。

山西農信互聯科技有限公司是打響山西農谷戰略後,於2018年7月引進的第一家互聯網高科技企業,主營農信互聯智能養豬平臺,為養殖戶提供數據、電商、金融服務,彌補了太谷智慧養豬方面的短板。目前已有10餘家規模養殖場和其合作,僅金融服務這一塊已實現累計授信2160萬元,商城交易額2860萬元。

接完電話後,身為我縣畜牧協會副會長的老魏,又要趕往協會,協會同仁們正等著他商量購置物資和全縣養殖糞汙項目推進事宜。

我縣畜牧協會成立於2014年,通過5年的發展,已吸收會員245名,從最初簡單的抱團取暖到資源共享,到組織生產,再到統一管理、規模化運作、金融化服務,畜牧協會一路高歌,組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了一支運行良好,聯農帶農的公益組織,是政府政策的承接地,養殖行業的“保姆站”。每年團購生產物資可節省200餘萬元,通過相互擔保,實現貸款3000餘萬元,極大地促進了畜牧產業發展。

“谷蓉香”作為畜牧協會公共品牌,產品涵蓋肉、蛋、奶等功能型產品。雖然品牌價值還不高,但從養殖到產品研發、銷售,勤勞的我縣養殖戶正在努力實現產品到商品轉變,實現埋頭苦幹到放眼市場的蛻變。

依託畜牧協會的“組織化發展”模式,我縣生豬養殖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發展體系。晉汾白豬品種的推廣、家庭牧場的精緻經營、“專家庫”的指導、開源肉業的屠宰加工、有效組織的互擔互貸、“谷蓉香”品牌的打造、山西鴻泰谷有機肥的糞汙無害化處理,全縣畜牧養殖實現了健康、綠色、有機化發展,呈現蓬勃向上之勢。

晚飯時間過了,小李還沒有忙完手頭的工作,他要將今天接的訂單全部打包發貨,電商部的幾個員工也同樣忙碌著,今年的壺瓶棗又是一個豐收季,他的訂單也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5%。小李的父親是個棗農,是我縣紅棗產業的領軍人物,他從種棗、販棗、到加工棗、推廣棗,幾十年下來,見證了“一顆紅棗致富一方百姓”的奇蹟,也吸引著小李大學畢業後返鄉子承父業,用新思維、新辦法、新渠道把紅棗推到全國,推向世界。

小李出生的地方是有“中國棗鄉”美譽的小白鄉,是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紅棗產業的實施地,也是太谷壺瓶棗的原產地。這裡生產的壺瓶棗個大、皮薄、肉厚、味甜,屬棗中精品。

整個紅棗產業園總面積近2萬畝,以園區形式進行集中管理運行,通過規模化集中種植、樹種矮化、“雙調雙蓋”、統防統治、高效提質等技術,紅棗品質得到很大提升,園區實現總產值1.2億元,形成了“太谷壺瓶棗”品牌,併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輻射帶動周圍農戶2000餘戶,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萬元。

山西農大、果樹研究所專家是這裡的常客。田間地頭的悉心指導,每次都吸引大批農戶學習,每年培訓農戶2000餘人次,培養了懂技術的“土專家”500餘名,園區內農民紅棗種植和科學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小李父親創辦的興谷棗業公司作為紅棗加工的領軍企業,棗夾核桃、凍幹棗脆片、棗酒、棗醋等系列產品相繼開發,銷售遍及全國各大城市,並遠銷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地。在其帶動下,全縣培育本地紅棗加工企業17個,年產值1億餘元。

“這麼好的產業基礎,我要將園區打造成特色紅棗小鎮。”小李對未來充滿了希望,這也是新生代農民敢於拼搏、敢於追求夢想的共同性格。

小李的願望並非單純的幻想,而是有現實基礎作為支撐。目前的紅棗產業園依託紅棗特色產業、綠色生態環境、歷史文化底蘊等豐富優勢資源,在新型業態拓展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已由單純的紅棗種植、加工、銷售逐漸向農業休閒旅遊、特色採摘、果樹認領,體驗農耕等多種業態轉變,三產融合發展態勢逐漸顯現,僅2018年,園區接待遊客量達到3萬人次,旅遊產業年收入達到1000萬元;帶動就業人數達到2000人。實現紅棗特色小鎮的夢想變得越來越現實。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奠定了紮實的產業發展基礎,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隨著我縣鄉村振興建設的推進,一場農村美麗人居環境建設的序幕就此拉開。小李所在的沙子地村成為了鄉村振興建設的精品示範村,這個人口不超過400人的小村莊,因壺瓶棗產業的興旺而迎來歷史性的變化。上下水管網實現戶戶通,新建的水塔、汙水處理廠投入使用,翻修的綜合服務中心彰顯地方文化,宜人的街心公園點綴在棗園中帶給人別樣的風景,極具紅棗文化的立面改造實現了時代與傳統的巧妙融合。

沙子地村作為我縣以產業帶動鄉村振興建設的縮影,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了那句話“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我縣圍繞蔬菜、生豬、紅棗三大產業,強化政策支持,實施重大項目建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三大體系得到逐漸完善,技術裝備不斷提升,科技創新成果日趨豐碩,綠色發展成效日益突出,農民利益聯結更趨緊密,一二三融合發展更加協調。通過兩年的努力,我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年農業總產值實現31.2億元,主導產業覆蓋率達到65%,適度規模經營率達到60%,農產品初加工轉化率達到85%,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57億元;年推出新品種、新技術近百項;依託山西農谷政策窪地,引進(組建)功能食品研究院等國內外科研機構22個,科技貢獻率達到66%;全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65名,培育全市職業農民近8000人;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到86%,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100%;創設多元利益聯結機制模式,帶動80%以上農戶參與組織生產。

大棚內,老閆早已結束西紅柿的採收、裝貨,正在悠閒地掐花打枝;返回工地的老魏認真查看著即將投用的豬舍監控還有什麼盲區;小李完成紅棗打包發貨後,又繼續翻閱著網上的紅棗交易信息。

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形成了良好的農業基礎,政策的東風助推縣域經濟繼續揚帆遠航,在這片土地上,讓我們播撒種子,辛勤耕耘,在幸福路上努力奔跑,擁抱更加美麗的明天!


( 陰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