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送別“51號”!北京首鋼隊球員吉喆今晨去世,年僅33歲

送別“51號”!北京首鋼隊球員吉喆今晨去世,年僅33歲

北京時間12月5日,據前北京名宿焦健微博透露,北京男籃球員吉喆去世。

博文內容:

自從11月22日吉喆從美國回到北京,所有中醫和西醫專家都盡了全力!這段時間,吉喆父母,閔指導夫婦,包括俱樂部都為了吉喆傾其所有!拼到最後一刻!

天妒英才!希望天堂裡還有籃球的陪伴!

如果有可能,希望下一個首鋼隊的主場!

大家都穿上那件51號球衣!為他祈福!送他一程!永遠的51號,一路走好!

吉喆1986年10月14日出生於遼寧瀋陽,籃球運動員,司職大前鋒。2005年,吉喆帶領東北大學獲得第二屆CUBS聯賽冠軍。2006年,吉喆代表中國參加NIKE世界籃球峰會。2007年,吉喆來到北京首鋼隊,2011-12賽季、2013-14賽季和2014-15賽季,吉喆隨北京首鋼隊三次獲得CBA聯賽總冠軍。

這兩個賽季,罹患肺癌的吉喆都沒有報名參賽,前往美國治病。為了對他進行保護,各方面對病情都封鎖了消息。當外界質疑首鋼隊內線羸弱,提出為何不給吉喆報名時,俱樂部也沒有出面解釋,以保護吉喆的隱私。

鏈接

吉喆:捱罵最多 出場最多

1986年10月14日,吉喆出生在遼寧省瀋陽一個普通家庭,父母和體育圈沒有交集,只有母親業餘打過排球。小時候的吉喆也沒有顯露出多少體育天賦,又矮又胖,上初一的時候才1米7。吉喆日後在體型方面變化很大,以至於中學同學後來在電視上看見他都不大敢認。吉喆的學習成績不錯,尤其是英語說得挺好,他和家人都沒有想過,以後會吃上籃球這碗飯。

事情在吉喆上初三這年發生了變化。吉喆一下子躥到1米93,於是他進入了瀋陽市體校,在15歲這年開始接受專業訓練。吉喆一直沒有中斷學業,他大學去了東北大學,一邊參加全國大學生超級聯賽,一邊繼續大學學業。憑藉在耐克訓練營中的出色表現,吉喆得到了參加2006年世界籃球峰會的機會。這個機會來之不易,按照慣例,每一年至多隻有一名中國大陸球員可以參加。王治郅是第一個,他在1996年就被選中。之後是姚明和易建聯,再往後就是吉喆。

2007年,籍貫瀋陽的吉喆被遼寧隊租借至北京隊。對於一名之前從沒打過CBA的徹頭徹尾的新人,在北京隊陣中,挨主教練閔鹿蕾罵最多的是吉喆。閔帥曾這樣解釋:“馬布裡那麼好我不能罵,莫里斯也不能罵,隊長陳磊年齡大了也罵不了了。但教練員在場上面臨很大壓力,需要找個出口,所以我就把火發到吉喆身上了。”

吉喆覺得閔鹿蕾“罵”自己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愛護。“罵我是因為我在場上犯錯最多。我很感謝他,是他讓我有球打。”在上賽季季後賽中,吉喆保持全勤,出戰15場,場均7.47分,居全隊第四高,場均5.93個籃板,排名球隊第二。

單從數據看,吉喆的“關鍵”作用似乎並不明顯,但在首鋼隊陣中,幹“髒活累活”的吉喆發揮了關鍵作用。作為場上的大前鋒,吉喆是一名移動速度很快的內線球員。防守能力優秀,回防攔截能力較強,有一定的外線投籃能力。在2011-2012賽季總決賽與浙江廣廈的首輪第二戰,他拿下12分、9個籃板、5次助攻;第三戰他同樣表現穩定,10投4中得到11分,以及全隊最高的14個籃板,外加4次搶斷,力保北京隊連扳兩局,拿到賽點。

經歷過“換吉喆”的風波,吉喆成熟了不少。吉喆承認沒有以前打球那份青澀了,在場上不服天不服地、誰都不放在眼裡的感覺沒有了。經過這些事情後,吉喆讓自己沉澱下來,想得也多了,看得也多了,人也沉穩下來了。

吉喆經歷過起伏,有段時間投也投不進,防也防不成,各種失誤,吉喆只能自己調整。“最大的敵人就是我自己,只有把自己打敗了,讓自己沉下心來,才能獲得這份解放。”吉喆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做到了。

“閔指導罵我罵得最狠,但讓我打得最多。當教練不理你了,就代表他不再器重你了。所以還是希望他多罵我吧,讓我接著打球就行。”吉喆笑著說:“別的不說了,為了這個總冠軍,什麼都值了。”

吉喆小時候測骨齡,預計會長得比較高,所以一開始練的是內線,但後來身高沒長夠,只長到2米02,打內線就有點偏矮了。因為“搖手指事件”(編者注:2012年12月9日,在北京首鋼主場與青島雙星的比賽中,北京球員吉喆在面對麥蒂的封蓋命中3分後,衝著麥蒂做出了搖手指的動作。而後者則毫不客氣故意肘擊吉喆,付出了被判技術犯規的代價。),吉喆成為麥蒂球迷的公敵,不管在主場,去客場,還是在網絡上,充滿了謾罵和人身攻擊。

吉喆感受到了壓力,也經歷了低潮,但他最終挺了過來。“有些事發生了不一定是壞事,”吉喆說,“對我來說既然它已經發生了,就只能選擇去面對,去承擔起來,像一個戰士那樣去戰鬥。”

在北京隊三次總決賽的經歷中,一共進行了17場比賽,除了馬布裡和莫里斯打滿了所有比賽外,本土球員中只有翟曉川和吉喆打滿了這全部的17場球,吉喆在隊伍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記者:陳嘉堃

監製:馬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