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舊貌換新顏!滄州這個片區徵收工作圓滿完成


舊貌換新顏!滄州這個片區徵收工作圓滿完成

大運河宛如一條玉帶,穿滄州城而過,在御河路盡頭處轉身留下一個優雅的“幾”字,南關、張家墳兩個村便坐落在這個美麗灣流懷抱裡。

幾個月以前,如果你來到這裡,目光所及之處,會是密密麻麻的低矮房屋。

世世代代毗鄰而居的運河村落,與現代都市只隔一條堤頂路,卻是近600戶運河人家走不出的安居困局。

滄州全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下大力解決運河兩岸村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於今年5月啟動了大運河城市區提升改造工程(一期)南關、張家墳片區徵收項目。

382畝土地、712處房屋、250座墳塋,只用了4個半月,運河區委、區政府就完成徵收任務,實現了協議簽訂率、和諧徵收率和群眾滿意度3個100%,創造了滄州城建史上徵收速度最快、拆除速度最快、清運速度最快3個紀錄,奏響了滄州走入“運河時代”的新篇章。

運河人家期待的“安居夢”

兩個運河村落,600年光陰故事。

南關,又名南關口,緊靠運河,設有擺渡口,是南運河南北主要交通關口;張家墳,三面環河,明朝南京戶部尚書張縉去世後葬於此地,村名與張縉相關。

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南來北往的人聚集於此,逐漸形成了密集村落。382畝的土地裡,在歷史長河中密密麻麻地建成了712處房屋。村落外,還有180畝菜地,一度成為滄州市民“菜籃子”。

62歲南關村民朱鳳崗從小長在運河邊,喝運河水長大。運河是他的故鄉,卻也是他繞也繞不出的生存困局:村落沿河而建,房屋潮溼,建好的房子幾個月後就起了鹼;夏天蚊子蒼蠅不離身;全村只有一條主幹道,只能走一輛出租車,再來一輛小三輪都錯不開。

56歲的張家墳村民張連貴祖孫三代擠在3間低矮房裡,用房緊張,兒子就在菜地裡蓋房子、娶媳婦。

“運河兩岸寸土寸金,村裡沒了發展空間,近30年未放宅基地,全村不到1000人、330戶,建在菜地裡的民宅就有203座。”張家墳村黨支部書記張貴恆說,房子越蓋越多,一點點延伸到運河堤下。十多年前的一場大雨,運河水倒灌,村裡一米深的水,房頂破油氈漏了水,房外積水到了窗臺。

村民打的回家,和司機從來不敢說到張家墳,只說去緊鄰的市委,司機再往前一點都不願意走。村裡建廁所都成了大難題,幾十戶擠一個廁所用……

“對這片運河水有多愛,就有多迫切想走出這個地方!”張連貴說,“是滄州大運河城市區提升改造工程讓我們看到了安居的新希望。”


用真心真情讓群眾早日實現“安居夢”

11月1日,走進南關、張家墳片區,“齊心扮靚大運河、同心共築‘安居夢’”大牌子高懸村口,一片片紅磚瓦礫靜靜覆蓋在防塵網下。

一里之外的片區徵收項目指揮部,100多面群眾自發贈送的錦旗掛滿牆;協議簽訂進度圖上,每個組都標上了紅旗,進度完成率都是100%。

“只用了4個半月,運河人就完成徵收任務,實現了協議簽訂率、和諧徵收率和群眾滿意度三個100%,這和全體黨員幹部的奮鬥精神密不可分。”運河區委書記高向陽說,項目預徵收公告發布不久,正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全黨開展,我們就將主題教育開展到徵收一線,工作推進到哪裡,黨的旗幟就亮到哪裡。

382畝土地、712處房屋、250座墳塋……從5月啟動到9月底清場,面對徵收重任,運河區抽調20餘名單位“一把手”和百餘名幹部成立項目指揮部,在4個半月日日夜夜,進村入戶,披星戴月,將汗水揮灑在徵收一線。

副指揮長、政策組組長張學峰三伏天突發冠心病,仍帶病忍了一個多月,喊也喊不走。病情沒確診時,胸口疼痛,豆大汗珠滾滾直流,他就拿膏藥貼上。最後是領導“勒令”他去北京檢查治療的。心臟支架手術做完沒幾天,他就又衝在了徵收一線:“政策組是整個徵收工作的核心,政策定不下來,百姓不信服,咱歇得不踏實!”

正值房屋評估關鍵時刻,南關群眾工作四組組長張金良母親從獻縣老家到滄州市中心醫院檢查,每天早晨五點多入村、第二天凌晨一兩點才回家的他忙暈了頭,兩天時間裡沒顧上給母親打個電話。後來,他才得知母親患病,需要住院手術。“母親不怨我、支持我,她知道我忙……”他流著淚說。

咬著牙,流著汗,他把南關最難的“關”給過了。

楊金英、楊文君姑侄倆相依為命多年,卻為分房的問題“紅了臉”。哥哥楊金生在侄子5歲時去世,留下4座房,兩座在村裡,兩座在菜地。2012年兩人達成協議,姑姑要村裡大房子、侄子要小房子,菜地裡兩套房子也都給侄子。評估時,姑侄倆卻產生了隔閡。

張金良細細分析,雖然姑侄都各不相讓,卻各有各的苦:姑姑老伴患有精神障礙,拆了房子,感覺沒了依靠;侄子父母早亡,更缺乏親情呵護。這時,張金良打起法律牌、親情牌:從法律上講,兩人協議達成就有法律效力,不能反悔;但姑侄倆是打不斷的骨肉親情,拆了舊房子,新房還分在一起,到時候姑姑給侄子看孩子,侄子侍奉姑姑安享晚年!

最後,姑侄倆相擁而泣,“工作組都為咱們考慮到骨子裡去了,還有啥說不開的啊!”

進入9月份,張家墳群眾工作一組組長金麗滿心撲在一戶80歲老太太張玉娥的徵拆工作上。老人對自己補償面積不認可,一大早,她就坐在炕頭上耐心和老人講解。老人腿腳不便,去菜市場買菜時,她就騎著電動車把菜拉來;雨天路滑,她就攙扶老人出入。一天,金麗女兒的老師給她打來電話:“你家孩子怎麼上課老是犯困啊?”老師哪裡知道,女兒每天晚上12點前都沒睡過覺,因為她要等媽媽回家。

默默堅守,辜負了女兒,卻焐熱了老人的心。現在,老人把金麗當親閨女看待,老人蒸的窩頭、做的冬菜,親戚大棚種的葡萄都給她拿來吃。“工作組就是咱的親人,是她們幫咱把平房換成了樓房,把舊房換成了新房……”

4個半月的風雨兼程,為的是讓運河之水更加清澈、讓運河生態得以修復;4個半月的苦幹實幹,為的是讓獅城百姓早一天遇見更美的大運河,讓片區居民早日實現幸福“安居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