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蘇州,機與危

不管怎樣,必然是要寫寫我生活的蘇州。

這座經濟發達、文化璀璨的城市,被貼附了許多標籤:園林城市、宜居城市、幸福城市、歷史名城、生態城市,等等。

當然,歷久彌新的蘇州配得上這些讚譽。只不過,當我們用更深的目光去凝視這座城市時,會發現,除了這些美好與榮耀外,它也在面臨壓力,經歷陣痛。

如果將發展這根線拉得更遠些,我們可以看到,蘇州面對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發展時期的問題與挑戰時,一直都是積極的應對者和實踐者。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落後,人民生活困難,在這種形勢下,蘇州順應國家改革開放的要求,充分調動勞動積極性,從1980 年代開始鄉鎮企業快速發展,在國內形成了以蘇州為代表的蘇南模式並且在全國起到了一定的示範帶動作用。

蘇州,機與危

到了1990 年代,在工業化快速推進過程中,工業用地大規模拓展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之間矛盾日益凸顯,這種形勢下,蘇州從城市空間結構調整著手,跳出古城,實現一體兩翼發展,集中建設工業園區和高新區。

這種以“園區經濟”為代表的發展模式,對一定時期內中國城市的發展也起到了先行示範的作用,蘇州也逐漸成為世界製造業的中心,被稱為“世界工廠”。

進入21 世紀以後,經過20 餘年來的快速發展和用地擴張,蘇州再次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

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快速擴張、人口數量劇增,土地、水、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壓力日益加劇,產業優化升級、土地緊湊利用、文化保護復興、生態環境保護、民生髮展保障等都面臨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城市的土地資源,面臨著即將耗盡的局面。

此外,蘇州還有一個大問題是市域內部結構鬆散。崑山、太倉自成一個組團,與市區的聯繫較弱,實際上他們與上海的聯繫甚至更強;常熟、張家港等臨江縣級市也形成相對比較獨立的區域,他們與市區之間的聯繫也比較弱。這也使得在區域發展格局下,市區面臨更大的被削弱、被邊緣化的風險。

蘇州,機與危

內憂之外,還有外患。

長三角一體化是機遇也是挑戰。說到底,一體化還是利益的爭奪。

上海是長三角無可爭議的龍頭城市,從其2035規劃不難看出,未來,在土地資源緊約束下,上海對高端功能的集聚還將進一步加強,還將進一步推進浦東、虹橋、自貿區等高端服務功能中心的強化和積聚,同時,依託新城建設,打造區域重要節點和綜合性功能城市。

而這種高端服務功能的集聚和工業用地的功能置換,將對蘇州服務業的發展產生吸附和限制效應。一定程度上會出現“大樹底下不長草”的負面。

進而言之,即便是一體化下上海會有更多中低端功能的外溢或者輻射,但可以選擇的方向更多了。隨著南通交通條件改善,通江達海戰略實施,土地空間優勢釋放,會威脅蘇州的製造業優勢;無錫多年來重點建設太湖新城,佈局區域服務職能,與蘇州形成正面競爭;嘉興依託生態環境優勢、商務成本優勢,有可能與蘇州競爭新興的區域服務功能。

再加上蘇州正面臨自身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種種問題都在敲擊著這個中國最牛地級市。

所以,蘇州在這個時候提出打造現代國際大都市,無非就是想提升自己的城市能級,來應對這些內憂外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