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当了父母也别太自信,这个职业需要终身学习

当了父母也别太自信,这个职业需要终身学习

我们这辈子会遇到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上班,第一次结婚,第一次为人父母。

上学的时候,你会为了成绩拼命努力。

上班的时候,你会努力学习职场的规则让自己越来越好。

结婚之前,你也会做充分的准备,让自己有一个完美的家庭。

唯一不同的是,在我们成为父母之后,却不愿意去学习如何胜任这个新的职业。

因为生理上我们天然就是他的父母,却总是天然地以为在一切事情上,我们都天然的是他的父母。

其实有这样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所以才会有各种在家庭之下的暴力,也会有很多人到今天仍要费尽心思去治愈自己的童年。

当了父母也别太自信,这个职业需要终身学习

白岩松曾在演讲中说,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父母的再提升。

这不是要去提升他们工作、学识或是金钱,而是提升他们在做好父母这件事情上的认知边界。

你要知道其实你并没有权利去站在自己的角度决定孩子的选择,那些否定、质疑、阻碍以及"我说你必须要听"的霸权,都或多或少在孩子的心中留有伤害。

因为当你成为父母的那一天开始,孩子的成长会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所以你只有终身去学这个职业需要的东西,才能站好这个岗位。

别太天真,你和孩子,都是人。

❶ 不要说:看看别人家孩子!

❷ 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

❸ 不要制定每天的时刻表

❹ 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

❺ 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❻ 不要反对高中的恋爱

❼ 不要打孩子

❽ 不要对孩子撒谎

❾ 不要因为工作忽略孩子

❿ 孩子发问时,永远不要让他“等一等”

——陈美龄

在知乎上,有个话题到今天依然很火:

你见过哪些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方式?

很多网友会把自己看到的或是亲身经历的那些让人惊艳的教育故事记录下来。

小柒挑选了三个点赞成千破万的真实故事,让我们看看,他们都有着怎样的经历。

当了父母也别太自信,这个职业需要终身学习

孩子的未来里复刻着父母的三观

@知乎网友 Youth

认识一个学长,有一天提到了他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时候遇到乞丐的情景。

一般的父母可能会趁机小声教育孩子:"记得要好好学习,不然就像他们一样,没有工作只能乞讨为生了。"

而他的父亲语重心长:"要好好学习,以后让这些人都能有工作,不用落魄至此。"

我曾听人说,“孩子的未来是父母三观的复刻”,你给孩子传递什么样的三观,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你常会发现,一个熊孩子的背后总站着个不讲道理的父母,那些被教育着"将来你要出人头地"的孩子,要么碌碌无为,要么急功近利。

其实父母在很多时候都要思考一下,我们自己的观念是不是有问题,因为成长环境,个人经历以及接受的教育不同,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也并不是完美的。

在工作中,连我们自己都有被否定的经历,你要怎么敢保证自己说的话,做的事就值得孩子去学习。

但事实上,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永远都是第一任老师,不管你愿不愿意,你的观念多多少少都会成为孩子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当了父母也别太自信,这个职业需要终身学习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那就积极地把这些想法传递给孩子,他更需要这些东西来认识世界。

如果你并不能肯定自己的想法是对是错,那就不要轻易用自己的认识限制了孩子的想法。

你可以尝试着提出问题,然后和孩子一起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可能在当时你并没有下一个定论,却把思考和总结的机会给了孩子。

生活中,我们在观念的提升上总是一个持续向上的过程,你要和这个世界保持同步,甚至要拖着这个世界前行,不然的话,又怎么敢保证自己的观念,值得被自己的孩子学习。

当了父母也别太自信,这个职业需要终身学习

课外班给不了的是一个有趣的童年

@知乎网友 海喃

以前我家有个重要仪式,就是大年初五的时候,按照我的语文课本计划今年的旅行目的地。

10岁

“爸爸,今年我们去哪?”

“你想去哪?”

“桂林”

“为什么?”

“语文书第一课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好想看看啊。”

“好,从今年开始,你来做全程的行程安排,我负责订票。”

你看,在学习之外我们可以做的并不只有那些补习班,当你拒绝麻烦的时候,可能正在积累的是一个更大的麻烦。

孩子的学习究竟重不重要?

当然重要!而且要把满分,把上重点当成自己的目标!

这是不少父母的真实想法,考了97分的反倒在那吼着,"上次都是100,这次怎么没考好?"

"你张姨家孩子报了三个补习班了,你看看你,整天在干什么?"

当了父母也别太自信,这个职业需要终身学习

过去我们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多聪明来比较,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好像努力成了可以实现一切的代名词,而孩子成了体会最深又不得不亲身实践的个体。

可问题是,书中的景象他没有遇到过,你找再多的补课老师也给不了他。

那些需要一个人静下心来慢慢摸索再去总结的理科难题,你找那些老师一遍遍的教方法讲经验,孩子又怎么会对它感兴趣。

你要培养孩子绘画、音乐、舞蹈、英语等等这些天赋,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整天又拿数理化的成绩说事,一再强调那些"985""211"。

到头来,可能你花了不少钱占了孩子大半的童年,到头来还是普普通通、平平凡凡。

课外班不可能给孩子一个有趣的童年,同样的,那些因为兴趣可以自学的东西,真的有必要在一开始花钱去学吗?

那些在课堂上学不懂的东西,让孩子换一个教室,换一个老师就学懂弄通了吗?

与其那样,不如学学那个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上永远不要指望拿钱就可以解决事情,当你怕麻烦把孩子甩给老师、老人或是那些培训机构的时候,也一并把孩子的童年交了出去。

所以有人会以为考上大学任务就完成了,然后在四年的时光里浑浑噩噩,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也有人把学习和分数画上了等号,他学的很快但忘的更快,那些花了十多年一点点积累的知识,你工作超过三年就能忘的一干二净。

当了父母也别太自信,这个职业需要终身学习

可能我们自己都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却在教育孩子的事上,做的变本加厉。

其实我们更应该在管上多下下功夫,让孩子从小在父母的管理下去学习,可能这个过程你会比较麻烦,但总比小的时候让别人管,大了以后管不住要好很多。

当了父母也别太自信,这个职业需要终身学习

以身作则是父母最该学习的东西

@知乎网友 听雨

一次和朋友去商场里的卫生间,位置满了,需要排队,我们前面有两个人。

然后又来了一个很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那个妈妈很漂亮,小女孩也很可爱。

妈妈对小女孩说:“人有点多,要排队,你坚持一下。”

小女孩说“好。”

可没过几秒钟,小女孩就说:“妈妈,我坚持不住了……”

妈妈说:“那大家都在排队,我和前面的姐姐商量一下吧!”

然后排在前面的几个人也都听到了,就说让小女孩先去吧!

妈妈说了谢谢之类的,就让小女孩说谢谢。

妈妈带着小女孩上完就出来了,小女孩问妈妈:“妈妈你不上吗?”

妈妈说:“本来我们是要排队的,因为你是小朋友,等不及,姐姐们才让你先上的,可是妈妈是大人,大人要排队的。”

其他人听这个妈妈这么说,都说让她先上。

但这个妈妈拒绝了,她说:“我们要排队的,刚才插队已经很不好意思了,而且,最主要的是要让孩子有规则意识……”

于是又带着孩子回到队伍,重新排队了。

当了父母也别太自信,这个职业需要终身学习

多数时候,其实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并不是来自这个世界本身,而是父母。

你怎样对待生活,孩子也会同样对待。

你怎样对待工作,孩子也会同样对待。

你怎样对待他人,孩子也会同样对待。

但问题是,很多父母并不会觉得自己的言行有什么问题,也就缺失了对孩子行为的有效指导。

就像一个平时不修边幅的父亲,即使平时把孩子收拾的再漂亮,他的孩子在形象上也不会注意太多。

一个在生活上喜欢斤斤计较的人,他给自己的孩子说再多正面的话,可能都改变不了孩子小肚鸡肠的毛病。

多数时候,我们的格局是来自这一路遇到的人,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这些林林总总的过往成就了不同的人各自不同的处事方式和言谈举止。

但这些并不代表你的孩子也会和你遇到一样的东西,在他的世界,其实还有成千上万的可能。

既然会有这些可能性,就不要太早就让他的言行举止定型。

当了父母也别太自信,这个职业需要终身学习

对于父母来说,与其你在那整天为了孩子的成长发愁,动不动挥棍子拍桌子的在那说什么好,什么不好。

不如花些时间在自己身上, 让自己的格局提升,在那些曾经遇到的人、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之外,去努力遇到更多的人,看更多的书,走更远的路。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更大的提升,你的孩子也会遇到更好的自己。

父母本就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岗位,同时也是我们遇见更好自己的一个机会。

因为在二三十岁的年纪,你要开始和孩子一起重新学习,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你的每一点提高,都会在孩子身上起到一万倍的收效。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