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美國研製“飛馬”可變形陸空兩棲機器人

美國研製“飛馬”可變形陸空兩棲機器人

2019年11月20日,美國機器人研究公司展示了新研製的“飛馬”可變形陸空兩棲機器人。該機器人是無人陸空兩棲平臺,融合無人機與無人車設計,既可在空中飛行,又可在地面行駛。“飛馬”重0.45千克(不包括電池與載荷),有效載荷1.8千克,最大飛行速度84千米/小時,續航時間20分鐘,最大行駛速度4.8千米/小時,地面持續工作時間6小時,可搭載多種有效載荷,包括3D激光雷達、戰術網絡電臺、輔助電臺和光電/紅外雲臺攝像機,其潛在應用包括3D地圖生成、地下操作、遠程干擾、通信中繼,以及情報、監視與偵察。該機器人可自動起降和變形,能夠用於GPS拒止環境,可單獨使用,亦可集群使用。

發展背景

美國特別重視陸軍兩棲平臺及相關技術發展。DARPA早在2009年就啟動了雙模式變形車輛項目研究,計劃耗時五年、分三階段為美國軍方研製軍用陸空兩棲平臺,要求平臺可搭載4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最大起飛重量約454千克、最大公路行程約460千米、在陸上行駛時能夠規避道路障礙、簡易爆炸裝置以及伏擊威脅,可執行戰術任務和人員輸送任務等。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與皮亞斯基飛機公司中標該項目,其競標方案是有人車輛與無人飛行模塊集成平臺。但是,2013年,該項目變更為空中可配置嵌入式系統項目,去掉了車輛模塊,重點關注無人垂直起降飛行模塊。此外,美國還有多家公司提出了陸空兩棲平臺概念,如AVX飛機公司以涵道風扇作為陸空推進系統的同軸式旋翼平臺概念、羅技公司和崔克公司偏轉風扇驅動的“提拉諾斯”陸空兩棲平臺概念。先進戰術公司的“黑騎士”無人陸空兩棲平臺於2014年完成陸上行駛和空中飛行測試。俄羅斯也提出將在2030年前為空降部隊研發類似雙模式變型車的陸空兩棲平臺。

影響意義

可變形陸空兩棲機器人與現有有人平臺和無人平臺相比,具有更多作戰優勢,適於特種作戰:一是環境適應性更好,具有陸上和空中機動能力,可自動起降和變形,能夠躲避地面障礙物,可在複雜城市作戰環境中使用;二是可用於未來網絡與電子戰和城市地下戰,“飛馬”機器人可用於GPS拒止環境,滿足未來網絡與電子戰需求,還可用於地下戰,滿足美國正耗資6億元準備的下一場戰爭——城市地下戰需求;三是可集群使用,提高未來無人裝備集群作戰的靈活性。

來源 :《簡氏防務》雜誌/圖片來自互聯網

中國航天科工六院210所 王桂芝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國防科技要聞”(ID:CDSTI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