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假反腐”導致古代王朝逃不掉“週期律”

“假反腐”導致古代王朝逃不掉“週期律”

曾勳

廉政瞭望 記者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假反腐”导致古代王朝逃不掉“周期律”

《中國曆代興亡極簡史》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8月

本書是一本歷史通俗讀物,探討自夏商周到清代中國曆代王朝興亡的緣由。作者認為,從表面上看,歷代王朝都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為同一命運之反覆。透過現象,探究箇中緣由,卻又不難發現,新王朝的建立,舊王朝的覆亡,並不是新瓶裝舊酒,而是隱藏著不一樣的東西。橫徵暴斂、吏治敗壞、賄賂公行是歷朝走向滅亡之共性,具體到各朝,側重點則各有不同:秦、隋亡於暴君暴政;東漢、唐、明亡於最腐朽的宦官專權;元亡於吏;宋亡於冗官冗政冗員與軍隊不會打仗;清亡於腐敗與閉關鎖國。本書通過對歷代王朝興亡軌跡的歸納、分析,從中探尋吏廉則政清,腐敗則亡國的因果關係。

餘耀華,湖北省鄂州市人,系湖北省作協會員、鄂州市作協副主席。所著《千古第一相:管仲》《范蠡—從兵家奇才到東方商聖》曾入圍茅盾文學獎。近日,餘耀華接受廉政瞭望專訪,分享了這本書的創作初衷和觀點。

廉政瞭望:你寫《中國曆代興亡極簡史》這本書,最開始是出於一個什麼想法或者目的?

餘耀華:《中國曆代興亡極簡史》是我研究《中國廉政制度史》這個課題的副產品。研究過程中,我對中國曆代封建王朝興亡的因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腦海裡突然萌生出對中國歷史行反思的念頭。

廉政瞭望:你在書中提到,中國傳統廉政建設面臨許多衝突,特別是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的衝突,如何理解這些衝突?

餘耀華:一直以來,古代王朝始終面臨“真反腐”與“假反腐”的矛盾、“前嚴酷”與“後寬鬆”的矛盾。由於這些矛盾的存在,決定了歷代封建王朝既無心迴天,也無力迴天,不可能徹底根治貪汙腐敗問題。

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國家政權,維護統治階級自身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這就使得傳統的廉政建設處於一種兩難境地。一方面,強化廉政建設,就要對國家政權以及統治集團成員的政治行為給予某些約束與限制,另一方面,強化廉政建設,又是在維護統治集團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與長遠利益。

廉政瞭望:由於封建制度的侷限性,諸如“週期律”“矛盾律”“背反律”這些普遍、必然的歷史現象,與傳統廉政制度結下不解之緣。中國古代各朝代無法突圍這些定律,你認為根本原因是什麼?

餘耀華:我覺得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懲貪手段單一。注重德治,輕視制度、法治;或重視法治,輕視德治。如明朝最重視以法懲貪,最終未能逃脫亡國的命運,原因在於只注重法治,忽視了德治。

懲貪力度前嚴後寬,吏治建設難以貫穿始終。如:隋文帝楊堅勤政愛民,以節斂治天下,其子煬帝楊廣卻荒淫無道,腐敗透頂,最終命喪江都。正如《詩經》中所言,“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皇帝帶頭腐敗,腐敗遂成風氣。如乾隆皇帝在嚴懲官員行賄受賄的同時,自己卻又大肆收受貢獻。“君好之,則臣為之”,“上之所好,民必甚焉”,這就是上行下效的實情。

總之,沒有權力制衡,古代一切反腐都是“假反腐”,逃不出歷史“週期律”。

廉政瞭望:你認為元代是“最無制度的朝代”,但這時出現了我國第一部完整的中央監察法規《臺憲格例》?可是這個法規在治理元代腐敗時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餘耀華:說元朝最無制度,是因為元朝作為一個國家政權,竟然連皇帝聽政的朝參制度都沒有建立。元朝讀書人的地位非常低,傳統士大夫需要丟掉自尊,放下面子,甚至奴顏婢膝,才能在政權中謀得一個職位。元朝貶低讀書人,輕易地放棄了建立廉政制度的思想根基,使得廉政舉措漸變為針對腐敗表象的懲罰,欠缺“道理”的內涵,難以形成“長治久安”的有效機制。

元世祖忽必烈聽取一批有治國經驗的漢族儒生的建議,制度了我國第一部完整的中央監察法規《臺憲格例》。忽必烈雖然制定了一系列監察法規,但終不能為繼承者所

貫徹。可見,一項較好的制度,需要有好的執行者,假若用人不當,或被奸佞所把持,任何好的制度都會被糟蹋。

廉政瞭望:中國曆代廉政建設,為推動政治文明的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你看來,哪些舉措對當下仍有借鑑意義?

餘耀華:公務員選拔制度、考核制度,獎懲制度,監察制度等等,都是在借鑑傳統廉政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歷史在發展,我們現在所要做的,就是在傳統廉政建設的基礎上,引進現代化的理念和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現階段的廉政制度。

“假反腐”导致古代王朝逃不掉“周期律”

審核 / 徐浩程

視覺 / 了了

▼下滑到留言發表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