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米花之味》:守护传统,敬仰天地万物,找到通往人类心灵的路

《米花之味》:守护传统,敬仰天地万物,找到通往人类心灵的路

《米花之味》是一部由80后青年导演鹏飞导演,反应云南傣族村寨留守儿童问题的电影,斩获了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威尼斯日竞赛单元“特别提及奖”、俄罗斯电影节“优胜奖”,以及平遥国际电影节“观众票选最受欢迎影片”。

在平遥国际影展上获奖的颁奖词中提到:明亮艳丽的画面,镜头后蕴含的是人文主义关怀,让我们看见了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

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导演鹏飞曾解释片名《米花之味》来由,源于一种傣族美食米花,这是一种泼水节前后每家每户必备的美食,导演在为自己的电影命名前一晚吃到了米花,决定以此命名 。

《米花之味》:守护传统,敬仰天地万物,找到通往人类心灵的路

在电影中,导演鹏飞用一种诗意化的镜头语言,呈现了一段务工回乡的单身母亲叶喃,与留守在家的女儿喃杭,从疏离淡漠到心灵相通的治愈之旅,同时映射出云南傣族村寨为代表的农耕文明在现代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迷茫之殇,借此传递了一种质朴的价值观:敬畏自然,守护信仰和传统,是唤醒人内心温情的优良途径。

影片中,导演通过“米花之味”这一意象,指涉了三层含义:人与人之间纯真质朴的温情,本真原初的传统之美,现代文明带来的理想之光

这也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

《米花之味》:守护传统,敬仰天地万物,找到通往人类心灵的路

一、温情之旅:陪伴,永远是父母给予孩子最长情的告白,最温暖的守护,最真挚的爱

对于上海务工多年重返云南傣族村寨的单身母亲叶喃来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想与留守在家的女儿喃杭重温母女亲情,女儿却躲在被窝里与她对话,告诉她说,“还是听声音好一些”。

叶喃去学校接喃杭回家,喃杭颇不情愿,对身后的同学解释,“她来接我回家”。

这里的称呼是可以泛指任何人的“她”,而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专属称呼“妈妈”,足见女儿与母亲之间的冷淡与疏离。

多年未见,横亘在的叶喃与喃杭这对母女之间的距离,已经不是空间的距离,而是心的距离,疏离和陌生感,堪比东非大裂谷。如何弥合母女之间这一深不见底的巨大裂痕,是影片的一条主线。

叶喃回家不久发现,与外公相依为命的喃杭,沾染了许多留守儿童恶习,说谎,沉迷于手机游戏无法自拔,与班里同学大打出手,跟老师唱反调,把管教她的老师的摩托车钥匙藏起来,偷寺庙的香火钱去网吧打游戏,等等,做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起初,叶喃气急败坏,怒气很盛,喃杭躲在被窝里玩手机,她直接粗暴地把手机夺走。也会训斥,但无济于事。

面对叛逆调皮的女儿,束手无策的叶喃,一度想再回到城市里去。走到半路,又回来了。

《米花之味》:守护传统,敬仰天地万物,找到通往人类心灵的路

喃杭把一男生打进了医院,叶喃跑到医院,却坐到了一个头上缠满纱布的病人旁边,结果发现,她认错人了。

连自己的女儿都会认错,叶喃这才意识到,女儿已经不是小时候的那个小女孩。

已经沾染一身城市味的叶喃,回到家乡,颇有些不适应,吃了一碗父亲做的米线,很疑惑,“我在外面天天想这个,回来味道为什么不一样了?”

“口味高了”,父亲拉长语调感叹。

故乡变了,女儿变了,她自己何尝不是?她又怎么能按照过去的眼光,去对待女儿的叛逆?

《米花之味》:守护传统,敬仰天地万物,找到通往人类心灵的路

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有一句经典名言: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其本质都是心的问题。我们无法阻止这个外界时时刻刻发生的改变,也无法强迫他人做出改变,但我们是自己心的主人,选择如何对待世界,看待他人,才是解决关系问题的关键。

母女俩感情的弥合,从叶喃自身的心态改变开始。她开始反思,她这个做母亲的对女儿的陪伴太少,才是导致女儿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

当发现女儿偷了寺庙里的香火钱去网吧玩通宵之后,叶喃没有像大多数父母表现的那样,冲进网吧,对女儿严厉责备,甚至大打出手。

叶喃在网吧外的车里睡了一夜,一直等到次日清晨,喃杭和同学喃湘露从网吧出来,她什么也没说。但回去之前,叶喃到旁边早点摊买早餐,只买了自己的那一份,这是对喃杭不当行为的惩罚。

叶喃这样的反应,在女儿喃杭看来,是意料之外的,她内心也开始受到触动,并感到愧疚。母女俩的关系,也从冰点开始回暖升温。

《米花之味》:守护传统,敬仰天地万物,找到通往人类心灵的路

最终把她们心灵的隔阂彻底打通的,是喃湘露的死。

“平时经常生小病他们(父母)都不回来,这回生个大病看他们还回不回!”同样是留守儿童,病重的喃湘露死前道出了留守儿童没有父母陪伴的悲伤与凄凉,这样天真孩子气的话,让人潸然泪下。

喃湘露的境遇,可以说是喃杭另一种可能的人生,没有母亲陪伴的命运走向。至此,叶喃留下来的意志更为笃定,而喃杭也感觉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

叶喃和喃杭来到溶洞,母女俩在石佛前虔诚起舞,这是影片最空灵唯美的一组画面,母女之间纯真质朴的温情被唤醒,被升华。

《米花之味》:守护传统,敬仰天地万物,找到通往人类心灵的路

巴赫金指出,“意义为了进入我们的经验,它们应该采取某种时间和空间的表达。换句话说,采取为我们所听见和看见的符号形式,没有这样的时间空间,表达最抽象的思维是不可能的。很自然,通向意义范围的任何切入只能通过时空关系的大门才能完成”。

溶洞的形成需要上千年,这一抽象空间历经岁月的沉淀而成,给人静穆、庄严感,结合母女俩的空灵轻盈的舞蹈,使人自然而然萌升出对天地万物的敬仰。

导演鹏飞通过诗意化和纪实审美的手法,修复了一段几近破碎的母女情,不只是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对所有甚少陪伴孩子的父母,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陪伴,永远是父母给予孩子最长情的告白,最温暖的守护,最真挚的爱。

《米花之味》:守护传统,敬仰天地万物,找到通往人类心灵的路

二、传统之殇:云南傣族古老村寨为代表的农耕文明受到现代化工业文明洪流的冲击,本真纯朴的信仰被摧毁,人们心灵受到浸染,迷失自我

一部好的电影,一方面要用镜头语言展现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以及人物身处其中的独特场景,这是电影的骨架;另一方面,影像背后的文化思考和主题升华同样重要,这是电影的灵魂。《米花之味》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先生如此形容民族文化的共融之美。影片中的异域吊脚楼、香脆的米花、轻盈的舞蹈、碧绿无垠的天野、青翠的竹林等傣族村寨元素,给人视觉上的享受,如春风拂面。

虽然是留守儿童这样的现实题材,但格调并不沉重晦涩,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非常明快俏皮,生动有趣。

《人民日报》中一篇《米花之味》的评论文章给出了很精准的评价,“社会题材的文艺作品也能温馨明快”。

《米花之味》:守护传统,敬仰天地万物,找到通往人类心灵的路

除此之外,《米花之味》更高明的地方在于,借一对母女亲情弥合的小故事,以小见大,折射出云南傣族古老村寨的农耕文明受到现代化工业文明洪流的冲击,也摧毁了本真纯朴的传统信仰,生活在其中的人心灵无可避免地受到浸染,迷失自我

影片中,喃杭和喃湘露穿着印度服装跳《天竺少女》,显得不伦不类。旅游开发商为了迎合市场,追求经济效益,让当地的傣族村民穿上印度服装和其他少数民族服装跳舞,让人啼笑皆非。

被现代化冲击的村寨,村民原本纯朴的心灵受到浸染,人们信仰崩塌,人心冷漠,唯利是图。

喃湘露死后,喃湘露的父母没有表现出多悲伤,却惦念着和募捐组织者瓜分未派上用场给喃湘露治病的募捐款。

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寺院佛堂,不再是村民表达精神信仰的空间,却成了提供WIFI网络给小孩玩网络游戏的地方,香火钱被小孩偷了去网吧玩通宵。

导演鹏飞以一种讽刺和幽默的方式,传递出傣族村寨所代表的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的撕裂与阵痛,震撼人心,引人深思。

《米花之味》:守护传统,敬仰天地万物,找到通往人类心灵的路

三、理想之光:新的文明已经到来,知识和教育是改变留守儿童命运的最佳良方,迎接工业文明带来的曙光,同时坚守质朴的传统,才能找到通往人类心灵的路,亦即幸福之路

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发展与坚守之间的矛盾?这不只是云南傣族村寨,而是整个中国,乃至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

艺术无法提供问题终极的解决方案,但在《米花之味》中,导演鹏飞表达了他的独特思考。

抵触和排斥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也无济于事,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现代化的触角已经伸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历史的车轮永远不会停滞。

谁也不能否认,现代化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物质的丰裕。

电影中,人们口口相传的“飞机场”是代表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意象。喃湘露病重时,听到大人谈话,“大医院都很远,要坐飞机,就不晓得这娃能不能撑到飞机场开通喽。”

试想,如果飞机场已经建成,久病不愈的喃湘露还需要通过神婆“叫魂”来重病?

喃湘露死后,愚昧的村民害怕灾难再次降临,在神婆的指示下,去祭拜山神。结果,山门口的铁门挂着“今日休息”的指示牌。就在这时,一架飞机在蔚蓝的天空中飞过。

导演借此向那些畏惧现代化的人传递了一种积极的暗示,神婆救不了人命,新的文明已经到来,也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米花之味》:守护传统,敬仰天地万物,找到通往人类心灵的路

但要让未曾开化的村民思想发生转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导演把这一任务放到了喃杭为代表的新一代身上。

喃杭为了让班主任林老师帮她把座位换到最后一排,拿了一盒巧克力贿赂他,也深知“吃人嘴短拿人手短”的道理,等到老师吃了一片巧克力之后才提出要求。

林老师与这个调皮的小女孩斗智斗勇,用几何的方法,把缺了一小块的巧克力拼成完整的长方形,告诉她,“学会数学还是有用的”!

林老师是知识和教育的化身,是现代化文明带给傣族村寨希望的曙光。

而喃杭这些留守儿童,正是让村寨走向光明的人。新的文明已经到来,知识和教育是改变留守儿童命运的最佳良方。

导演鹏飞善用对照手法,电影开篇喃杭与喃湘露的《天竺少女》,与结尾叶喃和喃杭母女俩溶洞共舞首尾呼应,并形成鲜明对照。借此表达了对天地、生灵、人生与信仰颇具中国古典意味的哲思:

平衡,才是解决传统与现代化矛盾的唯一途径。迎接工业文明带来的曙光,同时坚守质朴的传统与信仰,才能找到通往人类心灵的路,亦即幸福之路。

《米花之味》:守护传统,敬仰天地万物,找到通往人类心灵的路

心理学有个观点,关系就是一切。

导演鹏飞表示,母女在溶洞中的共舞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代表母亲对女儿的陪伴;另一方面,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最真挚的情感,才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坚守自己的心,用爱与陪伴唤醒人与人之间内心最本真的温情,守护传统,对天地万物心存敬仰,才不会在时代的洪流中迷失自我。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传统与现代撞击的夹缝中,寻找到一条通往幸福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