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古詩文學習018:六年級下冊,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古詩文學習018:六年級下冊,王建《十五夜望月》

註釋

①〔十五夜〕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樣子。

譯文

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點點無聲,打溼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世間人人仰望,不知道這秋日情思會落到誰家?

古詩文學習018:六年級下冊,王建《十五夜望月》

賞析

王建於大和五年任光州刺史,唐朝時光州人家有在庭院種植桂花的習慣。中秋之夜,王聞桂花芳香,假桂花而寄託情思,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即課文中的《十五夜望月》。

杜郎中是詩人的朋友,具體名字、生辰不詳。從詩的原題來看,應是詩人思念朋友所作。詩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月夜圖。前兩句雖無“月”字出現,卻處處可見月夜清幽冷寂。

“中庭地白樹棲鴉”借景抒情,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詩人寫中庭月色,卻用“地白”二字,給人以積水空明的清冷之感,全句無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處處想到凝神佇立的望月人。

古詩文學習018:六年級下冊,王建《十五夜望月》

“冷露無聲溼桂花”緊承上句,“桂花”不僅是中秋時節的象徵,還能讓人聯想到月中的桂樹,這樣一來本句就是暗寫詩人望月,不僅點了題,而且想象的意境也顯得更加悠遠,耐人尋味。詩人在這樣的夜晚駐足凝望明月,“冷露”與“無聲”一方面渲染出秋夜景緻的輕盈無跡之感,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詩人凝神已久。

在微涼的秋夜,詩人久久望月,自然而然地想到肯定不止自己一人如此。“人盡望”三個字,寫詩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皆望月,因自己的孤獨想到天下人的孤獨,因自己的懷人之情想到天下人的懷人之情,營造出一種深遠的意境。

最後一句“不知秋思落誰家”,用一種委婉的語氣發出疑問,將全詩感情推向高潮。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友人,卻偏偏說“落誰家”,將詩人望月懷遠的情思表達得含蓄蘊藉(yùn jiè)。“落”字使這份情思有了動態之美,彷彿與月光一同灑落。

這首描寫中秋月夜的七言絕句,意境悠遠,情韻含蓄,令人回味無窮。

古詩文學習018:六年級下冊,王建《十五夜望月》

作者

王建(約767-831後),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王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因而有機會接觸社會現實,瞭解人民疾苦,寫出大量優秀的樂府詩。他的樂府詩和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

他的詩題材廣泛,愛憎分明,生活氣息濃郁,所作樂府善抓典型,揭示矛盾,用白描、比興手法。語言含蓄,簡潔峭拔。善短篇,多七言。猶以《宮詞》百首著名,歐陽修《六一詩話》謂其“多言唐宮禁中事,皆史傳小說所不載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