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孩子總說我不會,要做“腳手架型”父母,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技能

動手能力要從小抓起,而孩子不管是在學校還是生活中都少不了接觸手工活動。想象著孩子細緻認真地完成手工作業的畫面很美好,但是現實情況往往不是如此。

明明是孩子的作業,很多時候最終都是家長代為製作,有些家長雖然有心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但是架不住孩子的求助,最終入了“事事代勞”的大坑。類似的,家長給孩子們買的益智類玩具,最終是不是都是自己收拾的“爛攤子”呢,積木、拼圖玩具最終的成品幾乎都是家長完成的,而孩子需要做的就是拿著最後的成品來玩輕鬆愉快的過家家。

家長做的越多孩子做的越少,孩子口中“我不會,媽媽來做”這樣的聲音無疑讓家長頭疼,那麼要如何做才能改變這樣的情況呢?其實在陪伴中,家長也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成為一個合格的“腳手架型”父母

孩子總說我不會,要做“腳手架型”父母,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技能

一、什麼是“腳手架型”父母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大人適當的指導和幫助,而父母需要在這時候作為助力,讓孩子能夠在適當的階段掌握適齡的或略微高於當前的知識或技能。等到孩子能夠獨立掌握後,父母作為“腳手架”的作用也就告一段落,這時候就可以適當撤出了。

腳手架是在建高樓時的必要輔助工具,樓層慢慢變高,為了順利在高空作業而搭建的平臺,類似的父母在孩子學習技能的過程中起到的也是這樣的效果,因此“腳手架型”父母的形容是不是很貼切呢?

在生活中父母作為“腳手架”最形象的例子就是幫助孩子學騎自行車,在孩子還無法獨立騎行的時候,家長需要在身後扶著車子讓孩子尋找平衡感,如何一邊踩腳踏板一邊維持平衡。等孩子熟練了,家長就會減少保護,慢慢鬆手讓孩子自己騎,到最後不再需要跟在身後,這樣的過程就是給孩子提供“腳手架”的過程了。

和這類“腳手架型父母”相對應的,還有“放養型父母”

“直升機式父母”。兩種類型一個過於放任一個過於緊張。還是以學騎自行車為例,如果是放養型父母可能會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在失敗中摸索,而頻繁的摔倒甚至磕碰會讓孩子產生恐懼的心理,於是對自行車產生學習的反感。

而直升機式的父母在孩子已經能夠獨立騎車後依舊對孩子充滿擔憂,這時候父母不會第一時間撒手,生怕孩子是不是做的還不夠熟練,害怕孩子摔倒受傷。這樣的狀態就好比懸掛在孩子頭上的螺旋槳,盤旋照看不讓孩子獨自上路。由此看來過多或過少的支持都不行,而要做到適度的幫助並及時放手難度可不小。

孩子總說我不會,要做“腳手架型”父母,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技能

二、如何成為腳手架父母幫助孩子學習技能

腳手架作為輔助工具不能“喧賓奪主”,在幫助中只需要做到引導和幫助就足夠了,腳手架型的幫助有兩個特點:第一在於如同腳手架之於建築,在樓層高度增加後要隨時調節和變化,在孩子學習的時候能真正起到助力作用。此外家長要明白這種輔助式腳手架是臨時的,在孩子學會了一項技能之後,要逐步減少支持,最終完全撤出使其獨立。

明確給予幫助的目的,最終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在學習技能過程中沒有頭緒,這時候可以用恰當的引導方式來幫助他們。以孩子學習游泳為例,大多數孩子喜歡玩水,但並不意味著讓他們下水是什麼愉快的活動,而想要學習游泳最先要克服的就是身體和水接觸的恐懼,家長這時候可以先讓孩子把腳放進泳池裡,接著是半個身子入水,慢慢的恐懼感就會逐漸消失。

初學游泳時可以這樣給孩子搭建心理上的“腳手架”,另外類似的方法還可以運用到其他技能學習中,甚至,

當孩子出現社交困難時,腳手架式的幫助同樣可以改善這類情況。如果自家孩子屬於慢熱型性格,這時候不要一味地言語催促他們去融入,想讓孩子能愉快地加入小夥伴的活動中,家長們其實還可以這樣做:

眼看著其他孩子玩作一團,自家的孩子滿臉希冀但是苦於無法融入,這時候可以讓孩子先做觀察,而家長這時候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式地提出問題,明白其他小夥伴們在做的遊戲,通過問答的方式讓孩子代入到遊戲中,減少陌生感和恐懼感,這樣再去嘗試加入就會順利很多,孩子們的社交其實相對簡單,家長這時候只需要稍作引導就可以了。

孩子總說我不會,要做“腳手架型”父母,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技能

三、舒適區or沮喪區,提供幫助前要先弄清孩子所處的位置

給孩子提供幫助也不能盲目,在此之前可以需要先觀察他們所處的狀態。孩子在面對新的難題或玩具時會有不同的表現,或直接放棄丟給父母或情緒失控嚎啕大哭,這時候一些家長的心情也跟著變得急切,但是給到幫助之前還需要作出判斷,此事的孩子是在哪個階段遇到的問題?

舒適區的情況是孩子已經能夠熟練掌握技能,但是往往這樣孩子容易對這件事物缺乏耐心,比如積木,他們可以輕鬆疊高組成各式的小建築,但是沒多久就會對這項活動感到厭倦。處於舒適區會讓興趣喪失,積極性降低的情況下孩子很難學習到新的東西。另一種情況,過於複雜的學習或遊戲會讓孩子難以入門,無法改變情況會讓孩子變得沮喪從而直接放棄。

兩種狀態都不利於體驗和學習,其實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介於二者之間的“成長區”,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最近發展區”。這種程度的學習是最適合適齡孩子學習的內容,稍微挑一挑就能夠得著,對於當下階段孩子具有一定的挑戰又不至於難以觸摸。所以當孩子說出“我不會,媽媽來做”的時候家長不要過分急切,明確是真的難度太大還是他們僅僅需要一點幫助再做決定。

孩子總說我不會,要做“腳手架型”父母,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技能

四、“腳手架型父母”需要掌握的技能

很多家長在給予幫助之前往往內心堅定,不過分代勞,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但是事情的發展到後來可能會脫離原計劃,比如孩子遇到困難情緒失控,亦或是反覆的提示和指導依舊不見效果,家長們可能會想著“算了算了,還是直接把答案告訴他好了”。有了一次的妥協,往後類似的情況可能會經常性上演。時間長了孩子可能會形成習慣,急於知道答案又不願意思考,所以給予幫助的適度把握是家長需要加強的點。

1、給出提示或建議

孩子遇到困難時提供輔助性提示,不需要把全部的解決辦法都告訴孩子,針對問題給出指導。如果啟發性的提示無法幫助孩子入門瞭解問題,想要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可以更進一步地,給出幾個建議讓孩子自己思考或嘗試,通過這樣的方法解決問題可以加深解決問題的影響,從而也讓孩子獲得成就感。

2、問探究性問題

探究性問題相對開放又能激發思維,比如針對孩子身邊發生的事讓孩子舉幾個生活小例子,類似的問題可以發散思維,比起一般的問答內容,開放性問題也許能提供多種多樣的解決問題方法:“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那麼我們還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做嘗試嗎?”,一個好的思維習慣養成會對孩子的成長提供很大助力。

孩子總說我不會,要做“腳手架型”父母,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技能

3、拆解任務

孩子在任務時遇到困難而手足無措,也許只是因為一個小小的點阻礙了他們,而針對這類情況,將任務進行拆解,那麼問題是不是會更凸顯和更容易解決了呢?家長在引導孩子的時候要記得只是提供輔助幫助,最終完成任務的還是孩子自己,這樣可以加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不要吝惜鼓勵

孩子在完成一項任務後家長不要忘了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和表揚。當然了比起“你是最棒的”這類寬泛又不“走心”的表揚,針對問題肯定孩子所做,比方說肯定他們在處理細節上的做法或遇到困難時的態度,這樣的方式會讓孩子更有成就感,那麼往後遇到困難積極的情緒也更容易被調動。

孩子們在遇到困難時會情緒波動,會試圖尋求幫助,但是對於家長而言避風港也不能永遠開放,讓孩子能夠獨立面對挫折是強大內心的關鍵。至於解決問題方面,做好自己的“腳手架”其實就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