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他当布衣是名士、县令是能吏、打仗是名将、民间奉为千古人杰

他当布衣是名士、县令是能吏、打仗是名将、民间奉为千古人杰

宋的名臣士大夫,

范仲淹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单单那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千古名句,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前赴后继。后人把汉张良、三国诸葛亮、唐狄仁杰、宋范仲淹合在一起,以为这四个人是千古人杰,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出身为人,都能成为光照千秋的伟大的人。1、应天府范仲淹祖上是官宦人家。家道中落,母亲带着二岁的拖油瓶改嫁朱家。他取名为朱说。长大后知道身世,大丈夫的万丈雄心让他悲从中来,告别母亲,到应天府(河南睢阳)读书。立志学不成不归家。在大儒戚同文的门下,朱说学问长进,有大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朱说”成为乙科第九十七名进士。当时的应天府书院,就是现在的北大清华,毕业生进入仕途,多如牛毛。应天府中进士的有六七十人。“朱说”是其中普通一员。母亲过世后,朱说改回本姓,这才叫范仲淹,字希文。历经仕途数年,被南京(河南睢阳)市长晏殊请回应天府任校长。范校长提出以天下兴亡为已任,严以律已,修行品德等儒家正能量学术,引领天下学子砥砺名节,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范仲淹在应天府学校读书时,家庭贫困,但他性格坚毅,从不叫苦。困了冷水洗脸,饿了稀粥充饥。更早时他在寺里读书,每晚煮稀粥,冻成块后切开。第二天早晚各吃两块,顶过去就读书。这叫“断齑画粥”,是个苦读的典故。有个朋友有钱,请他吃大鱼大肉,小范没动筷子。朋友不解,不就补充点营养嘛?小范说,我怕吃过后,不吃我自己的咸菜稀粥了。这是个多么自律的人。宋朝士大夫积极向上,讲究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面大人物,和范校长在应天府学校的倡导的精神是一脉相承。

2、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地方业绩突出,治学声望日隆,朝野上下,都知道有个叫范仲淹的人了不起。宰相王曾、大臣晏殊等大力举荐,天圣八年(1028),四十岁的范仲淹进入中央工作。其时宋仁宗已十九岁,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刘娥依旧把持着朝廷,不愿意仁宗亲政。每年冬至这一天,按惯例,皇帝率领百官到会庆殿去给刘太后祝寿。第一次到中央工作的范大炮,就上书反对:皇帝以儿子的身份给太后母亲祝寿,这个可以有,但在家里就行了。和大臣们一起以臣子的身份给太后祝寿,这个就乱了尊卑。太后皇帝不回答,范大炮再次上书,这一回不回避了,直接要求太后还政给成年的皇帝。——这绝对得罪皇太后的话,大大小小的官员都不敢提,老范大赤赤地讲出来了。推荐范仲淹的晏殊吓了一跳,责备道:“希文啊!你太冲动了。难道为了名声就这样轻率吗?你这样做,连我都给你害了!”范大炮不客气地反驳:“您举荐我,我每每怕自己不称职,让知己蒙羞。难道今天因为直率得罪您?”回到家里,再给晏殊写了一封长信,洋洋洒洒大道理很多,一点也不觉得过错,搞得晏殊向他道歉:是我的错行不?第二年,范仲淹就到外地当地方官。依旧不停地给中央上书出谋献策,宋仁宗记住了他。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去世,仁宗立即把他调入中央工作。这年冬天,郭皇后和其他后妃打架,误伤仁宗,一巴掌打在皇帝的脖子上。仁宗大怒,要废掉皇后,宰相吕夷简和皇后有仇,支持仁宗。范仲淹、孔道辅(孔子的四十五代孙)等大臣坚决反对,大殿上拉住吕夷简:“皇帝皇后对臣子来说就是父母,哪有父母吵架子女劝离婚的?”吕夷简哑口无言,说:“你们明天见了陛下自己说。”每二天范仲淹等计划这样那样找皇帝理论。不料才走到待漏院,就有诏书来了,范仲淹外放睦州知州,其他人也都贬到外地。忠直的范仲淹斗不过实惠的吕夷简。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人,一次次进中央,贬出来。他还是大胆提意见,百折不挠。朋友梅尧臣劝他少说话。老范写了篇《灵乌赋》作答,明确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他当布衣是名士、县令是能吏、打仗是名将、民间奉为千古人杰

3、胸中有百万兵宋仁宗宝元元年

(1038),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西夏国,公然挑战大宋,在三川口之战大败宋军,天下震动。大臣夏竦任总指挥,范仲淹和韩琦为副帅,到西北对付西夏。范仲淹的战略是“屯田久防”,在战略要冲地建起一系列城堡,困住西夏人。同时不和西夏进行贸易,用积极防守步步为营的方针,把经济上弱小的西夏国困死。但主帅夏辣等人不同意,朝廷也想一口气吃掉骄傲的李元昊,决定发起反攻。虽然老范坚决反对,宋军依旧出动,接连在好水川、定川寨两战中被西夏击败,损兵折将,这才觉得范将军的长治方案太正确了。范仲淹修建大顺城为中心,接连建起青涧城、鄜城等一窜城堡,切断西夏军东进路线。边防军依托这些城堡,非常有效地阻击西夏的扩张。西北的大小羌族在范将军招抚下,多数都归附宋军。西北战场稳定下来,一步步朝有利于大宋的方向发展。老范将军慧眼识英雄,大力提拔还是中下级军官的狄青、仲世衡等,使这些人后来成为北宋西北军的大将。范仲淹对狄青说:“作为一名将军,不懂得历史,那就是匹夫之勇。”送给他一本《左氏春秋》。狄青大为感动,折节读书,成为大宋一代名将。种世衡自己和子孙成为西北军的栋梁,名扬天下的“种家军”。《水浒》中鲁达、王进等人在“小种经略”、“老种经略”手下工作,都是种家将的代表。范仲淹的战略方针越来越显出力量,西夏军说:小范老儿胸中有百万兵。西夏经济上撑不下去了,战场上得不到便宜。终于对大宋称臣,签订“庆历和议”。西北边疆平静下来,范仲淹军事能力,举世瞩目。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文正公的名句,一千多年来成为仁人志士的座右铭。范仲淹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在各地为州府领导,他都全身心为人民服务。举一个例子,在泰州当市长,征集了四万多民夫,用五年时间,修筑了全长200多里,跨越三个州的“捍海堤”。使沿海的百姓生活生产得到有效的保障。用现代话来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老百姓把这条堤叫做“范公堤”。稳定西北局面,范仲淹回到中央任副宰相。大刀阔斧淘汰不称职、冗余官员。大臣富弼说:“您这样大笔一挥,可就有一家人哭喽!”范仲淹说:“一家人哭,总比一个县、一个市的人都哭好嘛!”范大人虽然看上去直捅捅的,不会拐弯。其实是个宽厚的人。他和富弼当政时,一伙海盗劫掠到高邮。高邮晁市长料到挡不住这些坏蛋,动员了富户出钱,给海盗送吃送财,“慰劳”之下,海盗高兴地离境。这对朝廷来说,丢尽脸面,晁市长的做法,也有投机取巧之处。富弼建议要“从重从严”惩罚。范仲淹说,如果高邮有兵力可以对付海盗,这样做就该杀;如果高邮兵力不足,就样做就不能杀。仁宗听了范老的意见,从轻处罚。富弼从来尊重范老,叫他“六爷”。又一次仁宗手软,六爷却在和稀泥。富弼当即发脾气:“六爷你想当佛爷了吗?慈悲为怀是不是?”范仲淹笑着说:“等伙再和你说,我有我的道理。”富弼脸臭臭的跟着他下朝。没人地方,范老对他说:“现在皇帝很年轻,咱们不能教他轻易杀人。如果杀人杀到手滑,咱们这些人的脑袋只怕也保不住。”一席话让富弼心服口服,鞠躬致礼:“您太高明了。”范大人在饶州任上,看中官妓中一名小姑娘,回京时小姑娘年纪太小,就没带上。可心里惦记,给朋友魏介写去一首诗,大意是有一朵花没开放我就离开了。年年常有别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老魏明白人,买了小姑娘送给范君。可见范仲淹为国为民,但也食人间烟火。1052年,六十四岁的范仲淹死于徐州。朝廷赠给他的谥号是“文正”,这个是文人士大夫能得到的最高表彰。大清曾国藩也是“文正”。后世金元期间的才子元好问经过范仲淹的祠堂,景仰之至。写到:文正范公,以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是对“宋朝第一人物”范仲淹的真实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