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長春市加大社會救助創新力度 民生保障網越織越密越織越暖

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一系列兜底保障政策不斷完善

“我們低保戶在定點醫院報銷比例能達到90%,門診還有每半年500元的報銷。這都得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啊!”78歲的王淑芹家住金橋花園,因病癱瘓在床,從2011年開始享受低保待遇。日前,王淑琴告訴記者,這些年低保金一直在增長,最初她的低保金僅300多元,如今夫妻倆的低保金加在一起有1600多元。

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一系列兜底保障政策,讓王淑芹這樣的困難群眾可以穩穩地生活下去。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結對幫扶救助、公益慈善救助等補充救助,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救助公平”。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春市不斷加大社會救助創新力度,兜底線、建機制,一張社會兜底保障網越織越密、越織越暖。

低保救助讓困難群眾心中有底

“咱長春的低保政策把我的難題都考慮進去了。我和我姑娘現在都有低保金,每月還能享受水、電、燃氣費減免和惠民購物卡。有黨和政府的關心,我覺得日子有希望。”二道區榮光街道嶺東社區低保戶楊向寧由衷地說。

低保金是困難群眾賴以生存的基礎,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才能兜住民生底線。自1997年城市低保制度實施以來,我市12次提高低保標準,從月人均130元提高到620元。農村低保標準10次調整,從年人均1000元提高到4920元。

同時,長春市不斷豐富相關優惠扶持政策,妥善解決困難群眾生活難題。在基本生活方面,特困人員和低保戶可免交衛生費、垃圾處理費,城鄉低保分類施保對象每戶每月可領25元至50元惠民卡補貼,城市低保對象、特困人員每月可享受10千瓦時電費補貼、5噸水費補貼、14元燃氣費補貼,有集中供熱住房的城市低保對象、特困人員每年可享受最高60平方米熱費補貼,自行取暖的可享受380元至660元熱費補貼。在醫療方面,全額資助特困人員和低保對象參保參合,看病治療可享受“一站式”醫療救助。在教育方面,我市持續開展“幸福長春·圓夢助學”活動,對升入高中或大學的困難學生資助5000元至10000元助學金。此外,我市連續兩年在“兩節”期間為城鄉低保分類施保家庭、特困人員按每戶(人)500元標準發放“兩節”生活補貼。今年4月,長春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為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按每人每月25元標準發放價格臨時補貼,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不因物價上漲而受到影響。

臨時救助解決燃眉之急

實施臨時救助制度是民生工作“救急難”的一項有力舉措,為遭遇突發性、臨時性、緊迫性基本生活困難的群眾解決燃眉之急。長春市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臨時救助制度,補齊了“支出型”“急難型”困難家庭救助短板。

朝陽區前進街道孟家社區低保戶洪某因用藥過量導致急性藥物中毒、呼吸衰竭,被送到醫院搶救時,其家人支付了住院押金,卻無力支付搶救治療費用。洪某的母親到街道辦事處申請救助。街道辦事處受理後,立即按最高標準提供臨時救助4000元,並將洪某的情況上報朝陽區民政局,區民政局啟動緊急程序,召開聯席會議進行“一事一議”,最終為洪某墊付了3萬元費用。經過搶救,洪某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以往,困難群眾向鄉鎮(街道)申請臨時救助,鄉鎮(街道)最多隻能審批1000元額度。去年10月,長春市對臨時救助政策進行調整,不僅加大臨時救助力度、全面下放臨時救助審批權限,還積極開展“先行救助”,增強臨時救助的時效性和精準度,大大縮短了救助時間。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 圍繞最底線的民生保障,長春市將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群眾勤勞之手統一起來,著力提升社會救助的力度、精度、廣度,織密兜牢民生保障網。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基本生活救助為基礎、專項救助為配套、特殊困難群體救助為拓展、臨時應急救助為補充、政府主導與社會力量參與相結合的“五位一體”社會救助體系。民政救助實現了從無到有逐年遞增、從薄到厚保障多重的救助格局,讓困難群眾切實感受到溫暖的保障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