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搞清楚這三點,你就能解決看了很多書,卻什麼都學不到的問題

現在是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很容易就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

這種情況的好處就是,我們想要學習什麼,只需要連上網絡就能找到相關的知識。然而壞處卻是,我們看了很多知識,卻好像什麼都沒有學到似的。

這簡直是“我們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按照我下面的建議,寫一篇“文章”出來:

第一步,寫下文章標題;

第二步,針對標題,在首段表明你將要講述的觀點;

第三步,引入自己親歷的一件事,說明這個觀點;

第四步,引入別人親歷的一件事,再次說明這個觀點;

第五步,針對上面的事例,總結出相通的道理;

第六步,再次強調自己這個觀點,順勢結尾。

好了,按照這些步驟,你能不能因此寫出一篇文章呢?

就算過程有點磕磕碰碰,相信你堅持寫下去,你肯定能夠把這篇文章寫出來。但你是不是就完全學會怎麼去寫一篇“好”的文章呢?

這就不一定了。

因為我告訴你這些步驟,只是寫某種文章的基本法則。按照這些法則去做,你當然可以寫出一篇文章,然而,這並不代表你就完全學會了怎麼去寫好文章。

究其原因,就是你學到這些“知識”是零碎而不繫統的,屬於“顯性知識”,並沒有內化成為你的能力一部分。

當你運用這些“顯性知識”去寫其他文章時,由於缺失其他相關知識的輔助,你無法觸類旁通,所以到頭來,你還是無法真正學會寫文章這個技能。

想要真正把看到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能力,我們要做的還不止如此。

搞清楚這三點,你就能解決看了很多書,卻什麼都學不到的問題

把“知道”的知識變成“能做到”的知識

我們學習知識,最開始的第一步,就是先去“知道”知識或者“瞭解”知識。

而這個“知道”或“瞭解”的過程,就是我們對知識建立認知的過程,目的是為了讓大腦熟悉這些知識的存在,甚至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去理解它們為何存在。

而現在我們“碎片化”的學習方式,由於求快,我們往往把注意力聚焦在“知道”的層面上,卻甚少去理解這些知識為什麼存在。

例如我前面列出的寫文章的步驟,你照著去做,當然可以寫出一篇文章,但每一步為什麼要這樣做,你有沒有想過呢?

一些“深層知識”,不管是書籍篇幅的問題,或是作者忽略的原因,很多時候都無法完全寫出來被讀者所知道。

缺失這些“深層知識”,如果我們還不根據顯性知識去思考知道的知識,我們就很難做到“理解”這一步。

我上面“寫文章步驟”這個例子,只是屬於寫文章的“顯性知識”,但是一些深層次的知識,諸如文章結構的鋪排,敘事節奏的掌控,表達觀點的方式,詞語句式的選用等等,統統都沒有寫出來。

在沒有完全系統掌握這些知識的情況之下,我們是無法真正學會寫文章這件事的。因為從“知道”知識到“能做到”知識之間,並不是只隔著“一步之遙”的。

從學習的角度來說,知識分為四個層次:

1,信息,零散而不缺少具體的意義;

2,概念,信息構成抽象事物特性和屬性的總結;

3,原理規則,不同概念之間能夠構成的關係;

4,問題解決策略,綜合運用信息、概念和原理規則尋求某個複雜問題的解決之道。

我那個“寫文章的步驟”,雖然是處於第四層的“問題解決策略”,但對於其背後的信息、概念和原理規則,你都是一知半解,所以就算告訴你怎麼寫文章,你也很難寫出一篇好的文章出來。

搞清楚這三點,你就能解決看了很多書,卻什麼都學不到的問題


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學習一門學科,往往要先去學習一些枯燥的理論知識呢?

因為當我們知道這些理論知識的存在,在大腦對這門學科的框架建立了認知,於是這些理論知識,就從我們不熟悉的零散信息,慢慢變成我們可以領悟到的概念。

然後再以此理解到由不同概念組成的原理規則,最後我們才能運用這些原理規則去解決相關的問題。

學習知識,一般都不能跳過這些步驟。但現今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有“時間焦慮”的心理,總覺得浪費這麼多時間去學習這麼點東西很無聊,所以就養成了喜歡貪圖快捷的習慣,學習什麼都想一蹴而就。

最終,你看了很多所謂知識的“應用步驟”,可轉過身來,就什麼都忘記了。因為你的大腦裡, 除了知道這些“知識步驟”,並沒有建立這門知識的相關認知概念,無法跟其他知識連同起來,所以到頭來,我們什麼都沒有學到。

每個領域都有各自獨有的專業知識,不管是商業、營銷、銷售還是編程,這些知識能讓我們在其領域當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我們只知道一些概念和零散的原理規則是不夠的,必須要掌握系統化的問題解決策略。

如果你真的想讓自己學到東西,結合自己的問題,系統化地去學習和掌握所需要的知識,積累相關的概念和原理規則。

例如你想提高你的溝通能力,單純去看一兩篇溝通技巧的文章是不行的。你一定要懂得根據自己的溝通問題,問一問自己:

  • 是什麼因素阻礙我與他人的溝通呢?
  • 我對如何組織語言有沒有深度的概念?
  • 我的自信心是否足夠支撐起你的表達?
  • 我該如何處理人際關係,才能夠更好進行溝通?
  • 在溝通期間,我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 我應不應該掌握一些人際溝通的心理學知識?

所有的學習,都應該圍繞這些問題的解決策略來進行,不斷以此探尋答案,積累相關的知識,建立深度的認知。這就是為什麼看書時,要根據看到的內容給自己“設置問題”的原因了。

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式,可以讓我們的學習用一個更加清晰的目標,帶著思考去吸收看到的信息,將其轉化成可以被我們所理解的不同概念,以此積累原理規則,才能最終獲得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

搞清楚這三點,你就能解決看了很多書,卻什麼都學不到的問題


把外在知識轉化為內在認知

美國著名作家羅伯特·龐德曾經說過:“運用認知能力去認識真理,這是一個十分艱苦的過程,只有那些善於思考的人,才能發現真理。”

這句話說明了,思考對於學習的重要性。而學習,則是一個把知識轉化為自己認知能力的過程。

所謂“思考”,就是尋找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因為知識是別人的經驗概括,而認知,就是知識被我們記憶、理解、消化和吸收之後,形成的思維架構。

思考的目的,就是為了理解知識,這是提升我們認知能力的重要步驟。而想要更好的理解知識,我們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去實踐:

1,尋找知識內在關聯;

2,構建實踐知識行動;

所謂“尋找知識的內在關聯”,就是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要注重前後所學知識之間的聯繫,在理解知識的前提下掌握知識,而不是死記硬背。

在歷史上,很多重大的發明,都源於科學家發現生活與知識的內在聯繫。例如魯班因為被茅草劃傷了手,而發明了鋸;達芬奇通過觀察鳥和蝙蝠的飛行而設計出撲翼機。

當你學習到一門新知識時,你要懂得把這些知識跟學科內和學科外的其他知識,儘可能地找尋他們之間的關聯。

例如我前文提出的“寫文章步驟”,你能不能把這些步驟,跟我們口頭表達的步驟關聯在一起,找出共同點呢?

如果你善於思考,你肯定會發現,我們平常在表達時,可以按照這個方式去組織語言,如:

第一步,先構思一個表達的中心思想;

第二步,把這個中心思想轉化為觀點表達出來;

第三步,然後舉出一個相關的事例加以說明;

第四步,解釋這個事例為什麼跟這個觀點相關;

第五步,總結陳詞,再次表明觀點。

這種知識的內在關聯,是不是讓你把一種領域上的知識,遷移到另一個領域上去應用呢?這就是思考的作用。

當你懂得掌握知識之間聯繫的規律性,你就能夠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把新學到的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儲備當中,與其他知識融會貫通,形成一體。

你在解決問題時,也可以觸類旁通,通過發散思維去思考答案。

那通常怎麼去思考知識的內在關聯呢?一般都有如下方法:

  • 遷移法,思考已經學到的知識和方法,跟新學習的知識和方法,有什麼共通之處;
  • 聯想法,根據事物之間存在的某種特定聯想,從一個事物關聯到另一個事物;
  • 對比法,通過將不同知識放在一起比較,把知識內部的聯繫展示出來;
  • 歸納法,把分散的知識歸納在一起,通過比較和溝通揭示他們的內在聯繫;

當你進行學習時,根據你的學習目的去積累知識,然後把這些學到的知識,跟其他的知識進行關聯性思考,久而久之,你對知識理解能力也會得到提高了。

搞清楚這三點,你就能解決看了很多書,卻什麼都學不到的問題


而至於理解知識的第二個做法,就是構建實踐的方案。對於這一點,相信大家都明白是怎麼一回事。

好比玩遊戲,別人告訴你這個遊戲怎麼玩,你很難真正理解到遊戲的玩法,你只是知道遊戲的操作知識,卻不一定能夠做到怎麼玩好。

如果你能夠親身進入遊戲,根據學到的知識花時間去玩一遍,不用多久,你自然就理解到怎麼玩這個遊戲的一些基本概念。

因為從“知道”知識到“用到”知識,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層,認知、瞭解某些技能的基本信息;

第二層,親自上陣操作,瞭解到技能的基本概念;

第三層,不用思考就能夠自主化操作,不需要投入太多注意力;

第四層,精通、擅長每個操作步驟的相關知識,其認知能力高於一般人;

第五層,對操作技能進行改良,甚至自主創新,有自己的本領;

想要更好地理解到我們學到的知識,我們就不能停留在第一個層次。最好的辦法,就是給自己創造一個實踐的機會。

例如你學習寫文章,就自己親自去寫一篇出來;你學習演講,你私底下模型演練一邊;你學習做生意,就從參與日常的買賣當中。

有了實踐,你對於某些領域的理解,自然就會更加清晰明白了。

搞清楚這三點,你就能解決看了很多書,卻什麼都學不到的問題

如果把學到的技能做好?

通過一定量的學習,現在你已經掌握一定的實踐技能了,那怎麼才能讓自己這種能力,獲得更好的提升呢?

我們都知道,從新手到專家,需要一個持續鍛鍊的過程。這個過程,一定要投入相應的努力,我們才能有所回報。

通常來說,這個鍛鍊的過程有三步是特別重要的:

首先,你要懂得主動從舒適區跳到學習區;

我們都知道,舒適區就是我們已經對於某些事情習以為常的地方,做舒適區的事,我們會感到很輕鬆,但同時意味著沒有進步。

而對於學習一些困難的事情,我們又會感到恐慌,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跳到學習區,學習一些稍微超出我們能力範圍的新知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進行學習。

分析一下你現在是處於舒適區?主動跳出來學習吧!

其次,對技能進行大量重複的練習;

從不會到熟練,秘訣就是重複去做一件事。不管你學習溝通也好,還是學習駕駛,你都要針對這件事,投入大量的注意力在上面,重複去練習其中的技能。

由於一項技能是由多種活動或技能模塊組成的,所以必要時對技能進行拆分,對模塊進行重複練習,最後組合起來,你才能夠真正掌握到這種能力。

最後,持續反饋並優化鍛鍊方式;

每個人都不同,一些適合別人的練習方式,不一定適合你。有些人考完駕照出來,就可以直接上路鍛鍊駕駛技能,有些人還只能在寬闊的地方練習。

所以當你對某項技能進行鍛鍊時,如果你發現這種鍛鍊,並沒有給你帶來明顯的效果,你就要想一想是哪裡出問題,對問題進行反饋,這樣才能及時調整。

懂得發現自己的學習有哪些不足很重要,這是能讓你優化和提升自己操作方案的前提。畢竟這也是思考的一部分。

持續鍛鍊一段時間,然後停下來檢查一下學習的問題,並及時調整,解決問題,然後繼續上路鍛鍊。

當然,最後一點,肯定是少不了“堅持”了。沒有堅持,不管你學習什麼,最後不僅浪費時間,還讓你什麼都沒有學到。

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成為學習和實踐的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