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築就通衢小康路——慈利縣交通守初心、擔使命成果展

築就通衢小康路

——慈利縣交通守初心、擔使命成果展

筑就通衢小康路——慈利县交通守初心、担使命成果展

美麗的鄉村公路。

筑就通衢小康路——慈利县交通守初心、担使命成果展

慈利東洋渡澧水大橋。

筑就通衢小康路——慈利县交通守初心、担使命成果展

四通八達的交通帶動慈利新城崛起。

筑就通衢小康路——慈利县交通守初心、担使命成果展

長張高速慈利段掠影。

千古百業興,先行在交通。新中國成立的70年,也是慈利交通大發展的70年。

70年來,慈利交通由窄變寬、由點成線、由線成網,從屈指可數的幾條簡易公路到貫通南北、連接東西、四通八達的道路網,曾經到不了的“詩與遠方”已經成為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70年來,砥礪奮進的慈利交通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用汗水和智慧搭建了一張張便捷的交通網,架起了一條條惠民的交通線,給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無窮活力。

70年來,慈利交通事業發展一路一個里程碑,一碑一個凱旋門,終讓全縣70多萬群眾順利實現了從“雙腳丈量”到“抬腳上車”的根本性轉變,串聯起了城鄉的幸福夢與致富夢。

打通

幹線路網主動脈

慈利縣地處湖南西北部,張家界市東部,是典型的山區縣。全縣總面積3492.02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就多達2266.67平方公里,“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地形條件很長一段時間內限制著慈利交通運輸的發展,至1978年底,全縣通公路總里程僅1355公里,其中縣道143公里,鄉道252公里,村道189公里。走山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走水路,“一葉扁舟慢慢搖”,交通非常落後。村民去鎮上農技站採購種子化肥來回都要花上一整天,更別提去縣城或省城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慈利交通人的不斷奮鬥,而今,慈利交通運輸事業迎來了“溫暖的春天”,步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慈利縣已先後建成國道263公里、省道426公里、縣道390公里、鄉道1004公里、村道2138公里,全縣通車總里程達4221公里。一條條寬闊、平坦、整潔的公路如長龍、似蛛網在城鎮和鄉村延伸,便利慈利人民出行的同時,為慈利經濟發展“輸血送氧”……

東起慈利縣城西郊,西抵桑植縣茶埡村的慈茶公路便是其中一條。2018年5月,慈茶公路改建工程竣工並通過專家組驗收。公路全長56.716公里,串起了慈利西北域包括通津鋪、杉木橋、象市、江埡、趙家崗等在內的10多個鄉鎮20多萬群眾,極大地改善了周邊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拉近了縣城與該區域的時空距離。

“慈茶公路大部分路段都是依山傍水,地質條件比較複雜,為在確保工程進度和施工質量的基礎上,儘量少造成生態破壞,很多地方我們不能大挖大填,而是依靠科技創新的精神來攻克難關。”據當時的慈茶公路公司總工程師餘崇輝回憶,當時,在路面施工過程中,他們主要抓了三大指標,即路面的厚度、強度和平整度。“我們推廣了四平工藝,三軸機初平、槽鋼推平、鋁合金尺刮平、再就是抹光機抹平,目前平整度方面已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並得到了市裡的肯定。”

“以前上街採買物資很不方便,慈茶公路通車後,騎著摩托車,上街只要十幾分鍾就到了,小孩上下學也舒服多了,交通方便了都好。”零陽鎮長青村村民劉柱國開心地說。

除了慈茶公路,溪陽公路、零龍公路、楊通公路、清江公路也建成並投入使用。加之從2005年就已通車、呼嘯而過的常張高速,和正在緊張施工的安慈高速、爐慈高速,一張以公路為主,鐵路為輔,高速為依託,省道幹線為骨架,連接農村、輻射全縣、溝通省內外的交通網絡已經在慈姑大地初步形成。

暢通縣域交通內循環

距慈利縣城約17公里的巖泊渡鎮,長387米、寬12米的巖泊渡大橋宛若一條巨大的彩虹飛架在澧水之上,與粼粼波光交相輝映,頗為壯觀。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條於2012年動工、2014年正式通車的大橋,是經張家界市批准立項的渡改橋重點建設項目,也是大橋南北兩岸20多個村莊眾多村民多年的期盼。

附近村民邱國華回憶:“小時候,過河去上學只能等輪渡,遇到澧水河漲水,遲到缺課是常有的事。後來,這裡有了浮橋,過河相對方便一些了,但安全性不高。巖泊渡大橋通車後,出行真的方便了很多。” 巖泊渡大橋的建成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和學生上學條件,有效地連接南山坪、金坪等鄉鎮,實現了巖泊渡鎮兩岸交通、經濟聯動。

與巖泊渡大橋同時通車的重點橋樑工程還有東洋渡大橋。“渡改橋是改善民生的重點項目之一。”據慈利縣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介紹,象市大橋的加固工程已於今年年初竣工並通車,市場河大橋維修加固工程也正在緊張施工。

橋固了,路寬了,慈利的道路運輸能力也上了一個新臺階。數據顯示, 目前慈利擁有三類以上車輛維修企業19家、貨運企業13家、駕校5所;有道路運輸客運企業7家,營運車輛530臺,涉及線路176條;有城市公交企業2家,營運線路11條,營運車輛108臺;有出租車公司3家,營運車輛260臺;全縣建成二級客運站3個、三級客運站2個、農村五級客運站22個、農村招呼站552個。

近年,針對農村居民出行不便的問題,慈利還大力推進了城鄉公交一體化,讓便民的班車直通深山,極大地提高了居民的出行效率。

慈利龍潭河鎮一招呼站旁,老大姐李菊蘭正在等候去縣城的班車。在她腳旁,堆著滿滿一油桶雞蛋和一大袋綠色蔬菜。“女兒在縣城工作,趁這兩天不忙,我去看看小外孫!這些雞蛋和蔬菜都是自家的,吃著對身體好!村裡通了班車後,隔三差五給他們送點,方便!”據悉,目前慈利已實現行政村100%通班車。

水運也是慈利交通發展史上可圈可點的一筆。慈利有內河航道197公里,目前,客運碼頭42道,其中視頻監控碼頭17道,客渡船62艘,旅遊船29艘。從過去的“小舢板風雨裡飄搖”到如今現代化的客運碼頭,慈利縣積極探索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長效機制,連續五年,全縣水上交通沒有發生重特大事故。

串起

詩畫慈利風景線

作為張家界的“東大門”, 慈利是“三星拱月,全域旅遊”東線主戰場。漊水和澧水在這裡交匯,武陵山餘脈縱貫全境,蒼山聳翠、碧水流韻,高山峽谷、溶洞地縫、溫泉漂流、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觀數不勝數,古鎮老街、紅色遺址、百年書院、道教聖地等歷史文化古蹟隨處可見,旅遊資源極為豐富。

近年來,慈利提出了“旅遊旺縣”的目標,將全域旅遊交通體系納入全縣交通建設整體發展之中。

2014年,廣福橋“老三公路”開工建設,這條連通四十八寨的公路按照“寓景於路”的理念進行設計,為之後的旅遊公路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鑑。

2016年,耗資1200萬的張家界大峽谷旅遊公路改造工程完工,景區的“大動脈”更加暢達。

2017年,陽龍公路、陽溪公路、長常高速公路聯絡線、雙雙公路完成改造,景區的交通路網進一步延伸。

2018年,大峽谷觀光火車線路、源湘綠道、澧水觀光走廊、漊水騎行道相繼啟動建設,大峽谷景區環線日益完善……

2019年10月5日,絡繹不絕的自駕遊車輛在慈利縣三官寺土家族鄉羅潭村標準化的瀝青路面上飛馳,道路兩旁坐落著的客棧、農家樂一派繁榮。如果你不是本地人,應該很難想象眼前這個環境整潔、宜居宜遊的“網紅村”曾是全縣最落後的地區之一。

羅潭村與武陵源景區、黃龍洞景區、寶峰湖景區交接,距熱門景點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僅4公里,但這裡幾年前還不通公路,村民只能守著“搖錢樹”受窮,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

“近兩年,村裡新修了10.2公里的改良性瀝青旅遊道路和2座土家風味的風雨橋,還改造升級了旅遊步道和自行車綠道,路修通了,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這裡,我們的收入也跟著提升了不少。”當地村民李麗紅開心地說。

目前,慈利旅遊交通的“快進”通道和“漫遊”網絡均已搭建起來。旅遊開發到哪裡,慈利就把公路修到哪裡,日臻完善的交通網絡,將慈利的旅遊景點串成一條“珍珠鏈”,釋放了旅遊資源優勢,激發了旅遊發展活力。如今,這顆璀璨的“東之星”正在冉冉升起。數據顯示,在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週,全縣國慶假日共接待遊客343080人次,同比增長17.69%,實現旅遊收入22608.84萬元,同比增長12.35% 。

邁上惠民富民小康路

慈利物產豐富,“金慈銀澧”的說法自古盛行。這裡的杜仲產量居全國首位,烏桕產量居全省首位 ,桐油產量居全省前列,還盛產油茶、茶葉、柑橘、菸草、苧麻等……

可惜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制於交通條件,豐富的物產資源無法轉變成經濟動能,農副產品走不出慈利的山區,靠發展農村經濟脫貧致富成了一種奢求。農村道路的改善,結束了這種窘迫。

“精準扶貧、交通先行。農村道路是村民安全出行的基礎保障,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石。近年來,慈利縣交通運輸局全體員工攻堅克難,為打通最後一公里不懈努力。目前,慈利的鄉鎮和行政村已經實現路面硬化率100%,村道通暢率100%,行政村通班車率100%,農村道路日常養護率達到100%。鄉村公路基本達到路肩飽滿、路面清潔、排水暢通、標誌齊全、綠化到位和無人為病害的目標。”慈利縣交通運輸局局長吳海燕向筆者介紹說。

豐富的物產、通暢的道路,讓電商公司蜂擁而至。如今,在慈利縣的鄉鎮,隨處可見貼著“農村電商服務車”條幅的小貨車。那一輛輛滿載著“土貨”的小貨車承載著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往縣城、省城甚至更遠的遠方駛去,村民的收入也隨之節節攀升……

每一段輝煌壯麗的征程,都會在發展的長河中烙下深深的印記。70年風雨兼程,70年春風化雨,一組組數字,一項項工程,一條條通途,印證了慈利縣交通事業的發展歷程。而這發展的每一步、每一個臺階都飽含著慈利交通人辛勤的汗水,是慈利人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奉獻精神,鋪設了慈利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康莊大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慈利交通人將繼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忠誠和奉獻繼續譜寫慈利交通事業發展的新篇章。

(劉宇慧 王正霞)

(本版圖片攝影 龔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