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秦始皇陵裡面為何有水銀,且深度達到35米深,當時是如何得來的?

g_Bye、


如果要評選出古代最讓人們好奇的帝王陵墓,那麼秦始皇陵必定是高居榜首的,秦始皇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的功績以及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不言而喻。如此舉足輕重、甚至說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曆史的傳奇人物,身上自然有數不清的傳奇故事。他死後的安息之地自然也成了焦點,關於秦始皇陵的地下構造、機關設計以及無數的奇珍異寶都吸引著無數人為之瘋狂,但即便到了今天,我們也只能在外部進行勘探,無法真正進到地宮窺一窺地下宮殿的龐雜與壯闊。

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從太史公的《史記》中得知一些大概的信息,比如說《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秦始皇陵是非常大的,基本就是按照地上的咸陽宮建造的,自然也少不了水,不過既然是為了實現萬年不變,那麼正常的灌水是不可能的,流動的水實現不了這個功能,而不流動的水很快就成了死水,然後就發臭,這自然不是秦始皇想要達到的效果。

那麼用什麼來弄出地上存在的百川、江河、大海呢?這自然就用到了水銀,實際上水銀是俗稱,它的化學名稱是液態汞,即常溫狀態下液態的、銀色的金屬,這也是俗稱水銀的原因。它是唯一在常溫下呈現液態的金屬,又呈銀色,美麗而致命,正是秦始皇造河川的絕佳物質。

實際上早在秦始皇之前,就有君王的陵墓中用了水銀,這並不是什麼秘密,但都沒有秦始皇用的多,根據現今的勘探,秦始皇陵中的確是有水銀的存在,秦始皇陵地宮深達35米,而水銀的存在很可能超過了一百噸。這個數據基本能和“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相吻合,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此重量的水銀是從哪裡來的呢?

汞在自然界一般以硫化汞的形態存在,硫化汞在古代又被稱為硃砂、丹砂,一種紅色的“石塊”,丹砂在空氣中煅燒就能得到液態汞,這說起來雖然比較簡單,但開採、煅燒、儲存都是技術活,不是一般的工人就能做到的,也就是說秦始皇要得到這些水銀並不是建造陵墓的工人自己去製造出來的,這隻能是從事生產水銀的專業作坊提供的。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個女人,即巴寡婦清。

我們知道,秦始皇的後宮是很神秘的,所有的后妃都在史籍中沒有任何的記載,史籍中出現的和秦始皇有關係的女子實在是屈指可數,他的母親趙姬算一個,這個巴寡婦清算一個。當然巴寡婦清並不是和影視劇呈現的那樣和秦始皇談戀愛,哪有那麼多的愛情?

巴寡婦清是一個比清末周瑩還厲害的存在,她能在戰國時期保有那麼大的財富,能夠帶領家族在巴郡富可敵國,實力相當強悍。而且,如果沒有預測錯的話,巴寡婦清在巴郡也是有自己的私人武裝力量的,那個年代光是有錢可不好立足,更不太可能被秦始皇高看一眼,甚至到最後將其遷到咸陽生活,這與愛情沒有半毛錢關係,純粹是政治需要。

太史公在《史記·貨殖列傳》中這樣記載巴寡婦清:

“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檯。”

這裡的丹穴就是開採丹砂的地方,巴寡婦清的夫家靠著丹砂賺了不少的財富,讓家族成為巴郡的望族,為了保有這樣的財富,自然私人軍隊是必不可少的,而到了巴寡婦清這一代,她死了丈夫,然後自己撐起了這個大家族,經商能力不輸男兒,能被太史公列入《貨殖列傳》,成為僅有的幾個大富翁之一,也可以看出巴寡婦清到底有著怎樣的經商能力。

這樣的女子自然也引起了秦始皇的注意,更不用說秦始皇還需要那麼多的水銀,可以想見,大部分的水銀都是從巴寡婦清這裡得到的。但是這樣的財富和實力,在巴郡一直待著自然是不讓秦始皇放心的,所以後來巴寡婦清也在被遷往咸陽的名單裡。

雖然家族企業還在,但是人一旦到了咸陽,那麼,個人的勢力自然大受損失,巴寡婦清也只能看秦始皇的臉色生活,不過秦始皇倒也並沒有為難這個寡婦,還為她築女懷清檯,給了她“貞婦”的稱號。

正是因為巴寡婦清能夠提供大量的水銀,才讓秦始皇在地宮中造川河湖海的計劃成為可能,從這裡來說,巴寡婦清對於秦始皇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人,巴寡婦清還有沒有提供更多的對於秦始皇陵的財力支持,我們不得而知,即便是水銀的提供,我們也只是猜測。其實歷史並沒有真相,所有的結論都是我們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證據進行的推斷,但也正是因為它沒有定論,才能激勵我們不斷地去探索,這才是最重要的。


尚宮女史


世界有兩大奇墓,一乃中國秦皇陵,二乃埃及金字塔,兩大墓穴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符合常理”因為很多東西連科學都無法窺探,例如埃及內的“智慧結晶”,秦始皇裡的“水銀百川江河大海”。

秦始皇陵水銀如何得來眾說紛紜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的皇陵的確有海量水銀,後經考古學家勘測也屬於事實,只是具體到“大海”般還是凡幾,皆無鉅細,除非,挖開才知道。

從史載理論在到實測,皇陵有水銀這一說法是真實的,但是否具體到35米深,還是原話,挖開才知道。

那這水銀是如何而來的,史界也是眾說紛紜,如果只是按司馬遷的史記來看,可能存在誇大其詞,但也可能真實存在,興許人家的確是見證後,方用“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一詞形容,畢竟,古人的智慧在後續用科學方式,都相繼挖出不少歷史真實證據。

你覺得不可能的事情,但別人就是能做到,拋開這個層面來看,咱們可不可以這樣去理解,例如不該用當世眼光去懷疑古人智慧,就跟人家修個長城一樣,當初多少人吹鬍子瞪眼,以為秦始皇是閒得蛋疼,瞎玩,但你哪知人家是認真的,古語有句名言“燕雀焉知鴻鵠之志”說的可能,就是,那些才疏學淺的井底之蛙吧。

當然,在秦始皇陵現“大海”般的水銀,本人是持懷疑態度,雖說考古學家探測出的確是海量,但是怎麼看相關文學,都覺得不可思議,為何?

其一,古時的人工採礦效率並不高,而且治煉水平更不高,想要用建墓時間區區30多年是達不到,除非,秦始皇陵就是一座水銀治煉基地,但如果是,大面積治煉,當時不可能不存在文獻、史記記載如此重大事情,要知道,水銀可是有毒的,大面積治煉不批量死人,我覺得都很奇怪。

其二,有相關文學將大量水銀推給秦國第一“富婆”,我覺得在富也是有限度的,何況還是在水銀這塊,我不信秦始皇在對待水銀這塊沒找人試煉?只要試煉必死,水銀在丹藥煉製上是入藥三分毒,這也是後世有人盜秦始皇,均有死傷,幾盜幾撤,並無將秦始皇實質性的東西挖出,反而白白丟了性命。

縱觀所有相關紀錄片以及文獻,目前這海量水銀均在史界無法得出有力證據顯示如何灌輸到秦皇墓裡,如果只是一小撮鋪墊在主體建築周圍,我覺得還能解釋一二,關鍵是考古勘測裡,顯示是海量,這就矛盾了。

10.31晚,淺談一二,各位看官輕踩點評。


探索歷史奇聞


秦始皇陵裡的大量水銀很可能是就近取材,並且很可能是由【巴寡婦清】提供的。不過深度35米是不可能的,按照幾釐米的來算,就有100噸了,如果水銀的深度達到35深,以當時的生產力來說是達不到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秦始皇陵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相機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從“相機灌輸”中可以看出,地宮水銀是以某種機器驅動著,以便形成川流大海、生生不息的效果,類似於一種“永動機”的效果。曾有瑞典科學家探測到秦始皇陵地宮內很可能有

一直徑為25米的青銅環狀物,這會不會就是那個“永動機”?


水銀有防腐的功能,並且極易揮發,所以,考古學家檢測秦始皇陵的封土土壤時,才能檢測到超量的水銀。水銀還有劇毒,所以,一定程度上還能防盜墓賊。



考古學家探測到地宮長約140米,寬110米,高度在30米,其中墓室長約為50米,寬80米,高15米。我們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大致推測一下水銀的體積。除去墓室的面積,地宮內還有大概11400平方米。而1立方米水銀質量為13.6×103千克。



所以,假使水銀的深度達到1米,那就有155040×10×3千克了,也就是155040噸!這是當時的生產力遠遠達不到的。所以,地宮內水銀的深度很可能不超過10釐米。並且,除了墓室外,地宮內很可能還有其它的陪葬之類的,也會佔據一些空間,

所以,考古學家推測,地宮內的水銀可能在100噸左右。


100噸,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了。而這些水銀很可能是就近取材,就在秦始皇陵不遠的陝西旬陽就有汞礦群,這些汞礦至今仍在開採中。考古學家在這些礦群中發現了近千個是在古代就被開採了的。並且,當地人在進礦前會祭拜一個女子,這個女子又是誰?



《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的一個女人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巴寡婦清。“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丹穴”就是丹砂礦,也就硃砂,是古代煉製水銀的原材料。對於寡婦清家族的丹砂礦的規模,《漢書》中有:“巴寡婦清,其家族數代壟斷丹砂經營。”“壟斷”這個詞直接體現了其家族的丹砂礦的規模。



以往都認為“巴寡婦清”的“巴”指的是四川,其實,也有可能指的是大巴山,而陝西旬陽在古代是屬於大巴山的範圍的,所以,“巴寡婦清”很可能是“大巴山的寡婦清”的意思。正是因為寡婦清及其身後的家族貢礦為秦始皇陵地宮提供了大量水銀,所以秦始皇才會為其建“懷清檯”。不過,這也是一種推測。


從交通運輸方面來說,就近取材也是更合理的方式,陝西旬陽距離陝西大約有100公里,中間隔著秦嶺。這在當時,可以說是一個最佳的選擇了。至於巴寡婦清是不是陝西人,或者巴寡婦家族有沒有為秦始皇陵地宮提供水銀,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確認。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歷史,歡迎點贊關注留言互動!


文物考古聊歷史


世界上有兩座神奇的陵墓,一座是中國秦始皇陵,另一座是埃及金字塔。這兩座陵墓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符合常理”,因為許多東西即使是科學也無法探索,比如埃及的“智慧結晶”和秦始皇的“水銀百川江河大海”。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確實有大量水銀。後來,考古學家對它進行了調查,這是一個事實,但它是否有“大海”那麼多。從歷史上的理論到實際測量,都無論具體到35米的深度,只有經過挖掘才能知道真相。

你知道35米深的水銀是什麼概念嗎?想想我們在初中學的一個叫做力和壓力的問題你就知道了,汞的密度是13.5g/cm3!換句話說也就是水密度的13.5倍,而35平方米深的水銀底部的壓力相當於476米海水的壓力。換算成測量單位約為4.8兆帕。所以隨著大壩越來越深,隨著水位越來越深,那麼對大壩的作用力就很大,如果大壩不可靠,很容易造成防波堤和坍塌。同樣,汞和水的性質也相似。假設它們都是流動液體的話,那麼深度越深,壓力越大,可靠性就越低。

所以想要在那個年代把35米深的水銀加固起來,難度非常之大,秦始皇陵中有“大海”般的水銀,雖然考古學家已經發現了大量的水銀,但我依舊很懷疑,為什麼。

首先,古代人工開採效率不高,處理水平不高。建造一座墳墓要不超過30年是不可能的。秦始皇陵是汞處理基地,如果是大規模的處理,不可能沒有文獻史料記載當時的重大史記。還有奇怪的是汞是有毒的,大規模的冶煉勢必會導致大量死亡。

其次,相關文獻中大量汞來源推到秦國第一“富婆”寡婦清身上。我認為有錢是有限度的。而且在水銀冶煉問題上,我是不相信秦始皇是沒有找人試煉過的,就算要試煉一定會中毒,而且汞煉製藥丸時也是入藥三分毒。這也是為什麼後世有人盜竊秦始皇陵的,寶藏到沒有掏出來,反而白白搭上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我認為在沒搞懂水銀真正來源之前,不要盲目的猜測,等未來科學能夠真正求證其來歷,我們再來說說這個話題。當然我們也不能做井底之蛙,古人的智慧我們也許還無法認知,就像今天,我們可以10天就建一個醫院一樣,也許幾千年後,後人也無法理解到怎麼做到一樣。


LongTime常錟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的陵墓之中,的確曾經有過水銀,而且總量十分驚人。但當時有沒有達到35米深,這些水銀現如今是否依舊在秦陵之中,卻是很令人懷疑的。



秦始皇認為功業大過三皇五帝,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小名叫始皇帝,以他一貫的作風,必然把自己的身後事也安排得前無古人。按照史書的記載,秦始皇的陵墓不僅前無古人,更是後無來者,我們只要看看兵馬俑就能知道,歷代帝王絕對沒有秦始皇這樣的驚人手筆。

秦始皇為了修建自己冠絕古今的陵寢,派出了他最信任的丞相李斯,每年徵發僅百萬的勞役,並收集了六國的財富。李斯沒有辜負皇帝的厚望,帶著這些囚徒、民夫和軍人組織成的修陵大軍,在驪山旁開始向地下挖掘。

李斯覺得已經挖到了很深的地方,就向秦始皇彙報:已深已極,鑿之不入,燒之不然。按照李斯的說法,秦始皇陵地宮的深度,已經是當時生產力水平所能達到的極限了!秦始皇還不滿意,讓李斯帶人又向旁邊挖了三百丈,這才停下來。

秦始皇死在巡遊天下的途中,秦二世即位後天下沸騰,造反者們很快就兵鋒直指咸陽,秦二世匆忙之間埋葬了老爹,轉頭去對於起義軍。不過即便是匆忙,天下的珍寶也裝滿了地宮,並且“下銅而致槨”、“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海量的水銀被用來模擬江河大海,這就是秦始皇的驚世之舉。後世對於秦陵進行探測後,也的確證實了此地汞含量超標,秦始皇陵墓中存在大量水銀應該是確定無疑的,而且有很多研究者也考證了這些水銀的來歷,一是古巴蜀之地,這和當時巴蜀的著名女商人寡婦清有關,她的家族就是掌握了汞提煉技術而發達的。另一個來源是關中的公館汞礦,現代考察此處時,曾發現過漢代之前的採礦古井,這裡的汞運送到秦陵無疑更方便。

解決了秦陵地宮中的確有汞、汞的來源這兩個問題,讓我們打開腦洞想像一下秦陵地宮中如今的模樣。

水銀洩地無孔不入,不管秦陵地宮的建築技藝多麼高超,肯定也不可能毫無縫隙,經過兩千年的漫長歲月,不管如何海量的水銀,估計也早已經滲入了地宮的泥土之中,曾經的江河大海,如今必然早已枯竭,只徒有型制而已。

更何況,即便這些水銀沒有滲入泥土,也必定早已揮發殆盡。我們普遍認為秦始皇的地宮至今保存完整,但其實它在歷史上也經歷了眾多的劫難,保存完好的希望不大。據記載,項羽入關中後,不僅毀了秦陵的地面建築,更挖掘了地宮;王莽末年,赤眉軍也挖過始皇陵,據說還將秦始皇的銅棺槨製成了兵器;再後來,黃巢、溫韜、石虎等人也都盜掘過秦陵,至於有沒有得手,已經不得而知。



還有傳說,在漢代曾有個孩子放羊,誤打誤撞得跑到了秦始皇的陵墓,結果不小心引發了大火,使秦陵遭到嚴重破壞。

秦始皇的地宮,如果真的遭遇到這些損毀,哪怕只有一次,地宮也已經是狼藉不堪了,水銀更早已揮發殆盡!

真希望那宏偉的地宮還在,秦始皇也靜靜地睡在他的豪華寢室裡,周圍還有九鼎、金人等絕世珍寶,想起來就讓人迷醉!


李飛叨


關於這個水銀在影視劇《神話》裡面就有這個劇情,梁家輝扮演的那個威廉,就是因為

移動了龍珠觸發了機關,導致水銀出來了啊。威廉就在水銀裡死了。

皇陵裡的確是有水銀的,但是這個35米只是人們的猜測。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宮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

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介紹,通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佈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

如果以水銀的分佈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我國渤海、黃海的分佈位置相符。

根據推測,要是真的這麼高汞含量在裡邊的話,所以有的人據此得出結論猜測有35米深。

水銀是從何而來的

在秦始皇那個時代這麼多的汞是怎麼的來的?

大家知道汞在古代的地位可是很高的,

在古代的中國不僅是作為外科用藥,還是古代術士煉製靈丹妙藥的重要材料之一。

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的《五十二藥方》,抄寫年代在秦漢之際,是現已發掘的中國最古醫方,可能處於戰國時代。其中有四個藥方就應用了水銀。

在中世紀西方盛行的鍊金術中汞與硫磺、鹽共稱鍊金術神聖三元素。

大家都知道,汞大部分是以硫化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硃砂)的形式分佈在自然界中。

那時候的人們就已經掌握了從硃砂中提出汞的方法,就是在空氣中煅燒,收集蒸發的汞蒸氣等到他冷下來後就會得金屬汞。

但是生成的汞容易揮發,不易收集,而且操作人員會發生汞中毒。千萬不能小瞧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他們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改用密閉方式制汞,有的是密閉在竹筒中,有的是密閉的石罐中。

根據《史記·貨殖列傳》是司馬遷專門記敘從事商業活動的傑出人物的列傳,而巴寡婦清是唯一一個因經營丹砂入選的人,從事巴寡婦清研究的李永明認為,在當時有能力提供這100噸以上水銀的人,只有巴寡婦清。

現在在重慶市長壽區江南鎮的“懷清檯”(也就是秦朝的“貞節牌坊”)就是秦始皇為表彰巴寡婦清貞節而建造的。

而且,巴清還被特許“合法”擁有著一支龐大的私人武裝,直到離世。

其實在我看來秦始皇表彰和允許她有私人武裝原因,多半在於她可以為其提供不死之藥和保護陵墓的的原材料。當然也有她忠貞的原因在內。

如有不同的意見,歡迎大家和我交流討論!


林染歷史課


《史記》中記載,秦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意思就是說,用水銀澆灌出了當時國內的大河江流。這些水銀被灌注在地宮之中,如果真的存在的話,那麼,應該有一片地方,水銀裡的汞的含量,應該明顯增加,而且根據這些水銀的分佈,應該能繪出大概的國內江流的分佈圖。

近代的探礦技術非常先進,就是很深的地底,都能探明一些礦物的儲量。我們國家的工作者使用這類技術,對地宮內進行了探測,得出的結論是:地宮內部汞的含量明顯高於外圍,並且含量高低各不同,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在地圖上暗合我國的黃海、渤海海域分佈。

所以,司馬遷的記載屬實,地宮之內確實有水銀,而且確實如史書中所載,澆灌成了海域分佈圖。

而秦始皇陵地宮在封土堆的正下方,距離地表有35米深,東西長170米,寬145米,如此大的地方,專家對水銀澆灌的用量做了一個估計,大約在100噸左右。100噸的水銀,那是劇毒物質,揮發出來毒氣可以致死,要運到地宮裡面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不過,製造這麼多的水銀,同樣不是一件易事。

那麼,究竟這些水銀是從何處所得?如何得到的?說到這個問題,我們就繞不開當時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婦女——巴寡婦清。

巴,是秦國地名,一般是說現在的四川。寡婦,是說這婦人沒了丈夫,寡居在家。清,才是這個婦女的名字。

那麼這位叫“清”的寡婦有什麼神奇的能力呢?在《史記》中記載著秦國的兩個超級富翁,富到什麼地步呢?書中是這樣寫的:禮抗萬乘,名顯天下。

就是說,這兩個富豪,連秦始皇都對他他們以禮相待。我們知道,這位脾氣不大好的君主,可是消滅其他六國的人物,是真正的殺人不眨眼,可是這兩個商人的財富,多到了讓他都要禮讓的程度。

這兩個富豪中,第一個是個搞畜牧業的,把馬匹喂好了賣到國內,賺到的錢又買了國內的珠寶、絲織品等東西,獻給北方的遊牧民族,又從哪裡得到鉅額賞賜——數不盡的肥羊和駿馬。

另外的一個富豪就是這位巴寡婦清。說她的先祖得到了一個丹礦,由此發財,富可敵國。丹礦是什麼東西?為何這麼能賺錢?其實,丹礦就是硃砂礦。我國古代很多貴族、道家都喜歡冶丹,以求長生,這丹藥裡最重要的就是硃砂,所以這家人越來越富有。

而據說硃砂經過提煉後,就能得到水銀,而且“清”既有錢財又有人手,所以為建始皇陵大規模冶煉水銀的重任,非她莫屬。

所以,這皇陵裡面的水銀,不能說全部,但是有相當一大部分的水銀,必然是從她家的丹礦中提煉的。不過,巴蜀自古交通不便,運送起來還是成本很高,而當時在貴州、陝西的一些地方,也有丹礦的開採,所以為了節約成本,可能這些地方也會被採購一部分。

所以,這地宮裡面的水銀,應該是寡婦清和其他地區一起進獻而來的。


小小嬴政


提取水銀這種物質的工藝發源於古代的煉丹,而秦始皇陵裡面35米深的水銀,則是來自於一個人“巴寡婦清”。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雄才偉略、英明神武。在他當皇帝的時候,秦國成功掃平了其餘六國完成了大一統。而對於此時的秦始皇來說,天地之間已經沒有他的意和知己啦,他將要面對的是他的最後一個敵人----死亡!

看著一天天老去的自己,秦始皇這位雄才偉略的帝王,也不免像普通人一樣,開始慌張了。為了延緩自己的衰老以及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他先是網羅天下術士和煉丹師為自己煉製長生不老藥,同時還派出自己的心腹宦官徐福去尋找那傳說中的海外仙島“蓬萊”。

在煉丹師為秦始皇煉製長生不老藥的時候,他們發現從硃砂可裡面以提取到一種神奇的物質------水銀。而他們的所謂的“仙丹”當中,主要就是這一類成分。對於現代的我們都知道水銀是有毒的,但是對於古代科學技術發展有限的秦朝來說,他們認為水銀是能夠達到“長生不老”的關鍵。

所以秦始皇會蒐集天下的硃砂來提取水銀,而這時候的一個人----“巴寡婦清”出現了。她發現了一個儲量極為豐富的硃砂礦,然後利用一個巨大的鐵鍋直接高溫加熱來提取水銀。

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秦始皇死的非常突然,“巴寡婦清”的水銀還沒有提取完。因此,他們只能把後來提取的水銀放到了秦始皇的陵墓當中,希望可以讓秦始皇“死而復生”,繼續回來統治這個強大的秦帝國!







小光頭娛樂


秦始皇想要長生不老,而在當時水銀被認為是一種仙藥,而且古代屍體防腐用的最多的也就是水銀了,他們認為水銀是不腐的。但是水銀在古代很難得到,所以只有君王才可以大量的使用,一般的富貴人家也會有少量。秦始皇生前就想長生,所以在死後模擬了天河和天空,想成為天帝。秦始皇陵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秦始皇陵裡還有各式宮殿,秦始皇的目的是要將生前的一切帶到地下世界,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受生前的一切,所以不僅建了各種宮殿,還弄了江河山川,以水銀為流水。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於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這裡就記載了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器遞相灌注輸送,而考古學家在秦始皇陵附近的土壤中都檢測到了汞超標,說明秦始皇陵確實有水銀的存在,不過題目中所說深度達35米深,並不是說水銀的深度達35米深,而是說地宮中心點的深度約35米,根據考古學家探測,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這個只是估測,畢竟秦始皇陵有多深,沒挖開誰也不知道。


在《漢舊儀》裡記載了李斯跟秦始皇的對話,李斯向秦始皇彙報說自己帶了72萬人修築陵墓,已經挖得很深,好象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想了想,說“再旁行三百丈乃至”,這裡沒有具體說多深,我們就按考古學家推測的算,如果說35米深都是水銀,那時候的生產力根本是達不到的,而據專家推算秦始皇陵裡水銀大約100頓到120頓,也就是秦始皇陵地宮鋪滿水銀的話,只有幾釐米,按當時生產力來說,這個量也是相當可觀了。

那麼這麼多水銀哪裡來的?這個就要說到硃砂了,水銀這種東西主要來自硃砂,硃砂也叫硫化汞,是提煉汞的重要礦石,所以得到硃砂也就能得到水銀,而秦始皇得到硃砂應該是有兩個主要的地方,一個是在陝西南部的旬陽,一個則是在四川。


旬 陽縣蘊藏了豐富的礦產資源,縣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達39種,汞銻礦為全國特大型礦床,現在這些汞礦群依然在開採,而考古學家在旬陽找到了大量的古礦洞,大小有一百多個,最深的幾百米,這些古礦洞說明旬陽縣開採汞礦歷史久遠,在秦始皇時期也被開採過,旬陽縣距離秦始皇陵是最近的汞礦基地,所以這裡曾經為秦始皇陵提供了大量的水銀。 而另一個水銀來源就要說到秦始皇時期的女首富,她是生活在四川一個叫清的寡婦,《漢書》這樣記載: 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



其中供貨量最大的一位丹砂供應商是巴蜀的一位寡婦清。巴寡婦清是歷史上第一位女富豪,富可敵國的那種。相當於明朝的沈萬三。 清是中國首個“富豪榜”——《史記·貨殖列傳》中記錄的唯一一個女實業家。 寡婦清的家族數代都是從事丹穴業,也就是採煉丹砂,因為掌握了獨特的開採和冶煉技術, 不斷壯大自己苦心經營的丹砂產業,建立起龐大的丹砂帝國。 寡婦清來自巴蜀一帶,她嫁人不久,丈夫死了,本可以改嫁,但她沒有,留下來發展丈夫留下的產業,最後富甲一國,連秦始皇都與她交往,尊她為貴客,還允許她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她死後,秦始皇還修築了“懷清檯”來懷念她。



秦始皇對寡婦清這麼好,很可能是寡婦清為秦始皇提供了大量水銀,畢竟寡婦清家族就是做這種生意的,以此看來,秦始皇陵中水銀的來源主要是這兩處。


洪果果


如果是說秦陵有水銀這點是肯定的,但若說有35米深則十分可疑了。考古學家曾利用遙感和物探技術,測量從封土到地宮的深度是35米,中國地質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證實,通過物探確實感知到明顯的汞異常,但有沒有35米這麼高是非常令人懷疑的。

修秦始皇陵的四個目的。

秦始皇陵又簡稱秦陵,現在陝西省臨潼縣以東約4公里的驪山北麓,從秦始皇繼位時就開始修建了,一直持續到他駕崩,也就是始於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10年,修了大概有37年,也就是說秦始皇這輩子都在策劃自己死了住哪。

這麼長的時間完全可以修建一座與世隔絕、機關重重、獨一無二的堅固墓穴。而在封土之下澆灌水銀,當然是有一定的目的。一是為了防止盜墓,汞是劇毒,大量吸入可致人死亡。

二是秦始皇水銀流經之地是有所設計的,水道分佈恰與中國的渤海、黃海位置相符,秦始皇死後還統治著一個偌大的地理空間。

三是保持屍體和隨葬品的不腐。

四是筆者猜測秦始皇迷戀長生不老之術,汞是煉長生不老丹的主要原料,大概死後他還想著哪天起死回生也未可知。

從封土到地宮的深度是35米需要多少水銀?

地宮注滿水銀已經過實證,但相信水銀深達35米的傳說,大概是從歷史文本中演繹出來的。

比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最早關於水銀的記載,認為地宮裡“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東漢史學家班固的《漢書》裡也說道:“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

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也說過地宮:“下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

可以看出在司馬遷之後,許多歷史學家也都基本繼承了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在《史記》裡引用的資料應該說比較可靠,畢竟漢朝掌握秦陵地宮構造圖的可能性比較大,而司馬遷也有資格接觸到這些材料。

根據以上說法,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來推測,35米深的海比較符合,但是他們忽視了35米深究竟需要生產多少水銀才能滿足。

有人計算,根據地宮偌大的面積,35米深大概需要13000多噸,直到目前為止,我們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每年出產不過900多噸水銀。

給秦陵提供水銀的被認為是以出產水銀聞名的四川涪陵汞礦,也就是“巴寡婦”所在地,但這個礦一直到清朝也僅能進貢300來斤。

長生不老的傳說。

“巴寡婦”又叫巴清,在這裡經營著全國最大的丹砂生意,丹砂用火燒能生成水銀,水銀中倒入丹砂又會還原成丹砂,這種生生不息的循環之術給丹砂賦予了神秘的不死神藥特性。

巴清也被認為是巫師中的一員,也是當時最具權威的巫師,她專門研究不死神藥,因此成為了掌握丹砂的頭號大boss,巴清的家族也是累世控制著這裡的丹砂出產。

即便是這樣一位人物,在當時可產出水銀的量也是有限的,想要滿足35米高水銀的要求十分困難。因此可得出這樣的結論,地宮中存在大量水銀是毋庸置疑的,但35米高有些不切實際。

古代君主在生前給自己修建的陵墓又叫“起壽陵”,本是希望自己能夠活得更久一點,無奈始皇帝在東巡途中薨然去世,李斯、趙高密謀篡權,最終決定“秘不發喪”。就這樣為了掩人耳目,秦始皇雖然人已經死了,還是按照原定的路程走了一遍。

這麼長時間在路上,臭味連鮑魚都遮蓋不了,估計最終葬到驪山陵墓裡的始皇帝已經變成屍骨也未可知。未及長生,肉身已毀,想要長生不老更是遙遙無期了,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