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万历做梦都想废长立幼,为何不能如愿?


自万历十四年开始,一场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便在皇帝与朝臣之间拉开了序幕,虽然许多朝臣被神宗皇帝罢黜,但是册立皇太子的呼声却从未间断过,直到万历二十九年皇太子正式册立为止。

神宗皇帝朱翊钧十岁即位,年号万历,是明代帝王中在位最久的皇帝(在位四十八年)。但万历的帝王生涯,头十年十分的压抑,完全被他的母亲慈圣皇太后和首辅大臣张居正牢牢控制着,无法按照自己的意志喜好行事。

压抑的背后往往是反抗、反叛。

万历皇帝成年后,皇太后为他选了两个知书达理、端庄贤淑的女人,皇后王氏与昭妃刘氏。因为内心有强烈的反叛不满,万历皇帝对皇太后给自己选的女人十分冷淡,所以好些年,王皇后和刘昭妃一直没能生下皇子。

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

一次,万历皇帝去慈宁宫探望慈圣皇太后,在索水洗手的时候,巧遇宫女王氏,万历皇帝一时兴起,私下宠幸了王氏,并赏赐了她一副首饰。此事被随侍的文书房太监记入《内起居注》,万历皇帝觉得与宫女发生关系不光彩,起初秘而不宣,但不久还是让慈圣皇太后知晓。

一天,慈圣皇太后向万历皇帝问起此事,万历皇帝沉默不语,皇太后命人取出《内起居注》,少有责备的意思,多有让万历认账的意味。宫女出身的皇太后认为,皇帝至今无子,如果有孕在身的王氏能生下皇子,也算是宗社之福,没有什么可忌讳的,况且母以子贵,等级贵贱应该让位于机缘天意。

在皇太后的实际支持下,万历十年六月,王氏受封为恭妃,两个月后生下皇长子朱常洛。

在正宫皇后没有生下“嫡子”的情况下,按祖宗礼制,应该立长。恭妃王氏虽然不得万历皇帝宠爱,常年带着皇长子僻居别宫,但是朱常洛皇长子的名分、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朝中多认为朱常洛被立为太子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受宠的郑贵妃却让万历册立太子一事变的复杂起来,为此万历皇帝与朝臣展开了一场长达十五年的拉锯战。

郑贵妃原本也是宫女,在万历初年入宫。这女人容貌秀美,机智聪明,而且喜欢读书,颇有些才情头脑。她处处显露着少女的纯真与大胆,敢于毫无顾忌地挑逗万历皇帝,同时又懂得倾听万历皇帝的苦衷,因此她成了万历皇帝精神上的寄托,甚至可以说是支柱,因此异常受宠。

万历皇帝二十四岁,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

万历皇帝万分欣喜,不仅对这个刚出生的皇子表现出了极大的宠爱,而且还把郑贵妃直接晋封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在生下皇长子的恭妃之上。

按照子以母贵的说法,万历皇帝的这个举动意味很明显,皇三子朱常洵的地位事实上已经高过了皇长子朱常洛。

察觉到万历皇帝有“废长立爱”的意思,朝臣纷纷上疏,要求:一、按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制度,应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二、王恭妃应与郑贵妃同时进封。

万历皇帝将这两项要求一一驳回了,但意识到公然破坏祖宗礼制,势必产生严重后果,万历虽想册立皇三子,但也不好一意孤行。

据《先拔志始》记载,万历皇帝曾与郑贵妃一同去紫禁城西北角的大高元殿行香。其间郑贵妃要万历皇帝立下誓言(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万历皇帝照办了,他将立朱常洵为皇太子的誓言装入玉盒交给了郑贵妃,这就是所谓的“玉盒密约”。

此事不胫而走后,在朝野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于是朝堂上的立储之争达到了白热化程度。

慈圣皇太后亦不赞同“废长立爱”,出面质问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辩称:“皇长子是宫女的儿子。”

皇太后当场申斥:“你不也是宫女的儿子吗?”

在万历皇帝那里,这句话的分量相当大,但他退缩的同时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采取了“拖”的办法。万历皇帝的理由貌似很充分,皇后还年轻,说不定能生下嫡皇子,过些年再立不迟。

除了拿皇后当托辞,万历皇帝一度还想找机会将皇后废掉,立郑贵妃为后,如此朱常洵就成了嫡子,可以名正言顺地立为太子。

但王皇后无可挑剔,万历皇帝找不到废的理由。

转而,万历皇帝又想拿到皇长子不可册立的把柄,但恭妃王氏对皇长子约束甚严,即便郑贵妃诬陷皇长子与宫女有染已非童贞之身,终也无法让朝野信服。

就这样,立储之争一直在拉锯,直到万历二十九年,年届不惑的万历皇帝实在拖不起了。

这一年,下决心立储的万历皇帝取出当年的“玉盒密约”,哪里知道,由于放置多年,手谕早已让蛀虫咬坏了,尤其是写着“朱常洵”名字的地方更是被蛀成了一堆碎屑,在手谕正中开了一个大洞。

迷信的万历皇帝不由惊叹,此乃天意,至此终于死了“废长立爱”的心思。不久,万历皇帝下旨,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封皇三子朱常洵为福王。


黑句本


1.万历自己的出生经历是一个障碍。

万历作为皇帝是奇葩,为废长立幼的事,和文官集团斗了一辈子,甚至后来不理朝政达数十年之久。后来发生的明朝三大奇案,也与此不无关系。所以,后人认为,明朝实际灭亡在万历手中,透过历史的雾霾,我认为,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万历梦寐以求地要立福王为太子,遭到了生身母亲李太后的强烈反对。而万历能当皇帝,与李太后的坚决支持戚戚相关。有一次万历理屈词穷时,口不择言:“长子出身卑贱乃宫女所生”,李太后寸言不让,立即还击:“你也是宫女生的,我也出身卑贱“。这话是事实,也只有李太后敢于说出来,万历立即焉了。尽管已坐北朝南了二十余载,当时却汗如雨下,口不能言。他是自身理亏,以此来责难长子显然是强词夺理,是站不住脚的。


2.万历皇帝的做法不像是立太子,而像是争夺权力,这让文官集团很不服气,在这件事上与他严重对立起来。

其实,万历本人就是立嫡立长制度的受益者,“嫡庶之别”、“长幼之分”在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眼里看得好重。现在看来,如果万历真想立福王为太子,可以以皇后无出的名义废掉皇后。再立郑贵妃为皇后,这样福王当太子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他为什么一直没有这样做呢?显然,废长立幼事件后来转变成为万历打压文官集团的一种的手段,令人啼笑皆非的“争国本”事件持续了15年。在此期间,万历拿出一言九鼎的作派,凡在这件事上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大臣都被贬斥。所以,后来的太子之争,演变成了“权力”的争夺。也让文官集团疏远了他。


3.万历皇帝在废长立幼这件事上孤掌难鸣,没有支持者。

李太后坚决反对,文官集团顽强抵制。而皇后自己无子,尽管没有表态,但显而易见地,如果依附李太后的意见,无疑是皇后的自保之道。如果立福王为太子,自己的皇后位置也坐不长了。如果朱常洛被立为太子,王恭妃母子一定会对自己感恩戴德的,自己的地位也就安全了 。这一曲,万历不知道看明白没有!
万历在这件事上,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在公元1601年即万历二十九年十月,万历皇帝不得不正式封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这真有敬酒不吃吃罚酒的意思。15年的国本之争落下帷幕后,大明已经精疲力竭了,距离亡国之日已不过43年的时间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万历帝在立谁为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摇摆不定,一方面,郑贵妃及其子朱常洵母子二人皆深受万历帝宠爱,万历帝一直想立朱常洵为太子,即便到了后来皇长子朱常洛被立为太子后,万历帝也经常有此想法;另一方面,皇长子朱常洛及其母王恭妃虽不受待见,但并无任何过错,朝臣和太后以及皇后都反对立郑贵妃之子,且明朝祖制向来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所以万历帝最终没能如愿。


万历帝的皇长子为王恭妃之子朱常洛,王恭妃本为万历帝生母李太后宫内侍女,偶尔一次被万历帝临幸后生下了朱常洛,万历帝嫌弃王氏出身低贱,同时也不喜欢长子朱常洛。而另一个儿子朱常洵却深受万历帝宠爱,其母郑贵妃也一直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以便于日后自己也能母凭子贵当上太后。虽然有皇帝的宠爱,但是朱常洵既非嫡子,也非长子,其母郑贵妃口碑也极差,所以,对于万历帝想立朱常洵为太子的做法,朝野上下都是反对的,不仅当时的大臣,就连万历帝生母李太后和万历帝皇后王氏对此也是持着反对态度的:



一、朝臣态度:

明朝的文官集团始终是制约皇权的一股重要力量,这些熟读孔孟之道的官员们向来都是誓死捍卫明朝立嫡立长的这一原则的,另外,朝臣们对于飞扬跋扈的郑贵妃早有耳闻,他们不希望朱常洵被立为太子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心日后郑贵妃以皇太后的身份祸乱朝政,也正是他们的存在,使得贵为皇帝的万历帝也不得不有所顾及。

二、太后态度:

同样是宫女出身的万历帝生母李太后对王恭妃母子始终抱有深深的同情,并且王恭妃曾是李太后宫中的贴身侍女,李太后深知王恭妃的为人,她也不想郑贵妃这样搬弄是非的人的儿子被立为太子,所以,她始终劝说皇帝要立皇长子为太子。万历帝对母亲非常孝顺,而母亲的态度,万历帝是一定会考虑的。

三、皇后态度:

皇后王氏看似是在宫中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实则不然,王皇后虽然不受万历帝宠爱,但是她却始终得到婆婆李太后的信赖,郑贵妃在宫中依仗皇帝宠爱而一直横行霸道,从来不把皇后放在眼里,若是日后这样的人母凭子贵被封为太后和她平起平坐,这样的日子可想而知有多难过。反而王恭妃母子对自己一直非常恭顺,王皇后也是能接受朱常洵这样的人当太子的。



万历二十九年,皇长子朱常洛终于被万历帝册封也皇太子。明朝的文官们经过多年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万历帝虽百般不情愿也无能为力。


历史课课代表


万历是很想废长立幼的,不能如愿只说明了两件事儿:1、礼法大于皇权;2、明朝晚期的文官集团已能压制皇帝。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当了四十五年,寿命也比他好多先祖长,在位初期重用张居正,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

不过后来他抄了张居正的家,把张家的财产全搬到内宫自己支配了。顺便一说,张居正是非常能干的官,却不是清官,他家很富有,朱翊钧抄得很开心。

朱翊钧也是明朝最神奇的皇帝,他二十多年不上朝,却还能把控朝政,没有成为内阁的傀儡,这在其它朝代是不可想象的。一方面说明了明朝官制较为科学,另一方面也说明朱翊钧极善帝王之术。

但朱翊钧再怎么厉害也有做不到的事,他不喜欢皇长子朱常洛,喜欢宠妃郑贵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福王),想要立朱常洵为皇太子。

可是依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君主继承原则,朱常洛才应该是皇太子。大臣们据礼力争,毫不退让。

朱翊钧无奈于1601年立了朱常洛为皇太子,可是并没有就此罢手,一直在找机会废朱常洛,对福王朱常洵则非常优待,坚持其王府庄田“务足四万顷之数”才让他就藩,这远远超过朱常洵应得的数目,大臣们又开始争。

其实大臣们都知道皇帝的意思就是要换太子,可礼法不是这样的,天子不能以私爱立储君,必须争!这一争就是十五年,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国本之争”。

争得朱翊钧心力憔悴,一怒之下不上朝了。大臣们也没被吓住,不上就不上,反正真有需要皇帝的事儿,还可以去宫中求见,如果你不见,行,那我们自己看着办了。

所以皇帝虽然不在金銮殿上,国政却还可以正常运转。

直到发生了明朝三大案之梃击案,这国本之争才算是勉强结束。

怎么回事呢?

是这样的,有一天,一个名叫张差的蓟州男子突然出现在东宫,提着木棒就要打皇太子,他就一个人,当然很快就被拿下了。这人是怎么出现在护卫森严的禁宫中的?不知道,那就审吧。

张差表现得像个疯子,前言不搭后语,最后供出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引进的,舆论哗然,矛头纷纷指向郑贵妃。逼得郑贵妃亲自去向太子请罪,福王朱常洵也无法再留在京中,只能就藩。

太子的地位这下才算是稳固了。

因为这件事最大的赢家是太子,所以也有人怀疑这是他自导自演的苦肉计,但是从后面发生的那些事情来看,我觉得他没有那样的智商。没错,众臣力保的朱常洛并没有过人的智慧才学,当了一个月皇帝就死于明朝三大案之“红丸案”,葬礼上发生了“移宫案”。

也就是说,明朝三大案都与他有关系,不过他应该不会感觉到荣幸吧。

再说这福王朱常洵,他的寿命挺长,活到了崇祯朝,但这并不是好事。崇祯十四年他被李自成活捉,剥光洗净和几头鹿在一口巨锅里共煮,名为“福禄宴”,挺残忍的。

总之,万历想废长立幼而不能,其实代表着皇权受到了限制,内阁的权力进一步增长,如果照此下去,很有可能发展为比“君主集权制”更进步一点的“君主立宪制”。

可是明朝没有这个机会了。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都别抢,我来答。

国本之争,一场起源于由谁来继承万历皇帝宝座的争论。

在长达十五年的争论里,许多大臣因触怒万历皇帝进入诏狱,发配边疆,帝国统治陷入不宁,来自于后宫的唆使让万历皇帝始终不愿退步,大臣们的坚持让帝国的统治陷入混乱。

这场原本决定帝国未来的争论,却让帝国率先陷入了衰亡,在旷日持久的争论中,皇帝深居后宫不愿处理朝政,大臣们咄咄逼人不想动摇礼制伦理。

国本之争演变到最后已经不仅仅是关于继承人选的争论,而是皇帝和大臣们的角力。

万历皇帝无疑在这场角力中失败,这位年轻气盛的皇帝一怒之下深居后宫三十年,将这个风雨飘扬的帝国彻底拖入衰亡的深渊。

国本之争的人选聚焦在宫女王氏所生的嫡长子朱常洛和郑贵妃所生的次子朱常洵身上。

临幸宫女对于皇帝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万历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一时的冲动竟然会成为令帝国陷入动荡不安的导火索。

朱常洛出生后,万历皇帝对于这个宫女所生的孩子一直不怎么上心,此时的他正迷恋郑贵妃。

迫于李太后的压力,万历皇帝不情不愿的把王氏册封为恭妃,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

当郑贵妃诞下朱常洵时,万历皇帝喜悦不已,他把对郑贵妃的迷恋也倾注在了这个孩子身上,这种爱屋及乌的态度顿时间让宫中流言四起。

人们传说万历皇帝将把朱常洵册立为皇太子,当这个长了翅膀的消息传到深宫之外的大臣耳朵里时,就像一枚炸弹在这个帝国内部炸响。

成百上千的奏折被送到万历皇帝的寝宫里,面对无一例外要求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的奏折,这位年轻的皇帝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愤怒。

有理由相信,这种愤怒来自于他对郑贵妃的迷恋,大臣们的反对激发了他要维护自己和郑贵妃之间那种尤为宝贵的情感关系。

正好比汉宣帝明知刘奭无法继承汉家制度,但依然碍于自己和许平君之间的感情而没有废除他。

彼时的万历皇帝多半怀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对大臣们的表现感到愤怒和失望,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由此揭开。

万历十四年,内阁首辅再次上书请求把朱常洛册立为太子,但被万历皇帝拒绝。

户科给事中姜应麟、吏部员外郎沈璟等人纠结大臣们在郑贵妃晋封当天上书请求万历皇帝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惹得这位皇帝兴致全无。

勃然大怒中下旨把他们发配边疆,但皇帝的强硬并没有使大臣们退缩。

相反,万历皇帝充满力量的回应就像击打在皮球上一样,陷进去的同时立马遇到更强劲的反弹。

这种反弹来自于大臣们对于礼制有恃无恐的坚持,毕竟赋予这些大臣敢于和皇帝做对抗的底气来自于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立下的誓约: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万历皇帝的皇后没有子嗣,按照即位顺序,朱常洛无疑是顺位继承人。

这是明朝大臣们敢于和这位皇位对抗的底气,但是这位年轻的皇帝不愿使自己和郑贵妃之间的情感出现瑕疵。

同样,大臣们的集体反对也触怒了这位皇帝的自尊心,大臣们受到了来自这位皇帝革职、廷仗、发配边疆的种种惩罚。

然而万历皇帝的强硬态度并没有让大臣们妥协,双方都在这场争论都疲惫不堪,万历皇帝最后索性躲进深宫里,用再也不理朝政来报复大臣。

面对大臣的批评“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万历不闻不问,帝国运作几乎陷入停摆,“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几年,六科只剩下四个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

国本之争愈演愈烈,帝国统治摇摇欲坠,在李太后的干预和施加压力下,万历皇帝被迫做出退让,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

皇帝的妥协无疑让大臣中掌握了政治主动权,高高在上的皇帝再也不是一言九鼎,随即又爆发了围绕着福王朱常洵不应逗留京师的争论。

要求福王离开京师前往封国洛阳,但郑贵妃迟迟不愿让福王就蕃,万历四十三年爆发了震动帝国的梃击案。

一名叫做张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闯进了戒卫森严的皇宫,直奔皇太子朱常洛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欲行刺太子,后被侍卫制服。

此事引起轩然大波,令群臣哗然,彼时流言四起,元凶直指郑贵妃,后经审讯,这名男子是受到郑贵妃手下的两名太监庞保、刘成的指使。

万历皇帝见牵扯到郑贵妃,加上群臣非议他对待太子苛刻,只好被迫杀掉这两名太监,充充结束了这件案子。

后又让福王前往洛阳,这才让朱常洛的太子地位稳定下来,然而这位皇太子仅仅即位新皇帝一个月后就在红丸案中暴毙而亡。

因为这场关于决定谁是继承人选的争论,整个大明帝国都陷入了动荡之中,从国本之争到三大案的爆发,整个帝国陷入了长久的权力斗争之中。

政治越发混乱,这个庞大的帝国终于走向衰败。

国本之争演变到最后,其实已经演变为皇帝和大臣们的角力,皇帝试图凭借自己的权威迫使大臣去妥协,但大臣们借着祖训丝毫不退步。

于情于理都不占上风的万历皇帝眼见自己的皇帝权威在这场争论中颜面扫地,也就不难怪要深居后宫不理朝政了。

而明朝官员们抗争的底气除了来自于祖训,某种程度也有对气节的推崇。


围炉谈史


所谓高处不胜寒,皇帝虽然荣登统治者宝座,同时他也面临着许多的约束与压力,就比如明朝的万历皇帝,身居皇位,掌握着国家的生杀大权,却连册立太子的权利都没有,甚至因为册立太子一事与大臣们,持续了15年的内斗,为何万历的这个皇帝当得如此憋屈,当时朝堂之上又是哪些人敢公然跟皇帝叫板,万历做梦都想要废长立幼,为何迟迟都不能如愿?

万历偏爱老三朱常洵,一并将三子立王,却为皇位斗争埋下了伏笔。

要说起万历皇帝的继承人之争就不得不提东林党,当时在朝堂上公然与万历皇帝叫板的便是东林党。公元1593年,万历皇帝想要立宠妃的儿子朱常洵做太子,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党臣子强烈抗议,顾宪成等人为何敢公然和万历皇帝叫板,其实这是因为东林党在大明王朝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皇帝的继承人问题绝对算是一件大事,但是此时的大明王朝却只有皇帝没有太子,万历皇帝已经执政二十余年,可是却迟迟不立太子,为了维护老三朱常洵,万历皇帝拟昭暂时不立太子,还将自己的三个儿子一并封王。

万历皇帝欲立宠妃幼子为太子,遭到群臣强烈反对!

万历皇帝符合要求的接班人一共有三个,分别是长子朱常洛,三子朱常洵和五子朱常浩。这三个儿子都是由万历皇帝的三个妃子所生,虽然都是妃子,三人之间的地位可是天差地别,当时继承人争夺战爆发的时候,五子朱常浩年龄非常小,主要的焦点还是在长子朱常洛和三子朱常洵身上。

《明末纪事本末》中描述万历皇帝格外宠爱郑贵妃,郑贵妃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在万历皇帝面前很会撒娇,非常任性,别的女人对于黄帝都是唯唯诺诺,卑躬屈膝,偏偏这个郑贵妃,撒娇耍赖,非常的甜美活泼,于是万历皇帝就特别喜爱郑贵妃,郑贵妃也为万历皇帝诞下了三子朱常洵。

朱常洵这个孩子也完美的继承了郑贵妃的美貌,虎头虎脑的很招人喜欢,所以万历皇帝从小就非常宠爱老三朱常洵。万历二十一年,万历皇帝亲自将三位皇子封王,看似是让三个儿子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也是在昭告天下这三个孩子都有成为继承人的可能,由此直接引发了继承人之间的党派斗争,于是就形成了以长子朱常洛为中心的立长派和以三子朱常洵为中心的保皇派。

保皇派与立长派斗争激烈,持续十五年的斗争之后,万历依旧未能如愿

保皇派的观点是,万历皇帝立谁为太子,是万历皇帝的家事,由皇帝个人做主即可,文武百官并不具备参与权利,立长派的大臣却认为,太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前途,废长立幼有为封建礼法,稍有不慎,可能动摇国之根本,则导致天下大乱,一开始的万历皇帝对这些,跟自己唱反调的立长派非常反感,但是久而久之万历皇帝也实在是疲于应付,在这之中,顾宪成成为了立长派的领军人物,,顾宪成是出了名的清正严明,从不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绝对称得上是清流中的清流,不过对于这种认死理的大臣万历皇帝也感到非常的无奈,本来前途一片大好的顾宪成也因为继承人之争被免职劝退回了老家。

在顾宪成离开朝堂之后,党派的其余人并没有因此退缩,继续拼死上谏,这些人以维护祖制为毕生事业,一旦长子朱常洛继位,这些人还可以成为护法大臣,受到下一届皇帝的器重,所以不论是出于心中正义还是为了家人后代的利益,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一直到了万历皇帝晚年,这一场争斗依旧纷扰不休。

这场持续了十五年的国本之争终于水落石出,在这十五年中共有三百多名官员参战,其中十位尚书被逼退,一百多人被罢官或者被分配,不过这场战斗也换来了后世的千古流芳,有不少史学家赞扬东林党人的气节,乃是忠臣之表率。


木剑温不胜


万历皇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位皇帝,消极怠工28年这在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的例子。万历皇帝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出于一种报复的心理,他从小就被受到各种的限制。这让他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在张居正死后再也无人可以束缚他。

和许多普通人一样,他拥有了自己的欲望有自己想做的事,可是身为皇帝受到的限制却要比普通人大很多。

他从小就很喜欢书法,张居正就举出了很多例子说那些亡国之君都是因为喜欢琴棋书画才导致的灭国,教导他千万不可以沉迷于书法。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万历皇帝虽然喜欢书法但是也只能放弃。

他想要立自己的三子朱常洵为太子,文武百官们也举出了各种例子来反对他。

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文武百官们不允许他立自己喜欢的女人郑贵妃之子为太子。

立长不立幼是千年的传统,这个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作为皇帝也改变不了。皇帝的权力很大,大到可以杀掉反对他的那些大臣。

可要是全部的官员都反对,那么他能够把他们全都杀掉吗?这明显是不可能的,所以他采用了另一种方法就是不上朝,你们既然不同意那我就不干了。

舆论的压力

在张居正死之后,万历皇帝明白了人都是有两面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不能够单方面的看待一个人。

其他的那些官员也是一样,他们有着自己的私心和贪欲,也会维护着表面的道德伦理。听说皇帝要违背礼制不管是那些正直的还是中庸的大臣,他们身在这个位置就一定会反对。

这种立场无关利益,要是什么都顺从皇帝的意思,那么这些官员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不管是为了维护礼制还是为了跟风站队,在长子没有做出违法之事的时候,这些官员都不允许皇帝做出废长立幼的事情,这就是百官的意志。


这种意志强大到皇帝都改变不了,只要不是那种蛮横专制的君主也只能屈服在这种意识之下。毕竟这个天下不只是万历一人的天下,皇帝也是需要文武百官帮助他的。

在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他尝试反抗一段时间,他最终发现这种固有的观念作为皇帝也无法扭转过来。

他只能采用不上朝的方式来胁迫那些反对他废长立幼的大臣,君臣对抗造成了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的后果。

最终屈服

既然百官不允许他废长立幼,那么他也不会去管官员们的事。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高级的职位一直空缺得不到补充,到了退休年龄的官员也只擅自离职。这种不任用不提升不放人的做法,给大明王朝带来了不可弥补的裂痕。

这些官员除了极少数人很多人都得不到提升,可是无论换了多少人他们始终都会秉承着这种意志。可是想要废长立幼的只有万历皇帝一人 ,最终万历皇帝无奈之下也只能以皇长子为太子。


他还是做不到像他的叔祖一样肆意妄为,他并非桀纣那样的君王。他虽然长时间不上朝,可是这个帝国依然井然有序的进行下去。

他的无为而治并没有导致这个帝国的瘫痪,也给不了其他人造反的借口。他为了废长立幼做出的行为也是有一个度的,正是因为他这种态度他才不能完成自己废长立幼的心愿。

万历皇帝之所以不能够完成废长立幼的心愿,是因为他还不能够完全的放开。他还要是使用皇帝的权利强制立朱常洵为太子是一定会成功的,不过历史上可能又会多了一位“暴君”的名字。


李青蒿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就连贵为天子、一言九鼎的皇帝也常常不能例外。

这不,大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眼下就为立哪个皇儿为太子,很是大伤脑筋。因为按照“有嫡立嫡”的明朝祖制,应当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但是崇尚皇室高贵血统的万历皇帝,心中却有一万个不乐意,要知道皇长子朱常洛的母亲仅仅是个地位卑微的宫女(都人)。万历九年(1581年),神宗皇帝在其生母李太后的慈宁宫中,偶尔把持不住私自临幸貌美的宫女王氏,导致王氏有孕产下长子朱常洛(即后来的明光宗)。

万历皇帝10岁登基,由于年少力单势孤,彼时的“傀儡”小皇帝颇受内阁大臣和宦官权力争斗中的夹板气,加之母亲管教严格心中甭提多么苦闷和无助。数年之后,一位温柔体贴、相貌出众的女子(后来的郑贵妃)走进小皇帝的身边(世界),给他枯燥烦闷、礼仪繁琐的宫廷生活带来了莫大的快慰。之后备受宠爱的郑贵妃生下小皇子(朱常洵),爱屋及乌的心灵感应、抑或是“灵魂伴侣”的情感笃深,让万历皇帝一门心思想册立“出身高贵、名正言顺”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

然而,这可是决定大明王朝近300年江山社稷传承的国之大事——皇太子(未来新皇帝)的正式册立啊,“废长立幼”不仅违反明朝祖制,而且当下横亘在万历皇帝面前的,就有两个似乎难以逾越的关卡和障碍。

A:一个是朝臣几乎一边倒的强烈、持久反对。

那些天里,几乎日日都有文武大臣上奏,要求万历趁早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以稳定国体和民心。尽管万历皇帝为此曾经大发雷霆,严厉惩处了好几个谏言大臣,但是根本不顶用,强烈要求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的百官奏疏此起彼伏,拦都拦不住,搞得性格倔强的万历皇帝一点也没脾气。

B:另一个却是生母——慈圣皇太后李氏的反对和不支持。

原来万历的生母(慈圣皇太后)李氏也是出身卑微宫女(都人),后因生下皇子朱翊钧母以子贵才晋升为贵妃。一次她感同身受的几句厉声训斥,让万历皇帝如冷水浇头,一时间诚惶诚恐,痛哭流涕,长跪不起。

“母以子贵,宁分差等?你也是都人的儿子

!”(文秉《先拔志始》卷上)

正是母亲的强大压力,让皇长子朱常洛跌宕起伏的命运出现明显转机,而万历帝(郑贵妃)欲“废长立幼”的小算盘、小九九始终未能得逞。

公元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在百官犹如雪片一般的不断上书催促和皇太后的压力山大之下,性格倔强、原本死磕到底的万历皇帝不得不做出违心的妥协和让步,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后来的明光宗),立皇三子朱常洵为福王,就藩于天下之中的九朝古都洛阳。

“福王常洵,神宗第三子。初,王皇后无子,王妃生长子,是为光宗。常洵次之,母郑贵妃最幸,久不立太子。中外疑贵妃谋立己子,交章言其事,窜谪相踵,而言者不止,帝深厌苦之。二十九年始立光宗(常洛)为太子,而封常洵为福王。”(《明史》)


霍小姐的八卦炉


万历为此和文官集团斗了一辈子,为此不惜罢朝数十年,后来发生三大案。都和此事有关。但依旧以失败告终。从此以后,万历彻底地放弃了一切。大明也就此走向衰败。乾隆说大明亡于万历一点都不假。


万历不能立福王为太子关键在于生身王母亲李太后的反对,而万历能当皇帝,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李太后的支持。一次万历被逼急了说道:“长子出身卑贱乃宫女所生“。李太后大怒道:“你也是宫女生的,我也出身卑贱“。已经登基二十余年万历这才回过神来,趴在地上汗如雨下。口不能言。直到李太后走了老半天才敢起来。由于自身理亏,万历很难用出身责难长子。

再就是皇长子继承帝位是朱元璋定下的规定。万历就是这个规定的受益者。所谓的“嫡庶之别”“长幼之分”在历朝历代都是大事。万历在这件事情上确是有些很为难。再有一个可能就是万历原本就不想立福王立太子,如果万历真想立福王。只要万历以皇后无出的名义废掉皇后。立郑贵妃为皇后,立福王也不是一件难事,这应该是万历以此打压文官集团的一种的手段,只不过到后来有些玩过了弄崩了。争国本”事件持续长达15年,在此期间,无数大臣被贬斥。到最后已经不是太子争,而是“权力”的争夺。

在立福王的问题上,万历颇为孤立。文官集团反对,太后反对,皇后自己无子。行为上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但依附太后意见是皇后的自保之道。如果福王被立为太子。自己的日后肯定无立锥之地,而如果朱常洛被立为太子,王恭妃母子肯定会对自己感恩戴德。自己在后宫就是安全的 。所以根本没有任何力量支持的万历立福王。万历也只有作罢。

在文官集团,后宫太后集团争取之下,万历也只有认命,在公元1601年,即万历二十九年十月,万历皇帝正式封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这场历时15年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终于落下帷幕,而此时离大明亡国也不过四十三年了。为此万历一朝有四名首辅,10余名尚书被罢官,解职,发配。这场国本之争极大消耗了大明的国力,以至于影响到后世南明的国本之争。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争国本是万历年间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引发了后来的党争,万历怎么会失败了,有这几点原因。


明朝政治权利是以皇权与大臣互相制衡的,而宦官通常是皇帝找来对抗大臣的,是否有权取决于皇帝本人的意愿。

至于万历,因为争国本挑战的是大臣所拥有的对礼法的解释权,所以他是一个人在和整个大臣集团对抗。


万历对宦官参政防范极严,所以手下也没有魏忠贤这样的宦官。这就造就了他孤家寡人的状态。

同时他的母亲李太后也不支持他的行为。他本人在立谁为太子上有所犹豫,所以仔细看实录的话,他从来没有提出过不立长子而要立福王为太子,只是一直在拖延。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无法获得明确的支持者,这样自然就难以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