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知恥而後勇的秦國三帥,最終如何一雪“崤之戰”的前恥

知恥而後勇的秦國三帥,最終如何一雪“崤之戰”的前恥

所謂大國邦交,從來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即使當初如“秦晉之好”,也終會因國家利益而刀兵相見。

01

國雖大,忘戰必危。

春秋時期,五霸爭雄。隨著齊國的衰退,秦國迅速雄起。

一代霸主秦穆公用五羊皮換來了名臣百里奚,大秦開啟了睥睨天下的雄霸之路。

百里奚又推薦了自己的恩公伯樂蹇叔入秦,二人分別被封為左庶長和右庶長,均拜為“上卿”,並稱“二相”。

百里奚有個兒子名叫孟明,蹇叔有兩個兒子,一個叫西乞術,一個叫白乙丙。

關於春秋以前人們的稱呼,這裡做一個簡單的科普。

現代人的稱呼為“姓名”,或者“名字”。如果放在古代來說是有分別的。“姓名”是“姓”+“名”,“名字”是“名”+“字”。

古代人完整的稱呼裡包括姓,氏,名,字,號,甚至還有屬地封地等。

比如姜子牙,是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姜尚,是姓+名,這是標準的“姓名”。呂尚,是氏+名,姜子牙就是姓+字。

而本文蹇叔的兒子白乙丙,蹇氏,名丙,字白乙,稱呼為蹇丙,是氏+名,稱呼為白乙丙,就是字+名,這就是後來“名字”的由來。

同樣,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乃是姜姓,百里氏,名視,字孟明,歷史上通常稱呼其為孟明視,是字+名。如果追根溯源,百里奚跟姜子牙還真是同宗。所以百里奚自稱“姜子牙在世”還是有一定根據的。

知恥而後勇的秦國三帥,最終如何一雪“崤之戰”的前恥

百里奚與蹇叔並稱“二相”,他們的兒子們則合稱為“三帥”。將相湊齊了,秦穆公就該準備發展霸業了。

所謂“秦晉之好”的由來,就是秦穆公曾經兩定晉國。第一次是把夷吾的兒子扶上了晉國國君的寶座,成為晉懷公。這是一定晉國。然後他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懷公,這個女兒史稱“懷贏”。

第二次,晉文公重耳周遊列國回來。秦穆公又把重耳扶上了國君大位,重耳就成了晉文公。重耳派人殺了懷公。這個時候,秦穆公又把已經嫁給懷公的“懷贏”重新嫁給了晉文公,史稱“文贏”。

那時候,男人的名字構成比較複雜,而許多女人在歷史記載中都沒有名字。就比如秦穆公的這個女兒,姓贏,沒有出嫁之前,應該統稱為“秦贏”,嫁給懷公,就成了“懷贏”,嫁給文公又成了“文贏”。其實文公在周遊到齊國的時候還娶了一個齊國宗室女子,則被稱為“齊姜”。因為那時候重耳還只是一個公子,沒有自己的君號。春秋時候女子的稱呼就這麼亂,所以重複的名字也會很多。

之所以在這裡重點介紹一下文贏,是因為她在將來秦晉交惡之後,發揮了一個關鍵作用。

由於有“秦晉之好”的淵源,晉文公重耳在一些事情上還是很注重與秦國的關係,不會輕易撕破臉皮。

秦國有“二相”“三帥”,晉國也是人才濟濟。當初跟隨重耳一起流亡的許多都是國士無雙的人物,最重要的就是狐偃,趙衰,還有後來脫穎而出的先軫。其他人物如狐毛、魏犨、介子推等也是各有千秋。

晉文公活著的時候,始終維持著“秦晉之好”的關係。這期間,秦國與晉國其實也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

事情的起因就是晉國的鄰居鄭國。

知恥而後勇的秦國三帥,最終如何一雪“崤之戰”的前恥

02

鄭國與晉國是同姓國,國君都姓“姬”,乃是天子姓。

在晉國看來,鄭國是晉國的勢力範圍。鄭國如果有事,晉國首先就會出手。因為秦國是晉國的友好國,晉國有事也會請秦國一起幫忙。

這不,鄭國又不太聽話了。晉國準備教訓一下這個小弟。晉文公邀請秦國一起幫忙出兵。

鄭國面對秦晉兩個大國,很快就土崩瓦解了。就在這時候,秦國內部發生了爭議。有人提醒秦穆公,鄭國跟秦國不接壤,咱們幫助晉國平定了鄭國,真正得到實惠的是晉國。這將來晉國這邊沒事了,萬一哪天他又想擴張領土,還不侵略咱們秦國呀?乾脆,咱們就派人在鄭國先駐紮下來,才是長遠之計。

秦穆公覺得是這麼個理兒。於是將攻打鄭國的計劃改為了扶持。他派人長期在這裡駐守了。

面對秦穆公的無理,先軫主張一定要回擊,不能慣著他這個毛病,否則後患無窮啊。

重耳還是覺得,畢竟有著秦晉之好的傳統,不能因為這點事就跟秦穆公撕破臉皮。就這樣,鄭國的事情給秦晉關係留下了隱患。

就在公元前628年,鄭國國君鄭文公死了,鄭穆公繼位。而晉國的晉文公也死了。晉襄公繼位。

秦國在鄭國留守的人送來密報,說現在鄭國大亂,正是我大秦滅鄭最好的時機。

秦穆公也覺得這是天賜良機,不可錯過。他有自己的想法,滅了鄭國之後,用鄭國土地來交換晉國土地,以實現自己的春秋霸業。

秦穆公的想法遭到百里奚與蹇叔的雙雙反對。蹇叔告訴他,大王如今最應該做的是先去悼唁晉文公,加固“秦晉之好”才是正理。怎可乘人喪事而攻打其友好鄰國?

秦穆公說,你這個老頭懂什麼?殊不知,兵者詭道也。我們兵貴神速,迅速拿下鄭國,等晉國發喪完畢,早就大事已去。

秦穆公不聽二相勸阻,執意發兵。他讓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掛帥,蹇叔的兩個兒子白乙丙和西乞術為副帥,組成了討鄭大軍。

出征的時候,百里奚與蹇叔面對兒子們大哭。秦穆公大怒,怒斥二人,你倆身為二相,居然哭我出征大軍,是動搖軍心嗎?

二相說,我們不是哭主公的大軍,是哭我們的兒子呢。

白乙丙見父親蹇叔哭得傷心,就悄悄對父親說,要不我找個理由就不去了。

蹇叔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雖死猶榮,我兒去吧。

對於二相的勸阻,唯有大帥孟明視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此戰必勝。

就這樣,在“二相”的哭送中,“三帥”踏上了征討鄭國之路。

知恥而後勇的秦國三帥,最終如何一雪“崤之戰”的前恥

03

秦國討鄭的消息早就傳到了晉國。先軫元帥定下妙計。他準備先放過秦國大軍,等他們討鄭回來再進行伏擊。伏擊地點定在了地勢非常險要的崤山。

秦國大軍一路急行軍,就來到了滑國一個叫做延津的地方。在這裡,秦軍前哨遇到了一個前來勞軍的牛販子。此人名叫弦高。

弦高是鄭國人,聽說秦國攻打鄭國的消息,他也是急中生智。假意來勞軍,然後告訴孟明視,我們主公讓我告訴大帥,鄭國周旋於大國之間,邊防戍守從來不敢懈怠。如今聽說大帥前來討伐,特派我來勞軍。鄭國君民已經嚴陣以待。

本來是來偷襲,結果人家已經提前有了準備,這要打起來必定成為持久戰。孟明視想到此,只好退兵了。

大軍回國途中,經過崤山。由於提前沒有防備,被晉國先軫打了一個甕中捉鱉。秦軍死傷無數,三帥也盡數被先軫活捉了。

這個時候,咱們前面提到的文贏該出場了。

先軫元帥的意思是要把三帥殺了祭祀太廟。

文贏急匆匆來找晉襄公。反覆以秦晉之好勸說襄公。文贏很聰明,她把戰爭責任都推到孟明視身上,告訴襄公,這個孟明視一意孤行,挑起戰爭,你放他回國,秦國國君也會殺了他。如果你此時殺了他,只能激起秦國的憤怒和仇恨,到時候就一點回旋餘地都沒有了。

在文贏的百般勸說之下,襄公最終把三帥放回了秦國。

聽說三帥被放走了,先軫元帥怒不可遏,直接啐了襄公一臉唾沫。說道:你這孺子聽信婦人之言,亡無日矣。

再說三帥,急匆匆如驚弓之鳥,倉惶惶如漏網之魚,終於跑回了秦國。

秦穆公是個明白人。他主動把這次失敗的責任全攬在自己身上。因此繼續任命孟明視三人為三帥。

而三帥的父親百里奚和蹇叔,則因為自己不能勸阻國君,都主動辭職不幹了。

再說晉國的先軫元帥,因為自己憤怒之餘啐罵國君,雖然國君不懲罰自己,但他抱定必死之心。在一次與翟國的戰役中,單車衝入敵陣中解甲被亂箭射死了。

公元前625年,孟明視主動向秦穆公請戰,要報三年前崤山之仇。

結果晉軍早有準備。這次是先軫的兒子先且居掛帥。晉軍以逸待勞,在崤山再次大敗秦軍。

比上次好一點,三帥總算沒有被俘逃回來了。再次見到秦穆公的時候,孟明視覺得自己怎麼都活不了了。誰知道,秦穆公沒有責罰他們三人,依然安慰,依然重用。

經過了兩次“崤之戰”的失敗,孟明視開始思考自己以前錯在哪裡。他更加勤勉工作,再也不提打仗的事情。甚至有一次,鄭國公子歸生率領四國軍隊主動侵擾秦國邊境,大家都認為孟明視應該會主動請戰,結果孟明視就是不請戰。大家都覺得,孟明視已經喪失鬥志了。只有秦穆公說,孟明視這是在韜光養晦。

公元前624年夏天,孟明視終於又來找秦穆公請戰了。他說,這次再敗,我也沒臉回來了。穆公說,我國已經三次被晉國打敗,如果不勝,我也沒臉回來了。

穆公的意思是要跟隨孟明視親征。

孟明視自己當先鋒,一路攻城拔寨,拿下了王官城。晉國方面也召開緊急軍師會議。趙衰說,秦國這次是舉全國之力要跟我們玉石俱焚。而且君主親征,咱們應該避其鋒芒,讓他們勝一仗,暫時平息一下兩國爭鬥。先且居也說:困獸猶鬥,何況大國?秦君與三帥都是又好戰又好面子,他們不打勝仗絕不肯罷休。我同意子餘(趙衰,字子餘)的意見。

孟明視大軍又打到了崤山。這次晉國沒敢設一兵一卒。孟明視把以前兩次秦國死在這裡的將士屍體全部收殮埋葬,宰牛殺馬,隆重祭奠。

這次“崤之戰”,秦軍大勝。秦晉各自固守邊關,秦晉戰事終於暫告一段落。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風林秀 製作:吃硬盤吧、發達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