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刘邦的八个儿子有七个惨死,究竟有多惨?

般若晓杰


刘邦一共八个儿子 ,除了汉文帝刘恒。其他七个儿子结局都异常悲惨。这八个儿子是:

老大:刘肥(齐悼惠王) ,庶长子。

老二:刘盈(汉孝惠皇帝) ,嫡长子,吕后亲生。

老三:刘如意(赵隐王),戚夫人所生。

老四:刘恒(汉太宗孝文皇帝),薄姬所生。

老五:刘恢(赵共王) ,庶出。

老六:刘友(赵幽王) ,庶出。

老七:刘长(淮南厉王),赵姬所生,由吕后养大。此人力能扛鼎。

老八:刘建(燕灵王),庶出。

班固在《汉书》对这八个人有一个评价:

  • 高祖八子,二帝六王。三赵不辜,淮厉自亡,燕灵绝嗣,齐悼特昌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刘邦的这些儿子,结局有多惨,以及为什么这么惨?应该如何看待吕后的行为?

这八个人中,其中两个当了皇帝,就是吕后自己的儿子汉惠帝刘盈,以及薄姬所生的汉文帝刘恒。另外六个儿子被封为诸侯王。

一,刘盈,悲催而短暂的一生。

刘盈作为嫡长子,又是吕后亲生的儿子,吕后在他身上灌输了所有的心血。十六岁时便继承皇位。


但是刘盈当上皇帝以后并没有能够亲政,而是由吕后临朝称制。吕后对她这唯一的儿子不可谓不爱,但她这种爱是一种畸形的爱。没有把这个儿子当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而是把这个儿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不仅干涉政治,而且对他的私生活大包大揽,完全不给他自由选择的空间。

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十月,吕后为他的儿子选皇后,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把刘盈同父同母的亲生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立为皇后。也就是把汉惠帝嫡亲的外甥女嫁给他,以此亲上加亲。

但张氏年龄太小,才十一岁,两人无法正常过夫妻生活。而且有悖人伦,令刘盈非常反感、非常尴尬、无法接受。直到汉文帝称帝后,废黜了张嫣的皇后之位。张嫣后来活到41岁去世。


吕后还自作主张,对外宣称张皇后已经怀孕,将刘盈和一个宫女生的儿子说成是张皇后所生,立为太子,并杀死了其生母,这就是西汉前少帝刘恭。

这些做法,让刘盈非常痛苦,但又无可奈何。

此外,吕后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后,出于一种扭曲的心理,又把他的儿子刘盈喊过去看,刘盈一看,心理受到强烈的刺激,从此得了病。

在这多重打击下,刘盈很快就死了,年仅22岁。

这件事对吕后的打击非常大,因为这是她唯一的儿子,也是她的希望所在。正所谓“不作不死”。汉惠帝刘盈之死,可以说是吕后作的,不作他儿子不会死。


惠帝死后,吕后只好立才几岁的刘恭为帝。

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刘恭听说其生母系被害,扬言长大后要复仇。吕后遂将他囚禁,后又废黜并杀死了刘恭,也就是她自己的亲孙子。 刘恭死的时候据估算还不到10岁。吕后又立他的异母弟,也是庶出的刘弘为帝,即后少帝。

后来,诸吕铲除后,朝臣们为了永绝后患,声称,刘弘及汉惠帝其他几个庶出的皇子:济川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都不是汉惠帝的亲生儿子,并全部杀害。

这一来,吕后唯一的亲生儿子刘盈,就绝后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用在吕后身上非常确切。早知道如此,还不如让儿子做一个诸侯王,一生荣华富贵,无忧无虑,子孙延绵。


二、前后三任赵王的惨死。

1.赵隐王刘如意。这是吕后临朝称制后第一个要除去的人。他的死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戚夫人是吕后的情敌。刘邦非常宠爱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吕后嫁给刘邦后,经过了无数的艰辛、困苦、分离。替刘邦还过债,当过人质,等到苦尽甘来当上皇后了,却发现刘邦最爱的是戚夫人。自己这么多年的付出,竟然还比不上这个女人。因此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就是吕后的情敌。显而易见,吕后上了台,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他们母子俩。

第二个原因,刘如意参加过储位之争。我们知道,在中国封建王朝,凡是参加过争夺储位的皇子,一旦失败,新皇帝上台,很少有能够善终的。刘邦由于宠幸戚夫人,爱屋及乌,曾多次想废了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后来经过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张良出计,又请出了“商山四皓”为太子出面,刘邦才不得不打消了这个意图。


刘如意和他的的母亲是吕后的政敌、情敌,吕后必除之而后快。 据《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徵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冘饮之。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

吕后三次派使者召刘如意进京,赵国国相周昌因受先帝托孤,知道去了必死无疑,坚决不允。吕后就先把周昌召入京。周昌一到长安,立马再召刘如意。汉惠帝非常仁慈,生怕刘如意被害,就与刘如意一同吃饭睡觉,让吕后找不到机会下手。 一天,汉惠帝一大早外出打猎,刘如意年纪小不愿早起,就和惠帝分开了。吕后趁刘如意独自在寝宫,派人以毒酒将刘如意鸠杀。



第三个原因:戚夫人不能理性对待逆境。吕后杀赵王刘如意和戚夫人,不是刘邦死后立即下手,而是在刘邦死了一年后才杀。刘邦是公元前195年去世,杀赵王刘如意和戚夫人是公元前194年。

惠帝即位后,吕后做了皇太后,下令将戚夫人幽禁在永巷,剃去头发,颈束铁圈,穿上囚衣,令她舂米做苦役。而此时赵王刘如意还在他的封国。假设讲,此时的戚夫人能够忍辱负重,表现出足够的卑微。让吕后心中的恶气消了,也有可能吕后能饶她一命。至少暂时他们母子死不了。如果他们能够保住性命,等到吕后一死,诛杀诸吕,可能就临不到汉文帝刘恒继位,可能就是赵如意能当上皇帝。

但戚夫人幽禁期间,一边舂米一边唱着《舂歌》:

  •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

儿子是诸侯王,母亲是奴隶。儿子啊,相隔遥远,谁去告知你母亲的痛苦(什么时候来解救我)?

吕太后听到后大怒:“到这个时候了,你居然还想靠你的儿子来为你报仇吗?”顿时起了杀心。这才招刘如意进京,毒杀了刘如意,并砍断戚夫人的手脚,剜眼珠,熏聋耳朵,割舌并灌吃哑药,扔入窟室,称为“人彘”。并且让他儿子惠帝来看“人彘”。

戚夫人的这个行为非常不理智,在这种时候,就是有天大的怨恨,也只能忍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能活下去,就是胜利,就有可能翻身。她的这种牢骚话,害了自己,也害了自己的儿子。吕后绝不可能容忍她这种时刻想着要报仇的人。或者说,吕后即使要杀她,也不至于如此痛恨,直至做成“人彘”。

2.赵幽王刘友。是汉高祖刘邦第六子,原来被封为淮阳王。刘如意死后,改封刘友为赵王。

吕后几乎让所有的刘姓王都娶了吕氏女为妻,刘友也不例外。由于刘友的老婆吕氏太厉害,导致他最后饿死。《史记》、《汉书》对此都有记载。根据《汉书·卷三十八·高五王传第八》:

  • 友以诸吕女为后,不爱,爱它姬。诸吕女怒去,谗之于太后曰:“王曰‘吕氏安得王?太后百岁后,吾必击之。’”太后怒,以故召赵王。赵王至,置邸不见,令卫国守之,不得食。其群臣或窃馈之,辄捕论之。赵王饿,乃歌曰:“诸吕用事兮,刘氏微;迫胁王侯兮,强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快中野兮,苍天与直!于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贼!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 遂幽死。以民礼葬之长安。


刘友根本不喜欢吕氏,喜欢其他小老婆。而吕氏又特别嫉妒,对吕后讲:刘友经常在家中说“姓吕的怎么能够称王?等到太后死了,我一定要把姓吕的杀光”。吕后听到这个话,大怒之下,立即召刘友进京。把他安置在官邸里软禁起来,不给他饭吃。如果有谁敢偷偷的送饭给他,就把送饭的人抓起来问罪。刘友在被囚禁期间,作了一首诗歌名为“幽歌”,呼吁老天爷为他报仇。刘友饿死后,吕后将其按照民间葬礼埋葬。

3.赵共王刘恢 。刘邦的第五个儿子,刘邦封他为梁王,定都定陶。是第三任刘姓赵王(在此之前,刘邦的女婿张敖也当过赵王)。

刘友饿死后,吕后令刘恢迁往赵地,任赵王,梁地由吕王吕产接管,成为新的梁王。 据《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


  • 王后从官皆诸吕,擅权,微伺赵王,赵王不得自恣。王有所爱姬,王后使人酖杀之。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王悲,六月即自杀。太后闻之,以为王用妇人弃宗庙礼,废其嗣。

刘恢实在不愿意去当这个赵王。太吓人了,前两任赵王都死于非命。换谁都不愿意去。再加上梁地肥沃,他从小在那里长大,各方面都适应了,古代又不像现在交通那么便利、搬个家那么方便。不过,这由不得他自己。

吕后为了进一步加强控制,到了赵地以后,勒令刘恢迎娶吕产的女儿为王后。而刘恢有自己宠爱的妃子,并不喜欢这个硬塞给他的王后。但吕王后因为有太后撑腰,非常强势。等于就是吕后安插在他家庭里的一个耳目、眼线,一举一动都让他感到十分不自由。

吕王后还不让他亲近任何别的女子,剥夺了他仅有的一点快乐。刘恢后来瞒住吕王后,跟别的妃子亲近,吕王后知道后,居然将那个妃子鸠杀。

公元前181年六月,仅仅在上一任赵王死后几个月,刘恢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感到生无可恋,精神崩溃了,自杀身亡。吕后听说刘恢自杀,以其不思供奉宗庙祭祀为由,废其国,刘恢至此绝嗣。



三、不同的悲剧人生。

刘邦的六个诸侯王儿子中,除前后三任赵王,另外三个诸侯王也十分悲催:

1.齐王刘肥。一次刘肥赴京朝见惠帝,和汉惠帝一起吃饭时,不注重小节,只因位置坐得不对,差点被吕后毒死。刘肥捡回一条命后,还算乖巧,主动献出城阳郡作为礼物,送给吕后之女(也就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鲁元公主,并尊妹妹鲁元公主为太后,认作自己的干娘。吕后这才放了他一条生路。回到封国后,他又气又怕,很快就死了。

吕后死后,刘肥的儿子刘襄首先举兵,激发了连锁反应,揭开了诛杀诸吕的序幕,也等于间接替他爹报了仇。 从这一点来看,刘肥之死,算是刘邦的几个儿子中死得还算比较好的一个,至少不是被杀,而且他也没有绝后。

2.燕灵王刘建。吕后七年(公元前181年)九月去世,据《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记载:

  • 九月,燕灵王建薨,有美人子,太后使人杀之,无後,国除。

刘建也死于公元前181年,他的具体出生时间不详,但他是刘邦几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而老七淮南王刘长公元前198年出生,当时才17岁。因此刘建的年龄死的时候肯定小于17岁。他的死,是否与吕后有关,史料证据不足。

他死了以后,吕后把他唯一的儿子杀掉了,并除去了他的封国。因此,燕灵王刘建这一脉也算是绝嗣了。

3.淮南王刘长。刘长之死与吕后无关。刘长是刘邦与赵姬一夜情所生。前199年,刘邦经过赵国时,赵王张敖(其王后就是鲁元公主)把赵姬献给刘邦,刘邦临幸了她一次,就怀了孕。后来,赵相贯高等人谋弑刘邦事发,张敖因此被捕,他的母亲、兄弟和妃嫔一并下狱。赵姬在监狱中生下了刘长后自杀。

赵姬死后,刘长由吕后一手带大的,因此吕后对他有一定感情,所以没有加害。他和项羽一样,力能扛鼎。

刘长在汉文帝时期意图谋反,案发后绝食而亡。当时民谣唱道:

  •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暗讽汉文帝刘恒与刘长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四、吕后为什么要加害刘邦的儿子?

1.吕后对刘邦的这几个儿子有天然的敌意。 其实吕后的情敌不仅戚夫人一个人。只不过戚夫人最受刘邦宠幸,又想让刘如意争夺储位,所以成为吕后的第一个打击目标,是非死不可。但刘邦其他儿子的母亲其实也是吕后的情敌。刘邦当上皇帝后,吕后年老色衰,只能眼睁睁看着刘邦今天跟这个嫔妃,明天跟那个宠妃,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些妃子每生下一个儿子,吕后从内心都是极端仇恨的,对吕后来讲,除了自己亲生的,刘邦其他的儿子可以说都是自己的仇人和对立面。所以吕后掌权后,总想找机会找找这些人的麻烦。

2.政治安全的需要。除了第一任刘姓赵王刘如意外,后任的两位赵王刘友和刘恢,以及燕灵王刘建,都是死于公元前181年,而此时吕后已经60岁。又过了一年,吕后自己也死了。


由此可以得出:吕后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她必须在死之前,把可能有政治威胁的刘邦的儿子除掉。这样她立的小皇帝将来才不会受到威胁。吕后的想法是:等她自己死了之后,让吕禄、吕产等吕氏外戚辅政,可以保证政权的平稳,不会在她死后出大的乱子。

在这么一种思路下,据我估计,吕后应该是这么想的:刘友和刘恢以及燕灵王刘建,都是有威胁的,应该除去。而淮南王刘长是吕后自己带大,不会有问题。齐王刘肥已经服软,并且认他的妹妹,也就是吕后自己的女儿为干妈。加之刘肥早就死了,他那几个儿子,应该掀不起多大的风浪,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她想不到的是,她死了之后第一个起兵的,就是刘肥的儿子刘襄。

最后就只剩下了刘恒了,因为吕后压根就没把刘恒母子放在眼里,刘恒的母亲薄姬,原来是魏王魏豹的宠妃。魏豹被杀后,薄姬被充实进了刘邦的后宫,一个偶然的机会,刘邦临幸了她,也就这一次,生下了刘恒。以后薄姬再也没受到刘邦的宠幸。


由于薄姬没有受过专宠,因此从来没有进入过吕后的法眼。在吕后眼中,薄姬不得宠,也许还有点可怜,甚至可能有同病相怜的感觉。 后来刘恒被封到代地任代王,属于政治上的边缘人物。加上刘恒性格沉稳,处处小心谨慎,在激烈的政治斗争漩涡中,谁都没注意到他,都认为他在政治上是无害的。所以有时候不被人惦记就是最大的幸福。刘恒从而因祸得福,没有受到迫害。最终他笑到了最后。

不过,在汉文帝刘恒登基前后的那个很短的一段时间。根据《史记》记载:

  • 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

也就是说:汉文帝进京当皇帝之前,他的正妻代王后突然死了,当了皇帝以后,才两三个月,代王后生的四个嫡子(另有记载为三子)相续都死了。然后马上就把窦漪房的儿子刘启立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如此在短时间内集中死亡,而且又是在特定的时间,就在汉文帝登基前后,确实非常奇怪,史书对此没有做解释。

台湾学者郑晓时等人认为:代王后是吕家女,在诛杀诸吕政变中被杀。其所生诸子因为有吕氏血统,大臣们害怕将来会受到报复、清算,不能允许他们活着,而将其杀死。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汉文帝刘恒登上帝位,其付出的代价也极其巨大。其受的打击应该也不小,也比较惨。我在另一篇文章中专门对此进行过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阅读。


我的结束语:

封建王朝的专制特性,使其绝对的权力不受任何制约,极易引起私欲的疯狂扩张。在这种政治生态下,人人都难以保证自身的安全。强势如刘邦这样的开国皇帝,尽管生前做了种种预防措施,在他死后也保不了他最心爱的女人和儿子。

而吕后专权后,也做了种种预防措施,通过从肉体上消灭她自己认为将来可能存在的政治对立面,企图做到在她死后权力能够平稳过渡,但她没有想到的是,其人死后,她的整个家族都被杀得干干净净。像这样的悲剧,在中国古代专制史上,一次又一次的重新上演。


今古讲堂


估计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一定都是吕雉那个恶毒的女人害的,刘邦一死,吕雉就化身成为恶魔,将刘邦的儿子一个一个都害死。

然而,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一个一个看,到底有几个跟吕雉有关。

长子刘肥

刘肥,刘邦的庶长子,当初刘邦在“乡下”时的一个外妇曹氏所生,即未婚生子。不过,刘邦对这个儿子还是非常不错的,虽然不能把江山传给他,但是却给了当时天下最好的一块地方——齐国。凡是说齐国话的地方都归了他,大大小小一共七十多座城。

不过,根据《史记》记载,刘邦死后,吕后真的曾经想过向刘肥动手,主要源于一次酒宴上,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将上手位让给了刘肥,尊卑的关系让吕后气愤不已,于是赐毒酒,幸好有刘盈挡着,刘肥才幸免于难。

最后,刘肥割出了城阳郡给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才算是彻底躲过一劫。

公元前189年,刘肥去世,谥号齐悼惠王,死时应不满四十岁。

嫡长子刘盈

刘盈,吕后的亲儿子,总排行老二。

根据《史记》记载,刘邦死后,吕后将戚夫人制成“人彘”,然后竟然让刘盈去“参观”,刘盈一则受惊,二则世界观崩塌,传话给吕后道:“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大病一场,从此以后,经常借酒浇悉,终成宿疾,仅仅做了七年皇帝就死了,终年23岁。

三子刘如意

关于赵王刘如意,相对来说都比较熟了,戚夫人的亲儿子,刘邦最喜欢的一个孩子。

刘邦死后半年,吕后命人召刘如意进京,虽有赵相周昌几次阻挠,但终究还是被吕后一招调虎离山,先调周昌,再召刘如意,成功将刘如意召到了京城长安。

随后,刘盈惟恐其母吕后对刘如意动手,与其形影不离。但还是在一天早晨,刘盈要去打猎,而刘如意未起,刘盈不忍将刘如意叫醒,便独自前往,结果给了吕后可乘之机,一杯毒酒害死了刘如意。

当时的刘如意应在10岁左右。

四子刘恒

题主所说的唯一一个没惨死的应该就是指刘恒了。

刘邦并不宠爱的一个妃子薄姬所生,在刘如意改封赵王以后,刘恒被封为了代王。

做了16年代王后,吕氏一党被诛杀,刘恒被群臣推举为皇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在位23年后去世,终年47岁。

五子刘恢

生母不详,与刘恒同年被封为梁王,后在公元前181年改封赵王,并被迫取了吕后的侄子吕产的女儿为王后。

刘恢本有一宠妃,但新王后却不准刘恢与宠妃相见。结果,刘恢与宠妃“偷情”被发现,王后一怒之下毒死了宠妃。自此,刘恢闷闷不乐,作歌四曲,以思宠妃。终日循环“播放”这四首歌,终于,四个月后,刘恢殉情自杀而死。

死时年约20岁左右。

六子刘友

生母不详,与刘恒同年被封为淮阳王,刘如意死后,改封为赵王。

刘友的王后也是一位吕氏女,具体婚嫁年份不详。

公元前181年,这位吕王后跑到吕雉面前告刘友意图谋反,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因为刘友宠幸其他姬妾,而对她这个王后却并没有什么感觉。

结果,吕后不分清红皂白,将刘友召进长安,连面都不见,直接给软禁在了一处官邸之内,将其活活饿死。

死时年约20岁左右。

七子刘长

刘长的母亲赵姬,是刘邦的女婿张敖赠送给刘邦的,可是,后来却因张敖的手下贯高蓄谋行刺刘邦事发,大着肚子就跟着一起被抓了。赵姬的弟弟赵兼托人进宫求情未果,最后,赵姬在生下刘长后,终因悲恨过度,自杀身亡。这一年是公元前198年。

仅仅2年后,年幼的刘长就被刘邦封为了淮南王。

刘长因生母早死,由吕后抚养长大,吕后与他之间并无害与被害的剧情。

可吕后死后,汉文帝即位,刘长作为其在世的唯一一位兄弟,骄纵跋扈,自作法令,不用汉法,后来竟与匈奴、闽越等首领联络,意图谋反。在朝臣的死谏之下,汉文帝将刘长治罪,但终究不忍杀害,而将其流放蜀地。

结果,刘长因接受不了人生的落差,绝食而死。死时年仅25岁。

八子刘建

刘建,生母不详,公元前195年受封为燕王。

公元前181年,刘建去世。

原本刘建与其姬妾育有一子,但却被吕后派人追杀,绝嗣而除其国。原因可能因为给她的侄孙子吕通空出一个燕王的位置。

水言水语

可见,刘邦的八个儿子中:

未因受迫害而死的有刘肥 、刘恒、刘建;

抑郁而死的:刘盈

饿死的:刘友、刘长

自杀:刘恢

被毒杀:刘如意


这里面,因吕后直接而死的只有刘如意和刘友,因吕后间接而死的是刘恢、刘盈。

也可以看得出来,吕后除了以戚夫人和刘如意确实是狠心杀害的,对刘邦其他的儿子,其主要目的还是以控制为主,并未想过要直接加害,反而却有一个年幼的孙子却实实在在被她派人所杀害的。


水一白聊历史


我是史小二记,我来说一说!

刘邦有八个儿子,分别是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刘恢、刘友、刘长。加上吕雉生下的一个女儿——鲁元公主。刘邦的生育能力在诸多帝王里面,属于一般。不过,成活率高达100%。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刘盈即位,朝中大权被捏在吕雉手上。刘盈死后,吕雉又临朝称制八年。这十五年时间,吕雉祸害了刘邦几个儿子?刘恒继位时,只剩下一个。下面加以分别介绍。

一、刘肥

刘肥的母亲,大家都知道。曹氏,寡妇也。早在刘邦娶吕雉之前没有发迹时,两人已经鬼混在了一起。由于曹氏没有助力,刘邦只好对她愧疚。



刘邦称帝后,将富庶辽阔的齐国给了刘肥。当时,齐国领下是有七十三县。土地多,人口多。是汉初第一大封国。因而,遭受到吕雉毒手。

汉惠帝二年,刘肥入京。吃饭安排座位的时候,刘盈让刘肥上座。吕雉一气之下备有毒酒。刘盈和刘肥拿酒敬吕雉。吕雉眼见刘盈手中那杯是毒酒。故意打翻。刘肥回府才知道那是毒酒。

内史出主意,向刘肥点明原因。什么原因?刘肥封地多,吕雉不放心,必须得变态。怎么办?刘肥忍让,向鲁元公主献上城阳郡,以此作为她的汤沐邑。并尊鲁元公主为齐太后,以母礼事之。吕雉才放过刘肥。刘肥死于公元前189年。



二、三赵王

赵王似乎是不祥的位置。任上的三个赵国都死于非命。第一任是刘如意。尽管刘邦临终之前,遣派周昌往赵国担任赵相。刘如意终究没躲过吕雉的一杯毒酒。刘如意死后,吕雉将淮阳王刘友改封为赵王。

第二任赵王刘友是被饿死的。吕后称制,除让吕家的人为王为侯外,吕雉推行了一条策略——刘吕联姻。都给刘氏子弟强行婚配一个吕家女。吕家强,吕家女因此傲慢无礼。刘友不喜欢,随心所欲的宠爱别的女人,压根不搭理吕家女。吕家女生气下,向吕雉哭诉,并举报刘友,“刘友私底下对您不满,说什么等您百年后,要除掉我们这些吕家人。”刘友被召进长安,囚禁在官邸。不给吃,不喝。最后饿死。死于公元前181年正月。刘友死后,吕雉改封刘恢做赵王。



第三任赵王刘恢是殉情而死。刘恢身旁的这位吕家女颇有吕雉风范,简直是现代女强人。独揽赵国大权。刘恢某次和妃子幽会,被发现。吕家女直接一杯毒酒将她送下地狱。刘恢气不过,打不赢,闷闷不乐,没想开,殉情自杀。死于公元前181年六月。

三、刘建

刘建是刘邦的小儿子,燕王卢绾犯事,出逃匈奴。刘邦顺势封刘建为燕王。公元前181年九月,刘建去世。刘建有个儿子,被吕雉派人杀害,绝后。



四、刘盈

刘盈挺悲剧的。有个自私的爹——刘邦。当年,彭城之战,刘邦逃亡路上,可是几次将刘盈踢下车去不管的。后来,刘邦以“不类己”多次想废黜他的太子之位。

有个这样的爹不说。刘盈的妈很强势。强烈让刘盈娶亲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吕雉也想教育儿子坚强,所以除掉戚夫人后,特地带他来看望。不料,刘盈当场大哭。生病,从此郁郁寡欢。最终郁郁而终。死于公元前188年。



五、刘长

刘长的母亲赵氏是刘邦女婿张傲所进献,后来张傲因涉嫌谋杀刘邦案被抓捕。赵姬一并入狱。赵姬申诉,“我,赵姬,身怀刘邦的儿子。”没人理她。赵姬的弟弟拜托审食其告知吕雉。吕雉因嫉妒,没有管。等刘邦知道时,赵姬早已自尽。刘邦让吕雉抚养。

后来,刘恒即位,对刘长不错,常常宽容他。刘长因此骄横不逊。最后走上不归路——荒唐谋反。刘恒贬他入蜀。路上,认为自己受到屈辱。所以,绝食而亡。死于公元前164年。



综上所述,刘邦八个儿子,吕雉直接或间接祸害了三个(刘如意、刘长、刘友)。刘盈郁郁而终。刘恒即位后,只有刘建长活下来了。


三叔小记


刘邦从一个游手好闲的混混成为开国帝王,生有八个儿子,除了刘肥和刘恒是寿终正寝外,其他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死在了吕后的手中。不仅皇帝是高危职业,皇帝的儿子也是高危。

班固在《汉书》中感慨道:“高祖八子,二帝六王。三赵不辜,淮厉自亡,燕灵绝嗣,齐悼特昌。”

  • 长子齐悼惠王刘肥(刘邦在乡下时与寡妇曹氏生的私生子)

齐王刘肥靠献上一郡之地,化解了杀身之祸,从此小心翼翼地生活

  • 次子惠帝刘盈(刘邦与正配吕雉所生)

刘盈是刘邦的继承人、大汉的皇帝,但日子过得也不怎样,因为他没权,兄弟救不了、皇后选不了,一切都任由吕雉摆布,就跟一个木偶似的。无权的刘盈渐渐也懒得上朝了,整天躲在后宫,沉溺于酒色,二十三岁就去世了。

  • 三子赵王刘如意(刘邦和宠妾戚姬所生)

刘如意是刘邦与戚夫人所生,爱屋及乌的关系,刘邦爱戚夫人也特爱这个儿子,曾一度想立他为太子。吕后想尽办法才保住了自己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等刘邦死后,刘如意和戚夫人都被吕后残忍杀害,吕后趁刘盈早起出去练习骑射的机会,下手毒死了年仅十四岁的如意。

  • 四子汉文帝刘恒(刘邦与薄姬生)

刘邦死后,吕后剪除异己,看到薄姬生性淡薄,没有争过宠,地位也不高就放她出宫与刘恒生活在封地。吕氏集团被诛灭,大臣们拥立了刘恒做皇帝,是为汉文帝。

  • 五子梁王刘恢(刘邦与诸姬所生)

刘恢在极度的悲愤与绝望中自杀(梁王刘恢被改封为赵王后,吕后做主,刘恢被迫娶吕产的女儿,而刘恢的宠妃被迫自杀,刘恢因此闷闷不乐,公元前181年六月,刘恢殉情自杀。)

  • 六子淮阳王刘友(刘邦与诸姬所生)

刘友被囚禁饿死( 刘友初封淮阳王。刘如意被毒死后,吕雉将他迁到赵国为赵王,并将吕族的女儿塞了给他做王后,刘友对这位吕王后没有一点感觉,不喜欢还不能不要,只有敬而远之。将吕王后束之高阁去和自己喜欢的妃子卿卿我我,结果惹得小吕娘们盛怒之下回了娘家,向老吕娘们诽谤自己的丈夫意图谋反。 谋反是最大的罪行,吕雉岂能放过,将刘友召至长安,予以囚禁,不给饮食。刘友被活活饿死。)

  • 七子淮南王刘长(刘邦与赵姬生)

刘长是唯一的幸存者,大概因为其母没有与吕后争风吃醋,加上从小在吕后身边长大,谁知道这小子太桀骜不驯,越来越张狂,处处与天子相比,最后还起兵造反了。汉文帝没忍心杀他,只是废除了他的王位,发配蜀地,结果他自己死在了半路上。一说是病恶死;一说是朝廷派人杀死。反正24岁的小命就此了结。

  • 八子燕王刘建(刘邦与诸姬所生)

刘建天资聪颖身材长相是儿子中最像老刘的一个,也是最小的一个,老刘对他很疼爱,封为燕王。可是,他没有他爹的运气好,在一次围猎中,竟被一只疯狂的狐狸给抓伤,那知这狐狸带有狂犬病毒,传染了刘建,后来,他在疯狂可悲的哀鸣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燕王虽然年轻,尚没有正式迎娶王后,但和他爹一样是个情种,已经有了儿子。刘建死后,吕雉为了让吕氏分得刘家天下,秘密派人杀了刘建尚在襁褓的儿子,刘建绝了后代

可悲可叹,如果汉高祖知道儿子的惨状,会不会要求吕后陪葬呢?

欢迎补充交流,我是孙小慢,更期待你的关注


孙小慢


古往今来,皇帝的子女们哪有几个能善终的。所谓有得有失就是这样的吧。

如果是公主那么可能要送出去和亲或者搞政治婚姻,嫁给大臣以笼络臣子,自己做不了主的,比如唐朝的高阳公主不就是被李世民赐婚嫁给宰相房玄龄之子房遗爱,但是高阳公主不爱房遗爱,她只爱和尚辨机,其实这和尚也挺有才华,但是作为公主只能把个人情感放一边,面对不爱的人必须每天强颜欢笑。

如果是皇子,一般只有两种结果,要么自己成为皇帝,要么在竟争中被淘汰然后不得善终。有几个皇子能安生的做王爷活到老死的呢?同一个妈生的尚且都要互相残杀,更何况不是一妈生的。

刘邦的八个儿子就是这种情况,只有刘盈是吕后生的,其它几个都是其它妃子所生,吕后在刘邦当上皇帝之前是为刘邦吃尽了苦头付出巨大牺牲了的,而其它妃子相当于是坐享其成,所以我们能想象出来吕后为什么会对刘邦的其它几个儿子下杀手。

刘邦死前将另外七子派到封地去,本来井水不犯河水,吕雉要的也只不过是一个安全感。吕雉的想法是:让你们坐享其成没问题,但是必须对刘盈和我吕家足够尊重并不且不能二心,对于我嫁过去的女孩要乐于接受,这就是用来监视你们的!

但是这刘恢和刘友对吕后嫁过去的女人不上心不搭理,激怒了吕后,好吧既然你们不听话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所以这两个结果就是是以谋反之名被除掉了。

刘如意呢,因为其母亲是戚夫人,刘如意落得被毒死的下场很大程度在于他有一个特别能作的妈,刘邦活着的时候跟吕雉争,刘邦死了她在永巷唱歌骂吕雉,还唱歌让他儿子为自己报仇,完全不想让自己儿子好过啊,所以吕雉把刘如意骗过来毒死了。

刘建是自己病死的,但其子是被吕后杀死,估计原因也无外乎是对她不敬,不接受摆布吧。

另外几个儿子,刘盈是吕后亲生的,不过因为看到吕雉对付戚夫人给吓得抑郁了,刘恒会装会演,后来称帝,刘肥通过示弱得以保命,刘长从小没了母亲,吕雉将他抚养长大。

所以刘邦几个儿子下场并不算是悲惨吧,吕雉也并非是大家说的那么恶毒,任何一个女人把自己放到吕雉那样的位置上,经历她所经历的事情,未必会做得比她好,也未必会善待这几个继子。


历史随笔


众所周知,刘邦是汉帝国的缔造者,其一生有八个儿子,分别为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刘恢、刘友、刘长、刘建,我们分别来看看这八个儿子的结局。


长子齐王刘肥

刘肥虽然是长子,但不是吕后所生,所以皇位对他就只能说拜拜了。公元前201年刘邦封刘肥为齐王,直到刘邦去世前,刘肥的小日子过得甚是滋润。

但刘邦去世后,吕后专权,刘肥每天过得生活都是提心吊胆,生怕吕后拿他这个长子开刀。有一次刘肥觐见汉惠帝刘盈,吕后往刘肥壶中放入毒酒,想毒死刘肥,不料刘盈也拿起刘肥的毒酒,他们一起向吕后敬酒,吕后吓坏了,为保住儿子性命,只能将酒打翻,刘肥这时也知道怎么回事了,他哪里还敢喝,最后假装喝醉,离席而去。

更可笑的是,刘肥为了吕后能放过自己,居然将封地中的成阳郡献给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并尊他为齐国的太后,吕后大喜,便没有继续加害刘肥。

公元前189年,刘肥在忧惧中去世,年仅23岁。


嫡长子惠帝刘盈

刘盈是刘邦与吕后所生,由于吕后是正室,所以刘盈也是嫡长子,公元前202年,刘盈为皇太子,公元前195年继位为帝。

心地善良的刘盈本想好好地治理国家,但大权在他母亲手中,他就是一个傀儡,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主,先是遇见戚夫人的人彘,后来又知道毒杀弟弟刘如意事件,还有迎娶自己的外甥女张嫣,这一件件,一桩桩让刘盈彻底崩溃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是自己母亲的所作所为。

公元前188年,刘盈郁郁而终,年仅二十三岁。


三子赵王刘如意

刘如意是戚夫人所生,公元前200年,被刘邦封为赵王。

但刘邦生前非常宠爱戚夫人,再加上当时刘邦欲废除刘盈太子之位改立刘如意为太子,这就注定了刘如意的最后下场,想想吕后是什么人,他不可能容忍这个事情。

后来刘如意来到长安,惠帝怕吕后加害于他,便和他同吃同住。公元前194年,惠帝外出打猎,刘如意年纪还小,便没有叫醒还在熟睡中的三弟,吕后一看机会来了,遂派人拿毒酒给刘如意喝,当场暴毙身亡,年仅十岁。


四子汉文帝刘恒

刘恒为刘邦与薄姬所生,公元前196年封为代王,由于薄姬不受宠爱,再加上薄姬本人和刘恒为人处世及其低调,对吕后一直恭恭敬敬的。

所以刘邦去世后,吕后并没有为难他们,放他们回到封地代国,在代国期间关心百姓疾苦,抵抗匈奴进攻,从不对朝政说三道四。

后来的诛吕行动,他更是没有参加,可就是没有参加,他却被大臣抬了出来,拥立为帝,估计刘恒也是一脸茫然,确确实实是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捡漏王,于公元前157年逝世,后世称汉文帝。


五子梁王刘恢(赵王)

公元前196年刘恢被封为梁王,刘邦去世后,吕后改封刘恢为赵王,他原来的封地被吕产接管,同时吕后还逼迫他娶吕产的女儿为王后,只能宠她一人,可刘恢根本不喜欢她,面对刘室衰弱,吕家越做越大,根本不把他这个赵王放在眼里。

刘恢也无可奈何,每天只能饮酒作乐,后来他最宠爱的王妃也被毒杀。面对着绝望和忧伤,于公元前181年自杀身亡。


六子淮阳王刘友(赵王)

公元前196年,刘友受封为淮阳王,后来吕后毒杀赵王刘如意,就把淮阳王刘友改封为赵王了。

并且他的王后也是吕家人,可是刘友不喜欢她,于是王后向吕后抱怨,并且还在吕后面前说他的坏话,哎! 真是一点都不护着自己的丈夫,吕后听后,将刘友软禁于京城,不给吃喝,公元前181年饿死于京城,可悲! 可叹!

七子淮南王刘长

刘长是刘邦与赵姬所生,公元前196年,刘长受封为淮南王,这淮南国本是英布的封地,后来英布造反,这个地方就被刘长接管了。

由于刘长小时候被吕后抚养长大,所以在吕后当政时期,刘长免遭祸患。后来更是在诛吕行动中表现优异,可是大臣们害怕他的势力太大,没有拥立他为皇帝,改立刘恒为皇帝。

刘长知道后,简直要气死了,后来在封地为所欲为,直接举兵谋反,最后被汉文帝发觉,召刘长入京,将其控制。

刘恒不忍心杀之,将他流放蜀郡。公元前174年,刘长在流放蜀郡的过程中绝食而亡。


八子燕王刘建

燕国本是卢绾的封地,后来卢绾叛乱逃亡匈奴,公元前195年,燕地就成了刘建的封地,刘建在位十五年,公元前181年去世,但是他具体的死因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

这就是刘邦所有儿子的结局,尽管作为皇子不愁吃喝,但是大多都成为了政治牺牲品,真所谓是“最是无情帝王家”。


景观历史


汉高祖刘邦八个儿子有七个惨死?那么,请问提问者,剩下的那一个是汉惠帝刘盈还是汉文帝刘恒呢?据本人所知,无论汉惠帝还是汉文帝,都属于正常死亡,又何来惨死一说?齐悼惠王刘肥呢?赵恭王刘恢呢?到目前为止,似乎没有任何史籍说齐悼惠王刘肥是惨死的吧?即便赵恭王刘恢也只是殉情自尽而已,谈不上是惨死吧?还有燕灵王刘建,似乎也是正常死亡吧?怎么就八个儿子七个惨死了?提问者是听谁说的?



提问者此言无非是在暗示吕后杀绝了汉高祖的儿子,不是吗?可恰恰是吕后含辛茹苦亲自养大了汉高祖自幼丧母的儿子淮南厉王刘长!如果吕后有意杀光汉高祖的儿子,直接让人把襁褓之中的刘长掐死也行、闷死也罢,又有什么必要亲自把他抚养长大呢?长大了再杀,岂非多此一举?



亡于吕后之手的汉高祖之子

汉高祖八个儿子当中真正死于吕后之手的其实非常少,只有两个!一个是赵隐王刘如意,另一个是赵幽王刘友。赵隐王刘如意就不必多说了,他是唯一真正威胁过汉惠帝刘盈储位的皇子!在其生母戚夫人的撺掇之下,汉高祖险些废掉皇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这不仅仅是易储,而是你死我亡的政治斗争!都说吕后对戚夫人太惨无人道了,可反过来想想,如果当初吕后与刘盈被废,戚夫人会客客气气对待吕后和刘盈吗?恐怕未见得吧?说到底,戚夫人和刘如意纯属咎由自取、与人无尤。只不过吕后与戚夫人积怨太深,下手狠了些罢了……换谁站在吕后的位置上,恐怕也不会放过戚夫人、刘如意母子,不是吗?



至于赵幽王刘友,他的罪名是被自己的王后告发“谋逆”!最后被吕后活活饿死在了幽禁之地。在中国古代,身首异处、死无全尸才是最惨的死法,如车裂、凌迟、枭首等。绞死、气闭,包括刘友的饿毙已经是十分体面的死法了。换言之,在死法上,吕后还是给自己这位庶子留了脸面的……不管刘友有没有付诸行动,至少谋逆之心是洗不脱的!汉初的诸侯王可不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之后,手里可是有权、有兵的,这样一个人生出了谋逆之心,就算不是吕后掌权,老刘家自己的皇帝恐怕也容不下他,不是吗?说白了,吕后杀刘友,只是在提前除害而已。作为“无冕帝王”,吕后的做法无可厚非!



再就是赵恭王刘恢了,他虽然不是吕后所杀,但与吕家却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刘恢的王后与刘友一样,也是出自吕氏家族,正是因为这层关系,这位吕姓王后颇为霸道强势,因为争风吃醋居然毒死了刘恢的爱妾!接受不了爱妾被杀的刘恢居然殉情自尽了……事后,吕后气愤刘恢居然因为女人争风吃醋而自尽身亡,下令停袭了他的赵王之位!仅此而已。说到底,吕后并没有逼死刘恢,甚至没有对他下手的打算。如果刘恢像后来的汉文帝刘恒那样坦然接受吕后的监视,应该说,他还是可以善终的。



得以善终的汉高祖之子

汉惠帝自然无须多说,吕后或许会掣肘甚至架空汉惠帝的权力,但决然不会杀了他。因为他是吕后的亲生儿子,唯一的亲生儿子!更何况,吕后掌权唯一的法理依据就是汉惠帝,她是在替汉惠帝、包括汉惠帝的两个傀儡儿子处理政务,皇太后本身是无权的。杀了谁,她也不会杀了汉惠帝。否则,吕后掌权便失去了“合法性”!



汉文帝刘恒也无须多说,吕后死后他才当上了皇帝,自然不会被吕后所杀。他的继任之君是他的亲生儿子汉景帝刘启,没有谁能杀了他。而且,史实也的确如此,汉文帝属于正常死亡,虽然活得并不久。



汉高祖的幼子燕灵王刘建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史料指向是吕后杀了他,应该属于正常死亡。但从灵这个谥号来看,吕后似乎并不喜欢他。而且,刘建死后吕后杀掉了他唯一的儿子,使得刘建一脉绝嗣了。虽然吕后没有杀掉刘建,但从史实来看,吕后应该早已惦记他的燕国了。刘建如果不死,要么被迁到其他地方,要么被吕后杀了,燕国估计是待不长久的。



即便是身份最为敏感的汉高祖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虽然曾经遭到过吕后的忌惮,甚至差点儿被吕后毒杀于家宴之上。但是,在刘肥以“人至贱则无敌”认输服软之后,吕后依然放过了他。刘肥同样是正常死亡,否则他的那几个儿子恐怕很难有机会和实力在吕后死后发动“剿灭诸吕”的军事政变,不是吗?



迷失自我的淮南厉王

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所有儿子中最为特殊的一位。他是吕后一手养大的,与吕后的关系最为特殊。吕后掌权期间,他非但没有遭到打击,反倒是被吕后惯出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张扬性格!



“剿灭诸吕”的政变发生之后,汉高祖庶长房的几个孙子与功臣集团妥协,退出了皇位争夺。但是,刘长因为与吕后的关系,也被排除在了新皇帝人选之外!汉文帝刘恒最终捡漏成为了新皇帝。汉文帝即位之后,刘长心中颇有些不平衡,不仅骄纵不法,而且私下联络匈奴、闽越,企图谋反。东窗事发之后,被汉文帝废为庶人、流放蜀地。在被押往蜀地的途中,刘长绝食而亡。当然,不排除是汉文帝默许让人断了他的口粮。但是,这一切已经与吕后没有任何关系了。



综上所述,吕后并没有大肆屠戮汉高祖刘邦的儿子们,他们更加没有“个个惨死”!吕后除掉的只是威胁或者可能威胁到汉惠帝刘盈和自己权力、地位之人,只要愿意服软、接受吕后监视,吕后并没有为难汉高祖的皇子,汉高祖的多数儿子还是得以善终的。


农民工歪说历史


这是一个历史问题。据考证,刘邦的八个儿子中,除了长子刘肥和四子刘恒是寿终正寝外,其他六个儿子都是直接或间接死在了吕后的手中。比如,次子刘盈处处受吕后牵制,心灰意冷,23岁时死亡;三子如意14岁时被吕后毒死;五子刘恢被逼上吊身亡;六子刘友被污谋反,吕后把他活活饿死;七子刘长桀骜不驯,起兵造反,死在发配的路上;八子刘建感染狂犬病毒而死。一个字:惨!


司马情1


刘邦作为汉帝国的缔造者那么他的八个儿子的结局是咋样的呢?我们从大到小依次来说。

老大 齐悼惠王——刘肥(曹姬所生)

作为长子但是出生不好,刘肥是刘邦还没称帝之前与村里的曹姬的私生子,所以刘邦也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后来刘邦得了天下,刘肥的母亲又过世的早,所以为了弥补愧意刘邦就把齐地的七十座城赏给了刘肥。刘邦死后刘肥的苦日子就来了,当时吕雉想要在宴会上毒死刘肥,但是机缘巧合之下躲过一死,后来为了活命刘肥把城阳郡作为礼物献给鲁元公主(吕雉的女儿),并且认他的这位同父异母的妹妹为母亲。才保住了性命,直到后来病死了。



老二 汉惠帝 刘盈 (吕雉所生)

作为吕雉的嫡长子,汉帝国的第二位帝王,这样的身份加持,刘盈应该是结局最好的了吧。但是并不是,因为他有一位蛇蝎知心的母亲。吕雉的种种恶毒的行为深深影响了刘盈的心境。尤其是看到吕雉毒死赵王 刘如意, 并且将赵王的母亲戚夫人做成人彘(砍了手脚,拔光头发,被扔到茅坑)时精神受到刺激(我想每个正常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也会受不了),这样的场景一直困扰这他,导致他后来抑郁而终,享年24岁。



(刘盈剧照)

老三 赵王 刘如意 (戚夫人所生)

刘邦活着的时候本来是想废了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但是朝臣不同也就作罢了。刘邦死后吕雉几次下诏将刘如意入朝,但是当时的皇帝汉惠帝知道母亲恶毒的计谋。所以寸步不离的保护刘盈,但是还是让自己的母亲给毒死了。至于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上已经说了,被吕雉害的要多惨就有多惨。


(刘如意剧照)

老四 汉文帝 刘恒 (薄太后所生)

没错他就是创造了汉初的“文景之治”。在当皇帝之前他被封为代王,为了躲避吕雉的迫害,他,主动申请与匈奴离得很近的边疆去戍边。后来吕氏集团被产品,刘恒被推举为帝,直到病死。
(刘恒剧照)

老五 梁王 刘恢 (母亲不详)

刘恢在刘邦活着的时候被封为梁王,刘邦死后吕雉改封为赵王(就是原先刘如意的封地)。并且将吕产的女儿嫁给了刘恢,这位吕王妃和他的母亲吕后一样十分的恶毒,把刘恢控制的死死的,碍于吕后的势力,刘恢一天活的那是相当憋屈。后来这位吕王妃派人杀了刘恢的宠妾和自己的女儿。经历这一切的刘恢最终走上了不归路,自己上吊死了。


(刘恢剧照)

老六 淮阳王 刘友(母亲不详)

刘友和老五刘恢有这相同的经历都是在刘邦死后被吕后改分为赵王,同样也是将吕氏的女儿嫁给了刘友,同样这位吕王妃也是相当的恶毒。刘友为了不得罪吕后所以从来不正眼看他的这位王妃,他呢每天花天酒地,寻欢作乐,更本不理吕王妃。结果吕王妃向吕后诬告说刘友谋反。刘友就被吕后下诏入朝,被囚禁在宫中活活饿死。

你有可能迷惑咋这么多赵王,其实顺序是这样的,第一位赵王是刘如意,刘如意死后,第二位赵王是刘友,刘友死后,最后一位是刘恢。我想说赵地的风水不好。有毒吧。

老七 淮南王 刘长

刘长的母亲生下刘长就死了,所以刘长一直被吕后抚养,但是吕后并没有迫害这位他养大的儿子,在汉文帝时期刘长不服管教,不仅任意杀人违法,而且给自己配置太子的礼仪。后来居然连和匈奴谋反,被汉文帝流放,在流放途中死亡(流传死因1.自己绝食活活饿死,2.被汉文帝杀死)。

老八 燕王 刘建

刘建在一次打猎中被猎物抓伤,结果被感染。最后不治身亡。但是他的儿子没有逃离吕雉的魔掌还是被害死。刘建死时不满二十岁。


总结

刘邦的八个儿子中当刘恒外结局是最好的,汉惠帝 刘盈不满吕雉的所作所为抑郁而终。至于刘肥、刘恢、刘友被吕后和吕氏女儿直接或者间接害死,刘长自己作死,刘建意外死亡。

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哦


坤仔90


《汉书》记载,刘邦共有8个儿子,分别是曹氏所生长子刘肥,吕后所生次子刘盈,戚夫人所生三子刘如意,薄姬所生四子刘恒,五子刘恢生母不详,六子刘友生母不详,赵姬所生七子刘长,八子刘建生母不详。其中长子刘肥赴毒酒宴为刘盈所救,躲过一劫,最后病死;次子刘盈为汉惠帝;四子刘恒是众臣铲吕扶位的汉文帝;七子刘长由吕后抚养长大,未迫害;八子刘建没等吕后动手,自己先病死了,但也没逃过噩运,唯一的儿子被吕后所灭,所以刘邦八子,被吕后所害惨死的,是3人。

图为吕后故里的吕后庙。

刘肥是刘邦长子,最早受封为齐王,所辖70余城,城多土肥,刘盈虽即皇帝位,但天性仁慈软弱,刘肥的封国受吕后忌惮,也想找机会废除,公元前193年10月,按惯例是皇帝接受诸侯朝拜的日子,群宴上,刘肥和刘盈勾肩搭背入席,刘肥还坐在了主座,刘盈坐在侧座,刘盈无所谓,这让看在眼里的吕后极为愤怒,赐下一杯毒酒,幸好被刘盈夺走而作罢,刘肥认识到问题严重性后,请鲁元公主作中间人,献池割地,终于逃出长安城回到封国,4年后,刘肥在自己封国去世。

图为西汉齐王墓,墓主人不详,推测是刘肥之子刘襄的墓室。

代王刘恒本是吕后屠杀的对象,靠着智慧博得吕后同情,在自己封地苟且偷生;七子刘长从小丧母,是吕后在宫中带大的,俩人感情深厚,没有遭政治祸害,被封为淮南王,汉文帝时刘长与外敌串通,企图谋反被泄,爵位被剥,被贬四川,自己死在了去蜀中的路上;八子刘建受封燕王,看到兄弟们挨个被逼死,自知在劫难逃,没等到吕后动手,就郁郁寡欢没几日病死了,但他唯一的儿子依然被吕后所杀。

汉文帝刘恒。

最先死的是戚夫人生的三子刘如意,刘邦在世时母子深受宠爱,一度被刘邦欲立为太子,吕后百般阻挠才作罢,被封为赵王。刘邦去世后,刘盈即位,吕后称制,怨恨这对母子,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刘盈虽想保护弟弟刘如意,被吕后找个机会岔开,派人拿毒酒把刘如意灌死,这是公元前194年的事儿。

在吕后看来,除了自己孩子刘盈,其它都是婊子生的,六子刘友就是如此,本为淮阳王,刘如意被杀后,赵王爵位空出来,吕后就把刘友改封为赵王,看起来从二字王到单字王,飞黄腾达,其实是有偿的,必须娶吕氏女儿为正妻才行,于是刘友娶了吕后侄女为王后,但刘友冷落她,宠爱其它姬妾,愤怒之下的吕后将刘友召进长安城,饿死。

长陵,刘邦与吕后合葬墓。

刘友死是公元前181年的事儿,但没结束,刘友死了赵王的爵位又空出来,吕后又把五子梁王刘恢改封为赵王,陪嫁吕产的女儿为王后,刘恢也是让吕氏独守空房,不理不睬,于是吕后让人毒死刘恢姬妾,并逼迫刘恢,要么怀吕氏龙种受摆布,要么去死,于是刘恢自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