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彭浦新村,每一个上海人圈子里都有这样一个存在?

在上海,我发现一个好玩的细节。

上海人的圈子中,常有来自彭浦新村的朋友。

01

似乎上海人很容易对彭浦新村,表示认同。

这里是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存在已超过60年。


彭浦新村,每一个上海人圈子里都有这样一个存在?

以前在这的老人说,如果六十多年前,你来到彭浦,除了这些碉堡,你还会看到高高的谷堆、金色的稻田,一片片的村庄,可谓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直到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迎来大发展时期,彭浦的样子才开始改变。

因为根据当时上海的整体规划,全市决定建设八个工业区,彭浦就是其中之一。

工厂一家家地建立起来,工人自然也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这片充满机会与挑战的热土。

彭浦新村,每一个上海人圈子里都有这样一个存在?

为了让工人们住宿,1958年这里建起了工人宿舍。现在的彭一、彭三、彭五、彭七四个住宅小区,就是最早的彭浦新村。

直到1978年,彭浦新村被划入闸北区,居民的户口才从郊区户口变为市区户口。但是,即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周边很多农田,房子还不多,晚上听到青蛙总是哇哇哇叫着”。

彭浦新村变成城市户口后,每人每个月粮油补贴,可以提升一大块。


02

彭浦新村的人,质朴、热情,容易交朋友,很多人一辈子生活在这里,身上透着一种市井里的人情味道,而且团结和睦,充满了大家庭的温暖。

彭浦新村,每一个上海人圈子里都有这样一个存在?

这么多年来,彭浦新村先属宝山,后归闸北。

就像住在这个彭浦人自嘈的笑话一样,彭浦新村似乎就是上海又爱又恨的地方,这里是容纳23万人生活的地方,曾经是老闸北人口中的“ 下只角、乡窝头”。

几年前,闸北和静安两区合并,上海人就流传着一段毛脚女婿和丈母娘之间的对话——

丈母娘:小伙子哪里人啊?

毛脚:上海宁

丈母娘:灵额灵额,房子侬有乏?

毛脚:我有的,80多平方。

丈母娘:个么那屋里厢房子了哪里一块?

毛脚:静安区,上班不远。

丈母娘:哦哟,蛮好蛮好。个么在静安寺,还是南京西路?

毛脚:彭浦新村。

丈母娘:西了滚!

从一些上海人的心理意义而言,“静安区彭浦新村”这样的描述,还是多少有心里膈应。

家住静安寺的朋友,会说自己住在“老静安”,以此拉开和火车站和市北工业园的区别。


彭浦新村,每一个上海人圈子里都有这样一个存在?

而彭浦新区的朋友,心态就更复杂了。

一方面,他们确实承认,静安区的抬头,似乎让彭浦新村好听了不少。另一方面,他们又真心觉得,彭浦新村现在也很好啊,名气响有什么用?


03

什么是彭浦新村?

是一个容纳了很多山西地名的所在,什么“闻喜路”、“汾西路”、“保德路”、“曲沃路”等,都源自山西的名郡。

不光是彭浦新村,解放后,随着闸北不断向北面发展,此时命名的新路名,都以山西省地名命名的居多,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大宁路、平型关路、汶水路等。

彭浦新村,每一个上海人圈子里都有这样一个存在?

是不夜城、南北高架路大批重点工程建设动迁居民的容纳地;

是曾经逼停8条公交线路的“彭浦夜市”,当时途经公交车不得不在20时到次日凌晨2时更改行进路线;


彭浦新村,每一个上海人圈子里都有这样一个存在?

是“红花村饭店”、彭浦第一炸、黑暗料理魔鬼筋肉蛙、红辣椒面馆......


04

经常有人说,彭浦新村站是上海早高峰地铁客流量最大的站头之一。

彭浦新村,每一个上海人圈子里都有这样一个存在?

每当车辆到了彭浦新村站的时候,随着人流“轰”的一下,车厢空了很多。

城市的发展永远是这样。为了疏通人群,在彭浦新村造了一个地铁站。而其结果,又带来了大量的客流。最后拥挤的地方还是那么拥挤。

走到这里的一些小区,可以明显看出,部分住宅已经有些陈旧。

彭浦新村,每一个上海人圈子里都有这样一个存在?

斑驳的墙面留下的,是一种难言的历史负担。

在这些楼道,你可以感受到纯正的市井气息......


05

要说“彭浦”二字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宋元年间。

而且解放前的历史里,一直是独立于闸北的。一个“浦”字,告诉大家,这里原来有入海口、或者河口。这就是“彭越浦河”,南起苏州河(昔称吴淞江)、北至走马塘,全长7.4公里,是当地干河,朝潮夕汛衣食万家。

而彭,指的是彭越。

这是一名大将,帮助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击败了项羽。1299年,为了纪念彭越,在这里修建了彭王庙。

所以,人口在这里聚居,久而久之,成为小镇,曰“彭浦”。


06

在彭浦新村行走,一个很大的感受是:

老年人和小孩很多,20到40岁的年轻人不多。

根据资料显示彭浦新村街道有15万居民,60周岁以上的,将近5万。在过去的20年里,彭浦新村20至40岁的户籍人口,正在减少。

以前上海人说,过了天目路就是郊区。对打拼的年轻人来说,留在原地,有时候意味着裹足不前。

“离开彭浦”,逐渐成为了一种精神号召。

于是就这样,在不经意之间,彭浦新村成了上海发展的一个副引擎,一个资源的反应堆,不断辐射出能量。


与此同时,因为房屋租金相对低廉,地理位置相对靠市中心,彭浦新村又吸收了很多外来人口。

在马路上看,大概80%的菜场、小吃、还有钟点工、家政服务什么,都是外来人口——临汾路摆摊头的、冒充“残疾人”开残疾人车的....人实在太多了。

这些人,为魔都的峰谷之间,平缓节奏。


07

当年闸北入赘静安后,上涨最快的是彭浦板块,提起这个板块总会与老公房聚集区挂钩。

的确,彭浦新村的一大片住宅小区从1958年就开始建设,到上世纪90年代为止,形成了体量庞大的老公房社区。

彭浦新村,每一个上海人圈子里都有这样一个存在?

而就是因为它发展较早,周边生活配套相对完善,特别是轨道1号线延伸之后,在之后的商品房开发过程中,又吸引了大量购房者把家安在了彭浦。

根据统计,静安区(包括闸北)上半年成交均价为96833元/㎡,共828套成交,其中就有544套来自彭浦板块,剩余套数都被大宁板块的静安府西区所包揽。

彭浦新村,每一个上海人圈子里都有这样一个存在?

其实呢,对整个彭浦新村而言,区域上的变动,实在算不得什么。

彭浦新村,有一点历史,有一点厚度,有一点冷清惯了的淡定。

当然,也有一点310108的倔强和不服输。

喜欢彭浦,其实,“喜欢”无非是一种习惯。

习惯了和街坊邻里的嘘寒问暖,习惯了清晨穿梭于大街小巷、疾步奔走的自得其乐,习惯了心情好或不好的时候,游走于喧闹的夜市街头,随处逛逛的安逸,习惯了难过的时候,逗留在那家老店点上一杯饮料,注视着往来的人群……

彭浦新村,每一个上海人圈子里都有这样一个存在?

也许,之于整个大上海,彭浦绝称不上是最海派最美好的,但它却在十五万彭浦人、近二十多年的安居乐业中,积淀出了一股实实在在的浓油赤酱味!

“彭浦是我成长生活的所在,载着我所有美好的情怀。”

和圈子里的彭浦新村的朋友们一样,坚信彭浦、坚信上海未来可期!

所以,你的朋友圈里有这样一个来自彭浦新村的朋友吗?

作者淮海中路老王,来源网络。凡注明转载来源的文章,均为其他媒体或平台的作品,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侵删。

彭浦新村,每一个上海人圈子里都有这样一个存在?

地产上海(ID: estatesh)关注最前沿的地产资讯,深度报导上海区域房产动态。旗下拥有多个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网易新闻、新浪微博等全媒体矩阵,并通过专业团队深耕长三角地区,商务合作欢迎留言与我们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