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桐乡40年|建广厦千万间,圆桐乡人安居梦

2018-07-27 10:50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 张卓君

风云桐乡40年|建广厦千万间,圆桐乡人安居梦
风云桐乡40年|建广厦千万间,圆桐乡人安居梦

1981年桐乡大事记

1月13日,县政府批准成立桐乡县住宅公司。3月,在梧桐、崇福两镇各建住宅,作为商品房出售。

3月,县委分别在留良公社华大队、芝村公社芝村大队和梧桐公社联新大队开展“三包”(即包面积、包成本、包产量)到组联产计酬和旱地作物联产到劳的责任制试点工作。

4月13日,桐乡一中被列为全省80所重点中学之一。

7月13日,桐乡县成立专业干部业务技术职称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开展专业技术干部职称考核晋级工作。

房子是家,是避风的港湾、是温暖的窝巢。

在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人的“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40年间,居民对住房功能的需求从有一瓦遮风避雨足矣,到追求舒适温馨的品质家居;40年间,从福利分房,到商品房买卖,这段不到半世纪的光阴里,住房制度及市场持续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从1985年进行的第一次全国城镇房屋普查到2017年,桐乡市城镇居民人均自有现住房面积从9.48平方米增加至41.29平方米,在居住面积逐渐增加的同时,桐乡人的居住条件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住宅户型结构更加合理,配套功能更加完善,居住环境更加优美……

商品房诞生

带抽水马桶、独立阳台,住这样的房子让人羡慕

说起住房制度改革,20年前的“98房改”不得不提。以1998年这一年为分界岭,“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正式拉开了帷幕。但任何改革无不经历了漫长探索,所以这次有关住房的桐乡故事,我们还得把时间的指针往前拨……

1981年,桐乡成立县住宅公司,翌年,相继在梧桐街道和崇福镇建造起商品住宅,出售给企事业单位。这是桐乡在商品房开发中迈出的第一步。

如今,原位于梧桐街道城河路中段附近,全市第一幢面积为1174平方米的商品住宅在之后的旧城改造中被拆除,彻底隐没于历史中。而位于崇福养济弄的2排40幢商品住宅屹立至今,依然还是不少居民的“家”。

老底子的崇福巷弄密布,有“七十二条半弄”之称。沿着最长的太平弄一路往北就到了养济弄。到了养济弄,环顾四周,身旁全是一幢幢、一排排高矮不一、形状各异的楼房民居。撇开楼房墙体上挂着的空调外机和后装上的金属门窗,从楼道里昏黄的灯光、吱呀作响的木窗,到墙角处的青苔……这里还保留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居民区的模样。

养济弄里,单位福利房、直管公房等各类性质的房屋并存。那时流行的,往往是一条长走廊串连起许多单间的“筒子楼”,站在长廊上,入耳的是此起彼伏各家各户的锅碗瓢盆交响曲。而2排南北朝向的40幢商品住宅“长”得不太一样,5层楼高,一层分两户,每户"L"型设计,一厅两室带独立卫生间,还有朝南阳台,已然是现代住宅楼的雏形。

80岁的孙丽珠是这里居住时间最长的住户。几十年间,考虑到原先的住房采光不好,孙丽珠一家通过房屋买卖,从北面这排换到了南面。后来,老伴因病去世,孙丽珠一人独居于此。早已各自拥有住房的儿女们则日日上门来照顾老母亲。

窗外夏日骄阳肆意,知了声声。老房子里,悬挂的吊扇呼啦啦转着也不觉得有多闷热,老式彩电里不知疲倦地播放着86版的《西游记》,那时流行的嫁妆——一口樟木箱子放在床边。“住习惯啦,也不想搬了。”孙丽珠坐在卧室的床沿上,手摇蒲扇笑笑说。年轻时,还没搬到这儿前,孙丽珠一家住的平房。房子低矮潮湿不说,每到饭点,屋外头哪家邻居烧起煤炉,飘来的烟雾常让患气管炎的老头子咳嗽不已,很是痛苦。

能搬进楼房,孙丽珠家里的每个人都打心眼里高兴。“我们给新家铺了塑料地板,贴了墙纸,又找人新打了几口柜子,算是简单装修了。当时,来做客的亲戚朋友都很是羡慕。”孙丽珠回忆道,1986年,这里还成了大儿子的婚房。在当时的崇福镇上,这样的住房条件已经算得上数一数二。说起来,这里还是镇上最早安装上坐式抽水马桶的住宅楼呢。

商品房发展

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享其屋”

虽说是商品住宅,但孙丽珠居住的40幢住宅里有部分为当地供销社购买后再分配给职工的。因孙丽珠的老伴是供销社员工,当年便顺利地“拿”到了其中一套。尽管进行的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商品房买卖,但这为桐乡商品房开发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在那个年代里,城镇化建设开始加快,“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向单位要房”的老传统与老百姓住房短缺的矛盾愈发突出。而随着自上而下吹起了阵阵思想解放的春风,全国各地关于“房子是不是商品”“房子能否买卖”的摸索不断深入。

1984年起,桐乡开始推行商品住宅建设办法,撤销了县住宅公司,成立了县房屋建设开发公司,商品房开发由零星分散转向规模经营。全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出售、统一配套,以开发居民新村为主,同时接受单位委托代建,私人购买商品房办理预约登记。每年建设计划报经县计经委批准,以销定建。工程采取发包承包制,选择信誉可靠、具备资质的企业承包施工,并规定质量要求和竣工期限。

原任县房屋建设开发公司经理的黄金耀告诉记者,不过就在几年间,桐乡商品房开发随着城市建设热潮迅速兴起,从桐乡城区第一个商品房住宅小区--北港新村,到杨家门新村,崇福的青阳门新村,乌镇的苕溪新村和吴家浜新村等,全市各地居民小区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卫生间莲蓬头、小区绿化、自行车库……这些居民小区的“标配”陆续出现;客厅、餐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房间的区分亦是日益明显。

1998年,“福利分房”时代宣告终结,中国房改进入实质性阶段的一年。1999年,桐乡正式印发《桐乡市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桐房改〔1999〕8号),紧跟全国房改步伐,住房分配引导走上商品化的正轨。房屋、房价慢慢上升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层面。

房改所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居民住房条件的迅速改善。随着一家家房企的诞生、一个个楼盘的建成,高档住宅区、复式楼、别墅、公寓等多种类型的房子雨后春笋般林立,桐乡人的住房选择更多了,选择住房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很多桐乡人提高了对小区物业、绿化、地段位置等各类住房条件的要求,关注起居住环境的各种配套设施。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在追求房子“大”的同时,也开始追求“形”,要住得舒服,住得开心。

房改的出现,释放出了庞大的住房需求,也带动了住房金融体制的建立,个人住房贷款的发放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不少个人购房者所面临的购买力不足问题。二手房上市交易等措施的实施,也让整个房地产市场图景变得更加完整。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桐乡积极探索和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在2014年,正式实施公租房政策之际,桐乡已推出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公租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3000余套,大大解决了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题。“十二五”期间,桐乡住房保障已保障住房1.66万户,直接受益人数4.98万人左右,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上,桐乡人的“家”还将有怎样的变化?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已然为新一轮住房制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