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河南一醫院“封針”治腦癱引質疑 專家:醫學界公認腦癱不可治癒

從被視作“神醫”到被斥為騙子,似乎只需要一篇報道。

近日,媒體髮長文講述了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河南省婦幼保健院)對腦癱患兒採用的“封針療法”。這一已投入臨床應用近30年的療法,就此進入公眾視線,並引發廣泛質疑。

其實,關於封針療法的疑慮一直存在。

河南一醫院“封針”治腦癱引質疑 專家:醫學界公認腦癱不可治癒

約10分鐘注射針頭扎入幾十上百次,治療室充斥著孩子的哭聲。

2015年,在某母嬰論壇就有家長問道——孩子有腦損傷綜合症,得知鄭大三附院有封針療法,有了解的嗎?

帖子回了好幾頁。只有河南才有的神秘療法,是焦慮媽媽的救命稻草。

“封針效果好,不過孩子受罪。”

“快去,過了一歲效果都不好,2個月就可以封針了。”

“封針”的全稱是“位點加穴位藥物注射療法”。據描述,“封針”治療時,家長要摁住腦癱患兒,醫生手持裝滿藥水的注射器,在嬰兒頭部、四肢等特定穴位扎入拔出,3-5秒注射一針,一次需要被扎幾針到幾十針不等。(據《南方週末》)

河南一醫院“封針”治腦癱引質疑 專家:醫學界公認腦癱不可治癒

正在封針,家長們負責控制住掙扎的孩子以及用棉花球止血。

半數“正常化”vs 不可治癒

《大河報》2011年用專版報道了鄭大三附院對小兒腦癱的療法。報道中說,萬國蘭從1992年10月起將“封針”療法用於臨床。因為這一療法,鄭大三附院“成為來自全國各地甚至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數萬名患兒家屬眼中的生命綠洲”。

文中指出,用“位點加穴位藥物注射療法”,結合康復訓練和傳統中醫療法,可治療小兒腦癱、各種腦損傷、缺血缺氧性腦病後遺症、腦積水、各種腦炎腦膜炎後遺症、視聽障礙、各型癲癇等小兒神經系統疑難雜病。總有效率達97.8%。

何為有效?

根據萬國蘭等人2004年在《中國臨床康復》上刊發的論文,該治療方法的評價標準被分為幾檔,其中“正常化(臨床治癒)”為第一檔。對其的解釋是:各項指標達正常同齡兒,生活完全自理,各方面反應靈敏。對381例患兒評價結果顯示,190例也就是近半數實現了正常化。

河南一醫院“封針”治腦癱引質疑 專家:醫學界公認腦癱不可治癒

封針結束後的孩子被抱回病房,腦袋上頂著止血的棉花球。

與之對應的是,醫學界公認腦癱是不可治癒的。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孫永安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因為神經損傷一般是先天發育或後天損傷造成的。

如果是在胚胎中神經發育不好導致的腦癱,即使後天有一些生長代償,還是很難完全治癒。

“至於報道中提到的‘封針’療法,我覺得更多的是噱頭。即使有效,效果也是很有限的。總體來說,這種療法需要質疑。”孫永安坦言。

“一般來說,腦癱是不可能治癒的,康復治療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異常姿勢,改善患兒的日常生活能力。”天津市兒童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趙澎說。

別把暫時性發育落後當成腦癱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範存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我們判斷某種療法是否“治癒”了腦癱患兒時,至少需要考慮以下幾點:診斷是否嚴格按照臨床標準進行;治療的療法究竟是怎樣的,作用機理如何;療效到底如何評價,是否有可靠的量化指標。

被治癒的腦癱患兒,是不是真正的腦癱?

趙澎表示,腦癱的診斷並不簡單。一般來說,醫生首先會詢問患兒的生產史和發育史,確認有沒有圍產期腦損傷的高危因素。然後,要通過查體,來確認患兒是否有神經系統受損的體徵,有沒有粗大運動里程碑的落後,以及明確的異常姿勢。此外,還需要結合神經影像學(如頭顱核磁共振、CT等)瞭解兒童腦發育狀況和腦損傷的部位和程度。“有人說能夠治癒腦癱,那估計指的是暫時性發育落後的孩子或輕症的腦癱患兒。通過合理的綜合康復治療,這類孩子或許可以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趙澎說。

河南一醫院“封針”治腦癱引質疑 專家:醫學界公認腦癱不可治癒

也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暫時性發育落後(比如早產兒和極低出生體重兒)以及某些引起和腦癱類似症狀的遺傳性疾病診斷為腦癱。“有些遺傳性疾病症狀貌似腦癱,例如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等,在診斷的過程中要注意鑑別,避免誤診。”趙澎提醒。

中頻電療,痙攣肌電療,手功能訓練+中頻,頭皮針+電針……知乎上,一位母親貼出了自己腦癱寶寶的康復項目。

“我是在病床旁寫下答案的。”她說,“我想知道,哪些治療項目是合理的。”

實際上,腦癱並沒有一個標準的單一治療方法。範存剛表示,之所以有這麼多治療方法存在,是因為腦癱不好治療。

“腦癱的根本原因是神經系統受到損害,因此其所支配的肌肉、關節和骨骼也無法正常工作。”範存剛說,於是,有的患兒是到神經外科就診,有的是在骨科接受手術,有的用藥物降低肌張力,有的採用一些康復療法……

總體而言,腦癱需要多學科的系統性治療,每種治療方法能夠解決一部分問題,但都難以解決腦癱患者的所有問題。

像針灸、推拿和電療等這些方法,更多時候是作為腦癱患兒康復治療的一種輔助性療法。

範存剛說,腦癱在臨床上有很多種不同的分型,傳統的手術治療或新型的神經調控治療主要是降低孩子過高的肌張力,讓他能夠進行有效的後續康復治療,幫助其恢復運動功能。

河南一醫院“封針”治腦癱引質疑 專家:醫學界公認腦癱不可治癒

趙澎也表示,要根據腦癱的不同類型,制定相應的康復治療方案。

首先是運動療法(PT),基於神經發育學給孩子做一些運動訓練,幫助他們改善大運動能力,克服異常姿勢,減少繼發性關節攣縮。還可以通過作業療法(OT)改善手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並輔助以其他的物理治療方法。另外,對於有明確肌張力增加、異常姿勢的患者,可以酌情考慮A型肉毒毒素注射緩解局部痙攣,並配製踝足矯形器等矯形治療。

至於治療效果,可以通過粗大運動功能量表以及查體(肌張力、姿勢、步態、日常生活能力)等客觀手段來評估。

創新還是忽悠?

那麼,不那麼主流的治療方法,到底值不值得信任?

範存剛表示,不能武斷地認為所有的自創療法都無效。“因為醫學就是一門實踐學科,是在不斷摸索和嘗試中前進的,一些新的療法確實需要突破常規。”

不過,創新療法在進入臨床之前,是要過好幾道關的。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副主任醫師李侗曾介紹,要用新療法,通常需要申報課題,由當地學術委員會和倫理委員會審批後才能立項,來驗證新療法安全性和有效性。“其療效的評價還需要大樣本的隨機雙盲對照研究驗證。”李侗曾說。

範存剛也表示,臨床應用的技術,應該是得到大家普遍認可的,有循證醫學支持的技術。

具體來說,一項臨床試驗的開展,至少應有以下幾方面的準備:首先,所涉及的機構和參與試驗的研究人員要有開展臨床研究的資質;二是要進行嚴格的註冊、報備,嚴格設計試驗方案、論證和修改;三是,要有臨床試驗管理機構和倫理委員會的認可;四是受試者要有充分的知情權,試驗者要保證受試者的安全,在治療過程中受試者有權隨時退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