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实干加巧干,三一重工成为“中国智造”的典范,不服来战

实干加巧干,三一重工成为“中国智造”的典范,不服来战

​很多人一聊到国产制造的产品,总是冠以“粗制滥造”的形象,不过,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就拿国产的工程机械类产品来说,从没有技术没有市场,到如今三一的挖机稳坐国内市场销量第一的位置,再用以前的有色眼镜来看待现在的中国制造,恐怕对于像三一、徐工这样的制造业企业有失公平,也不能抹去它们的奋斗历程。

2019年全球工程机械50强榜单中,来自中国的工程机械企业占据了12席,其中,三一重工位列第七名,对于这样傲人的成绩,我想说这并不是偶然。从无到有,三一一直在不断的突破自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智造”,三一称得上是国产品牌的典范。

实干加巧干,三一重工成为“中国智造”的典范,不服来战

​6万块起家,做到如今市值上千亿,这是三一重工创始人梁稳根、唐修国、毛中吾和袁金华这些人自己也未曾想到的事情,从一个小作坊到全球上市公司,三一重工成功蜕变。

个人觉得,三一重工早期之所以比别人发展的快,是因为像梁稳根这样的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深知技术的重要性,以及产品质量才是一个企业生存之道,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以及对市场的敏锐的嗅觉,三一快速占领市场。1991年,涟源焊接厂的产值突破亿元,这也奠定了三一重工进军工程机械行业的底气。毕竟工程机械不像其它行业,投资回报周期长,前期还需要不断的砸钱进去,有一种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势。

不过,随着国内房地产,以及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拉动了对于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量,三一也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时机,狠狠的赚了一把。

实干加巧干,三一重工成为“中国智造”的典范,不服来战

​面对国外工程机械品牌的技术封锁,三一几乎从零开始了自主创新的艰辛路程。为了攻克自主核心技术,梁稳根和三一总工程师易小刚曾有一年多时间每天睡在工棚全心钻研,最终设计出工作原理与当时国外产品完全不同的可用标准件组装的集流阀组,三一诞生出第一个专利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三一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大排量、高压力混凝土输送泵;1998年,三一又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37米混凝土臂架泵车。

一直以来,三一重工非常重视研发,公开数据显示,三一重工2018年研发投入金额30.01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38%;2017年研发投入金额19.16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00%;2016年研发投入金额11.25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4.83%,一年比一年多。正是因为这样的高投入,才让三一的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实干加巧干,三一重工成为“中国智造”的典范,不服来战

​三一重工一直坚持“品质改变世界”的发展理念,三一总裁向文波说过:品质改变世界就是要打造一个高品质的中国制造品牌,或者说希望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及服务来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印象。在这样一个高标准的要求下,三一自然能够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

要想改变中国制造的形象,就必须从产品的各方面入手,完善产品的质量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才能留住客户的心,在经历过几次大的技术升级之后,三一品牌的国际化形象凸显,再加上像收购普茨迈斯特这样的国际知名企业措施,三一实现了国内和国际市场同步发展,实现了与外资、合资品牌的分庭抗礼,甚至逐步领先。

实干加巧干,三一重工成为“中国智造”的典范,不服来战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点的智能制造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三一重工紧跟时代的潮流,开始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打造了亚洲最大的智能制造工厂,产品生产和使用的各个环节都被三一严密监视起来,对于把控产品的质量,以及收集产品相关的故障信息很有帮助。

“未来的发展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抓住时代的机会,时代会带来挑战,但是往往挑战反面就是机会。那么时代的机会是什么呢?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能力应对挑战,那挑战就变成了机会,而如果难以应对挑战就会变成风险。”向文波对于三一未来的发展,满怀信心。

其实一路走来,三一也没有走任何的捷径,实实在在的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才能留住消费者的心,再加上三一巧妙的利用自己技术擅长的优势,把握到了市场的机遇,才成就了当下的成绩。实干加巧干,三一重工成为“中国智造”的典范,不服来战。

实干加巧干,三一重工成为“中国智造”的典范,不服来战

​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砼行机械”,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经第三方维权机构认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感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