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昆明石屏會館,鬧市中的晚清遺風,一段無法複製的雲南唯一

昆明的翠湖邊上,有座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築,

不是官邸、不是私宅、不是名人故居,而是一種獨特的所在:會館。

坐落於昆明市翠湖南路中和巷二十四號的昆明石屏會館,依山(五華山)傍水(翠湖),居高臨下,氣勢宏偉,規模宏大,是現今昆明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清代外地在昆建造的會館。

昆明石屏會館,鬧市中的晚清遺風,一段無法複製的雲南唯一

石屏會館,歷史、文化、藝術、美食一個都不少

如今的石屏會館,算是昆明翠湖周邊鬧市中的一處不可多得的晚清遺風

會館坐南朝北,為一進三院、四合五天井的二層土木結構清代民居。

會館的整體佈局嚴謹規整,院落之間連接緊密,二層院與院之間採用“走馬轉角樓”的傳統建築工藝,體現了當時雲南,特別是滇東南地區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築技藝和審美水平。

會館的裝飾佈置巧妙精湛,雕花的格子門,玲瓏剔透的窗戶,線條流暢,刀工精細,觸目所及均為貼金的建築藝術處理方法,可謂富麗堂皇。

如果只是這樣的話,除了有點年份、有點歷史之外,只會讓人看到那個年代有錢人家的奢靡,就像用今天的眼光去看暴發戶一樣。

但這是會館,是當年各種風流人物經常出入的場所,自然不會簡單

會館內,石桌、石凳、綠藤、古樹,顯得格外清幽,為老宅平添了幾分古樸雅緻的魅力。

會館內,保存有林則徐所題的“三島淳風”牌匾,門柱上懸掛著袁嘉穀所書的“雲根文采”楹聯。

會館內,牆上的許多名人字畫,則是200多年來雲南省各地經濟文化交流活動的見證,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更為石屏會館增添了幾許高雅的文化氣息

昆明石屏會館,鬧市中的晚清遺風,一段無法複製的雲南唯一

石屏會館內,觸摸的都是歷史和文化

石屏會館的魅力還不僅限於此!

更令人驚喜的是,在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古色古香的老宅裡,居然還可以品嚐到地道的雲南美食!

石屏豆腐,石屏八面煎魚,汽鍋雞,涼拌木耳,乳餅,八寶飯,牛肉乾巴,涼拌米線……,真的不要太石屏,真的很雲南!

所以,才會有人這樣說:

在昆明石屏會館吃一頓飯,吃的不是美食,而是歷史、是藝術、是文化。

昆明石屏會館,鬧市中的晚清遺風,一段無法複製的雲南唯一

會館文化與石屏會館

石屏會館,始終是會館,離不開、躲不掉會館文化。

會館文化,是中國一種獨特的鄉土文化,是從明朝時期誕生,並一直延續到清朝的一種特有民間文化。

會館,不僅僅是一種建築,更多的是將同一地方、同一類人聚集在一起的紐帶。

最初的會館,被稱為試館,這裡的“試”,指的就是古時候的科舉考試。

每當試期來臨,各地的學子都要到應試場所,他們當中,多數人都是第一次出遠門。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難免會在住宿、生活起居等方面遇到困難,對於一些家境貧寒的人來說,更是如此。

學子,從古到今都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的希望所在。

因此,那些有能力的人,都很樂於幫助自己的同鄉,這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相當划算的長線情感投資。

於是,早年間先行的做官或者從商的人,就積極籌措資金,修建集中安置應試學子的場所,這就是早期的會館。

就如同全國大考到了臨近考試的日子,眾多學子會從全國各地湧向京城一樣,明清時期,三年舉行一次的鄉試到來的時候,各府、州、縣的應考者會集省城。

鄉試因試期在秋天,又稱“秋闈”,考試的場所稱為“貢院”。

昆明石屏會館,鬧市中的晚清遺風,一段無法複製的雲南唯一

雲南貢院(雲南大學)內的起鳳牌樓

雲南同樣也不例外。

明朝初期,雲南的考生要到遙遠的應天府(今南京)參加鄉試。到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朝廷命雲南舉行鄉試,開始在昆明籌建貢院。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在今雲南大學東陸園新建雲南貢院。

雲南貢院"揹負城牆,面臨翠湖,居高瞰下,勢若踞虎",是難得的鐘靈毓秀之地。

這些字眼,是不是有點眼熟?

確實,前面一開始介紹石屏會館的時候也差不多是這樣說!

如今的昆明石屏會館就與雲南大學的主體建築會澤院後、一座白牆黃瓦、雕樑畫棟、古樸典雅的建築——雲南貢院,隔翠湖相望,一南一北。

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館的功能也不斷增加,除了一開始的招待科舉考生,更多其他元素也加入其中。

很多外地來此經商或者會友的人,也開始來到會館,逐漸形成了同鄉或者同行業的不同會館分佈。

人在異地,能夠遇到自己的同鄉或者從事相同行業的人,自然讓人倍感親切。

正因為如此,會館幾乎在全國各地都有分佈,尤其是那些外來人口流動頻繁之地,更是幾乎囊括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會館。

昆明石屏會館,鬧市中的晚清遺風,一段無法複製的雲南唯一

鄉音與鄉愁:會館

昆明石屏會館就是這樣誕生的。

昆明,從元代以來就是雲南行中書省或者布政使司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明末清初,更是曾有過南明永曆小朝廷“滇京”的短暫高光時刻。

這樣的繁華之地,自然少不了雲南各地以及周邊省份的會館,石屏會館就是其中之一。

昆明石屏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至今兩百多年曆史。

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由當時石屏在昆明的行商者和學生倡議,石屏在昆同鄉會發動社會各界人士集谷捐資,由雲南唯一狀元袁嘉穀先生和知名人士張芷江先生直接組織重建,主要目的是照顧石屏在昆明讀書的無住房學生和旅遊、行商之人住宿及商貿集會。

在這點上,昆明石屏會館和其他任何一座會館沒有什麼兩樣。

細心的朋友,到了這裡差不多應該看出問題了。

之前,一直都在強調:“昆明”石屏會館,那麼,是不是別的地方也有類似的“石屏會館”?

沒錯!至少有“思茅”石屏會館。

如今,位於普洱市思茅區思茅鎮邊城東路的石屏會館,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和昆明石屏會館是同一時期。

昆明石屏會館,鬧市中的晚清遺風,一段無法複製的雲南唯一

思茅石屏會館

思茅石屏會館在道光年間不斷經過不斷擴建,也形成了相當規模。2010年4月13日思茅區人民政府將石屏會館列為思茅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思茅石屏會館是清代普洱茶業經濟發展的歷史見證,而且經樓、花廳內部構件完整,柱、梁均為原件,由於與普洱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而具有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看來,昆明石屏會館,在過去和現在,一直都不曾孤單過

昆明石屏會館,鬧市中的晚清遺風,一段無法複製的雲南唯一

石屏那些年,石屏人那些人

在遊覽、感嘆了一番昆明石屏會館的建築之美、歷史之美后,太多的人都會問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是石屏會館?

是啊,如今的雲南石屏並不知名,老昆明城當年的會館也不應該只有這一所,但遺留到現如今的,唯有石屏會館。

那麼,為什麼會是石屏會館?

這就不得不說一說石屏那些年,石屏人那些人了。

如今的石屏縣是雲南省紅河州下轄縣之一,縣境位於雲南省南部,紅河州西北部,被稱為“文獻名邦”、“柑桔之鄉”、“楊梅之鄉”、“魚米之鄉”、“豆腐之鄉”、“歌舞之鄉”。

貌似這些頭銜和稱謂,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主要還是石屏豆腐、楊梅,海菜腔、煙盒舞。

幾個地方農產、幾段花腔民族舞蹈,並沒有什麼太出彩之處啊?!不足以支撐一個曾經輝煌過的石屏啊?!

昆明石屏會館,鬧市中的晚清遺風,一段無法複製的雲南唯一

石屏豆腐皮

確實,我們太不了石屏了。真的有必要回顧一下石屏的高光時刻、塵封的往事,石屏的那些事兒,那些人

石屏那些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鄭”姓入石屏

明朝初年,有位隨入滇明軍駐紮蒙自的浙江金華府浦江縣人鄭太武,後來在蒙自落籍。

幾十年後,鄭太武的兒子鄭從順從蒙自遷移到石屏,見石屏赤瑞湖南岸的普勝村依山傍水,既得湖水之利,又不會受湖水之害,且土壤肥沃,便舉家定居普勝村。

不久人丁興旺的鄭從順將普勝村改名為“鄭營”。

洪武中後期,朱元璋“移中土大姓以實雲南”,於是又有數百萬江南、中原的漢人遷移到雲南。

這一時期,鄭氏一族定居的鄭營又有武姓、陳姓、李姓、張姓等江浙皖籍漢人遷入,鄭營也就變成了一個多姓漢人聚居的大村落了。

於是,就有了雲南第一村。

1999年,鄭營村被命名為雲南唯一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因而就有了“雲南第一村”的美稱。

鄭營古村內有以姓氏和地理環境命名的三街九巷,街道是青石路面,民房多是坐南朝北的大四合院。全村有403座四合院,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有28幢。

鄭營古村中著名的建築陳氏宗祠、鄭氏宗祠規模宏大,建築裝飾的木雕工藝精湛,雕刻、書畫均展示了較高文化水平。

鄭營古村內的宗祠、樓閣、學校和典型的民居建築,集寶塔古剎的巍峨壯觀,宮殿寺廟的氣宇軒昂,樓閣亭臺的玲瓏別緻,古典園林的幽靜淡雅,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歷史文化特色風貌。

鄭營古村被建設專家稱為“我國明清民居建築的博物館”。村祠堂內匾有當時滇南名人陳榮昌、吉林、安徽巡撫,華寧人朱家寶、滇都督唐繼堯、雲南省財政廳廳長陳鶴亭的題詞匾額和對聯。

說這些,只是告訴你,當年的石屏,確切地說是鄭營一個村是多有錢!多有勢!

要知道,當年的雲南,可是的蠻夷之地,並不是什麼旅遊度天堂、度假假勝地。再有錢,任何時候都沒有在一個連雲南都覺得偏僻的小地方這麼燒錢的道理。

唯一的原因,只可能是這些明朝初年入滇的“外省人”、外姓人,在這片土地上真的紮根了、發財了,有能力、有實力修建恢弘的家族宗祠了。

昆明石屏會館,鬧市中的晚清遺風,一段無法複製的雲南唯一

石屏鄭營村

比起鄭營古村這些規模宏大的私家大宅門,這些為學子、為旅人在商旅途中歇息的石屏會館,真的不值一提!

就算是“一進三院、四合五天井”的省會昆明石屏會館,也只不過相當於鄭營第一村中一座小小的宅院而已。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說到底都還是封建社會,有錢人多,未必就有社會地位。就算是想蓋這些大宅門,還是會受到很多封建禮教的限制。

所以,鄭營古村能堂而皇之地蓋起這些大房子,光有錢還不行,還要有“名份”。這些名份就是太史第、將軍第、司馬第、進士第、狀元第…….。

因此,石屏那些人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讀書人

歷史上,石屏的讀書人真的多!多到什麼程度呢?

五步三進士,對門兩翰林,舉人滿街走,秀才家家有!

有資料統計:

明清時期的石屏州,明清兩代曾出文進士65人,明代有10人中進士,清代有53人(55人次)中進士,其中翰林15人,經濟特元1人;武進士11人,文武舉人640人,正如民謠所言:“沙至蕭家海,翰林進士滿街擺”。

清末停科舉後,石屏仍然大興學堂。民國間,石屏出大專院校畢業生142人。其中,留學日本的12人,留學美國的6人,留學法國的1人。

石屏的讀書人,已經早就走出雲南、走向世界了。

當然最輝煌的時候,是清朝的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雲南7個應試舉人中有3箇中進士,即:袁嘉穀、陳鶴亭、胡商弈,因同籍石屏,史稱“石屏末科三進士”。

袁嘉穀,在這次癸卯科中第二甲62名進士,已經算是一個不錯的好成績了。後來,同年舉行的經濟特科,袁嘉穀又中第一等第1名,因而有“特科狀元”的名頭。

昆明石屏會館,鬧市中的晚清遺風,一段無法複製的雲南唯一

石屏袁嘉穀故居

要知道,這是雲南有史以來的第一個狀元,雲南獨一無二的全國狀元,彌補了“雲南不點狀元”的空白

清代先後開博學鴻詞二次、經濟特科一次,因此袁嘉穀被贊為“國朝第三人”、民間稱袁嘉穀為“獨一無二的狀元”,比歷朝歷代三年出一個的狀元,稀罕多了去。

消息傳來,四方轟動,在昆明的金汁河邊,欣喜若狂的雲南人建了一座“聚奎樓”,由當時的雲南總督魏午莊手書“大魁天下”一匾高懸樓上,老百姓則叫它“狀元樓”。

據說,袁嘉穀回雲南登狀元樓時,時值電影興起,還拍了一個紀錄片為存念。很長時間內,袁狀元可謂是引領雲南社會風尚的第一人。

就是這樣一個在雲南、在昆明如日中天的袁嘉穀,直接組織了昆明石屏會館的重建,爆棚的影響力之下,相信會館的重建會是順風順水。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當年就寸土寸金的昆明翠湖邊上,在曾經的平西王府不遠處,重建如此規模的石屏會館。

昆明石屏會館,鬧市中的晚清遺風,一段無法複製的雲南唯一

昆明石屏會館

袁嘉穀是昆明石屏會館的締造者,更是保護神。

很大程度上,石屏會館能歷經浩劫和時代變遷保留至今,袁狀元的名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哪怕是在破四舊、讀書無用論盛行的荒唐年代,一群懵懂的破壞者,面對這一“四舊”,嘴上嚷嚷,其實心裡又是何等的羨慕嫉妒恨啊!

所以,昆明石屏會館是一個無法複製的傳說,唯有這樣,才成了昆明的唯一。

昆明石屏會館,鬧市中的晚清遺風,一段無法複製的雲南唯一

穿越完歷史,還是讓我們回到現實中、回到晚清遺風的昆明石屏會館中

如今,在昆明的石屏會館中,還能見到當年袁嘉穀中狀元的試卷。

當年,袁嘉穀將自己平生所學、平日思考的結論,鋪陳為文,寫了一篇《防民猶防川論》。全文5千餘字,見解精闢,文理流暢,單是一手王歐合流的好字,就深得考官賞識,名列一等一名也是實至名歸。

昆明石屏會館,鬧市中的晚清遺風,一段無法複製的雲南唯一

袁嘉穀和他的狀元卷

袁嘉穀先生親筆手書題寫的“石屏會館”四個石刻大字、袁嘉穀所書的“雲根文采”楹聯,都向遊人訴說著石屏、訴說著昆明、訴說著雲南那悠悠的明清往事。

昆明石屏會館,鬧市中的晚清遺風,一段無法複製的雲南唯一

往事悠悠

#壯麗祖國山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