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古代中國,從有史、物可徵的夏開始,迄於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其間產生了周、秦、漢、唐等幾個最為重要和對後世最具影響力的朝代。周,上承夏商,下開秦漢,以“制禮作樂”確立中華禮樂文明的典範,使“禮制”成為嗣後歷代王朝政治與文化的基石;秦統一六國,開創中央集權的帝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其設郡立縣、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等,確立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和傳統;漢,推崇儒術,有效統治西域,開闢絲綢之路,文化藝術多元而繁榮,不僅國力盛極一時,更在多個方面為後世中國奠定基礎;唐,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鼎盛的時代,經濟發達、文化昌盛,中外交流空前繁盛和深入,與漢代並稱“漢唐盛世”,流傳至今豐富的文獻和精美的文物,足以引發國人無盡的懷想和追慕。

上述諸王朝的一個共同特徵是,政治中心均長期建立於今陝西省境內的關中地帶。陝西省省會西安市,古稱長安,西周、秦、西漢、隋、唐等十多個王朝在此及其周邊建都,歷時長約1100年,是中國古都之首。近代以來,陝西省境內出土了大量古代珍貴文物,彰顯出該省在中華文明歷程中所發揮的令人驚歎的作用。這些文物作為現身說法的實物證據,無疑是最能激發我們文化自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2019年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經陝西省文物局與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共同商議,以周、秦、漢、唐歷朝精品文物為基礎(兼及唐以前其他歷史時期)舉辦“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主題確定為“與天久長”,典出漢代吉語,寓意豐富,深刻而美好。特展展期為99天,寓意“作九九之數以合天道”,和“九九大運,與天始終”。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此次展覽從包括陝西曆史博物館在內的陝西省40餘家文博收藏單位調撥超過300件周、秦、漢、唐歷朝文物。其中,光是一級文物就達到189組件。展覽陣容可謂是前所未有。我們在假期去清華美術館看了這次特展,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些。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何尊:“宅茲中國”的西周往事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1963年的初秋,陰雨綿綿,陝西寶雞賈村鎮的一個農民的院子裡,天剛剛下過雨,這家的住戶陳堆發現因雨水沖刷,院後的土崖有所坍塌,他注意到坍塌的崖面有兩道亮光。於是,他搬來梯子,就用手和小钁頭刨,結果就刨出了個銅器。起初,他只是將這件青銅器收藏在自己的家中。第二年,陳堆夫婦從寶雞返回固原,臨走時將銅器交給陳湖保管。1965年,由於自然災害,陳家生活困頓,為了生計,以廢銅的價格賣了這件青銅器,換得了30元錢。這件青銅器不久被寶雞博物館的幹部佟太放發現,將此事告訴了館長吳增昆。經過專人前去查看,寶雞博物館又以30元的價格將此尊贖回,這也成了該博物館自1958年成立以來徵集到的第一件青銅器,因此備受重視。

農民在自家田地耕種、院中蓋房時發現青銅器,這在陝西,尤其是在寶雞並不罕貝。地處陝西關中平原西端的寶雞,曾是西周的發祥地和京都重地,許多高級貴族的封地和周王朝的宗廟都位於這裡,因而寶雞地下的青銅文化遺存極為豐富。兩千年來,寶雞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青銅器,這些重器的發現,極大地改變世人對西周歷史的認知。讓我們對西周的政治、宗教禮儀制度、工藝製造方面有更深入的瞭解。

出土後的何尊被藏入博物館中,它高38.8釐米,口徑28.8釐米。專家確認這是件西周早期的青銅酒器,名字叫作“尊”,它表面裝的紋飾為“饕餮紋”,於是它被命名為“饕餮紋銅尊”,成為寶雞市博物館1958年成立後收藏的第一件青銅器。“饕餮紋銅尊”更名為“何尊”,不僅僅是器物名稱的變化,更是因為它的學術價值被逐漸認識,這都源於考古學專家馬承源先生。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1975年,為紀念中日建交,國家文物局要在日本舉辦中國出土文物精品展,任文物局局長王冶秋聘請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組織籌備。馬承源先生很快從全國各地調集了備選展品,其中就有這件饕餮紋銅尊。馬承源先生見到這件青銅器後,心中十分納悶,依照多年的研究經驗,西周早期如此大的青銅器怎麼會沒有銘文呢?隨即用手在銅尊內壁底部反覆尋找,隱約感覺底部刻有文字,立即進行清除泥土和鏽跡工作。果然,銘文在銅尊底部顯現出來,不大的器底共有122字。依照銘文,這是西周早期貴族“何”所鑄造的青銅器,將其更名為“何尊”。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中國”銘文

當考古學家在122字銘文裡發現“宅茲中國”四個字的時候,無異於在方寸之間看到了埋藏了千年的謎底。這是關於“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宅茲,是居住在這裡的意思。在城邦的中心會樹立旌旗,金文的“中”字由此而來;家園需要有護城河阻擋外來入侵,並在軍隊的護衛下才能得以安寧。因此金文的“國”字有兵戈守護。尊裡的“中國”所指的是當時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在現在的洛陽一帶。

3000年曆史演進、朝代更替,“中國”一詞從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義,繼而又被賦予了王朝統治正統性的意義。直到清末,“中國”一詞被用作國名出現在官方正式文書當中。

鳥蓋瓠壺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鳥蓋瓠壺,來自戰國時期,因形似瓠瓜,蓋為鳥形而得名。鳥首形的器蓋,以珍珠紋為底,鳥的嘴部裝有環扣,可以啟閉。瓠壺從肩部至腹部飾有寬帶紋和蟠螭紋。肩腹部有扁環形把手,把手兩端作龍首形,捏手作八稜形,便於把握。蓋上的鳥尾與把手用鏈環連接,每節鏈環均飾有頭朝上、尾部捲成圓環形的小蛇,相互套合。蓋上裝飾較為繁複,鳥的胸部飾有兩條昂首盤身的蛇,在蛇的尾部,各有踏於蛇身作展翼欲飛、伸嘴啄蛇狀的小鳥一隻。樣式新穎,紋飾精緻的鳥蓋瓠壺,體現了戰國時期藝術構思的新發展。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在中國古代的天文典籍中記錄有“瓠瓜星”,或稱“天雞星”。《史記·天官書》也有“瓠瓜星”的記載。唐代司馬貞《索隱》中解釋說:“瓠瓜”又稱“天雞”,在“河鼓”(即牛郎星)以東。古人篤信天命,他們勤於觀察星象,研究天文,祭天祀地,以圖掌握天命。因此有學者認為,鳥蓋瓠壺應是祭祀用的禮器。瓠形身,象徵“瓠瓜星”,壺蓋上的“鳥首”當為“天雞”,鳥蓋瓠壺應是戰國時期與把天有關的一件重要酒器。

戰國鹿形金怪獸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1957年在榆林神木出土的戰國金怪獸,高11.5釐米,長11釐米,重160克,由純金捶揲成型。座底為四瓣蓮花形,外沿有12個可以綴釘的小圓孔。據此推測,它應該是一件戴在頭上的冠飾。通過對出土文物對紋飾及工藝研究,專家認為這件金銀器的主人應該生活在戰國晚期,應該是匈奴首領。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之所以被稱為怪獸,是因為造型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體。鹿的角,馬的臉,鷹的嘴,羊的身體,蠍子的尾巴。兩個犄角是由背相對,身相連的16只小鳥構成,蠍形尾巴也是一隻小鳥的模樣。金怪獸的外形與《山海經》裡蠱雕的形象很相似,蠱雕,中國古代深化傳說中的深受,樣子像雕,叫聲似嬰兒啼哭,似鳥非鳥的食人怪獸。學者們普遍認為金怪獸可能就是按照神話傳說了的蠱雕的形象製作出來的。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鎏金銀竹節銅燻爐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鎏金銀竹節銅燻爐,1981年出土於陝西興平市漢武帝茂陵以東約2000米處的一號無名冢的一號叢葬坑內。青銅質地,高58釐米,底徑15.5釐米,通體鎏金,局部鎏銀,從下而上可以分為底座、爐柄、爐身、爐蓋四個部分。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底座呈圈足狀,上面鏤雕有兩條昂首咬住爐柄的蟠龍。爐柄呈竹節形,共分五節,上面刻畫出竹葉枝杈。爐柄上端圍鑄出3條蟠龍,龍身呈“S”形,龍頭向上承托起爐身。爐身和爐蓋是分別鑄成的,以子母口扣合。爐身下腹部10個三角形連成一圈,每個三角形內雕刻有獸紋。爐蓋透雕出疊嶂的山峰,並用金銀加以勾勒,山峰上有若干的小孔,供香氣溢出。整件燻爐被九條龍裝飾,而“九”在中國古代是皇權的一種象徵。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薰香文化發展到唐代,已經十分成熟。金屬加工工藝水平的提高,也極大地推動了漢代薰香器具的發展。漢代燻爐的種類非常豐富,其中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博山爐。“歡作瀋水香,儂作博山爐。”博山爐自漢武帝時期開始流行,因山巒層疊狀的爐蓋而得名。做工精湛的鎏金銀竹節銅燻爐堪稱博山爐中的精品。

這件竹節燻爐有上下兩處銘文,顯示出不同的序號和不同的製造者。而它出自茂陵1號無名冢從葬坑,同坑器物多有陽信家銘文,漢武帝時稱“陽信”者惟其姊陽信長公主。陽信家當為漢武帝姐姐陽信長公主家,所以燻爐原為未央宮之物,後來被賞賜給陽信家的。

鎏金鐵芯銅龍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1975年出土於西安南郊草場坡,這件銅龍是鐵質的,通體鎏金,身體細長,兩隻有力的前腳緊扣地面,龍頭與上身呈“S”型,龍嘴張開,露出牙齒和彎曲的龍舌,兩隻圓睜的雙眼直視前方,龍角緊貼頭部向後伸展,龍尾從高高上揚的後肢處反折向龍頭上方。

當時發現時,是有兩個銅龍的。質地、造型、尺寸均相同,只是其中一個殘斷為數段。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製作精良而又優美的銅龍到底是用來作什麼的呢?發現它們時周圍再無它物,所以無法直接進行考證。但學者們根據《唐兩京城坊考》中的記錄,猜測或許是鎮宅避邪之用。因為草場坡這片地方,在唐朝時期是長安城永樂坊的遺址,這裡曾經住著的都是門庭顯赫的達官貴人,所以人們就會將“龍”埋於地下,以聚王氣,起到鎮宅避邪的作用。

“與天久長”,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周秦漢唐文化與藝術特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