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八九十年代的運城河東劇院,你還記憶深刻嗎?

時間會抹煞許多記憶,但某個有著集體回憶的地方卻難以忘記。它就是運城河東劇院。——題記

河東劇院,即河東會堂,是老運城人經年不變的一種習慣叫法。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河東劇院可謂輝煌一時,是運城地區的文化地標。

那麼,對於這座已消逝四年的舊時地標建築,它所走過的36年時光,你是否還會偶爾記起?

八九十年代的運城河東劇院,你還記憶深刻嗎?

八十年代的河東劇院

曾位於人民北路1號的河東劇院,始建於1974年,落成開放於1979年8月,是繼人民劇院、電影院之後的又一座影劇院。

相對於前兩座影劇院而言,河東劇院屬於地市級,在改善當時全區文化基礎條件,擴大公共文化服務,推動當地文化繁榮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八九十年代的運城河東劇院,你還記憶深刻嗎?

河東劇院位置示意圖

建成初期的河東劇院矗立在多層高高的臺階之上,外觀莊重氣派,體量方整大氣。入夜之後,劇院前的兩基華燈熠熠生輝,凸顯建築的宏偉氣勢。

據市志載,劇院空間寬敞,觀眾廳4700平方米,座席1800個。舞臺面積520平方米,樂池78平方米。後臺化妝、服裝室計100平方米,門廳、觀眾休息廳共計240平方米。

劇院的硬件設施當時也堪稱一流。至90年代初,已有舞臺自動化吊杆10道,WDK一一A型可控硅調光臺一套,美國白威12路調音臺一個,東風35mm膠片電影放映機兩臺,觀眾廳、舞臺共安裝日本三菱PS-8.10B型空調機八臺。

作為一座設施齊全、設備先進的綜合性影劇院,河東劇院具有接待各種大型演出、電影放映、接待會議等諸多功能,一時之間,成為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的重要場所。

八九十年代的運城河東劇院,你還記憶深刻嗎?

河東劇院夜景

編者是七零後,有關河東劇院的記憶,惟1983年至1986年的學生時代最為印象深刻,那也是劇院的黃金時期。

那時編者尚在與河東劇院毗鄰的地區人民路學校就讀,每每學校包場電影之時,便是很難忘的一段快樂時光。

到這一天,同學們會興高采烈的列隊穿過劇院正門用鐵管隔成的檢票口通道,然後有的同學會在門廳西側的小賣部裡買些冰棍、瓜子等零食,而有的同學則早就興沖沖地從兩邊分著單雙號的小門跑進放映廳了。

找到座位後的同學是興奮又東看西瞅的,更是內心無比期待的。

待全場燈光暗下,高高窗扇關閉,電鈴聲短促響起,就喻示著要進入精彩的電影世界了。開映後,若還有沒找到自己座位的同學,領票員便會打著手電筒幫助導引。

進入觀看模式後,同學們會隨著銀幕上的劇情而緊密互動著。那會包場的影片通常是革命戰爭題材,同學們會時而為敵人的兇殘緊握雙拳,時而又為我軍對敵的痛擊拍紅雙掌。

現在回想起來,這種集體觀看紅色影片從小培養愛國情操的形式,河東劇院無疑在其中也發揮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

八九十年代的運城河東劇院,你還記憶深刻嗎?

劇場內的觀眾

猶記得那時的劇院售票處,西臨人民北路,在售票窗一側的牆上掛著面紅底白字的鐵皮宣傳欄,醒目寫著當日放映的片名、場次及票價。當到了晚上或是週末,售票窗口前買票的人常常排起長隊,相當熱鬧。這也難怪,在精神文化資源相對匱乏,電視機也未普及的八十年代,觀影自然成了眾多運城人文娛生活的首選。

那時的河東劇院也是很有文藝範的,在與售票處連為一體的長廊下,北邊靠牆的一面裝有多組玻璃窗,其內嵌有各種電影劇照的對開海報。而在長廊外的高處,懸掛有多幅由劇院美工手繪的大型電影海報,有著很強的藝術性。臺階上的劇院門廳兩側,也各有兩面電影宣傳欄,上邊的招貼海報會隔時更新,常常吸引一些電影迷駐足欣賞。

八九十年代的運城河東劇院,你還記憶深刻嗎?

《神秘的大佛》電影海報

八十年代初中期放映的影片還是觀賞性、思想性很高的,國產片如《高山下的花環》《四渡赤水》《城南舊事》《鐵甲008》等等,並且電影類型還有什麼“寬銀幕”“遮幅式”“立體電影”之類的。

當時的票價一般在一角到兩角五分之間,如果是立體電影,如《歡歡笑笑》《槍手哈特》,因需佩戴一種特製的偏光立體眼鏡,票價會稍高。

而對於一些影迷來說,電影開映前,在劇場內買上一份五分錢運城電影公司出版的《電影宣傳》(86年後更名為運城電影報)四開小報,或一冊一角五分山西電影公司出版的《電影介紹》32開雜誌,又是一筆額外的消費。

八九十年代的運城河東劇院,你還記憶深刻嗎?

河東劇院入場券

八九十年代的運城河東劇院,你還記憶深刻嗎?

紙質偏光立體眼鏡

八九十年代的運城河東劇院,你還記憶深刻嗎?

《電影介紹》雜誌

雖然這些開支對於當時普通工人三四十元的月收入來說,不啻為一次奢侈消費,但即便如此,仍舊阻擋不住很多人愜意的觀影腳步。那時市區也還沒有開通公交,人們多是騎著自行車或步行前往,一樣興致很高。

說到觀影體驗,那會河東劇院還是硬座木椅,但並不影響人們對觀影的熱情。銀幕前,大家聚精會神,沉浸其中,偶爾中途會有下半部拷貝跑片耽擱的時候,於是場內一時口哨四起,焦急等待中,人影憧憧中,有的人便去東邊的衛生間過煙癮去了。

當電影散場,劇院的兩邊側門就打開了,觀眾邊魚貫而出,邊與同伴交流著觀影感受,可見那個年代的電影文化氛圍多麼濃厚。

那時的河東劇院舞臺也是風光無限的,由於硬件設施先進,曾有許多演藝圈名流在此獻演過,如李谷一、蔣大為、董文華,劉曉慶、謝芳、馬季、姜昆、唐傑忠等,廣受運城觀眾的歡迎。

據90年代初的統計數據顯示,河東劇院自投用以來,上映電影8900場,接待觀眾871萬人次,總收入220萬元,上交國家發行收入132萬元。先後14次被評為省、地電影放映和宣傳先進單位。接待各級演出團體63個,上演音樂歌舞、戲曲節目計940場,平均上座率達75%,收入36萬元。

八九十年代的運城河東劇院,你還記憶深刻嗎?

2011年的河東會堂

80年代末90年代初,錄像廳在運城如雨後春筍般滋生出來,使得包括河東劇院在內的眾多國有院線影片上座率均遭受到一定衝擊。

1996年10月,應關公文化節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動的需要,河東劇院完成了內外部的提升改造工程。項目主要包括劇場座椅更換為軟座,門廳外改為主席臺,兩側臺階設為觀眾看臺等內容。

此後,隨著彩電、VCD的深入百姓家庭和多種休閒娛樂方式的可供選擇,加之在電影市場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到2000年時,運城各影院的電影放映業務已基本走向沉寂,河東劇院也概莫能外。

時至2002年左右,因人民路擴路,河東劇院的售票處及長廊全部拆除。彼時也已更名為河東會堂,並將劇場服務功能重點過渡到各種會議接待、戲曲惠民演出等範圍。

八九十年代的運城河東劇院,你還記憶深刻嗎?

2015年的河東劇院大門

八九十年代的運城河東劇院,你還記憶深刻嗎?

2015年的河東會堂

八九十年代的運城河東劇院,你還記憶深刻嗎?

河東會堂改造徵收公告

作為曾是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新時期的運城建設讓步,也許是河東劇院最後的光榮和使命。

2015年9月,河東劇院改造工程正式啟動,隨著昔日的高大建築被鉤機夷為平地,承載著運城人集體記憶的河東劇院就此告別了歷史舞臺。

八九十年代的運城河東劇院,你還記憶深刻嗎?

2015年河東會堂拆除現場

劇院對於一座城市來說,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集中體現,被譽為城市文化客廳。

回首舊時光,曾與幾代人結下不解之緣的河東劇院,已沉澱為這座城市抹不去的印記。

目前,河東劇院的原址已是賽格 · 河東廣場商業綜合體的項目工地,而新的河東大劇院也將落戶東部新區,為城市的發展帶來新的魅力。

(文 | 馬國青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謹此致謝!)

八九十年代的運城河東劇院,你還記憶深刻嗎?

賽格 · 河東廣場

談及河東劇院,必提河東廣場。敬請關注有關後續。

八九十年代的運城河東劇院,你還記憶深刻嗎?

備案編號:運城網信A00236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