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大筐隊”坐綠皮車走上“致富路”,列車員為何每天都要備熱水

河北興隆縣站至承德站的6433/4次綠皮車,全程101公里,沿線幾乎都是山路。在承德山區,這對綠皮慢火車從上世紀80年代一直開行至今,服務沿線村民。6433次綠皮車列車長鄒國利介紹,該車組同時套跑6419/6420次往返於通州西和承德間的綠皮車,就是北京人到六道河子趕集的網紅綠皮車。

“大筐隊”坐綠皮車走上“致富路”,列車員為何每天都要備熱水

綠皮車7點16分從興隆縣站始發,10點到達承德站,全程票價16.5元,沿途經過的南灣子、新杖子、西大廟和上板城南站,都是承德市水果和紅薯的主產區。過去,由於山區交通不便,鐵路是老鄉們向外運輸農產品的唯一通道。他們挑著籮筐擔子坐火車到承德市和北京地區售賣,是當地有名的“大筐隊”,而進城賣山貨,幾乎也是“大筐隊”家庭唯一的收入來源。30多年來,綠皮車一直陪伴沿途村民走上“致富路”。

深秋時節,承德夜間氣溫已經達到零下。在新杖子鎮,61歲的張淑琴在房頂忙著晾紅薯幹。她是“大筐隊”裡的老人了。從十六七歲她就開始摘酸棗、種水果,然後乘火車進城賣錢。張淑琴家是果農,地少,主要靠在山裡種植蘋果、山楂、西梅、櫻桃等,到城裡銷售。年輕時,她一次能挑一百五六十斤的大筐,現在依然身子硬朗,挑起80斤沒問題。日子好過了,可張淑琴還是閒不住,老伴在家修剪果樹,她就負責外出賣水果。

裝滿籮筐,搬上獨輪車,走兩公里山路,就到了車站。

車站外,帶著大筐準備進城的鄉親們互相打著招呼。身份證、兩塊錢零錢,大家早就熟悉了購票流程。從新杖子到承德市,硬座票價僅2元。

承德車務段新杖子站站長崔靖宇介紹,列車從興隆縣出發,9點02分到新杖子。小站一年四季都有“大筐隊”旅客乘車進城,每天約有百十來人。大家熟悉得像一家人,遇上調整車次時,站裡會第一時間告訴村裡,通知老鄉;車站還為“大筐隊”開闢了綠色通道,讓他們能把貨運到離上車點最近的地方;在調整運行圖時,車站也會積極跟調度部門溝通,給行李多的“大筐隊”留足上下車時間……

站臺上,近百個裝滿水果和山貨的籮筐已經沿著黃色安全線擺放整齊。蘋果、酸梨、山楂、布朗、瓜子、脆棗、紅薯幹、玉米等時令山貨鮮靈豐富。

9點02分,由興隆縣站開往承德站的6433次綠皮車緩緩駛入新杖子站。大家有序上車,“大筐隊”出發了。

興隆縣站至承德站全程101公里,途經北馬圈子、鷹手營子、洞廟河、新杖子和上板城等13個車站。知道鄉親們出去一天,捨不得買水,列車員早在車廂裡備足了熱水。列車長鄒國利說,這趟車現在雖然減編後只有四節硬座車廂,但是寒來暑往把山裡的老鄉帶去城裡賣貨,把城裡人帶到山區旅遊趕集,在拉動山區經濟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

10點整,列車緩緩停靠在承德站。“下車慢點。”“放心吧,你們也小心!”鄉親們和列車員熱情地擺擺手,收拾好籮筐,奔向自己熟悉的小區和集市。新杖子的水果,沒農藥、純天然,一向受居民歡迎。售賣空閒,張淑琴會用手機和遠在四川的二兒子聊一會兒視頻。40多年來,她家不僅蓋起了四間房,還供出了全家族第一個大學生,張淑琴幸福而滿足。下午,幾十斤蘋果和紅薯幹銷售一空,她又去車站附近的書店給上二年級的小孫子買了兩本書。

夕陽西下,忙碌了一天的“大筐隊”又一次在車站集合。他們要乘坐17點45分承德站至興隆縣站的6434次列車回家。18點53分,列車就能到新杖子站了。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金可 通訊員 魯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