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縣主她們有什麼不同?

我愛吃八寶飯


“公主”,帝王之女的稱號。所以影視劇裡的什麼“大理公主”、“西藏公主”、“蒙古公主”都是無稽之談,土司的女兒、蒙古王公的女兒等等都沒有資格被稱為公主。

“公主”這個稱呼始於戰國時期。《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公叔為相,尚魏公主。”還有《李斯列傳》“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漢代的制度:皇帝之女稱公主,皇帝的姊妹稱“長公主”,皇帝的姑姑稱“大長公主”,後來歷代都沿用漢代的稱呼。北宋政和三年,因為蔡京的建議,仿周代王姬的例子,皇帝的女兒也就是公主改稱為“帝姬”,皇帝的姊妹長公主改稱為“長帝姬”,皇帝的姑姑大長公主改稱為“大長帝姬”。南宋建炎元年又恢復了舊稱。

漢代諸王之女稱為“翁主”,這也就是後世的“郡主”。唐朝封太子之女為郡主,宋朝封宗室之女為郡主。明清以親王之女為郡主。

“縣主”在不同的時代定義不同。東漢的公主分等級,有郡公主、縣公主、鄉公主、亭公主等等。“縣主”指的就是縣公主,縣公主可能是皇女也可能是諸王女。從南朝劉宋開始,縣主成為獨立稱呼,王女為縣主。以後各代基本以親王之女為縣主。明清時以郡王之女為縣主。


沅汰


公主在古代屬於“內命婦”。所謂“內命婦”是指皇帝的妻妾、姑姑、姊妹、女兒,而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縣主的不同稱呼,與她們跟皇帝的親緣關係密切相關。

1,大長公主,皇帝的姑姑,也就是先帝的姊妹,比皇帝的公主長兩輩。

2,長公主,皇帝的姊妹,無論姐姐還是妹妹都是長公主,意思是比皇帝的公主長一輩。

3,公主,皇帝的女兒。

4,郡主,由“郡公主”簡化而來,一般封親王的女兒。

5,縣主,由“縣公主”簡化而來,一般封郡王的女兒。

除此之外,有時某些功臣的女兒也可能會被冊封為郡主、縣主。

公主序列的晉封,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規定,但大同小異。1,唐代規定,皇帝的姑姑封大長公主,皇帝的姊妹封長公主,皇帝的女兒封公主,都是正一品;皇太子的女兒封郡主,從一品;諸王的女兒封縣主,正二品。

2,明代規定,皇帝的姑姑封大長公主,皇帝的姊妹封長公主,皇帝的女兒封公主(與唐代一樣),她們的女婿都稱駙馬都尉。親王的女兒封郡主,郡王的女兒封縣主,孫女封郡君,曾孫女封縣君,玄孫女曰封君,好幾代人都有封號。

3,清代略微複雜:皇帝的姑姑封大長公主,皇帝的姊妹封長公主,皇帝的女兒封公主(與唐代、明代都一樣),而且嫡女(皇后的女兒)封“固倫公主”,庶女(嬪妃的女兒)封“和碩公主”。和碩親王的女兒封郡主,稱“和碩格格”。

對同一人而言,身份是可以變化的。比如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稱的李裹兒,是唐中宗李顯之女,李顯為皇太子時,她被封為郡主,李顯登基為帝后,自然晉封為公主。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歷朝歷代對宗室女子的封號有所不同,通常情況下,只有皇帝的女兒才能被稱為公主。當然,也有特殊情況,如清世宗雍正帝就曾經將廢太子胤礽、怡親王胤祥和莊親王胤祿的女兒養在自己身邊,並封為了和碩公主。但是,這畢竟是特例,總體上公主還是以皇帝的女兒為主。清朝根據出身又將公主人為分為了兩個等級,嫡出者為固倫公主、庶出者為和碩公主。但並不絕對,皇帝願意封庶出的女兒為固倫公主也是可以的,如清高宗乾隆帝的第十女和孝固倫公主。只要皇帝願意,甚至親王的女兒也是可以被封為固倫公主的,比如恭親王奕訢的一個女兒就曾經被慈禧太后以皇帝的名義封為了榮壽固倫公主。

何為長公主、大長公主

既然皇帝的女兒是公主,那麼長公主和大長公主又是怎麼一回事?難道還有比皇帝的女兒地位還高的公主嗎?其實,無論長公主還是大長公主都還是皇帝的女兒,只不過給他們封號的人變了。通常情況下,皇帝的姐妹稱長公主、長輩稱大長公主。不知道這樣說是否明白?也就是說,公主的皇帝父親死了,她的兄弟當了皇帝,她就是長公主了。如果她活到兄弟掛了、侄兒登基,那她就是大長公主了。當然,這主要涉及的是待遇問題,與公主本身並沒有本質區別,她們依然是公主。

何為郡主,何為縣主

郡主這個封號源自於魏晉時期的郡公主,彼時以郡為湯沐邑者稱郡公主、以縣為湯沐邑者為縣公主。到唐朝時漸漸發展為了郡主、縣主,郡主是為皇太子家專設的,只有皇太子的女兒才能受封郡主,親王的女兒只能受封縣主。

最能解釋這種區別的例子是唐隱太子李建成的女兒李婉順,作為皇太子的女兒,李婉順最初的封號應該是郡主。但是,“玄武門之變”後,李婉順的二叔唐太宗李世民將李建成降為了息王,作為親王的女兒,李婉順出嫁時,唐太宗給了她一個聞喜縣主的封號。但是,唐太宗並不厚道,從出土的李婉順墓誌來看,在李建成被改諡隱太子之後,唐太宗並沒有恢復她郡主的身份。

到清朝時,郡主、縣主成了親王、郡王嫡出女兒的封號,親王嫡出之女封郡主,郡王嫡出之女封縣主。說到底,所謂郡主、縣主是根據各自父親的爵位高低進行的人為劃分,與公主並沒有本質區別,都是某一位皇帝或追尊皇帝的後代。

縣主之下是什麼

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縣主之下還有什麼主?很遺憾,縣主之下沒有主了。歷朝歷代縣主以下宗室女子的封號有所不同,以清朝為例,縣主之下還有郡君、縣君、鄉君,同樣是以各自父親的爵位進行的人為劃分,清朝沒有封號的宗室女子統稱宗女,同時又按俸祿品級將沒有封號的宗女分為了幾品俸宗女,如食七品俸者就叫七品俸宗女。總之就是,血緣越遠支,品級越低、俸祿越低。

清朝貝勒嫡出的女兒封郡君、貝子嫡出的女兒封縣君、入八分公(鎮國公、輔國公)嫡出的女兒封鄉君。除此之外,側福晉所生者降兩級,例如親王側福晉所生之女封郡君、郡王側福晉所生之女封縣君,以此類推。侍妾所生之女在側福晉所生之女基礎上再降兩級,基本上就沒有封號了。鄉君以下都稱宗女,以品級俸祿區分。

綜上所述,所謂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都是指皇帝的女兒,之所以分列是為了強調輩分高低。而公主、郡主、縣主,包括郡君之類主要是根據各自父親的爵位進行的人為區分,主要涉及待遇問題,並沒有本質區別,她們都是皇帝或追尊皇帝的後代。不是皇帝后代的異姓功臣之女是沒有資格封主、君的。

當然,清朝的格格除外。清朝的格格與公主並不是一回事,它最初只是滿洲人對大戶人家女子的一種稱呼,並沒有特定含義。後來愛新覺羅家族崛起,才賦予了它特殊含義,親王之女稱和碩格格,郡王、貝勒之女稱多羅格格,貝子之女稱固山格格,其餘所有宗女都可以稱格格,皇帝暫時沒有封號的女兒也稱格格。格格並不是一個正式封號,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稱呼而已。

除此之外,清朝皇子、入八分王公的侍妾也可以被稱為格格,如清高宗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在清世宗潛邸時期的身份就是格格,甚至私下裡滿洲私人也會稱自己家的閨女為格格。由此也可見,清朝的格格並不是一個官方的正式封號,很多影視作品將格格與公主劃等號其實是錯誤的!最後順帶說一句,格格的讀音不是第二聲,而是第一聲,這是末代肅親王之女金默玉女士給出的讀法,她本身就是格格,應該不會有錯,諸君不要被影視作品給忽悠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縣主她們有什麼不同?

其實一般情況下,她們名字本身就可以看出誰的身份更尊貴。但是,在不同的朝代,他們的含義也有些不同:

通常來說,大長公主指的是當代皇帝的上一輩公主,也就是皇帝的姑母輩。長公主是皇帝的同輩,是皇帝的姐妹。公主是皇帝的女兒,郡主和縣主,一般指的是皇族之女。當然朝代不同,稱呼又是也會有所不同。

下面就以漢武帝時期舉個例子:

館陶公主是大廠公主和平陽公主是長公主。館陶公主是漢文帝劉恆和竇漪房的女兒,漢景帝劉啟就是館陶公主的弟弟,在漢文帝做皇帝時,作為漢文帝的女兒館陶就是公主。漢文帝駕崩後,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竇漪房尊為太后,作為漢景帝姐姐的館陶公主就變成了長公主,而漢景帝的女兒為平陽公主。到漢景帝駕崩後,太子劉徹登基為帝,史稱漢武帝,而作為漢武帝姑姑的館陶公主就成了大長公主,作為漢武帝姐姐的平陽公主就為長公主了。

以上就是公主、長公主、大公主的區別,當然也有特別的,比如漢武帝的女兒衛長公主。這衛長公主是漢武帝和皇后衛子夫的女兒,衛長公主在漢武帝時以帝女的身份越級而稱為長公主,她的待遇也遠遠超過她其他的姐妹,因此也讓後世之人不解。所以衛長公主的封號也很特殊,不同於其他的以自己的湯沐邑或者是以丈夫的食邑而得封號的公主。

當然這些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縣主、郡主、公主、長公主、大長公主會因為朝代的不同有所改變。就以縣主為例,縣主是皇族女子的封號,東漢時期的帝女會封為縣公主,隋唐時期,王爺的女兒會封縣主,明清時期是郡王的女兒為縣主。


丫丫說史


  

  1、大長公主,一般是皇帝的姑姑輩。

  像漢武帝的元配叫做陳阿嬌,陳阿嬌的母親是館陶公主。館陶公主是漢武帝的親姑姑,因此可以叫做大長公主。多虧了館陶公主出力,漢武帝才能在諸多皇子中上位。但是,館陶公主,尤其是陳阿嬌太作了,漢武帝繼位後,她老是把當年那點恩德掛在嘴上,久而久之,漢武帝就對陳阿嬌十分厭惡。在姑姑去世後沒多久,就把陳阿嬌給廢了。

  2、長公主,一般是皇帝的姐妹。

  李世民的姐姐平陽長公主,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平陽長公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親自統兵作戰,立下赫赫戰功,以女子身份單獨擁有傳記的傳奇女子。娘子關,便是因她而得名。她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去世之後以軍禮安葬的女性名將。

  3、公主,一般都是皇帝的女兒。

  歷代以來公主實在太多,出名的公主也不少,比如說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不但聰穎過人,且權謀機變,頗有政治手腕。多虧了太平公主發動兵變,唐睿宗才能登基,李隆基才有機會坐上皇帝寶座。

  太平公主也曾幻想和母親一樣宰割天下,可惜美貌過之,雄圖偉略卻大大不如。

  4、郡主,一般是皇太子、皇子之女稱為郡主。

  皇帝之女為公主,皇帝是孫女為郡主。歷代以來,郡主多有變化。兩漢時期,郡主是郡公主的簡稱,皇帝的女兒有封公主的,也有封郡公主的,公主多是由郡公主升級而成。就像在清朝,皇子一般不是直接封王,而是從貝子、貝勒、親王等一步步封上來的。

  在唐朝,開始只有皇太子之女才封郡主,後來到了宋朝,其他皇子的女兒也可以稱郡主了。

  5、縣主,一般是王爺的女兒封縣主。

  在皇族女性的封號中,縣主已經較低了。其實各個封號等級還是比較明顯,公是國公,比郡大,郡又比縣大。自然公主大於郡主,郡主大於縣主。

  皇族之中封爵也是代代遞減的。畢竟一代又一代新君誕生,就會有許多新的公主、皇子誕生。大家親疏有別,自然爵位也就有了差別。

喜歡本文,就點下右上角關注一下吧,非常感謝!


葉之秋


隨著朝代更替,每個朝代對於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和縣主的定義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大長公主指的是皇帝的姑母,長公主指的是皇帝的姐姐,公主指的是皇帝的女兒,而郡主和縣主定義在每朝每代就不同了。


1、西漢初期,皇女和宗女的冊封、晉封、待遇逐漸形成制度,皇女稱公主,諸王之女稱翁主。從漢文帝嫡長女劉嫖起,公主的封號通常是以她們食邑所在的縣為前綴,例如漢文帝嫡長女劉嫖,其食邑在館陶縣,因此其出生時封為館陶公主,而到了她的弟弟漢景帝時為館陶長公主,而到了漢武帝時期,作為皇帝的姑母加岳母,則被尊為館陶大長公主。而其他親王的女兒皆為翁主,並無郡主、縣主之分。


2、隋唐時期,帝姑母為大長公主、帝姊妹為長公主、帝女為公主,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親王女封縣主。大唐的第一位大長公主是同安大長公主,是李淵的妹妹,大唐建立後,就被封為長公主,貞觀時期,又晉封為大長公主。而最有名的應該是太平公主,但她並沒有被封長公主或大長公主,而是直接封了鎮國太平公主,權勢直接在大長公主之上。


3、宋朝時,規定帝姑祖母為兩國大長公主、帝姑母為大長公主、帝姐妹為長公主、帝女為公主,皆以美名二字為封號,婚後改以國名為封號。宋徽宗統治期間,應大臣蔡京之奏,仿周朝制度改公主號為帝姬,並改郡主為宗姬、縣主為族姬。如宋徽宗女兒有柔福帝姬、保福帝姬、仁福帝姬等。以此類推。


4、而到了明朝,仍稱皇帝姑母為大長公主,皇帝姐妹為長公主,皇帝之女為公主;而親王之女為郡主,郡王之女為縣主,郡王孫女為郡君,曾孫女為縣君,玄孫女為鄉君。例如朱元璋的姐姐初封為孝親公主,後加隴西長公主,因嫁給曹國公李文忠的緣故,又稱曹國長公主。

5、到了清朝,只有長公主、公主的稱號。其他親王的女兒都稱格格。


小姚的記錄


大家好,我是畔畔,喜歡和大家嘮嗑兒的那個女漢紙😄

隨著歷史故事不斷地被搬上熒屏演繹成劇,越來越多人開始對歷史產生了興趣。

相比較之下,男人們對歷史上王公貴族間爭權奪利的較量、號令天下的霸氣、運籌帷幄的能力頗感興趣。我們女生對劇中人物更多了幾分情感上的關懷,對歷史上的女人們的生活也多了幾分好奇,特別是聽起來就倍顯尊貴的稱呼。

什麼縣主、郡主、公主、長公主、大長公主……



別說,如果都放在一起講,真的有種暈乎乎的趕腳,誰是誰的誰呢?

咱今天就來捋捋這幾個稱謂是如何劃定的。

其實簡單來說,之所以這麼多稱謂,都源於和一個人的關係比較密切,那就是皇帝陛下呀!

咱先說說這群女人和皇帝都是什麼關係,然後再分析啥時候開始這樣稱呼的好吧?

按慣例,先上一張我自己畫的關係圖👇



以皇帝為軸,皇帝的姑姑封大長公主,輩份最長的一位;皇帝的姐妹封長公主,和皇帝平輩兒;皇帝的女兒封公主,皇帝的子輩兒;皇太子的女兒即皇帝的孫女兒,封郡主,皇帝的孫子輩;親王的女兒封縣主,皇帝旁系子輩兒。

其實這些稱謂在不同的年代,也有不同的標準,並非開始就如此。

公主一詞由來及定規稱謂

據《公羊傳》記載“‘天子嫁女子於諸侯,必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

西周春秋時期,周天子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稱,周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時,不親自主持婚禮,讓同為姬姓公爵級別的諸侯主婚,這便是"公主"的由來。周天子的女兒稱為“王姬”,再後來諸侯的女兒稱為公主。



彼時的公主並不等同於皇女,雖是天子所生,但不一定就會被封為公主,比如未出嫁便夭折的皇室女孩子,就沒機會被封公主。

所以,當時的公主可以理解成與男性皇族的王爵相對應的封號。

大約到東漢末期,皇帝姐妹封號為長公主才成為定規。

而從唐朝以後開始,其他幾個稱謂才相對固定了,公主只是帝女或者和親公主稱謂,郡主為太子之女,縣主為親王之女。


接下來,我們舉幾個例子加深一下記憶。

大長公主人物代表:劉嫖(piāo)——漢武帝的姑姑



這位大長公主相信大家也都聽說過,她是漢朝第一位長公主,就是“金屋藏嬌”的女主角陳阿嬌的媽媽。她是漢文帝的女兒,漢景帝的姐姐,漢武帝劉徹的姑母兼丈母孃又兼妹妹的婆婆。(唉呀媽呀,身份真多,其實都是她一人兒。)

漢景帝登基時封劉嫖為館陶長公主,(當朝皇帝的姐姐封為長公主哈)

後來漢武帝時,尊稱她為大長公主(當朝皇帝的姑姑封為大長公主哈)。

不難看出,這個公主、大長公主的稱謂會隨著皇帝的晉升而發生變化,而劉嫖也是武帝朝唯一的大長公主,地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公主人物代表:昭華公主——魏瓔珞之女


據說《延禧攻略》又拍了第二部,是真是假到時我們自然得知,只是聽說這一部的主角也換了,將會由傅恆的兒子與魏瓔珞的女兒上演一段扣人心絃的愛恨情仇。

而魏瓔珞的女兒昭華公主,是魏瓔珞即令妃與乾隆所生的第一個女兒,是乾隆的第七個女兒,清朝的皇帝之女稱謂就是公主了。

不過清朝的公主還有固倫公主與和碩公主之分,這個問題我們留著下次解答,也歡迎大家繼續關注畔畔的後續報道哈。

郡主人物代表:霓凰郡主——雲南王穆深之女


當年家喻戶曉的《琅琊榜》有多少人兩刷、三刷?從人物造型到場景佈局、從厚重的歷史感到蘊涵真情的權謀鬥爭,它堪稱史無前例的優秀。

劇中劉濤扮演的雲南王府郡主霓凰,可溫柔嬌美、可英姿颯爽,著實給這段架空的歷史劇增加了更多的看點。



而關於郡主這個稱謂,跨度比較久遠。東漢、魏晉南北朝、隋等朝代,郡主是公主的最高等級。而到了唐朝,只有皇太子的女兒才稱為郡主。唐朝之後,郡主泛指王爺的女兒,到了清朝,郡主則指最高等級的王爺的女兒了。

縣主人物代表:安平縣主——尚書之女李未央


東漢帝女皆封縣公主。隋唐以來,諸王之女,亦封縣主。明、清郡王女封縣主。北魏時期,親王之女為縣主。

《錦繡未央》中,由唐嫣飾演的李未央,因獻策救災有功,魏帝拓跋燾親封她為“安平縣主”。雖然李未央的父親只是尚書,她自己是庶出,但因其對國家安定與人民祥和做出了貢獻,才有魏帝對她的破格封賞。


自古以來,歷史都是男人與女人相互協助、共同創造才得以發展至今的。

無論女人出身如何,她是縣主、郡主也好,是公主、長公主也罷,或者就是平民百姓,女人們在這個世界上一直都撐著這半邊天,也在自己的崗位上辛勤付出著、努力開創著,和男人一起打造了這個美麗的世界。


開心畔畔


一般來說,大長公主就是皇帝的姑姑,長公主就是皇帝的姐妹,公主就是皇帝的女兒,郡主則是皇太子的女兒,縣主就是親王的女兒。當然也會有特列,比如宗室女也能變成公主,這個一般是皇帝特封來和親的。

四姑娘在這裡就具體的說一說唐朝的這些貴女們。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視為正一品;郡主視為從一品;縣主視為正二品。

大長公主:大唐的第一位大長公主是同安大長公主,是李淵的妹妹,大唐建立後,就被封為長公主,貞觀時期,又晉封為大長公主。李世民對這個姑姑非常尊重,經常去看望她,生病了也不忘去探視。同安公主在619年曾和李神通一起被竇建德俘虜,好在竇建德對他們很是客氣,並沒有為難他們,後來又將他們放歸大唐。同安公主在永徽年間去世,時年86歲,同李淵一樣都是長壽之人。

實際上武則天和李治的小女兒太平公主在身份上來說應該也是從公主到長公主又到大長公主,不過太平公主並沒有加封為長公主,反而是在神龍政變後因功封為鎮國公主,也就是鎮國太平公主。鎮國公主的權勢猶在長公主之上,當時是食實封5000戶,允許干預政事,從而使得太平公主權傾朝野,應該是大唐最有權勢的公主。

長公主:大唐的長公主還是比較多的,比如貞觀時期的高密長公主、永嘉長公主、淮南長公主;唐高宗時期的臨川長公主、清河長公主、城陽長公主等等。

高安長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蕭淑妃的女兒,初封宣城公主,蕭淑妃去世後,宣城公主和姐姐義陽公主住在掖庭,一直到671年在太子李弘的求情下嫁與潁州刺史王勖,唐中宗時期被冊封為宣城長公主,唐睿宗時期又改封為高安長公主。

公主:大唐的公主很多,出名的更多,比如平陽昭公主、高陽公主、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當然還有宗室女被晉封為公主的,比如嫁去吐蕃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文成公主應該是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兒,640年,李世民將其封為文成公主,在第二年嫁給了吐蕃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嫁去吐蕃,為唐蕃友好往來做出了貢獻。

金城公主李奴奴是章懷太子李賢的孫女,被李顯收為養女,後將其封為金城公主,於710年嫁給了赤德祖贊。赤德祖贊之子為赤松德贊,曾在763年攻進了大唐長安,逼得唐代宗出逃陝州,吐蕃軍將金城公主的一個弟弟李承宏扶立為傀儡皇帝,不過吐蕃軍只在長安城待了十五天就被郭子儀趕走了。

郡主:皇太子的女兒會被封為郡主,一般郡主將來就是公主,甚至長公主、大長公主,但也有例外,比如太子李建成的女兒李婉順在貞觀年間被封為聞喜縣主,她在武德年間應該是郡主,玄武門之變後,她的父親、兄弟都被殺,而她隨著太子妃鄭觀音被幽禁在宮中生活,後來嫁給了劉應道,夫妻異常恩愛。

另一個就是博平郡主,太子李瑛的女兒,李瑛後來被武惠妃誣陷致死,後來唐肅宗為李瑛平反,博平郡主又成為郡主。

縣主:親王的女兒,齊王李元吉的女兒有新野縣主、和靜縣主、壽春縣主、文安縣主、歸仁縣主。前文說了太子李建成的女兒也在貞觀年間因為李建成被追封為息王而成為縣主。

我們知道大唐皇帝中唐中宗和唐睿宗因為有武則天這個母親,因此特別的與眾不同,兩人都做過親王、太子、皇帝,因此他們的女兒中也有不少既做過縣主、郡主,又做過公主,甚至長公主。


尚宮女史


在古代,人們都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在帝王家裡更是如此。帝王家中尊貴的是皇帝,下面有親王、郡王等,就連帝王之家的女眷,也有著複雜的等級。每個等級都有不同的叫法,皇家的女眷裡有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郡主和縣主,那這些名頭有什麼區別呢,哪個最尊貴呢?

大長公主,這個名頭始於漢代,在隋唐年間形成了定製。在漢代,皇帝的女兒就是公主。皇室子女是享有自己的采邑的,采邑在那個地方,那麼公主的名號就是這個地方的名字。比如如果把公主的采邑封在了平陽縣,那這位公主就會被成為“平陽公主”。一些公主有了特殊的功勞,又或者特別受到皇帝的眷顧,這時候她們的采邑就可能會增加為好幾個縣,相應的封號也變了,有時候就會被封為“大長公主”。



到了隋唐年間,大長公主這種封號已經成了一種定製,特指在位皇帝的姑姑(也就事先帝的女兒)。這個時候的大長公主,就不像前朝那樣,代表著受寵程度或者功勞了,而是簡單地代表了一位女性的長幼。

長公主,和大長公主的由來差不多。在漢代,在位皇帝的姐妹,一般會被稱為長公主,而皇帝的女兒,一般都是縣公主,和官員之中的列侯一樣,地位較低,很多人都沒有采邑。有的皇帝為了彰顯長女的地位,也會將其冊封為長公主,所以在此時,能叫長公主的基本就兩種人,一種是帝王的姐妹,一種是帝王的長女。後世基本能稱得上是長公主的,一般都是在位帝王的姐妹,帝女被封為這個的很少。



公主,在唐朝之前,帝和王的女兒,都能用公主來稱呼。公主不是兒子、女兒這種意思,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封號,是需要皇帝來冊封的。如果有帝女夭折,那多半不會被封為公主。從唐代開始,帝女和王女的身份就不一樣了,公主這個稱呼只能用在皇帝女兒的頭上。

郡主的叫法始於東漢,在那個時代,帝女有兩種稱呼,一種是公主,一種就是郡主,不過被封為郡主的人很少。後來的很多朝代在這些稱呼上改來改去,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到了唐朝,這個概念才被確定下來,專指太子的女兒。不過唐朝往後,這個概念又不確定了,很多時候親王的女兒也能被封為郡主,而且有的大臣之女都能得到這個封號。



縣主是公主具體的叫法,在漢代,帝王的女兒有三種稱號,長女有可能被封為長公主,其他的帝女,會有兩種稱呼,一種是縣公主,另外一種是郡主。到了唐代以後,郡主特指親王之女,檔次被降低了許多。而到了明清時期,郡主又特指郡王之女,郡王地位比親王差遠了,這個時期的縣公主當然地位也就更低了。


小鎮月明


以在任皇帝為中心,他的親姑姑稱為大長公主,親姐妹為長公主,親女兒為公主。郡主就是皇太子的女兒,縣主則是指親王們的女兒。由可見郡主可以一步一步升為公主、長公主、大長公主,縣主成為公主的時侯,她多半是被選中和親去了!公主的丈夫為駙馬,郡主的丈夫為郡馬,縣主的丈夫沒有封號。

周朝建立了嚴密的禮制,周天子的女兒稱為王姬或者公主,有公級爵位的官員或者諸侯的女兒稱公主。秦朝從公國變成王國,又后王國變成帝國,因此皇帝的女兒一般都稱為公主,之後各朝各代都有沿用,但多有變通。比如《唐六典.卷二.尚書吏部》規定如下:皇姑封大長公主,皇姊妹封長公主,皇女封公主,皆視正一品;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視從一品;王之女封縣主,視正二品。而清朝的公主或者郡主就變成了格格,大名鼎鼎的就是還珠格格和紫薇格格,按理來說她們應該是還珠公主和紫薇公主。

公主的爵位高於郡主,郡主的爵位高於縣主,公主的俸祿待遇相當於正一品官爵,郡主的待遇相當於副一品官爵,縣主則為二品官爵。可以這樣理解公主、郡主、縣主的待遇差別,公主享受正國級待遇,郡主享受副國級待遇,縣主享受省部級待遇。當然享受的待遇越高,她們的責任就越大,比如公主的婚姻很難自己做主,大部分都是政治婚姻,如果需要和親,那公主是首選。

歷史上著名的和親公主有:漢朝的細君公主、解憂公主、王昭君;隋朝義成公主、淮南公主;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永樂公主。另外清朝長期將公主嫁給蒙古王公並娶蒙古王公之女為妃,數量十分多,聯姻十分頻繁。宋朝跟明朝沒有對外和親,但是宋朝的靖康之恥讓不少帝室公主遭受屈辱;明朝不和親、不納貢但是對外關係十分保守,反而沒有漢唐那麼開放繁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