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富甲两宋的江西后来为何衰落?

牛妈love牛牛


其一、江西衰落与清代江西文气(士人)消散有关。

明末清初之时,南昌(金声恒反正)与赣州(李成栋反正)发生过多次战事,造成人口损失严重,加上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政策,人口的流失使江西传统的文化脉络断了,自清代开始,江西的文风就一直不畅(考中进士少)。

其二、江西地理位置有关。

江西夹在东西两山中间,北枕长江,南依梅岭,天然有地理间隔使江西人消息闭塞,对外交流欠缺,也造成江西人缺乏闯劲。

加上清后海运崛起,粤赣内河运输不足,更使江西经济衰落。要知道从明代起天下三钞关(内陆海关),一在正阳门,一在山东临清,一在广东韶关,而在韶关设钞关也正是因为广东和江西大宗商品交易太多。

其三、自太平天国至建国前,江西屡受兵灾。

这个不用多说了,京九线也建得较晚。

江西是名副其实的阿卡林首。


大言身寸


你提的这个问题,真的是每一个江西人都想搞清楚的一件事,真的很有意义的问题,虽然我不是江西人,但是我外婆是江西人,我也算半个江西人吧,出于此,我也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文字,今天刚好有机会,就说说我的见解吧。

说到江西的衰弱,就绕不开江西曾经的辉煌,江西以前有多辉煌呢?

江西的经济发达,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北宋时期,江西地区人口近500万,位居全国之首,明朝时期江西的人口,经过“江西填湖广”之后还是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浙江。

纵观整个宋朝江西,纳税纳粮为全国第一,当时的江西盛产粮食、茶叶、布匹、陶瓷。景德口赚外汇),其镇陶瓷走向全球(出工艺水平长期领先于同时期国内其他地区。当时的九江是长江沿岸繁华的大港口,经济繁华,当时江苏一带,市传“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以至于后来九江引起外国列强的垂涎。可见当时,包括江西的江浙地区是何等的繁华!

我曾经这样想过,如果南宋没有江浙为依靠,灭忙的速度应该会加快不少,还哪有那句“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呢?你说江西那时候是不是很牛?

江西的文化那时候非常鼎盛,为官者,文化大家也多。

明朝时期,有一句俗语叫做——“朝士半江西”之说,意思是说整个明朝江西籍状元和进士数量都是位列全国三甲(仅次于浙江 ),在朝廷中做官的江西人更是数不胜数(严嵩是江西宜春人),而且儒家理学也是在江西成熟的,可以这么多吧,在清朝以前,至少江西省的文化繁荣程度在全国名列前茅。

我们很熟悉的唐宋八大家就有三个是江西人,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都是江西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清华北大复旦南开)之一的白鹿洞书院就位于江西庐山。

从现代经济学看,文化的鼎盛是经济繁荣的表现之一,可见江西当时的地位就像现在的“北上广深”。


那么曾经富甲两宋大的江西,在近代为什么衰弱了呢?

大家都知道,古时候,人口就是第一生产力,江西的快速衰败,与其人口的大量外迁有关。

江西的人口外迁有两次比较大的规模。一次是两宋之交,赣西、赣南、赣西北等地的老百姓,自发主动地从人口密集、人多地少、社会容纳饱和的原籍,络绎地迁往相对人口稀疏、地广人稀、大有发展空间的湖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客籍进行开发。这是经济发展规模决定的,不可改变,就像我们今天大量的劳动人口进入“北上广深”一样,促进了迁入地的经济繁荣,破坏了迁出地的人口结构,慢慢的经济就会萧条。

还有一次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鄱阳湖四周乃至整个赣省全境的居民,大规模外迁到安徽、湖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这是由政府出面主持,强迫民众迁徙,规模宏大的一种做法。这一政策,导致大量的青壮年外迁,上百万人口呢!这样彻底的摧毁了江西的经济基础,江西因此衰败了。


那么曾经富甲两宋大的江西,在近代为什么衰弱了呢?

要想富先修路,路好走了,经济就活跃了。古代江西的是华南通向中原北方的必经之路,由中原进入两广,由西南进入江浙都必须经过江西,曾经作为交通要塞的江西是往来东西南北的通途,而清朝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广州市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商贸中心,两广贸易与经济起飞,成为了江西的硬伤。

特别是清朝时期最大规模的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把江西经济再一次推向了死胡同。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对江西的经济和人口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以后,西学逐渐传入中国,而当时的江西至广州的古商道已经没落,粤汉铁路的修建和通车使得由两广北上不需要再经过江西,由此使得当时的江西逐渐远离改革和新学的中心——广州。至此,江西开始全方位衰退,逐渐被临省的湖南、湖北超越。

那么曾经富甲两宋大的江西,在近代为什么衰弱了呢?

改革开放以后,江西因为处于内陆地区,没有靠海,没有经济特区,没有直辖市,没有自贸区,享受不到很多政策的红利,和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相比,渐渐拉开了距离,加之历史的因素,更加速了江西人口的外出打工,经商等经济活动,本地经济结构也不是那么协调。

我经常往返于广州和深圳之间工作,我身边就有很多江西人,有时候我会问他们为什么来广东,他们说江西本地的经济不是太好,广东经济发达,能够赚的比较多,这就是现实!

至江西的衰弱还有很多原因,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喜欢我的写作,可以关注我,为我点个赞。谢谢。


大咖说历史


江西的经济地位在两宋达到了巅峰,人口达到500万,全国之首。即使在历经明朝“江西填湖广”,人口数量依然在全国第二,经济人文依旧在全国前列。唐宋八大家有三个是江西人,明朝甚至出现了“朝士半江西”的说法。理学心学都在江西发现成熟,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也在江西,江西的书院数量历朝历代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可见古代江西文化昌盛。经济上两宋时候的江西纳税纳粮全国第一,陶瓷、粮食和茶叶等远销全国,瓷器甚至走向了世界。而作为江西北部港口的九江是当时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是长江沿岸重要的港口。苏杭一带有“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的谚语,可见当时江西繁华的商贸。而景德镇是天下瓷器的主产地,是四大古镇之一。抚州临川、吉安都是才子之乡。从宋朝到清朝,在科举考试中,仅临川一地录取举人一千多人、进士七百多人。可以看出两宋江西的经济地位在全国都是领先的,为何却在清朝到近现代这一段时间落后了呢?



人口大量迁移,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失

江西在从两宋到明朝之间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第一次是两宋之交的时候,江西人口众多,整个省份已经接近饱和。于是大量的人口开始迁移到附近的湖广、福建以及两广地区,这是属于社会发展的正常情况。而第二次可以说是对江西人口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明朝初期,朱元璋下令江西人迁往受元末明初战争摧残的湖广等地。这次江西全省都有大量的劳动人口迁移到外地,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残。这次迁移让江西的人口严重丧失,人口跌至第二,而且大多不是劳动力。这对于古代以人力为主的农耕经济是致命的,江西经济开始从明朝衰弱。而到了清朝时候,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在南方各省,这次战乱导致了江西人口急剧减少,人口红利至此远离了江西。



农耕经济的衰弱,工业时代到来

古代主要是以农耕经济为主,江西的地位很重要。两宋时候,经济重心南移,江西发展顺势而起。江西的田地较多,人口众多。两宋江西的发展是必然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文化自然也跟上,宋明时期江西繁荣的文化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江西的农业经济的传统,导致到了近代,江西工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加上又不沿海,海运开始替代内陆河流运输,九江等港口的地位也不再那么重要。江西也没能赶上工业时代发展的福利,经济一落千丈,经济如今已经处于全国中等偏下的地位了。



地理位置优势丧失,铁路的发展

江西两宋时期发展的原因还有一个:地理位置很重要,处于宋朝中心,四通八达,离宋朝都城又近。而且宋朝主要的就是靠长江运输,这对九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到了近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河流的作用已经没有那么重要。处于沿海的福建、广东,江浙等省迅速发展。处于中部地区的江西没有优良港口,经济便逐渐落后。而路上的优势也被湖南湖北抢走了,粤汉铁路的开通,直接导致了从北到南不再需要通过江西,江西跟当时中国南大门的广州的古商道渐渐被取代。这一次江西与西学发展地,经济重地——广州渐行渐远。湖南湖北凭借铁路的发展迅速取代江西,江西一落千丈。即使在现代,我们也可以看出江西铁路高铁建设缓慢,远不及隔壁湖南湖北。“要想富,先修路”,没有道路的便利,经济更难发展。



藤树先生


我是个地道的江西人,深深的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江西不仅仅是两宋富裕,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吧!古代的江西,人才辈出,名人就不一一列举了,到明朝永乐年间,封侯拜相的江西人达到了鼎盛,当时有翰林皆吉水,满朝半江西之说。以前就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说法,现在很多地方都是江西人的后代。新中国成立之后,1955年首次授衔的时候,全军一共有将官和元帅共1052名。此后断断续续有一些将领得到晋升和授衔的开国将军,截止到1965年军衔制取消,一共有少将以上将帅1614名。有325名江西人,占五分之一,全国最多。中国有句古话,朝中有人好办事,朝中有人,自然会惦记自己的家乡,会为自己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自然当时的江西不会穷了。我记得我小时候经常听长辈们说,19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全国人民都吃不饱肚子,全国各地都有饿死人的情况,唯独江西没有,这个我没法考证,但是当时周边省份的人来江西要饭,这个是真事,说明当时江西真是块宝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江西落后了,江西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江西人的性格,凡是不会争强好胜,颇有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性格中缺少霸气,大多数不会是成功的领导者,只能是优秀的跟随着,小富即安的思想还是深入骨髓的。江西是内陆省份不沿海,山多、水多、地少,有三山六水一分田之说!所以想大规模的农业发展也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农村人口迅速减少,都往大城市留流动。在加上江西人读书还是很厉害的,本省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牛逼大学,没一所985,只有一所211,所以选择外省念书的学生比较多,一般大城市毕业后就直接留在一线二线城市发展了,这样就导致了人口外流非常严重,人才回不来,青壮年劳力留不住,我想我的家乡江西这些年为什么落伍了,总结后就是以上几点原因吧!希望江西越来越好,回到以前的鼎盛时期,我们期待着!!


附上两张美轮美奂的江西风景图,祝愿江西明天更美好!!


我要给生活加点料


江西省在南北两宋时期,由于在南方数省里是开发较早的,凭着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暖湿的气候、丰沛的用水,鄱阳湖与长江、赣江等水运交通与富饶水产,农工商业全面发展,除了是“鱼米之乡”(全国一半粮食、渔业产自此地)以外,瓷器、建材、茶叶、美酒、水果等也是至少一半产自此地,作坊店铺林立,城镇村落繁华,人烟密集阜盛;又少受兵燹战火、天灾人祸之苦,北方百姓纷纷南迁而入;当地民众推崇“耕读传家”,勤恳扎实,奋斗积累,故而人才辈出,两宋几乎一半的状元、宰相、文学家(自然还有富商、名匠、将领等)都是赣境人士,仅“唐宋八大家”,两宋6位里江西就有3位(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除了“三苏”(苏轼及其父弟),江西占两宋的一半,此外还有晏殊、文天祥、朱熹、黄庭坚、杨万里、姜夔、洪迈、陆九渊等名臣文豪。所以说江西占据两宋半壁江山,全国几乎一半的财富与人才出自赣省,一点也不为过。可是,到了元明清时期,直到今天,江西为什么就衰败了,一点也不景气、出色、知名?不管是经济还是文教,是事还是人,都很不优异,东边不如江浙经济文化大省,西边不如两湖特色鲜明、才俊如云,南边不如福建、广东沿海发达地区,在中国整个东部南部地区算是个“落后区”、“低谷区”。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两宋之交,以及明朝初年,前后一两百年里,江西的大量人口(包括财富、人才)都陆续外迁走了,而且迁走的都是青壮年男劳力、留下的只是老弱病残孕幼,整个社会基础被严重破坏,伤筋断骨、抽调根本了,尔致社会零落、生产凋敝、人才稀缺,又怎么不衰败,怎么还能再振作、发展起来?

江西人口的外迁有两大类情况:一是从两宋之交,赣西、赣南、赣西北地区的老百姓,自发主动地从人口密集、人多地少、社会容纳饱和的原籍,络绎地迁往相对人口稀疏、地广人稀、大有发展空间的湖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客籍进行开发,或者一个大家族迁走数家,或者一家人兄弟姐妹里离开几个,或者整个家族倾巢而出,这种情况虽然一次性,或短时间内不是很大规模,但数年、数十年、数百年这么长期地不断迁徙,那也很可观了。据估计,从两宋到元明清时期,以这种情况从江西迁出的总有数百万人。像我的祖先萧一菊公,就是在两宋之交的“靖康耻”时期(公元1127年前后),从江西吉安州的泰和县,迁到湖南宝庆府的隆回县的,如今一菊公这一支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海外10多个国家,发展到170余万人,占所有萧(肖)姓人口(950万左右)的将近20%。二是在明朝初年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鄱阳湖四周乃至整个赣省全境的居民,大规模外迁到安徽、湖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这是由政府出面主持,强迫民众迁徙,规模宏大的一种做法。因为此前朱元璋在鄱阳湖与陈友谅进行大决战,争夺天下,刚开始人少粮缺、实力薄弱的朱重八,打不过陈友谅,后来正是靠了鄱阳当地人民的大力帮助,“借”给他大量粮食,又有许多将士、谋臣加盟,这才反败为胜,消灭了陈友谅。可是,当上皇帝的朱洪武,却要恩将仇报、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了。因为他想,江西的财富太多、人才太多,既然他们过去可以帮我打败陈友谅,那他们以后也可以帮别的造反者打败我的子孙,消灭我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明朝,不成,我必须削弱江西的力量。再说,把他们迁到过去长年征战、社会凋零的皖、鄂、豫等地,将其振作,岂不一举两得?于是,以鄱阳湖东,隶属饶州的瓦屑坝码头为重要中转点,将从江西各地集中到这里的人丁,发配上船,经鄱湖、出长江,前往客籍。当时据说迁移的标准是“五抽一”、“七抽二”、“十抽三”,而且抽迁而走的都是家庭里的青壮年男劳力。短短数年里,从瓦屑坝码头离开赣省的多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为了不让他们记得原籍,不让他们逃回来,政府让他们只说自己是“瓦屑坝人”。而今之“解手”、“老表”等词汇,也是诞生于那个年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广(包括后来或同期的‘湖广填四川’)”大运动,是中国历代人口迁徙的一个重要时期与路线;而瓦屑坝因为是一个重要的迁徙地点,而被人们称为“南方的大槐树”,中国两大移民中心之一。


硅鱼


我是江西人,我来答这题吧。

宋朝以后、近代以前,江西的经济文化都是十分繁盛的,不说排名第一,起码也是前三。

就阶段而论,宋明时期的江西最为鼎盛,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而作为其中的表现,江西的税赋、科举和所出名人上,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别的不说,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朝韩愈与柳宗元外和北宋三苏外,其他三人都是江西人,而著名的两位宰相王安石与文天祥,都是江西人。



江西最鼎盛的时期还不在宋朝,而是在明初。尤其在科举上,江西人(尤其庐陵即今吉安)表现极为优异。

如在建文二年、永乐二年等几次科考中,江西人几乎包揽前十名,而其中庐陵人又几乎包揽前三甲。

在这几次的科考中,江西进士几乎占到全国进士的20-30%,这在历朝历代都是极为罕见的。

在整个明朝,江西所夺得的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为全国第一,进士占比为10%。



江西之所以在宋明时期表现突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宋明时期经济重心、政治重心南移,江西的地理位置十分突出;

其次,江西适合农业耕作,加上当时北人南迁,耕作技术和土地开发正值高峰;

其三,江西人踏实勤恳,能吃苦,好读书,一向以耕读传家。

由此,江西人在宋明时期表现卓越也就是不奇怪了。

不过,在明朝中后期后,江西虽然相对持平但开始走下坡路,其榜首位置逐渐被地理环境更优越的苏南、浙东地区所超越。

但总体而言,江西在清朝前期和中期、近代以前仍旧保持前三的位置。



近代江西的急剧衰落,则与两个因素相关:

一是五口通商之后,原贯通南北的赣江水道被废弃,整个商业体系改由长江水道的东西向,江西的经济大受影响;

二是绵延十余年的长毛之乱,对江西(也包括安徽)造成了重创,长毛与清军在江西反复拉锯,由此造成江西人口减半,历经一百年都未能恢复。

此外,当时整个世界都朝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作为内陆省份和传统农业省份,江西人相对保守闭塞,因此在这大潮流中没能跟上,由此变得默默无闻矣。


坑爹史册


在宋朝,江西因为赣江和长江的水路运输枢纽地位而富甲天下。近代以来,因为铁路和海运交通兴起,京汉铁路走了武汉,导致江西衰落。

1,宋朝时期江西因水运而兴起。

宋朝时期,江西的大部称为江南西路。

江西处于鄱阳湖平原和赣江平原之地,土地肥沃。唐宋经济重心南移后,因大量移民到江西,江西得到了开发。

赣江是宋朝时期,沟通两广和长江的主要内河通道,当时远远超过湘江的运输能力。

宋朝时期,还有两件事,让赣江成为财富之江。

一是景德镇的瓷器;

二是韶州的铜矿。

景德镇在宋朝属于江南东路,韶州属于广南东路。但它们的向长江的运输大部分都是要通过赣江中继。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昌南镇产青白瓷,极优良,以真宗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

宋朝时期景德镇成为了中国的瓷都,和丝绸一起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两个拳头产品。

宋朝时期还在韶州发现了大型铜矿,在宋神宗年间年产量达到了万吨以上。

北宋货币是铜本位。

韶州铜矿在广东北部山区,向长江运输时,通过赣江中转。

在铜矿和瓷器的利好带动下,江西成为宋朝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南宋末年,文天祥战败的逃走路线也是沿赣江一线南撤的。

2,清代以来的,因铁路和海运的兴起,导致江西衰落

2018年,江西省GDP在全国各省排名中占13位,处于中游位置。

其实,从明朝末年开始,江西的地位就开始下降。

因为京杭大运河从浙江、江苏、山东经过,而棉花革命的兴起,主要在江浙一带。

江西错过了运河和棉花。

近代以来,特别是沿海开埠以来,江西地位一落千丈。因为赣江的水路运输与海运相比,已不值一提。

清朝修建的京汉铁路经过了武汉,铁路不从江西走,直接导致了江西的衰落。

1898年底,京汉铁路开工。1906年4月1日京汉铁路全线竣工通车。京汉铁路奠定了武汉东方芝加哥的地位。

1996年9月1日,贯通江西南北的京九铁路全线开通,距离京汉铁路已经过去90年了。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江西一直以来都是南方的鱼米之乡,在古代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称呼, 因唐玄宗时期设江南西道而得名,省内最大的河流为赣江。别看现在江西在经济发展上落后于东部浙江、江苏等省属于欠发展地区,但在古代特别是南北朝和两宋时期一直是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无论在人口、粮食和科举方面在当时都是数一数二的重要省份,但在明朝及其以后一直到现在江西发展衰落下去,远远赶不上其他省份的发展。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其先前的繁荣和后期的衰落。

两宋及其之前江西发展及繁荣

江西最早开发的应该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是属于吴国和楚国的边界,因而会有“楚头吴尾”之称,但由于当时技术相对落后,南方大部分都处于沼泽和大湖的包围之中,因而当时江西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人口也仅仅集中在几个大的居住地。

到了西汉,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3年将九江郡改为淮南国,后来又在淮南国设置豫章郡,并将南昌、庐陵、鄱阳、柴桑、新淦、南城等18个县都归为豫章郡管辖,这时候江西的生产发展和经济开始发展。

到了东汉时期,江西经济人口继续发展,根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豫章郡高帝置。雒阳南二千七百里。二十一城,户四十万六千四百九十六,口百六十六万八千九百六。这时期江西已经成为南方一带人口最多的郡。《后汉书·郡国志四》注引《豫章记》:“江淮唯此县(南昌县)及吴、临湘三县是令。”那时候一个县只有万户以上才能设置县令,可见当时江西南昌县人口及经济的发展已经远远高于周边地区。

到西晋时期,又新增南康郡,治所在于都,后迁赣州。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以江水之名置江州,治豫章。江西在南方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一跃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三大经济中心。

到南北朝时期,江西在经过两晋的发展已经成为当时南方重要的水稻产地之一,由于其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降雨丰沛水稻已经成为当时主要农作物,当时江西不仅仅是鱼米之乡,更有纺织、制茶、酿酒、竹木器制造、造船、陶瓷、矿冶等也都发展起来。交通方面并凭借当时的水陆交通枢纽便利,凭借大运河一长江一鄱阳湖一赣江一大庾岭一广州大通道,南北各地的商业贸易齐集于此,经江西而转运他方,促进了江西沿岸商填的发展,使江西形成了南昌、九江、樟树、景德镇、吴城、赣州、河口等工商市镇。而随着经济发展随之而形成当时江西商帮,他们主营木材、金融、盐业、农业品等行业,成为与当时徽商和晋商并肩的三大商帮之一。

而经济发展必然会促进文化的繁荣。到两宋时期,江西文化方面发展最为鼎盛,这主要表现就是人才辈出,唐宋八大家中,除了唐朝韩愈与柳宗元外和北宋三苏外,其他三人都是江西人,而著名的两位宰相王安石与文天祥,都是江西人。在政治领域江西籍官员扮演着重要角色。北宋宰相占到26%,王钦若 、晏殊 、陈执中、刘沆 、王安石 、曾布 ,南宋有陈康伯、洪适、周必大、赵汝愚、文天祥,此外还有晏殊、文天祥、朱熹、黄庭坚、杨万里、姜夔、洪迈、陆九渊等名臣文豪,号称“翰林多吉水(吉安),朝士半江西”, “一朝之中,首辅,少师,太宰,少傅,尚书等极位之人臣,皆是赣人”。可见当时江西人才之盛。

明中后期到现代衰落

在明朝中后期后,江西的发展速度开始减慢,逐渐被当时地理环境更优越的苏南、浙东地区所超越,并且由于当时政治因素比如朱元璋时期“江西填胡广”造成大量人口外流、及清末五口通商原本交通优势不再、战争因素等等造成江西发展一再滞后,最终导致现在的衰落,造成江西的衰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大量外迁。在明初期由于元末农民起义的动荡和朱元璋和陈友谅交战等因素造成当时南方像四川、胡广等地区人口锐减,为了迅速使这些地区的回复原有生产,当时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将江西的人口大规模迁到安徽、湖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这是由政府出面主持,强迫民众迁徙。于是,以鄱阳湖东,隶属饶州的瓦屑坝码头为重要中转点,将从江西各地集中到这里的人丁,发配上船,经鄱湖、出长江,前往客籍。当时据说迁移的标准是“五抽一”、“七抽二”、“十抽三”,而且抽迁而走的都是家庭里的青壮年男劳力。短短数年里,从瓦屑坝码头离开赣省的多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是中国历代人口迁徙的一个重要时期与路线;而瓦屑坝因为是一个重要的迁徙地点,而被人们称为“南方的大槐树”,中国两大移民中心之一。

大量人口的迁出必然就造成了当时经济发展不足,生产能力的减弱,这是造成江西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二、交通优势不再。前面我们提到江西经济发展繁荣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便捷的水陆交通,特别是水上的大运河一长江一鄱阳湖一赣江一大庾岭一广州大通道。但是在清末随着鸦片战争强迫要求清政府开通五口通商口岸,以及后来的洋务运动西学东渐,使得原本的大运河一长江一鄱阳湖一赣江一大庾岭一广州大商道被废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上海、广州为代表的外贸口岸的崛起,贸易干道也转为长江航道。尔后,京广线取道湖南,江西由交通便利之所而变为交通死角,整个区域环境日趋封闭,这对于近代江西的发展无疑是个沉重打击。因此江西开始全方位的衰退,在现代工业化道路上进展缓慢,逐渐被临省所超越。

三、太平天国运动战争因素影响。在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太平军从广西一路北上,从贵州、湖南经过江西最终定都在南京。在定都南京后,太平天国军事重心一直在西面,也是现在的安徽江西一带并试图向湖南方面发展。因此江西也就不可避免成为太平军和清军争夺的重点。当时的太平军曾先后五次大规模进入江西,并在江西和清军展开拉锯战,战争使得江西许多地方出现十室九空的现状。据相关资料统计,到1864年太平天国灭亡,江西人口从战前的2428万,锐减到1256万,减少人口达1172万之多,几乎占当时江西人口的一半。经此浩劫后,江西在近代发展就更加衰落下去。

虽然江西自明中后期到现代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一直在衰落,但是勤劳肯吃苦又肯学的江西人在谋求江西的新发展,我相信随着沿海产业转移内地趋势和华东地区经济辐射、国家扶持,未来的江西肯定能赶上发展的机遇期。


山中茅店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自古以来,江西凭着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暖湿的气候、丰沛的用水,加上鄱阳湖与长江、赣江等水运交通便利,以及富饶的水产,江西一直都是工农商业全面发展。

江西境内作坊店铺林立,城镇村落繁华,人烟密集阜盛。

古时候这里又较别处较少战乱与天灾人祸之苦,北方的百姓纷纷南迁而入,江西人口日益繁盛。

北宋时,江西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

江西民众推崇“耕读传家”,因此离开人才辈出。

两宋几乎一半的状元、宰制、文学家都出自赣境。

唐宋八大家两宋占了六位,而江西又占了三位。

说江西富甲两宋,真的是名不虚传。

明初,朱元璋发动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运动,这一运动导致了江西的人口大量分散流失。

这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天下,正是借助了鄱阳民众的大力帮助,夺得天下之后的朱元璋,既感谢这一方水土的人民,也忌惮这方的实力,加上出于全国战略的考虑,作出了这项决定。

于是,以鄱阳湖东、隶属饶州的瓦屑坝码头为重要中转点,将从江西各地集中到此的人丁,发配上船,前往客籍。

政府为了不让这些迁走的人丁记得原籍,让他们只说自己是“瓦屑坝人”。

今天的“解手”、“老表”等词汇,也是诞生于那个年代。

尽管如此,江西经济在明代仍是全国第二大省。

最直接的破坏是在清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在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肆虐的五省范围内,江西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安庆屠城、九江屠城等,江西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口凋敝、经济崩溃。


近代由于海运、铁路的发展,江西全境没有一个沿海港口,失去了商业优势,发展相对于沿海各地,自然滞后缓慢许多。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要想富,先修路。

古今都是如此。

如今,京广线是南北交通大动脉。

但在两宋时期,南北交通大动脉是赣江。

一直到近代京汉、粤汉铁路出现之前,都是如此。

比如,王阳明从绍兴出发,到广西去平叛,他走的路线是沿钱塘江向西,进入“衢州-上饶”这个浙赣走廊,再入鄱阳湖,沿赣江南下。接着越过南岭,进入广东,再顺北江而下,到广州,然后去广西。

在南宋时期,这条路线尤其重要,因为首都在杭州。

当时的江西,不仅是南北交通要冲,也是东西交通要冲,从临安去湖广、贵州,也都统统要经过江西。

繁盛的交通,带来繁盛的交流,带来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两宋时期的江西,不仅是富庶之地,也是人才辈出的星光闪耀之地。

但到了近代,一方面,京广铁路的出现,使得江西失去了南北要冲的地位;另一方面,海洋时代的经济结构,使得中国的经济重心大幅度移向海岸线一带。

结果就是:在中部,郑州、石家庄这样的城市,由县城、乡镇一跃而为现代都市。武汉、长沙这样的历史名城,也更加繁荣;在东部:大连、青岛、上海、厦门等城市迅速崛起,成为现代中国经济的领头雁。如上海,甚至由一个县城成为了远东第一都市。

但江西,却在这个交通、经济的大变局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导致江西的城市,在当下,即便是省会南昌,也成了存在感很弱的城市。

高铁时代到来,江西又落后一步,以至于有“环江西高铁带”之说。

兴也交通,败也交通。

当今江西要迎头赶上,交通,仍为重中之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