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西寧基層減負 告別“萬能居委會”

“社區是個筐,啥都往裡裝”“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以前的居委會到底要幹多少事,一數嚇一跳。一個社區承擔的工作事項達到五百多項,最多的能掛十幾塊牌子,需要做的考核評比四五十項……社區承擔的工作事項越來越多,堪稱“萬能居委會”,基層黨員幹部往往因為各種原因,大部分時間處在“工作狀態”。然而,這一現狀近幾年,尤其是今年在西寧市各區縣基層單位正在發生著悄然變化。

西寧基層減負 告別“萬能居委會”

辦理事項從536項減至110項

長期以來,社區工作任務指標、考核創建評比、掛牌蓋章和工作臺賬等工作過繁過雜,社區行政性工作負擔越來越重,為居民服務的時間卻越來越少,嚴重影響了社區服務功能的正常發揮,成為基層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為社區減負,不光是‘瘦身’,更重要的目的是‘健身’,以便讓社區工作迴歸本位,專心為民服務。近兩年,西寧市採取有效措施,整合社區服務資源,全面清理、規範社區承擔的事務,將原有的536項事項精減為110項,極大地減輕了社區工作的負擔。”西寧市民政局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科徐鳳芝說。

讓我們看一下減負時間軸:中央將2019年定為“基層減負年”,事實上,我省在2019年之前就已經開始為社區減負。2015年,省民政廳、省委組織部下發《關於減輕社區工作負擔提升社區治理能力的通知》。之後,西寧市委組織部、西寧市民政局又下發了《關於社區減負增效提升治理能力的實施方案》,將社區所承擔的相關事項整合規範為110項,其中,依法履行職責事項整合規範為19項,依法協助工作事項整合規範為42項,社區考核評比達標事項整合規範為13項,社區紙質臺賬事項整合規範為26項,證明性蓋章事項整合規範為10項。

在減少社區承擔事務的同時,西寧市還規範了社區考核評比達標活動,也就是說,社區只接受組織、人社、民政、計生、綜治部門的單項工作事項考核,社區考核評比達標事項也大幅減少。另一方面,堅決壓縮重複、無效、流於形式的臺賬、簿冊、記錄、報表,內容重複的予以整合,形式雷同的堅決取消。對於需要保留檔案記錄的工作,儘量依託社區綜合管理服務信息平臺,建立電子信息臺賬,減少紙質臺賬。


證明越開越少 告別萬能居委會

減負的效果到底如何?基層工作人員感受最深。

4月15日,當記者走進七一路西社區時,社區的一樓大廳顯得有些冷清——此時已臨近正午,七一路西社區副主任景啟蓮召集社區工作人員在辦公室召開會議。短短几分鐘之後,工作人員都陸續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面下發的文件少了,需要會上傳達的事情自然也就少了,開會的時間也就相應短了。”景啟蓮說,他們就有更多的時間為社區群眾服務了。

作為最貼近人民群眾的政府職能部門,社區不僅要面向基層群眾做好服務工作,又要及時傳達上級部門的政策措施,可以說是事無鉅細,都要承擔。白加黑、週末加班、難有休息時間,都曾是社區的工作常態。如今,這一狀況正在“基層減負”的推動下逐漸有了轉變。

今年3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通知》明確提出將2019年作為“基層減負年”,圍繞為基層減負,著力解決黨性不純、政績觀錯位、文山會海反彈回潮、督察檢查考核過多過頻、過度留痕、幹部不敢擔當作為等問題。之後,青海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制定出臺《關於促進政策落實減輕基層負擔提高工作效率的十條措施》,給基層羅列出了清晰的減負清單。

隨著中央和省上“基層減負”政策下發落實,七一路西社區的基層工作正在逐漸發生著變化。

“變化最明顯的就是來開證明的居民越來越少了。”七一路西社區居委會委員付建珍說,以前來社區辦事的居民多半都是來開證明的,其中不乏前些年一直被調侃的那些奇葩證明。而如今,隨著社區工作不斷減負,現在除基本必要證明外,需要社區開具的證明已經越來越少了。

“其實,社區最主要的職責就是服務居民。以前,文山會海包圍著我們,把我們與居民之間的距離拉遠了;如今,減負讓我們有了充裕的時間進戶走訪,去解決居民的急事、難事。”景啟蓮的話,其實代表了很多社區基層職工的心聲。

迎檢、填表、報材料……曾經,這些工作佔據了社區工作人員大部分的工作時間。如今,隨著基層減負的不斷深入,社區正在從文山會海當中逐漸解脫出來。

負擔輕了,時間充裕了。現在,付建珍可以將更多時間用在入戶走訪上,不用再整日趴在辦公桌上了。“現在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居民群眾的實際困難和訴求,努力為社區居民打造一個服務型社區。”付建珍說。


政府“買服務” 社區減負增效

在為社區減負的路上,西寧市一直在大膽嘗試。政府購買社區服務,就是其中一種頗受歡迎的方式。

為探索建立“三社聯動”機制,2017年、2018年,西寧市民政部門連續兩年向社會組織購買社會工作和社區便民服務項目,為廣大社區居民提供專業化、特色化的生活服務。項目涉及獨居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殘疾老人、生活困難老人、農村留守老年人等為老服務項目;輕度殘疾、精神智力殘疾等殘障人士服務項目;困境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殘障兒童、行為偏差兒童等青少年服務項目。

政府“買服務”,推進社區服務“市場化”,是西寧市探尋的城市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所謂政府購買服務,是指由政府將原本由自身承擔的服務事項轉交給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履行,以減輕社區工作者工作負擔,實現政、社的有效分離。

“社區的工作人員也挺忙的,事無鉅細地幫我們也不現實,現在的政府購買服務就很方便,政府同樣花錢,但能享受到更專業的服務,兩全其美。”家住城中區人民街的退休幹部劉德明說,作為七旬老人,能在家享受到專業的養老服務,得益於政府職能觀念的轉變。

在推進購買服務中,西寧市嘗試放寬社會組織,降低准入門檻,簡化登記程序,培育和完善專業性、公益性社區社會組織,推進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參與社區管理和服務。同時,加快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實現數據一次採集、資源多方共享,逐步實現社區公共服務事項的一站式受理、全人群覆蓋、全口徑集成和全區域通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