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上学变得一贫如洗,是否值得?

lucky小默


我和禾页老师的看法相同,非常值,我们村有这么一家人,父亲是一位医生,有三子一女,大儿子非常聪且努力,高考时学获偃师市总分第一名,被北京大学录取,在北大学业完成后,先后在美国和台湾荣获双博士学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二儿子被上海机械学院录取,三儿子上的天津工业大学,小女儿在洛阳解放军工程学院就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在已经是教授了。他们的母常年坐飞机来往于国内外,虽然供学生时吃尽了苦,但现在老来享福才是福呀。

知识改变命运,此言不虚。特别是当今社会,阶层已逐渐固化,那么穷人家如何突破阶层固化逆袭呢。只有读书一条路,君不见中国当代富豪大部分都源自名校,像八十年代那样小学毕业成为富豪的,概率将会越来越低。


语墨书香


“供养一个博士孩子,生生把父亲逼成了“野人”的新闻出来以后,可能很多城市人觉得有点夸张。我想说的是,“有钱人的世界穷人不懂”,同样,“穷人的生活有钱人也不太明白”。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而言,父母都是务农或者从事季节性农民工,一天不干一天就没钱赚,有时候生病停工,不但一天的工钱没了,而且看病还要花钱,可以说很多农村家庭挣的每一分钱都血汗钱。这样经济条件方面本就捉襟见肘的农村家庭,再供养一个或几个大学生,无异于雪上加霜。那么,对于这些农村家庭为供养大学生导致家里雪上加霜、一贫如洗的事情,到底值不值得呢?对此,我觉得理清楚如下这三个关系,答案自然就有了:

一是理清楚“辛苦”与“心苦”的关系。

很多农村家庭,父母吃过了没有文化亏、受够了没有社会地位的苦,稍有远见的父母都能够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与现实的物质享受之间,孰轻孰重?题目中所提到的这个家庭,正是父母认识到了孩子的读书学习和长远前途的重要性,才会在家庭本不富裕的情况下,哪怕是砸锅卖铁、哪怕是倾其所有、哪怕是一贫如洗,也要让孩子读书学习考大学。三个孩子也不错,都很争气、考上了大学,我想这时父母为了供养孩子们上大学,虽然“辛苦”,但“心不苦”,父母是高兴和满足的。

二是理清楚“眼前”与“长远”的关系。

把有限的经济条件,用于投资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本无可厚非,但物质条件的改善是“短期”的。而把有限的经济条件,用于投资孩子们读书学习上大学,等孩子们有了更高的学历、有了更强的生存能力,对于家庭物质条件的改善将是“长期”的。题目中的这对农村父母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情愿牺牲自己“短期”的物质享受,用来为孩子们的“长期”发展做努力,最终换来的也必将是家庭“长期”的美好未来。

三是理清楚“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是人生两种不同层次的追求。家庭的追求不同,带来的家庭发展方向和孩子们的发展前途也是不同的。有一些家庭,把眼前的物质生活看得很重,不愿意为孩子们的长远前途做出牺牲,只顾着和眼前的生活苟且。对于这种家庭,面对的将“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要面对一辈子的苟且。”而题目中的家庭,再辛苦两三年,等三个孩子大学毕业,父母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从“物质”上都将是丰余而富足的。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哲学和辩证法,只有真正理清“舍与得”“长与短”等诸多方面的辩证关系,才能在关系人生与家庭的重大问题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可以肯定地讲,题目愿意付出家庭一贫如洗代价的父母换取三个孩子美好人生的父母,与那位把自己逼成野人换取孩子读取博士的父亲一样,都是值得受人尊敬的。

个人见解,不免有失偏颇,不对或不适当的地方,欢迎好友们留言批评指正和探讨交流。


晨爸在线CBZX


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上学变得一贫如洗,是否值得?

当然值得,三个大学生哪,太值得了啊!

我们农村人的出路在哪里?几十年以前,农村的孩子们可以当兵入伍,可以学手艺,可以承包山地湖水,可以读书,出路还是算可以的,也算是比较公平的。

现在呢,似乎除了读书,已经别无他路了。要不就早早出去打工,过一辈子的打工仔生活,要不就还是先去当兵,两年退伍回来后再出去打工,另外还有别的好出路吗?

你们一个农村家庭,居然供读了三位大学生,真心不容易。真心为你们家感到骄傲,向你们家表示敬意。

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农村人、农村家庭,就应该具有你们家的这种精神和力量,也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和力量,义无反顾地把孩子送上读书、学知识的道路,才有可能改变一家人祖祖辈辈贫穷的命运。

当然,我也明白,为了供读三位大学生,现在家里已经一贫如洗,目前的日子肯定不太好过。但请相信,这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一家人共同把这段最艰苦的时光熬过去,在不久的将来,等三位天之骄子都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家里的一切都会大大改观的,家里的日子也一定会好起来的。

想当年我们家也一样,哥哥妹妹也都挺聪明的,也都是可以成为读书的料的。可是,家里实在是太穷,穷到一个番薯几兄妹分开来吃的地步。为了供我读书,哥哥妹妹们都放弃了学习,早早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挣钱。

最后还好,我终算是没有辜负全家人的希望,从农村走出来了。可是,兄弟姐妹们却依还在农村。等大家都长大了、成家了,等我们现在都开始慢慢变老了,你始终还是会觉得,那是一份非常非常大的遗憾。只是那份遗憾,平素里,兄弟姐妹们都留在心里不说出来、心照不宣而已。

所以,你们家把三个孩子都供到了大学,这是很幸运的一件事,现在再穷也值得高兴,未来,一家人也不会留下任何遗憾。


深秋曲豆


看到这个深有感触的问题来回答一下,非常值得!拿本人来说吧,身处农村孩子爷爷脑血栓十多年,办完丧事后经济上捉襟见肘,两个孩子同时上大学,压力变动力吧,记得最清的是2013年夏天,有30多个高温日,就靠这种无形的力量,在工地上一天没歇挺了过来,一门心思攒钱供俩孩子上学。我儿子读研期间勤工俭学,再加上奖学金,一家人共同努力现在毕业都工作了。女儿任教几年了,儿子进了国企。虽说刚开始起点低,但学历是敲门砖,知识是无形的财富!不再像我们这代人,背井离乡颠簸流离了,也为下一代奠定了基础。所以我认为很值得!


顾兰芳3


这个问题我前几天看到过,有一些想法想写下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每次学校让交学杂费的时候,我都会惴惴不安。因为家里根本拿不出,每一次我都闹着要交,爸爸被我闹得凶,就带着烟到处去借,挨家挨户往往要借好多家才能借够。

农村出生的孩子,多半都是下过地,干过农活的,父母就没有不希望孩子能脱离农民的。在很小的时候,农村的父母就经常说,“你在学校好好学,交钱的话跟家里说,我们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大学!”

于是很多文人专家就说,父母太急功近利了,只会给孩子压力。其实回头想想,他们真的是被日复一日,没有一点盼头的辛苦和贫寒吓怕了。

我家的那个邻居,有一个女儿,只比我大三岁。她在上高中的时候觉得苦,就逃课捣乱不想上学,学校让她待在家里。她妈妈什么都没有说,在第二天就让她下地干活,也不打骂威胁,就是让她下地,不到三天她就回到学校了,现在她是我们村第一个走出去又走回来的女大学生,至今还在我们村子里教小学。

所以我现在看到这个问题: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上学变得一贫如洗,是否值得?我认为是值得的。

父母正是因为吃过那么苦,受过那些没文化的罪,不想让你再吃苦受罪,所以总是关心你的学习,指望你能考大学出人头地。

作为农村家庭出来的大学生,我自己深有感触。农村的父母在收入,人脉,格局的限制下能培养出三个大学生有多么不易。

但凡你成绩能好一点,父母就会在你身上压下所有的赌注:孩子,你在学校好好念书,爸爸妈妈就算是砸锅卖铁也得把你供上大学。

我想大学对于农村父母的意义绝对超过了它平时代表的意义。

在去大学的第一天,父亲送我去学校,到达宿舍的时候已经有一个同学收拾完了,晚上他随他爸爸住外面酒店。爸爸为了省下100多的住宿费和我一起睡在宿舍里。

本来我们是睡在一张床上的,爸爸为了让我睡的舒服一点,半夜睡到了另一张还没有被褥的床上面。

我第二天醒来看到,心里真的特别难受,很堵。我告诉自己:你一定要有出息,不然怎么对得起这份沉重如山的父爱。

我也很清楚自己在大学时期的努力方向:努力读大学,一点一滴的改变命运。希望从我这一辈开始,孩子们有更多选择的可能,而不是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面朝黄土流淌着汗水。

现在我已经工作了,机缘巧合下也成为了一名教育从业者,职场也还算顺利。

因为我是从农村出来,我的家里从我记事起就一直没有多少钱,所以我万分珍惜,感谢父母的期望和付出,也庆幸自己能够上了大学,从而让人生有了另一种可能。

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呢?欢迎在评论中写出你的观点。

我是松鼠课堂高老师,用心解答教育问题,欢迎你的关注!


高锋老师


当然值!苦也就是这几年,学成后家里的环境就会改变。不供他们出来,可能就得穷一世。我也是农村的孩子,我父母供我们姐弟俩上大学也是家徒四壁。我毕业工作以后和我父母一起供我弟弟。等我弟弟在毕业工作我们家里现在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脱贫靠教育!


山野兔


仲年今年快70岁了,他是一个”老三届”毕业生。因为自己当时沒能考大学,下决心要让自已的三个儿女都上大学深造。那些年,仲年两口子为让孩子上学吃得苦多得数不清。不过现在好了,三个儿女都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老两口完成了心愿,儿女们也都很孝顺。仲年心里觉得自己一辈子做了最值得做的一件事。

心愿

因为自己沒能考大学,心里一直觉得遗憾。决心让儿女们一定上大学。倒不是完全是为了改变儿女们的命运。仲年常说,让孩子们上学念书,就是让他们做个明白人,让他们多長些本事。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多做些工作。为自己的一生换个活法。

抱着这个心愿,从小就认真教育孩子,严格要求孩子。谁的成绩不理想,一定会苦口婆心的说服你,直到你成绩上去为止。

努力

孩子们一天比一天大了,小学中学花钱很少,大学的花费可就多了。仲年给家里定的办法是开源节流。仲年负责开源,他让妻子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还有种地。自己到城里打工,为了多挣些钱,他争着干脏活累活。什么活挣钱多干什么。就这还经常加班加点,目的只有一个,多挣钱供孩子们上学。

妻子和其他人负责节流,儉省节约。吃穿用样样打算,不给人家攀比。孩子们也都学会了节儉的習惯。

就这样,有时侯还凑不够孩子们的学费。为了凑钱,仲年和妻子曾总卖了好几次血呢!

收获

孩子们也很争气,都用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实现了仲年的心愿。仲年觉得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


朱增林呀


值得。“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一事实已经被太多人验证过了。


我们村里有一户人家,一儿一女,儿子是老大,先考上了个二本,本来想去读建筑设计专业,但是无奈学费过于高昂,且家里为了能供妹妹继续读书,后来劝说老大改选了师范类院校。


老大师范类院校毕业后,又继续考取了某重点大学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附近的大学任教。


老二高考考上了一本学校,本科毕业后就直接工作了。


以前为了供2个孩子上学,家里的房子一直都是一层水泥砖房,低矮陈旧。每到开学季,他们家就是卖掉各种家畜凑学费,有时候不够,还会跟亲戚朋友借钱。


两个孩子大学期间的学费主要是通过国家助学贷款解决,生活费一个月400-600元,大学期间,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他们会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赚生活费。


两人都工作以后,他们家的经济状况开始得到改善。先是家里的外债和助学贷款全部还清,然后建起了漂亮的3层小楼,他们的父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奔波劳累。


他们的父母从来没有觉得读书是无用的,他们希望孩子能看到外面更广阔的天地,有比他们更高的眼界。即便因为供孩子读书家里一贫如洗,但是精神世界的富足比吃穿用度的富足更重要。


孩子的世界大了,孩子的下一代就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去看更大的世界。


这对兄妹的同龄人大都在初高中辍学以后的几年里就结婚生子,往往孩子出生没多久就留给家里的父母带,夫妻两人外出打工谋生去了,一年甚至几年才回来一次,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不是说读过大学的就一定会多有出息和多了不起,但是他们至少有过这样一个机会,一个自主探寻世界的机会,一个掌控自我未来的机会。



遇见梅花落


生儿强如父,人家瓦屋也能住。——关注青衫李探花,共话教育短长。


“生儿强如父,人家瓦屋也能住”,这是支撑我母亲砸锅卖铁供养子女读书的精神支柱。父母都识字不多,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头上太阳晒,脚下水汽蒸,为了省2块钱,能够跑二十里多地拎点鸡蛋去集市上卖。

当年在村子里,我家屋子是最破烂不堪的,一到夏天,一个响雷都能让土屋簌簌落下泥土,“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的诗句描绘得就是我家当年生活场景。

村子里人都看不下去了,劝我父母不要让我们读书了,越读越穷。我们家供兄妹几个读书,真的也到了山穷水尽的程度了,当时,我记得非常清楚,家里连几十元钱都拿不出来,父亲每天去乡镇上窑厂搬砖,累得吐血,但还是硬撑着去干!

经受贫穷的折磨,是我读书时最深的记忆。现在我们都大学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过着体面的生活,可惜母亲早已撒手不寰,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每当想念及此,常常令我眼眶发热,眼底发酸。

父母可以为子女作出哪怕是生命的牺牲,但是子欲养而亲不在,这种报答只能结草衔不环,只能等待来生了!子女活得好,这就是作父母的最大的心愿,而让子女活得好,也只有高考一条路,所以说,为了子女读书,哪怕倾家荡产、一贫如洗,在父母看来也是值得的!


青衫李探花


我们这是农村,我们家的邻居就有三个大学生,以前供学生欠了不少外债,真是不容易,现在好点了,我给你说说他当时是咋办的。

家里有3个孩子都是女儿,年龄指定不一边大,不是三胞胎,老大先上的大学,学费都是借的,农村本来就没有钱,借钱的滋味我想没钱的人太清楚了,低三下四的给人说小话,好不容易的把老大送进了大学,后续一点一点的终于把老大供毕业了。

老大毕业了,老二又上大学了,他让老大供老二上大学,自己供老三念高中,多多少少的还能还点外债,借的钱都是亲戚家的,没有利息,没人催,有多少还多少,就是说慢慢还,日子渐渐的好点了。

以此类推,老二供老三,老三命好点,终于毕业了,我这个邻居苦日子熬到头了,也松了一口气。

现在好了,三个女儿都有了可心的工作,钱都不少挣,外债也还完了,人们都说我的邻居真享福,我总结了,先受罪是后享福的前兆,只有奋斗吃苦以后才能享受荣华富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