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泸州录像厅时代,一段黑暗而温暖的青春影像记忆

原创文章希望转发的注明出去,文字也不赚钱,但是费脑请尊重作者一下下谢谢

这几天累的要死,本来我以为会有一个比较轻松的工作,但其实江阳沽酒客可能就是一个劳碌命。最近要经历一下果戈里的《钦差大臣》的日子了。每天都要跟厚厚的档案文件打交道,这些数年尘封的卷宗,记录着一个单位历年的大小事务。

当然多数是一种常态的东西,既不惊心动魄,也不缠绵悱恻,我从来不觉得工作会有多少娱乐性,毕竟工作就是工作,不管你是按部就班,还是干劲十足,只要你尊重你的职业,有一份责任心,那就算及格。

我曾经是一个工作狂,当然现在我要慢慢改变一些状态,因为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总会有收敛,也有转变。看着这些在档案室堆积多年的档案,还有那些八九十年代还留存下来的一些办公用品,虽然它们已经早就不能派上用场,也不知道为什么逃过了历年的清理,依旧躺在档案室。这些物品让我恍惚回到了九十年代。

泸州录像厅时代,一段黑暗而温暖的青春影像记忆

有人说,人的记忆年纪越大就会越差,但是早年的那些则会历久弥新。我虽然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多老,但是我总是对旧年月充满了好奇和怀念,你看我写的大多数的文字,都是从记忆的长河的打捞起来的就知道了。

本来最近想整理泸州的巷子和老院子的故事,但是因为俗物缠身,始终静不下了,答应要连载的小说也一度搁置,我有些怀疑自己的承诺到底能不能兑现了,但是我至少不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许下的承诺欠下的债,我会去补上的。

今天因为清理资料看到老旧的物品,触景生情,不知道怎么想起来在读书时候,偶尔翘课去看录像厅的日子,又想起了那些泸州曾经的录像厅。那真是一个激发荷尔蒙又开阔眼界的岁月。同时给我埋下了经典电影发烧友的伏笔。

其实这几年,我基本没有看过电视,也很少去电影院。手机智能化的运用以后,看什么都非常方便了。但是在我的少年时代,电视剧还是一件比较热门的娱乐项目,那个时候家里从黑白到彩色都经历了好几次变迁。

泸州录像厅时代,一段黑暗而温暖的青春影像记忆

但是最让我喜欢的还是看电影。虽然我家外面就是泸州电影院,但是依然没有免费的特权,而且看电影只能看一场,散场后,是有工作人员要进来清场的,我曾经试图藏在座位下面,最后还是被撵出来的尴尬。

不过当我读中学的时候,另外一个事物大有跟正规电影院一决雌雄的地步。那就是录像厅的年代到来了。

其实在当时泸州电影院旁边有一个地下录像厅,当然是合法的,之所以是地下,它好像是当时一个六十年代修建的地下防空洞重新建设的。

不过那个时候我还太小,没有读中学,院子里大一点的孩子已经有一个读初二了,大概他有能力经常去看,比我大了几岁,并不能很好的带着我玩,不过他喜欢看完后给我讲内容情节。那个时候我只能过一点耳朵瘾。

泸州录像厅时代,一段黑暗而温暖的青春影像记忆

图片上这个面馆的位置就是当年泸州电影院旁边的地下录像厅。

但是这个老兄也是个很痴迷的人,他给讲的第一个是一部香港魔幻电影,叫《妖魔道》,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是周慧敏和她的男朋友倪震主演的。

这个老兄把每一个桥段每一句台词都背下来了,复述的非常精彩,至今我也没有见到一个人有他那么强大,记得有一次我跟他站在这个录像厅门口,他看着黑板上写的节目表,知道他几点开始播放,就是这部《妖魔道》。

他居然能对着自己的手表告诉我现在情节发展到哪里,什么时候散场了。卖票的老板也惊叹他分毫不差。

泸州录像厅时代,一段黑暗而温暖的青春影像记忆

后来泸州的录像厅多了起来,龙泉桥下电影公司开了一家镭射影厅,好像肖巷子下来的叫一招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中云步行街那里,也有一家,放《猛鬼旅行团》,我也没有去看过,一招那里有个宾馆,叫什么我记不得了。不过当时还是有点名气,我堂哥结婚就在那里。

还有那里有泸州最早的保龄球馆,我中学一个同学跟我关系还行,他爸爸是泸州电视台的,好像有免费的票,我跟他去玩过一次,不过就是他玩我看着,其实他也玩不好,中学的我们还是拿不动保龄球,而且动作相当笨拙。

这些都是陈年往事了。继续说录像厅,前面三个都是早期的,后来录像厅泸州分为两类,一种是茶馆类,主要在现在国窖大桥下面2路车终点站和站对面,大概有三个。

喝茶的人看。有时候用布挡着,有时候没有,小时候我们放学从三星街下来就会跑去看,不花钱泸州人叫“阅白”意思白看。

泸州录像厅时代,一段黑暗而温暖的青春影像记忆

当然是站着,而且不能进茶馆,在外面,老板心情不好,生意不佳就会出来赶我们这些小孩子,有时候说:小朋友回家做作业了。有时候直接骂道:批娃儿些,一天到黑就来守到,怪实不得老子生意都没得。我们就是跑开,然后嘻嘻哈哈的打闹还嘴,惹得老板暴跳如雷。

但是多数时候还是可以看的,那时候看的有电影也有电视剧,电影都是香港台湾早期的武打片,电视剧基本是TVB的。我记得我们有时候就为了学会郑少秋《楚留香》的主题歌,还特意看片头做记录,哎,读书从来没有那么认真。

在家用VCD和DVD还没有到来的年代,还用的是录像带,放完了是需要倒带的。有的放像机可以自己倒带,有的还不可以,我们也有帮老板倒带,换来免费站着看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前进,大型一点的就城中在中城公园,也就是文化宫开始了,现在的摩尔背后,早就被拆迁了。当然其他地方也有比如广场和皂角巷附近,那都是比较小的了。

泸州录像厅时代,一段黑暗而温暖的青春影像记忆

文化宫是一个好地方,除了有历史底蕴,还有很好的景观,很大的黄桷树,周围玩鸟和买卖金鱼花草的也不少,也可以在外面喝茶。我那个时候已经高中了,大人基本管不住了,这些录像厅可以去了,才几块钱可以看很多电影,当然还有男孩子都懂得那种动作片。

不过对于我来说,最好的日子就是在那里看了很多经典的老电影,港产片,欧美经典,比如《英雄本色》、《上海滩十三太保》、《五福星系列》、《教父》、《八部半》、《西部往事》《美国往事》等等,虽然在那种黑暗的环境里,烟味弥漫,但是久了就习惯了。经常一看就是半天,那个时候真是经常无所事情混迹着在录像厅里,消耗青春的尾巴。

不知道各位还记不记在录像厅里最经典的话是什么?“老板,换碟子”哈哈,想起来了吧。

有时候十块钱还可以包场一天,老板还给你弄一桶泡面加一根火腿肠。在那封闭的空间里掺杂着烟味、臭脚味和很多说不出味道的录像厅里我们渐渐长大,慢慢懂得了男女,慢慢开始对世界好奇,开始学习小马哥,学习陈浩南,像一个傻逼一样到处碰壁,最后现实的社会才是教育自己最好的老师,电影终究是泡影。

不过我不会后悔,谁的青春不会有一些奇异的味道呢?现在回忆起来不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