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过去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山村,却因“药材”两个字而走红。

地处蕲春西北部的株林镇石板岩村,八年时间,连续走过几段弯路,这才成功戴上“药材专业村”的头衔。

去年,蕲春村级“两委”换届,63岁的村支书张继星因群众基础好,工作能力强,经组织考察,成为全县为数不多的超龄服役村支书。

3月中下旬,《蕲春网》小编专程来到该村探寻“药材专业村”的发展奥秘,专程拜访了这位“药书记”。

◆ ◆ ◆ ◆

“药书记”聊药经

——对话蕲春63岁老支书张继星

◆ ◆ ◆ ◆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连同石板岩、泡桐树、桂花垸等村在内,绵延起伏的万亩药材基地十分壮观,株林镇“药旅研学基地”雏形初现。(图片来源:蕲春网)

站在村头一处小山包上放眼望去,只见连绵几座山头的坡地上,射干、玉竹、桔梗、黄精等中药材苗木吐着新芽。

“这几年来,我们埋头苦干,已经种下了4000多亩药材,全村60%的岗地全部是药。镇里也发动周边几个村连片种植,面积接近万亩啦!”

尽管年过六旬,张继星中气十足。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张继星接受蕲春电视台采访(网络资料图)

教训,也是一笔财富

2014年12月1日,《湖北日报》在一篇报道中,曾介绍了张继星带领群众种药的曲折故事。

和蕲春很多山村一样,石板岩村人均一亩口粮田。村民们守着一亩三分地,谁都抱怨种田苦,可谁都难找到出路。

2011年,看到周边不少村都在推广中药材种植,张继星也萌发了带领村民走产业转型道路的念头。

通过对安徽亳州、金寨的考察学习,“金银花”这个药材品种,很快便被几名村干相中。

谁曾想,村里召开若干次金银花种植技术推广会,响应的村民却寥寥无几。

万般无奈之下,张继星决定由村集体牵头种药,示范给群众看。

村委会流转200亩旱地栽上金银花,动员5位村民承包管理,赚了归个人,赔了归集体。

年终一算账,众人傻了眼。

刨去土地流转金、种苗、化肥和人工成本,种金银花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倒贴了不少。

2012年7月,村集体委托的三位承包人主动放弃承包。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石板岩村射干种植基地(资料图)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石板岩村桔梗种植基地(资料图)

面对群众的各种质疑,2012年8月,村里再赴安徽金寨等地考察,获悉了“瓜蒌”这个新品种。

2013年,全村40多户群众自发参与种植瓜蒌,面积突破百亩,收成最好的农户,每亩纯收入过了4000元。

借种植瓜蒌的东风,村里又因势利导推广夏枯草种植,“药材专业村”的名气开始响起来……

“算是花钱买教训,不过也很值得!”张继星回忆说。

要想跑得快,全靠龙头带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贫困家庭参与药材基地劳动(资料图,邓军摄)

“带领群众种了几年的药,虽然看上去还不错,但是走出去一看,我们其实还是小不点。必须引进更有实力的市场主体,才能带动全村群众劳动致富!”

“比如当初种植瓜蒌,其实还是以户为单位。站在农户的角度看,确实受益匪浅。如果站在更高层面,就会发现很难把产业做大做强。”

随着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张继星猛然发现,辛辛苦苦干了几年,当初向群众的承诺,特别是带领贫困家庭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还远远没有实现。

2015年的春天,在县、镇两级有关部门牵线联系下,张继星迎来了原黄石制药厂退休副厂长杨青山一行到石板岩村参观的契机。

看到石板岩村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种药氛围、淳朴善良的群众,经过一番仔细调研和考察,杨青山拿定主意,决心扎根石板岩村,创建中药材种植基地。

2015年,村里从群众的荒山荒地中流转土地200亩,交给了杨青山从事黄精、玉竹等四个主导品种的药材种植。

机遇,总是惠及有准备的人。

2017年3月份,招商局集团在蕲春布局7个村的产业扶贫项目开始瞄向石板岩村,让石板岩村人更加干劲十足。

有项目扶持,石板岩村人兴奋万分。一鼓作气,用一年时间将全村的药材种植面积从200亩猛然拓展至2000亩。

2018年,村“两委”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再度将药材种植面积扩大一倍以上。16个村民小组中,有14个小组可种植的荒山、塝田都种上了药材,占可种面积的60%以上。

哥哥杨青山在石板岩村种药的成功,弟弟杨青安也紧随而来,新增的2000多亩药材基地,又有了实力的“东家”。

2018年,杨青山、杨青安兄弟种植的桔梗远销韩国。

弹指挥间,逝去如风。

至2018年底,在招商局集团产业扶贫项目和国家扶贫项目支持下,村里会同杨氏兄弟为主的市场主体组建成立了三家药材专业合作社和一家药材销售公司,流转周边4个村的荒地荒山开垦成药材种植基地,初步建成了蕲艾、黄精、桔梗、射干、石斛、玉竹、枳实、丹参、桑椹、玄参等十大药园。

要想跑得快,全靠龙头带。

“这些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对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而言,必须引进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参与,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否则就会在原地打转、折腾!”

张继星十分感慨。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招商局集团高管到药材基地调研(资料图,邓军摄)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县扶贫办在药材基地举办党员主题活动日活动(资料图,邓军摄)

“一石多鸟”的多赢格局

为把村里的药材种植“盘”出规模,张继星还从职数不多的“两委”班子成员中,单独安排一名村干专抓药材种植、劳务派遣等具体事务,协调各种问题。

县税务局驻村工作队也驻扎在村里,协助村里全力以赴投入药材生产。

人心齐,泰山移。

村里的中药材种植,慢慢整出了规模。市场主体、村集体、全村群众结成了一个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权责对等的利益共同体。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当地群众在药材基地劳动(资料图,邓军摄)

“村里组建了劳务输出公司,药材基地里每天需要多少人参与劳动,市场主体会提前告诉村里,由村里统一调度,安排群众参加生产,群众也很乐意……”

“以2018年为例,市场主体支付给全村群众的山地流转收入,一年接近56万。支付给全村群众的劳务收入,是230万。如果按全村群众总户数算,户平一年增收近万。最多的一年有一万九,最低的一年也有三四千!”

“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39户,通过市场主体的带动,基本上做到了全覆盖。劳务输出公司每天派工时,也是优先向贫困家庭倾斜。而且市场主体方面对贫困户额外照顾,每天的劳务收入要比普通群众多10元,大伙儿也没有意见!”

“过去,少数贫困家庭可能存在‘等靠要’思想,通过抓连片药材基地建设,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岗位,而且收入相对要稳定许多。只要愿意参与劳动,几乎天天有事情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很多矛盾!”

“市场主体也通过在石板岩的投资,看到了效益。目前的桔梗、玉竹、黄精、射干等主导药材,部分品种已经取得了收益,一年之后,就能进入大面积收获期,市场前景看好,投资方也很满意!”

张继星介绍说。

更为难得的是,经过几年的合作探索,以石板岩村为主轴的药材种植产业,还成功找到了多种模式。

探索了“四股”建设联合体。即,市场主体控股,市场主体投资并提供种苗、种植技术和销售市场,控股占51%以上;农户土地参股,山地按60-120元/亩的标准流转,田地按150-300元/亩的标准流转;村集体入股,村集体将从农民手中流转的土地和集体土地入股经营,5年为一个周期,每5年土地流转价上调20-30%;银行贷款扩股,实施“药谷领头雁”项目,为市场主体争取产业贷款,每年按10%的标准给农户分红。

打造“四药”产业综合体。打造药材产业链。依托农户发展起4家农家乐,适时组织观赏药花、品农家菜、采松树菇、走沙子路、饮山泉水、赏荷塘花、钓土特鱼等乡村旅游活动。

形成“四金”利益共同体。老板种药有收益金;村集体有公益金;国家有税金;贫困户有租金和薪金。16组贫困户汪学汉,以前靠种地一年收入勉强过千元,如今一年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2018年底全县拉练参观现场(资料图,邓军摄)

探索“药研小镇”的新方向

从蕲春县城漕河出发,乘车10公里进入株林镇境内,一条新修的宽敞柏油路映入眼帘。这条长达8公里的盘山公路,沿线就是拥有万亩药园的株林药旅小镇。

经过几年的打磨,张继星对中药材种植的理解比以往更加透彻。

“最近,我们和黄石电视台签订了药研小镇的旅游观光合作协议,计划在5月中下旬在石板岩村举办株林镇第一届中医药文化旅游节,吸引黄石市民来我们这里赏药,采摘桑葚,体验药膳、手工制药、中药理疗、中药足浴和原生态田园风光……”

“种植中药材,只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我们要围绕种药、赏药、制药、卖药来逐步打造‘四药’产业链,产生更大的附加值,带动群众从事乡村旅游服务、餐饮等更多行业,在家门口实现更多的增收渠道……”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石板岩村药物展示馆及标本(资料图,邓军摄)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外地参观考察团队频繁来到石板岩村(资料图,邓军摄)

这既是张继星个人的一个梦想,更是株林镇党委政府力推“药旅小镇”规划的重要平台。

最近两三年,在当地镇党委、政府和县直部门的支持下,石板岩村利用各种资源要素,筹资建设药材生产技术培训中心,为农民传授药材种植技术。建起了药物展示馆,采集数百种地产药材,制成标本藏于馆内,供游客参观。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万亩药旅小镇示意图(资料图)

与此同时,村里还修葺了200余米长的药物科普长廊,普及中药材相关知识。建起了一处艾灸养生馆,聘请名医坐诊,为游客服务。联合周边乡村在万亩药材基地内修建药园观光亭、观光台十多处,修通了12.8公里长的十大药园循环水泥路和2处停车场……

付出终有回报。2017年至今,以石板岩村为轴心的“药旅小镇”先后被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北理工学院列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被劲酒集团、华润三九制药厂、黄石卫生材料厂列为药源基地。纪药师中药研究所、国医堂将小镇药园列为研究基地。

从昔日小打小闹,到如今“药材专业村”的名副其实。一个以中药材种植为主题的产业项目,真正不仅成为了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科技示范的载体,还摇身变成了养身保健、中药文化体验、观光旅游的星创空间。

“要不了多久,石板岩村会一年四季飘药香!”张继星斩钉截铁地笑着说。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速览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投稿[email protected]

六成土地种上了药,株林镇这个药材专业村名副其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