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有人说明朝亡于万历?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心无止境ghyo


说起大明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那就是万历帝,他在位时间很长,有四十八年之久。有人称颂其为千古一帝,也有人说大明实亡于万历。总结万历一朝,有万历三大战役,扬国威于四海,也有内部党争乱政,朝廷上下一塌糊涂。

万历皇帝《平番得胜图》

万历在位的头二十年,万历帝是上朝的,而且也有一颗振兴大明的决心。张居正在位时期,国家清明稳定,运行得井井有条,张首辅的“一条鞭法”和“考成法”,增加国库收入几百万两,让明帝国续命五十余年,一扫嘉靖帝带来的阴霾。此时的皇帝还小,朝廷上下都是靠着张居正和李太后,而万历皇帝基本上不管什么政事。

(张居正)

不久张居正去世,万历的倒霉日子来了。万历并不是个糊涂的皇帝,他被张居正压制的太久了,而张居正死后,他必须拿回属于他的权力。于是万历纵容言官们上疏、告状,张居正成了彻头彻尾的奸臣,张首辅不仅仅被抄了家,儿子还被逼死一个,怎一个惨字了得。总之,皇权还是被万历收了回来。

言官没有了张居正的压制,开始肆无忌惮对准了万历,各部给事中和督察院的御史开始针对万历的批判,什么私生活问题、什么不勤政、什么册立太子问题。从万历十五年开始,万历就不上朝了,一个勤俭治国的皇帝为啥突然不上朝了呢?这跟那些言官有着很大关系,言官们的奏疏是一批接着一批,万历不堪其扰,只能猫起来了。

(文官集团)

此时的内阁首辅是申时行,申大人的责任重大,上要奉劝皇帝,下要维护百官,这个首辅干得是相当不易。此时最大的事情就是“争国本事件”,争国本就是册立太子,好几个大明皇帝都是这个事情上出的问题,万历同样。一次万历看上了一个名王氏宫女,随即就临幸了,这名宫女也很争气,直接给皇帝生了个儿子。

这是万历的第一个儿子,就是长子朱常洛,因为这个儿子是宫女所生,万历帝并不感冒,很不喜欢朱常洛。万历喜欢的是郑贵妃的孩子,三子朱常洵,这就拉开了浩浩荡荡的“国本之争”。而此次事件的中间人都内阁首辅,都说申时行没有什么能力,但是他却缓和了君臣的矛盾,在将近十年内,朝政中没有出现大的纰漏,这是他的功劳。

(万历皇帝)

万历对册立太子问题使用的就是拖延战术,这也是万历在后期统治的一贯战术,从万历十四年开始,到万历二十九年,长子朱常洛才立为太子。经历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几任首辅,到了沈一贯时候立了太子。为了立太子,足足争了十五年,而此时的朝廷也是人去楼空。到了万历三十年之后,朝廷的官员是越来越少,这都是万历懒政的表现。

(万历朝鲜战争)

最搞笑的是,正常的六部的给事中应该有五十余人,在万历三十五的时候只剩下了五人,而督察院监察御史应该有一百多人,只剩下了四人,这才是真正的无政府状态。万历不是个暴君,他惩罚官员一般都是辞退或者降级,而辞退官员却没有人来接替,因为万历不批准,有时候官员呈上的奏疏几个月都没有回复,这就是万历后三十年的统治现状。

万历的“无为而治”却给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生产力有了长足发展,百姓们有吃有喝,很多地方几乎没有赋税,因为没有官员。商人随意经商买卖,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万历三大战役也是大明军事上最后的辉煌,奈何大明这台巨大的机器已经运行了两百年,各种诟病都显现出来,加上万历的惰政、朝政的混乱,大厦将倾,最后萨尔浒一役让一切浮华都化为泡影。参考资料:《明史》、《明史纪事本末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战争史


因为万历时几十年不上朝,使朝政荒疏,权力机关几乎停滞,作为一国之君他还贪财如命,巧设名目,大肆搜剐,使民苦商窘,经济日益困难。张居正十年新政留下的大好局面很快荡然无存,三大征又使国家财力不逮,国力消耗很大。万历的任性胡为给后世留下个烂摊子,最终使大明在内忧外患中走向灭亡。

万历皇帝从万历十三年(1585)起,就再也没有踏出皇宫一步,直到他驾崩后被扛着去定陵,前后达30余年之久。

  他虽是这个帝国的皇帝,却不大想承担他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他宁愿呆在宫中,与宫女、太监们厮混,喝酒作乐,醉生梦死,用自己的方式享受人生,也懒得理会宫外的文官,几乎到了天塌下来他也可以不管的地步。

  他几乎不见朝臣,即使像首辅之类的文官首领也很难见到他。大臣的奏章大多“留中”,不作任何处理。甚至连帝国最神圣庄严的庙祀,万历帝也不亲祭,而是派员代祭。帝国的政治中枢机构实际上处于半停顿状态。

  他的这种做法,自然引起了大臣的不满,他们纷纷提出批评。万历十八年(1590)春正月,有一位名叫雒于仁的大理寺评判,上了一个措词激烈的奏章,痛斥万历帝“圣体违和”的病因,就是酒色财气: “我在朝做官已一年有余,仅朝见过皇上三次。此外只听说圣体违和,一切皆免。郊祀庙享,遣官代行,政事不亲自处理,讲筵也停止了很久。我知道陛下之病,是有病因的。我听说嗜酒则腐肠,恋色则伐性,贪财则丧志,尚气则戕生……”

  接着,这位大理寺评判一一列出万历帝嗜酒、恋色、贪财、尚气的事实,毫无遮拦,淋漓尽致,把万历帝骂得是体无完肤,也骂出了当时不少大臣的心里话。万历帝自然十分震怒,要严办这位胆大妄为的评判。幸亏有申时行从中全力调和,这位评判才保住了性命。   首辅申时行的日子已越来越难过。尽管他竭力调停皇帝与文官之间的紧张关系,竭力维护文官间的信赖和团结,但这种做法已越来越不起作用。至万历十九年(1591),申时行最终因立储问题而不得不离开相位。

  本来,在万历十八年(1590)春,申时行已与万历帝就立储问题达成了默契。万历帝当时曾表示,假如朝臣能不再就此事继续打扰他的话,他准备在两年后册立常洛为太子,否则,就要继续推迟。申时行认为皇帝能作这样的让步,也算是有了交待,因此他要求朝臣不要再在这件事上刺激皇帝,以免弄巧成拙。没想到第二年就有一位叫张有德的工部主事,又旧话重提,惹得万历帝十分生气。而大学士许国、王家屏竟也顺势举疏,要求皇帝兑现前诺。可能是为了增加分量,他们竟然把申时行的大名列在首位,而申时行本人对此并不太知情。在得知皇帝的态度后,申时行给皇帝上了密疏,说明情况。不想此举引起了轩然大波。激进的文官指责申时行表面上佯附群臣请立之议,暗中却又和皇帝勾勾搭搭,极不诚实。申时行有口难辩,终于在万历十九年(1591)秋九月致仕。

  申时行的下台,给朝廷造成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申时行在任之时,朝野几乎一致认为他过于听从皇帝,而不能大有作为。很少有人能真正体会到申时行的良苦用心。申时行所起的微妙作用,直到他罢职之后,才逐渐为人所知。申时行的继任者,已根本无法像申时行那样,左右逢源,维持朝廷的基本局面了。

  申时行下台前,文官之间的矛盾已开始尖锐。申时行下台后,更是愈演愈烈。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春天,王锡爵被重新任命为首辅。当时万历帝计划同时册封常洛、常洵两子为王,表面上不偏不倚,实际上还是不想立长子常洛为太子。这一做法引起大哗,许多文官纷纷反对,新任首辅的王锡爵夹在中间,备受攻击。最后,尽管万历帝暂时放弃了这样的念头,但文官的分裂已不可避免。

  在这一年的京察中,当时已掌握相当权力的顾宪成(吏部员外郎),与吏部尚书孙鑨、考功郎中赵南星纵吏部,把那些与内阁成员关系密切的官员尽量罢免。顾宪成等人的做法,实际是对阁臣不满的体现,弄得刚刚回朝的首辅王锡爵很是下不了台。这种水火不相容的做法,挑起了党争,结果是王锡爵罢职,而顾宪成之流也被撤职,朝廷从此不得安宁。


怪侠1枝梅


明万历15年是明朝的转折年

万历皇帝前期有首辅张居正的督促,还算是勤政,且张居正推出的一些政策对于统治也是很好的方案,可惜并未完全执行下去

万历在位四十余年,但是后二十年却怠政,不早朝不看奏章不理国是,国是基本都交由内阁处置!而就在这二十年间东北女真建立后金政权,且统一女真各部,联合蒙古,建立八旗,势力不断加强!

这一强一弱的对比,也就为后来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打下伏笔


慢说历史


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到崇祯1644年身死国灭,历经276年。

明朝,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典型封建国家,封建国家都有其命数,没有哪个朝代能避免灭亡,纵然它曾无比辉煌。

明究竟亡于什么?

1、直接原因

国内农民军起义,李自成率部攻破北京城,崇祯走投无路,自尽于煤山,大明亡

2、间接原因

辽东战事不断,萨尔浒之战、松山之战等战役,明朝损失惨重,精锐的部队损失殆尽。

战事不断,国库空虚,加大农民税收,农民起义不断,民心尽失

崇祯皇帝虽政事勤勉,但不会用人,也不会相人,天启皇帝留下的猛将良臣经常受其猜忌,或杀或免,听信奸臣谗言,且无力制止东林党争

3、根本原因

东林党争,朝政混乱,不归附东林党者,皆被其诬陷或设陷阱残害,多少忠臣良将被杀被免。为维护东林党利益,不征商业税,反而加大对农民的税收,农民起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税收太重,无法生活。

简单介绍一下东林党,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口号很好,广开言路,廉政奉公,整天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沦为了大商人的代言人,因为江南商业发达,其本身就和商人或多或少有些关系。崇祯这个小愤青,相信了这些君子,将国家大事委以重任,结果可想知。

而党争是在万历年间发展起来的,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将朝政交给了这些士大夫们,各自代表了一个利益集团,如东林党、楚党、浙党等,为了各自利益,相互倾轧,朝政混乱,这股官场之风一直吹到了明朝灭亡。

其实很好理解,一个国家就是一个人,农民阶级就是脚,统治阶级就是脑,脚走不动了,脑子还混乱了得了神经病,又有人从身体外攻击你(女真),能不灭亡吗?




山鱼问仙


什么是真正的盛世?开明开放、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宽松、人民幸福、主权完整、世界称羡,应该是盛世的最高标准了。按照这些标准衡量,中国古代除了唐朝的开元年间可称盛世之外,还有一段真正的盛世却被世人长期忽视和误解了,那就是明朝的隆万盛世。

大明王朝立国二百七十六年,可以划分为洪武创业、永宣之治、弘治中兴和隆万盛世这四个精彩的历史阶段。其中隆庆、万历年间(1567——1620)长达五十四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一段开明、开放、繁荣、稳定的辉煌时期,“十钱斗粟”,“家给人足,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堪称“隆万盛世”。

遗憾的是,由于清修《明史》诋毁、抹黑所造成的习惯性思维,这一段不逊开元、远胜康乾的隆万盛世却少有提及和认识,更缺乏概念和研究。可喜的是,现在学术界开始提出和研究这一课题了。

隆庆元年(1567),仁厚、开明的皇帝明穆宗朱载垕颁诏解除海禁,开放海外贸易,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从此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生产关系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到了万历年间(1573-1620),宽仁、有为的明神宗朱翊钧使这一趋势得以继续和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更为强盛,明朝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隆万盛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明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国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政治体制逐渐走向君主立宪,人民普遍幸福、健康、整洁、文明、自信,有礼貌,为当时的世界各国所称羡、研究和学习。因此,这段辉煌的历史也完全值得今天的国人骄傲与自豪。



事实胜于于雄辩,先看古代中国人对隆万盛世的感受——

《警世通言》(冯梦龙)

扫荡残胡立帝畿,龙翔凤舞势崔嵬;

左环沧海天一带,右拥太行山万围。

戈戟九边雄绝塞,衣冠万国仰垂衣;

太平人乐华胥世,永永金瓯共日辉。

这首诗,单夸我朝燕京建都之盛。说起燕都的形势,北倚雄关,南压区夏,真乃金城天府,万年不拔之基。当先洪武爷扫荡胡尘,定鼎金陵,是为南京。

到永乐爷从北平起兵靖难,迁于燕都,是为北京。只因这一迁,把个苦寒地面,变作花锦世界。

自永乐爷九传至于万历爷,此乃我朝第十一代的天子。

这位天子,聪明神武,德福兼全,十岁登基,在位四十八年,削平了三处寇乱。那三处?

日本关白平秀吉、西夏哱承恩、播州杨应龙。

平秀吉侵犯朝鲜,哱承恩、杨应龙是土官谋叛,先后削平。

远夷莫不畏服,争来朝贡。真个是: 一人有庆民安乐,四海无虞国太平。

《樵史》(江左樵子)

……传至万历,不要说别的好处,只说柴米油盐、鸡鹅鱼肉诸般食用之类,哪一件不贱?假如数口之家,每日大鱼大肉,所费不过二三钱,这是极算丰富的了。还有那小户人家,肩挑步担的,每日赚得二三十文,就可过得一日了。到晚还要吃些酒,醉醺醺说笑话,唱吴歌,听说书,冬天烘火夏乘凉,百般玩耍。那时节大家小户好不快活,南北两京十三省皆然。皇帝不常常坐朝,大小官员都上本激聒,也不震怒。人都说神宗皇帝,真是个尧舜了。一时贤相如张居正,去位后有申时行、王锡爵一班儿肯做事又不生事,有权柄又不弄权柄的,坐镇太平。至今父老说到那时节,好不感叹思慕。

《乱离见闻录》(陈舜)

予生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八月廿六日卯时,父母俱廿三岁。时丁升平,四方乐利,又家海角,鱼米之乡。斗米钱未二十,斤鱼钱一二,槟榔十颗钱二文,著十束钱一文,斤肉、只鸭钱六七文,斗盐钱三文,百般平易。穷者幸托安生,差徭省,赋役轻,石米岁输千钱。每年两熟,耕者鼓腹,士好词章,工贾九流熙熙自适,何乐如之!

万历皇帝个人的品德怎么样?

《天问阁集·刘宫人传》(李长祥)

  (刘宫人言):“一日内官以一朱票(相当于现在的法院传票)进(万历)皇帝,皇帝看毕不言,内官奏云:‘爷爷左右尚不肯容,尚来拿。’皇帝默然久之,曰:‘据他朱票是巡城御史,何可夺他权柄,挠他法?且尔等必有故,任他拿去,朕不管。’然不知何事也。”

  李长祥曰:“余常览《神宗遗事》——有人讼一内官于中城御史,御史不知其为已入皇城之内官也,即为之出朱票。持朱票之役又素非炼事者,即以向午门索问。诸内官愤夺奏之御前,上谕云云如刘氏言。呜呼!圣人哉,圣人哉!东汉建武十九年,湖阳公主苍头杀人。苍头,公主人,与皇帝之人异,况在御前者乎?汉帝今犹称之,神宗与之相较,岂不胜之绝远?唐太宗谓:‘上畏天、畏祖宗,下畏言官。’考当日所为,亦饰语耳。若神宗乃真有其实,虽唐虞三代之令主,何以加此?其能使海内家给人足,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者四十八年,有以哉!”

注:这是万历时进宫,明末流离出宫的一个刘姓老宫女被李长祥收留之后,对他闲聊的宫中往事,无意中竟与《神宗遗事》中的记载相吻合,令李长祥十分感慨,认为万历皇帝的品德胜过历史上所有的帝王。

《长安秋月夜》》(丁耀亢)

……忆昔神宗静穆年,四十八载唯高眠;

风雨耕甿歌帝力,边廷远近绝烽烟。

辕门大袖酣歌舞,海内文人耻言武;

马政屯田久废弛,禁兵糜粟空充伍。

物力太厚天时丰,十钱斗粟羞为农;

健牛肥马村巷满,鸣鸡吠狗桑麻通。

《秦淮感旧》(顾梦游)

余生曾作太平民,及见神宗全盛治;

城内连云百万家,临流争僦笙歌次。

万历时期的秦淮风光怎么样,下边看《上元灯彩图》——




再看古代外国人对隆万盛世的评论——

《记大明的中国事情》(西班牙 马丁.德.拉达)

“……把这个国家叫做大明,因为那是它的本名”,“现在统治的皇帝叫万历 ,他是第二十位,统治了三年,约三十岁”。

“以他们的吃食而论,他们不是大肉食者,据我们的经验,他们的主要食物反倒是鱼、蛋、蔬菜、汤和水果。我们看见的类似我们的东西(除开其他很多不同的品种而外)是:鱼、小麦、大麦、米、豆、玉米和boiona。还有母牛、水牛,他们说内地也有羊,我们也看见猪、山羊,及像我们有的一种鸡,另一种鸡肉是黑的,更好吃,再有阉鸡和黑尾鹉。我们没有见任何野物,因为我们到过的地区没有留下荒地,但他们说内地是有的。我们看见猛禽,也看见鹅和大鸭子,及大量的鸽子和斑鸡。水果有黑白葡萄,但我们没有见葡萄酿的酒,我不信他们知道怎样用它酿酒。也有许多品种的橘子和柠檬、大佛手柑、梨、苹果、野梨、桃、李、桑、坚果、栗、枣、南瓜、黄瓜、西瓜、白菜、小白菜、大头菜、萝卜、大蒜、葱和该国特产的其他很多蔬菜和水果。他们有大量的糖,而且他们制造很多上等蜜饯。”

“就我们所见,他们的农田是靠灌溉的,河流水渠处处皆是。他们把桶安在大水车上,轻易地灌溉庄稼,那怕在山头上也灌溉。我认为他们很少让土地休息,因为当我们到福州时,我们看到所有土地都是如下所说那样耕作的。稻米有的尚未移植,有的刚移植,有的长得老高,有的长得饱满,有的则正在收割。当我们返回时,看见类似的情况,在头一茬庄稼收割的,别的谷物己种植,而有的地方正在收割。”

《利马窦书信集·四、利氏致西班牙税务司司长罗曼先生书,一五八四年(万历十二年)九月撰于肇庆》

“中国土地的肥沃、美丽,富有和中国人的智识与能力,真是卓越异常,太高太大了。如把他详细写出,那就需要几大册。”

“在中国,人们虽俭于消费,但穿丝绸很是普遍的。此外也有麻类及其他东西制成的衣服,也是我们一般所没有的,他们用高粱与米酿成的各种酒类;因此,即使很穷的人,买五毛钱的酒,也可足一天之用,而不习于喝水。”

“特别要提到的,麦子与稻米以及其他蔬菜,产量远超过西班牙,这是我亲眼见到的,至少每年收获两次;他们听说我们欧洲要让田地休息一年才能播种的事,无不感到十分奇怪;因为他们一年不仅两次,也有三次收成的事,特别是麦子,它不象稻子那样,需要很多的水,这方面归功于照顾与播种的得法和土地的耕耘良好的关系,他们耕种似乎比我们更好。”

“中国天生好奇与乐观,它整个看来象一座大花园,并有无可形容的宁静与安详。陆地上充满着果树、森林、蔬菜,大部分整年一片青绿,充满着广大的良好田地和丰盛的庄稼,各处全面淡水河流分布其间,大部分都能航行船只,大运河还可通航到北京,人们也可以由陆路前往,那需要三个月,总之,水陆两路,任人自取,好象一个大威尼斯。这些河流真是非常的宁静,两岸的树木成荫,真是柳暗花明,处处一片青翠,至少广东的情形是如此。”

“可以参与北京内阁的大官称为‘阁老’,其权之大如皇帝一样,他们的权威似乎比皇帝还要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利马窦中国札记》中对明朝政治体制的描述摘录——

第一卷 第六章《中国的政府机构》

“我自己亲眼看到即使皇上也不敢更改这次公开调查的审查官们所做的决定……我说看到,是因为所涉及的被判决的人的名单刊为单行本发行全国。”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从前面所述应该已经很明显,而且下面还要说的更清楚,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

“我已做过彻底的调查研究,可以肯定下述情况是确凿无疑的,除非根据某个大臣提出的要求,否则皇帝无权封任何人的官或增大其权力。当然皇帝可以对和他家族有关的人进行赏赐,这种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但这笔赏赐不能列为公家赠款,皇帝所做的赠礼也不能从公款中提取。”

“他们(引者注:指明代都察院所属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在某些方面相当于我们要称之为公众良心的保卫者的人……即使是最高的官员,即使涉及皇上本人或皇族,他们也直言无忌……他们如此恪尽职守,真使外国人惊奇,并且是模仿的好榜样。无论皇上还是大臣都逃不过他们的勇敢和直率,甚至有时他们触怒了皇上到了皇上对他们震怒的地步,他们也不停止进谏和批评,直到对他们猛烈加以抨击的恶行采取某种补救的措施为止。”

“事实上,当冤情特别严重的时候,他们控诉的就一定很尖锐刺骨,即使设涉及皇上和朝廷也刚直不阿……所有这些呈送给皇上的书面文件和对他们的答复,都要复制很多份,这样在朝廷发生的事情就迅速传递到全国每个角落。这种文件编辑成书,如果内容被认为值得留给后代,就载入本朝的编年史。”

“几年前,当今皇上想册立他的次子而不是长子为储君,因为这个幼子受到他和皇后的宠爱,这一更易违反了国法,皇上收到了大量指责他的陈情书……最后皇上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在大臣们以集体辞职为威胁的条件下,不得不表示在立储这件事情上改变了主意。”

注: Discovery频道拍的纪录片《中国古代发明》明确指出:欧洲人对中国文官政治的推崇导致了民主革命。

《中华大帝国史》(西班牙 门多萨,约万历十年)

“在这个大国……人们食品丰富,讲究穿着,家里陈设华丽,尤其是,他们努力工作劳动,是大商人和买卖人,所有这些人,连同上述国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当地被称做全世界最富饶的国家。”

一钱行赠林茂之

遗民吴嘉纪

先生春秋八十五,芒鞋重踏扬州路。

故交但有丘茔存,白杨催尽留枯根。

昔游倏过五十载,江山宛然人代改。

满地干戈杜老贫,囊底徒余一钱在。

桃花李花三月天,同君扶杖上渔船。

杯深颜热城市远,却展空囊碧水前。

酒人一见皆垂泪,乃是先朝万历钱。

万历后期描绘普通百姓幸福生活的长卷《皇都积胜图》——






用户4125131872


关于“明朝亡于万历”的说法,各有说辞,看法也多!但是有一点大家都不推却,就是关于万历皇帝在位后期之怠政对明朝发展的影响至今都认为是转折点。

一:早期干练,后期隐匿

万历皇帝执政初期,也算一代明君,在老师张居正的辅导下,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以及经济都得到了比较大的提升!然后不知道具体什么原因,他却常年在宫中不见朝大臣,好多人想见更是见不到,史书上记载也是模糊,不管不问朝政陆续持续近30年,这对一个封建君主制家来说是相当滑稽的!具体不理朝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恐怕永远是个谜团了!

二:万历朝怠政影响

因为万历的怠政,万事不理,国本肯定会动摇!万历久居宫中,却不曾闲着,不仅派出大量的官吏搜刮民脂民膏,还增收盐铁等国之命脉之税赋,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百姓的痛苦,搞得民怨沸腾。现在看来清朝的许多学者包括统治阶级也都是从比处出发,得出了明朝亡于万历的看法。

三:矛盾激化

明朝灭亡的原因就是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万历朝堆积的一些矛盾到了后期逐步扩大,比如“人主蓄疑”“贤奸杂用”以致溃败决裂,不可赈救。崇祯皇帝虽然看到了弊端,但是一个病入膏肓,身患癌症的“人”只能施救以时日,却不能祛病之根本啊!

以上看法,全是自己一家之言,愿与大家交流讨论!


施耐德林


神宗万历,神神叨叨西,三十年不上朝,成天混在女人堆显,昏天黑地的,这可能就是神宗的来历吧。这老哥怠政怠到了天荒地老,连地方官员的任命都省略了,很多地方十几年没有主政官员,真是无为而治到了极点。一个国家如果遇到这样一个主儿,离死也就不远了。后来的崇祯倒是勤政,但是劲使反了,很多统兵将才基本被他杀光了,为了面子守国门,不南迁,就后只好找颗歪脖子树自我了断。实际上崇祯的勤政,较之万历的怠政,对明朝自身的杀伤力更大,万历之害无处乎明朝自生自灭,走到哪站算哪站。而崇祯之害在于刀刀见血地砍向了大明王朝,就这样明朝在李自成,张献忠和清军,再加上崇祯的合力攻击下,最后土崩瓦解。


大帅252990946


万历皇帝最大的缺点是贪财。

他还活着的时候,就被指责视“金钱珠玉为命脉”,仅仅采办珠宝,就曾用银2400万两,而每年明朝“赋税之额,乃止四百万",就这一项就为国家年收人的6倍。

他亲自为自己监造的寿宫也就是陵墓,竟然费银800万两。就连宫中宫女的胭脂钱,每年都得用银40万两。皇长子及其他诸王册封冠婚用银,也多达934万两,光做袍服就用了270余万两。

这么能花钱的皇帝,真是无语了。

上面花的还是明朝历代皇帝的积蓄,下面这笔就是伤害百姓了。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万历皇帝福王朱常洵去河南洛阳做王爷,万历皇帝下诏“赐庄田四万顷”,吓坏了大明朝的官员们,把河南全省的田地都拿来,也不够。百官跪请,“得减半”,打了个五折,但是还是要“腴田不足,取山东、湖广田益之”。这也是开了先河了,历朝历代分封藩王,都是“食邑”,没听说还有河南的王爷,要山东、湖北、湖南来供养的。

万历还办过一件缺德事,就是不断问各地派出大批矿监税监,搞得大明朝“如沸鼎同煦,无一片安乐之地。”

浪费了这么多钱,到了后金起事的时候,明朝已经很穷了,只能搜刮百姓掏军费,这就又激起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所以说,明朝是被万历坑了,明朝亡于万历。


历史有妖气


头条老不给我升Ⅴ,还老让我回答问题,悟空问答不够意思。

明朝灭亡,原因过于复杂,用明朝整个朝代历史来讲,有长,有中,有短,三个面。

长者,必须从朱重八说起,重八制定的制度,政策,绝对他娘的两刃剑,它一面迅速巩固了明朝滴社会秩序,另一面埋下了朱明后世亡国的祸根。

中:就要讲讲不论啥原因(可能有腿疾,怕失皇家威仪)老他娘十几年不上朝怠政的万历,死胖子。还有泰昌帝的早亡,天启皇帝滴阉觉,都起到了加速明王朝灭亡滴速度,这几位都有责任。

短:就是那个,勤政无比,么想过一天福,用人又不敢信人的崇祯帝,越是想当大明中兴之主,命运确他娘的非常残忍的让这位勤政的人,当了大明王朝亡国之君。


莫高声


你好,明朝亡于万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整个明朝期间,明神宗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主政的四十八年占了明朝全部国运的六分之一。他即位之初,由于有张居正的辅佐而使社会一片欣欣向荣,明朝也出现了一个中兴的局面。但随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万历皇帝与众位大臣僵持对立,以至于二十八年不上朝,只是依靠宦官大臣处理政务,这就导致群龙无首的局面,党派之争开始越来越明显,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了崇祯时期,这是万历不可推卸的责任,也为以后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一个伏笔。


那么最终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有两点。

1 内耗 纵观大明276年的历程,明朝最终被消灭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明朝自万历在位期间的一场著名战“役萨尔浒”战役是明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再加上明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腐败朝政,党派之争,百姓疾苦无人理,皇上的不作为,导致朝纲败坏这是内部原因。


2 外族入侵 明朝后期居于东北的满族开始不断对明朝的战争。最为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就是萨尔浒战役,明朝在此战役的失败是明朝灭亡的基础,再加上吴三桂放清兵入关给了明朝最后致命一击。这些内、外部众多因素使明朝的败国之相所需的条件都已具备。陷于内耗的明朝一次次错过了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机会,失去了改条件都已具备,变自己、净化自己的原动力,社会在不断开放,路却越走越窄,最终滑向了毁灭的深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