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司令员与司令有区别吗?

张毓瑛


1918年列宁同志搞十月革命的时候,蒋介石正任“建国粤军第二支队司令”,率部驻于闽西,整天被粤系军官们排挤的焦头烂额,这不过是个加强团级的战斗队,未来的国民革命军“特级上将”还挂着上校肩章。补充个知识点,蒋介石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时,同时还获得一个重要兼职: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总司令则是他的盟兄粤军元老许崇智。

(蒋介石拿着手机?)

老许才是货真价实的“司令级”重要将领,是陈炯明翻脸后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掌握着数万粤系本土军队,蒋介石不逼走这位大哥,就不能攫取广州革命政府的军队实权,因为那会的黄埔学生军无论兵力还是实力都还有限,粤军才是主力。

所以首先,对“司令”这一称谓的具体含义要有深刻的理解,司令的字面解释只是“司掌军令”,泛指军中某一地区或某一方向上的“部队长”,其军衔和级别根据需要可大可小,未必就是多大的首长,也未必就是“军长”的上级。比如军分区司令、警备区司令、军事基地司令等等,他们与大兵团司令的职权差距很大,由校级军官担任是很普遍的事情。



(粤军总司令许崇智)

现如今的地级市军分区司令和警备区司令基本是大校军衔,按习惯说法就是“正师级”,个别小型军事基地或后勤基地的“司令”则是上校有之,中校也有之,完全看部队规模和编制级别。只有各大战区(军区)司令或总部的兵种司令,才是真正的高级将领。

尤其是民国时期,由于大批地方武装、杂牌军老大和土匪草寇通通自封“司令”,渐有“将军多如狗,司令满地走”的趋势,所以司令这个职务一度臭了大街。因此在30年代后期,民国军队但凡真正军级单位以上的野战部队军事主官,大多称为绥署主任、某路军总指挥、军团总指挥等等,相反,各地区的守备部队倒多使用“司令”这一称谓,比如淞沪警备司令钱大均、常德警备司令唐生明、宪兵司令谷正伦等等。



《辛德勒的名单》剧照


直到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军事委员会统一整编野战部队,出现了集团军的编制,主官称谓才调整为“总司令”,下面确实是有军级单位了。所以司令不一定值钱,“总司令””才是到了一定级别的人物,比如集团军总司令、“剿总”总司令、兵团总司令等等,薛岳就是抗战初期掌握野战重兵集团的第一兵团总司令、王耀武是第24集团军总司令、第四方面军总司令。

这一点连日本人也受了传染,通常在“方面军”以下称为司令或司令官,只有“总军”级别的头目才可以称为总司令,注意关东军在1942年10月前就只能有司令官,这以后才称为总司令。以冈村宁次为例,1937年是关东军第2师团长、1938年是第11军司令、1941年是华北方面军司令,直到1944年底升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因为这是“总军”级建制了。



(红军时期的刘伯承)


“司令”这一称谓是全球通用的,比如纳粹德军的装甲集群司令、集团军司令、集团军群总司令等,这都是高级指挥官,而二战经典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里,犹太人集中营的司令哥特不过是个党卫军上尉,充分说明了“司令”这一职务的级别弹性。

“司令员”这一称谓是我军和前苏军专用,如果经常观看苏德战争的影视,你会发现其实苏军内部也是称为“司令员”的,比如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同志”、第62集团军“司令员崔可夫同志”等,所以这不是我军专利,而是留学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刘伯承元帅之“舶来品”。在他从苏联回国到达江西苏区后,曾一度出任红军总参谋长,着手对工农红军的条例条令进行了正规化建设,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倡称谓上的官兵平等,效仿了苏军的职务称呼习惯。

(崔可夫司令员)



于是司令被称为“司令员”、号手被称为“司号员”、各级军事主官被称为“指挥员”、卫兵称为“警卫员”,伙夫也成为了“炊事员”等等,这一传统被人民军队沿用至今。不过好像如今的俄罗斯军队已经不再如此称谓了,不妨可以说,在现阶段确实是我军独有,但具体含义和职能与前述的“司令”完全没有区别。硬要有个细微区分的话,司令后面加个“官”没有岐意,显然司令员就加不得了。

刘帅在长征中首次有了“司令员”的职务,即在云贵转战期间出任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又担任过救援西路军的“援西军司令员”,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期间的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和整编后的第二野战军司令员。

(第二野战军司令员)


度度狼gg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司令员就是司令。

这世界上本来不存在司令员,只有司令。

原则上,司令就是一个称呼,也就是带兵的军人。

但司令究竟带多少人?不一样。

比如林彪是四野的老大,手下100多万大军,他叫做四野的司令。

但抗战时期,有很多草头王,随便拉几个人就自称司令了。

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沙家浜》的胡传奎,起家的时候手下只有几十个人,十几条枪,也叫作胡司令。

这个称呼之所以变为司令员,源自于上世纪30年代的刘伯承。

当时刘伯承在苏联伏龙芝军校学成回国,同叶剑英等人一通翻译苏联军事资料和书籍。

翻译到司令的时候,刘伯承认为要换个词。

刘伯承自己是军阀出生,认为红军的称呼应该区别军阀,所以改为司令员。

所同样道理,,当兵的称为“战斗员”,伙夫就称为“炊事员”,马夫、猪倌称为“饲养员”,还有“警卫员”、“卫生员”等,号称八大员。

这个称呼的目的是体现红军官兵平等,都是革命军队一员,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这些人还统称指战员,一些军官被称为指挥员,都是同一个道理。

其实就是称呼不同。

实际上,无论是苏联,还是华约国家甚至朝鲜,军队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存在什么官兵平等一说。

具体表现为官兵待遇不同,无论生活还是其他方面,差距很大。

在日常接触上,苏联红军和美军也没有什么区别,军官下命令,士兵执行,士兵没有争论的权力。士兵没有完全执行,叫做渎职,可以坐牢;如果士兵拒绝执行,在苏联前线叫做叛国,可以就地枪决。

任何场合,只要双方穿着军装,士兵就必须起立向军官敬礼。


萨沙


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军事主官才会有司令员的称呼,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司令员,只有司令。

也就是说,司令员是党领导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独有的称呼。

从武装部队所属的工作性质上来说,司令员和司令没有本质区别,都是部队的高级指挥官,负责带兵打仗、行军作战的军官。别的国家叫司令,我们中国叫司令员,如别国的战区司令和中国的战区司令员,别国的海军舰队司令和中国的海军舰队司令员,都是同一个意思。只是称呼不同。

但是在我们中国,提倡官兵平等,不能因为你是高级指挥官就另眼相待。所以中国武装部队的高级指挥官,叫司令员,而非司令。如各大战区司令员、空军司令员、海军司令员、武警部队司令员等等。

司令员就是司令中的一员的意思。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中,有大量带“员”的称呼,如负责保卫的叫警卫员、负责交通的驾驶员、负责医务的叫卫生员、负责联络的叫通讯员,所以负责指挥作战叫司令员。

不管是警卫员还是司令员,都是革命军队一员,只是革命分工不同而已。

虽然司令和司令员一字之差,但内涵上有着巨大差别。司令员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部队的象征体现,也是人民子弟兵为人民服务的意志体现。


袁卫宇


近年来,很多以抗战为题材的电视剧中,经常出现“司令”和“司令员”的字样,听起来似乎没什么区别。但其实,司令只是口头上的称呼,司令员才是我军最高指挥人员的正式称呼。这一字之差,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感人肺腑的年代故事。

司令和司令员有什么区别?

司令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这一称呼是世界通用的,但是司令员却仅仅是我国在使用。提起来,要从上世纪20年代左右说起。

想要打胜仗不能只靠蛮力,必须学习优秀的军事理论,才能无往而不利。当年的革命先辈看透了这一点,就派刘伯承元帅前往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直到上世纪30年代初期,刘伯承元帅才学成归来,并带来了大量珍贵的军事理论素材。回国之后,刘伯承就和左权、叶剑英等人一起翻译这些文献。

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之中,刘伯承元帅注意到,国外的最高军事指挥官称为“司令”,而旧时的军阀头子也自称为司令,这太有阶级感了,违背了我军一视同仁的风格。

基于这个考虑,刘伯承元帅展现了智慧的一面,他在司令后面加上一个“员”字,听起来就没有那么生分了。

不仅如此,从此以后我军的所有战士,后面一般也带上个“员”字。比如炊事兵成为“炊事员”、警卫成为“警卫员”等等,也是体现我军重视平等的传统。

司令员这一称呼就这么流传了下来,时至今日在正式场合下,也是尊称最高指挥官为“司令员”,而不是司令。

很多人都搞错了,他们认为司令只能有一个,但其实不是。通俗来讲,司令是一支部队的指挥一把手,这支部队可以是师部队,也可以是军部队,师部队的一把手也可以成为司令。其余各大军区,空军、海军等也有很多司令。

司令员的诞生,有何意义?

司令和司令员虽然是一字之差,但背后的意义却相差甚远。在战乱年代,有很多军阀头子和杂牌军,他们自称司令,在一方作威作福,祸害乡里。

比如琼瑶剧《情深深雨蒙蒙》中东北军阀陆振华,李副官就称呼他为“司令”。但他连年征战,在东北有无数房产,还娶了9房姨太太,钱从哪里来?还不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

刘伯承元帅能想到这一点,足见其对百姓和战士们的关怀之心。从这一个小细节就能明白,为何我军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至今为止,司令员这一称呼仍为我军专属,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称谓,更是我军与其他军队本质上的不同的历史标志。

如今已经建国71周年,我们看着祖国日益强大,不禁也会回想起当年的峥嵘岁月,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如今的幸福生活。祖国万岁!


十点历史君


司令员和司令并没有区别,但是我们看电视经常能听到这两个称呼,不了解的人还会以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级别和职务呢。今天就听别酒流年说一说两种称呼的来龙去脉。

在我国,司令和司令员没有区别,都是说的一个意思,但司令员是规范称呼,司令只是口语,在行文和著作中,是不能称呼司令的。


我国军队中军、兵种、武警部队、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卫戍区、警备区、海军舰队、军区空军、集团军和各基地的军事主官都被称作司令员。

2012年10月28日开始,各省武警总队总队长也统一改称为司令员。

其他国家军队是没有司令员的叫法,一般都称呼司令。这是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区别。

司令一词,古已有之,主要是官职名称。

例如《北史·后妃传序》:“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 。《元史·百官志》:“﹝ 至元 ﹞三十年,悉罢所辖盐司,以其属置场官……盐场二十九所,每场司令一员”。

司,是掌管、支配的意思;令,就是命令。所以字表意思就是掌管并发布命令。

民国时期,因为和外军交流加深,于是有了当下意义的“司令”一词。

那司令员是如何来的呢?这就要归功于刘伯承元帅了。

1930年,刘伯承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成回国,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

为了规范军队条令,刘伯承组织左权、叶剑英等人一起翻译由苏联带回的各种苏联红军条令。

鉴于各军阀军队司令多如牛毛,又以欺压百姓为乐,加上旧军队的等级森严和对勤务人员的歧视,为了区别和旧军队的不同,刘伯承提议将“司令”改为“司令员”,“勤务兵”改为“警卫员”,将“伙夫”改为“炊事员”,以示大家都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这种称谓也就保留到了今天。


别酒流年


大家应该都看过一下关于行军打仗的电视剧,在指挥作战中,一个军队最高的指挥官就是司令,司令来了之后尽管是军长还是师长都是要靠边站的,可是在一些电视剧中也出现了一个司令员的名词,那么司令和司令员到底是有什么区别呢?


在那个我们中国正陷入一个硝烟四起的年代,整个国家都在一个被欺凌的状态,可是由于国力太弱无力抗衡,很多的爱国之士也因此报国无门。乱世出英雄,一代元帅刘伯承出现在大家的眼前,中国这样的现状在他的眼中是非常的糟糕的,所以不满现状的他便去了苏联进修,之后他便带着苏联的军队条令来整改中国的军队。

他知道军队当时的等级制度和封建制度下的等级制度也是相同的,高层的将领或者是士兵看不起一些炊事班的后勤兵。刘伯承深知这种制度的不行,所以他决定一改旧习。于是他便从这个称呼开始下手,他在称谓上都加上了员,比如护兵就被称作为“警卫员”,炊事班的便被称为“炊事员”,而司令也就顺理成章的被称之为“司令员”。



所以司令员和司令是一样的存在,而刘伯承之所以这么做,他的目的也是为了告诉大众人人都是平等的,在前行的道路之中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大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每个人所担任的指责是不同的。自从那时候起至今,司令员的叫法也是一直存在的,现在司令员也是成为了我国军人的正式的职位和称呼。司令员这个叫法也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而在外国是没有的,外国还是叫做司令。


在2012年,我国规定各省武警总队总队长统一改称为司令员。虽然看上去司令员是一个普遍的职位,可是能当上司令员也是非常的不简单的。


司徒历史


师长的上级叫军长,军长的上级叫司令员。司令员才是军队的最高官。

师部的师长又叫师部司令,军部的军长又叫军部司令。

司令员大于司令,两者有区别。

但是,一般情况下,师部的长官叫师长,军部的长官叫军长,极少有司令称呼。

司令员与师军部司令的称呼,一般是指解放战争年代,现在只有司令员存在了。例如,华东野战军总指挥是司令员陈毅,而十纵(华东野战军第十军)总指挥是司令宋时轮,宋时轮实际上是十军军长,又称十纵司令,不称司令员。

一些人搞不清这其中的道理,说司令员就是司令,两者没区别,有的说司令要比司令员大,要真的那么简单,悟空也不会问大家了!

看了本平台其他一百余人的回答,都没解决问题!而他们的点赞量竟然上千,真是不可理解。



用户创维


司令和司令员从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说白了“司令”实际上就是“司令员”,两个不同的名称所说的都是一回事。

如果非要说“司令员”和司令有什么区别的话,“司令”和“司令员”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我国各军、兵种流传下来的口语之称,而司令员是一种正式的称谓,是一种规范的叫法。特别是在正式的场合和行文以及著书中不应该使用“司令”,要以“司令员”为规范的称呼。不过在国外大多只称呼“司令”而不是“司令员”。

“司令员”这个称呼的由来,还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因为我国军队的很多军衔制度和部队的制度都是从苏联那演变而来的,当时很多开国元帅和部队将领去苏联军事学校进行深造,其中就包括刘伯承元帅。后来这些开国元帅及将领学成回国后,也把苏联的很多军事条例带回了国,加以修缮后,就变成了现在我国军队一直在沿用的军衔和部队制度。

一开始,红军中的最高指挥苏联称之为“司令”,但是刘伯承元帅认为这个军衔有等级之分,不符合我军的“为人民服务”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他认为司令也是部队中普通一员,没什么特殊的,更不能有所谓的官僚主义,于是把司令改成了司令员,同时还把伙夫改为‘炊事员’,护兵改成了“警卫员”,方能体现人民军队的本质。

所以说,“司令”和“司令员”没什么区别,属于同一职位,区别就在于规范和不规范。


四十五度历史


司令员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军官官衔称呼,在外国武装部队指挥官中是没有“司令员”这个叫法的。实际上“司令员”和“司令”这两种称呼在中国没有任何区别,无非是“司令员”更正式,“司令”属于口语化的称呼。

关于“司令员”的叫法,据说在上世纪红军时期是刘伯承专门定下的“规矩”。当时刘伯承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回国后带人翻译从苏联带回的各种苏联版军事条例规定,从而用于中国红军内部的称呼。


由于刘伯承早前在旧军阀任职,对等级森严和官兵的不平等性深恶痛绝,鉴于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倡导官兵平等,于是他就规定在红军的指挥人员“司令”称呼后面加一个“员”字。


这种改法,实际上也是对旧称呼中的勤务兵改“警卫员”、伙夫改“炊事员”相对应,体现了革命军队人人平等的理念,都是人民军队的一员,只是每个“员”的工作职责不同。


比如炊事员就解决部队的伙食问题、警卫员就负责高级指挥官的安全问题、司令员就负责部队的作战指挥问题……


就这样,司令员就逐渐出现在正式文书中,取代了司令的叫法,但是在平常口语中,仍习惯叫司令更顺口。

那是不是出现司令员了,司令的正式称呼就消失了呢?其实不然,在建国前后的一段时间内,仍有司令的正式称呼,比如朱德总司令。


朱德元帅长期担任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解放军总司令一职,1949年建国后,朱德仍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这是人民军队历史上唯一一位总司令。此时的总司令官衔并没有带“员”字,但总司令就是一种正式称谓。


除了“总司令”一职外,其他的军区、兵团、军种等军事主官已经全部称呼为司令员,并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的人民军队高级指挥员中,已经没有“司令”的正式称谓了,全部改为司令员称谓。现在一般是军种、兵种、战区、武警总部、省军区、市军分区、直辖市卫戍区、警备区、海军舰队、军事基地、武警各省总队等部队的军事主官全部称呼为“司令员”。

比如陆军司令员、海军陆战队司令员、中部战区司令员、武警总部司令员、湖北省军区司令员、襄阳市军分区司令员、北京卫戍区司令员、重庆警备区司令员、南海舰队司令员、朱日和基地司令员、武警上海市总队司令员等……一般而言是副军级以上作战单位的军事主官称呼为“司令员”。


中国的高级军事主官称呼为“司令员”,外国的高级军事主官称呼什么呢?他们的正式称呼就是“司令”。

比如美国的兵种——美军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战队的军事主官就叫海军陆战队司令,而我们叫海军陆战队司令员。比如越南的军种——越南海军,越南海军的军事主官就叫海军司令,而我们叫海军司令员。


所以,无论是“司令”还是“司令员”,称呼不同,职责是相同的。无非是“司令员”的叫法是我国武装部队高级指挥员的特有称谓罢了。


襄遇阿雨


“报告司令,前方有敌人。报告司令员,前方有敌人。”在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司令和司令员的称号。有时候不禁会纳闷,这两个称号有什么区别吗?

其实在中国司令和司令员没有区别,只不过司令员的称呼比较正式一点。其他国家没有司令员的说法,一般都是直接称呼为司令。在我们的国家通常把军、武警大队、军分区、集团军区等军事主管称呼为司令员。

第1次国共合作破裂之后,我们被迫发动南昌起义,也明白了枪杆子里面才能出政权的道理。但是拉起来队伍,没有系统的军事指导可不行。于是派出了刘伯承将军,前往苏联学习先进的军事知识。

在上世纪的30年代初,刘伯承从苏联学成回来。带来了很多苏联的先进军事经验,后来又组织左权、叶剑英等人,一同翻译从苏联带回来的各种资料。

在这次的翻译过程当中,刘伯承他们还确定了中国红军的内部称呼。而在旧军队当中,等级森严不用多说。而且对于一些勤务人员更是有一些看不起。


对于这些勤务人员,刘伯承认为这些人同样的重要,应该被得到尊重。所以就把旧军队当中的护兵、勤务兵,都改成了警卫员、公务员的叫法。旧军队当中的伙夫,也改成了炊事员。

而军队的主事长官司令,在后面给它加了一个员字,说明也和其他人一样。无论你是做司令的,还是厨房掌勺的,一律都是平等对待。司令的权力再高,也只不过是革命军队当中普通的一“员”,只不过是分工不同。

但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也就是在我军百万大裁军之后,建立了一个个合成化集团军。每个集团军都是由不同数量的师或者旅组成。这个时候的司令员,对应的单位是各区或者是兵种总部。

而历史上的司令员,这里给大家介绍10个比较出名的。比如许世友、李德生、杨得志、杨成武、秦基伟、杨勇、皮定均、贺炳炎、陈锡联、叶飞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