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懂鳥語的奇人,死後葬在了襄城縣!

懂鳥語的奇人,死後葬在了襄城縣!

【“千古流芳公冶長”系列之2】

懂鳥語的奇人,死後葬在了襄城縣!‖老家許昌

文·圖‖應軍

(欲欣賞“千古流芳公冶長”系列之1的精彩內容,歡迎點擊以下鏈接: )

《青州府志》中載有以下內容:

一日,有鴟(chi鷂鷹)來報長,曰:“冶長,冶長!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腸!”

公冶長應而往,果得獐,然其無意飼鴟以腸也。鴟由是以怨之。

居無何,鴟又來報如前。長復往,望見數人圍一物而譁,長以為死獐,恐人奪之,遙呼曰:“我,未死也!我,未死也!”

乃一死人。眾逮之,見邑令,令牢問,長再三辯。令曰:“爾自言,‘我未死也’。何為詐?”冶長無以對。

上文大致意思為:

一天,鷂鷹給公冶長報信說:“子長,子長,南山有個死獐,你弄回來把肉吃掉,腸子留給我就行了!”

公冶長去到南山,果然如鷹所說。可是公冶長把肉吃掉後,不知是何原因沒有留給鷹腸子,使得鷹很生氣,想辦法報復。

又停了一段時間,鷹又給公冶長報信,說南山又有個死獐子。公冶長去後,大老遠,發現一群人圍著,鬧嚷嚷的,他沒有多想,以為別人在搶獐子,喊道:“那是我的,那是我的。”

到跟前,公冶長才知道是一個死人,大家以為他是兇手,將他捆綁後押送到邑令那裡,審問了好多次,他都不承認殺了人,但也無法替自己洗清罪名。

這就是所謂的“雖在縲紲,非其罪也”的記載。

此故事只告訴我們,公冶長和鷹發生了一個不愉快的事,並沒有說清楚公冶長是如何洗清罪名重獲自由的。

由此,我們有了疑問,公冶長“非其罪”,在邑令問案子時應該是“有以對”,而不是“無以對”。那麼他是怎樣的“有以對”呢?這是我們產生的第一個疑問。

第二個疑問是,既然公冶長擅鳥語而背諾,那他是怎樣才擅長鳥語的呢?我們看一看山東省的傳說之一:

在公冶長書院東南,有一個山洞,當地人俗稱為“海眼”。海眼直通大海,是龍王瞭解凡塵的前沿,由一個龍婆把守,以防止邪惡之徒外出作亂。那龍婆忠於職責,一般不讓人替,怕有紕漏。這下可急壞了自己青春妙齡的寶貝女兒,她想到凡間看稀奇。

有一年春天,她趁母親和父親相會沒值班之際,私入人間。剛巧公冶長踏青,路過海眼附近時,見兩條蛇纏繞在一起,似是一對於草叢中行苟且之事。公冶長見後認為有傷風化,拍手示警。無效後,怒撿一石砸去,正擊中一蛇頭部,隨即鮮血迸出,兩蛇急退入海眼,不見了蹤影。

公冶長待了會兒,想等它們出來再教訓一下,沒等上,回身原路返回時,精神不覺變得恍惚起來。隱約前面露一茅舍,裡面走出一老婦人,拄著柺杖,攔住其說道:“學子留步,請到舍裡一敘!”

公冶長聽後,隨婦人進屋。那婦人拱手致歉:“對不起,剛才,女兒行不軌,仙緣已盡,請懲罰她”。言後,她從桌上拿一剪刀遞給公冶長,“請處死她吧!”公冶長聽過,明白了怎麼回事,不忍下手。老婦人見狀,將公冶長拉到裡屋,把受傷躺在床上的女兒摁住,用刀朝其下腹刺去,很快取出一內臟,遞給公冶長,說是蛇膽,並說他食下可祛除惡邪,增加智慧。

公冶長驚得渾身是汗,哪肯受用,但最後還是糊糊塗塗地被老婦人弄得吞下肚子。後老婦人又說:“從此以後,你會是半仙之體,知道鳥語獸言,我無愧於仙界!我們就此分別!”

等公冶長出離茅舍,再回頭時,茅舍已無。這時的他頓感神清氣爽,只聽樹上一鳥對著他叫喚,他聽懂了:“子長,子長,拜師孔丘,聲名傳揚。”這就是公冶長擅鳥語的緣由。

接下來我們談第三個問題:公冶長如何成為孔子女婿的。我們看看山東省的記載和傳說。

自從公冶長懂鳥語後,他受一鷹的指點,到了曲阜,拜孔子為師。一天,他正在院裡認真讀書,忽然聽鷹急叫有人落水。公冶長急忙跑出去,奮不顧身將人救上岸,原來是孔子的千金。孔子本來就很欣賞公冶長的才華,這次又佩服其見義勇為。當時兩人已成年,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於是乎,孔子順水推舟、力排眾議,將唯一的女兒嫁與公冶長為妻。

通過以上的資料,我們瞭解了有關公冶長的第二個疑問和第三個疑問,但第一個疑問,公冶長是怎樣洗清罪名的?既然山東省的記載、傳說皆無,那麼從哪裡可以找到答案呢?

筆者試答於讀者,就在我們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

在我們襄城南,去城五里,有一個村子,名叫五里堡。村西緊挨311國道,也就是當地人所說的許南公路。公路西有個稅務所,沿後牆往西有個生產路,順路向西大約200米路北、硅烷廠西頭南約50米的交會處一個廢棄的古道邊,有一個坐北朝南的墳墓,名曰“公冶長墓”。

這條古道基本呈西北——東南走向,始於南城門的那個紅石橋“惠政橋”,往南蜿蜒至硅烷西,折而東南向到公冶長墓,穿過許南公路到山頭店供電所南牆外的大坑塘,經部隊營房直至七里店老街,再沿十里鋪、夜狐山、姜店、程莊出襄城縣境。

公冶長墓頂上有一個石臼香爐,用首山紅石做成,有三分之一殘缺,一年四季都有焚香禱告、祈福平安者。墓前立一圭頭青石碑,高一米左右,上刻“公冶長之墓”五字。墓前長著一棵千年以上的桑樹,由於根基較深,雖經多次砍伐,來年皆發芽旺長。有關公冶長的故事,在城南以五里堡為中心的十里八鄉,家喻戶曉,乃至襄城縣其它地方,知道的也人相當多。

先說公冶長小時候。

公冶長祖輩慕首山之名,後定居於五里堡。待公冶長童年,爺奶已不在人間,父親不知是何原因亦早逝,其在母親的拉扯下艱難度日。那時,首山南側有個葛溝,即現在隸屬於湛北鄉七里店行政村的葛溝,那裡有個老倌墳,墳頭位於葛溝東南角的一個大土嶺西端,坐北朝南。此墳地埋葬有老倌和老倌母親的屍骨。

這位老倌生前富足,住七里店(時稱七迷店)。當時葛溝因樹木參天,百草繁茂,泉水旺盛,無人問津而顯得十分寧靜。那老倌閒暇遊覽美好山色,覺得這是個身故後的好去處,年老將終,病塌前告訴子女,葛溝是個風水寶地,自己死後棲身那裡,子孫必定興旺,生意必定興隆,並囑咐兒子,墓地要嚴加看管,以免傷了地氣,並讓老倌的母親的瑩地也遷於此。

老倌去世後,其兒子就遂了他的心願。由於家大業大,老倌的兒子無暇看護墳地,打算出錢找人專門看管,他想找個靠得住的人家。幾經打聽,知公冶長母親是個賢德之人,身邊的兒子雖然年少,但也勤學好問,知書達理,非常有志氣,一般人不可比,是最好的人選。

經說和,老倌的兒子就把看管的任務交給了公冶長母子倆,並定期送給母子倆一些糧食和穿用之物作為報酬。倆人十分牢靠,老倌的兒子很是放心,有時候,就多給她們母子點東西,閒暇還讓母子倆上家一敘,把家裡的書簡給公冶長隨便翻看。

歲月不饒人。公冶長的母親年齡漸大,窮苦、辛勞、疾病使得將步入老年的她體力急劇下降,加上從五里堡到葛溝是曲折的山路,去時基本上是上坡路,且人跡罕至,經過夏天大雨沖刷後無法整修,坎坷難行,使得自己力不從心,於是她就把看護的任務完全交給了漸成年的兒子公冶長。

酷熱的盛夏,公冶長為節省體力消耗,中午不回家,餓了就摘些野果填飽肚子,渴了,就飲汩汩山泉;嚴寒的冬天到了,公冶長就冒著風雪前去,毫不懈怠,休息於墳地旁邊的土洞裡,雖孤單枯燥,可也能耐過去。

在葛溝東北,有一長長的深溝,由東北角接山頂向西南延伸至葛溝正中心。那裡邊樹木蔽日,百草繁茂,難以見底,一年四季,泉水旺盛,裡面生存了許多的蛇,溝的下端出口處稱之為“蛇口”。雖然現在因城鄉建設掘土,使那裡面目全非,但“蛇口”這一地名卻保留了下來。至今,泉水逢大旱之年也仍然甘甜可口,不會枯竭。

下圖:指認墓址具體位置。(文首圖:墓址地理位置)

(未完待續)

懂鳥語的奇人,死後葬在了襄城縣!

【作者簡介】應軍,網名“首山望汝”,許昌市襄城縣人,農民。愛好文史,數十年來挖掘整理史料200多篇,被政協襄城縣文史委員會特聘為文史研究員,2017年當選襄城縣第十二屆政協委員。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