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东阿鱼山走笔

东阿鱼山走笔

单清林,1964年生,东阿人,为山东省青年诗人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聊城市作家协会、诗人协会会员,东阿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现供职于东阿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曾经领着各地各色朋友,来到鱼山。

从汉代风格的曹植墓大门北侧边门进入。先看子建祠,再看古隋碑。然后来到曹植墓前,凭吊八斗奇才的英灵。继而,返身从隋碑楼北侧的石阶路,缓缓而上。

立在鱼山之巅,观看雄浑的黄河,从西南汹涌而来。看她在鱼山前,与中国唯一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清水大河——大清河交汇,既而又滚滚北去的壮观场面。观看东南群山势如奔马的起伏,看群峰列屏的清辉。再回顾西北方向,苍茫的平原。切身感触泰山山脉与鲁西大平原在此错落交融的场景。

鱼山,就是一处独特的历史地理坐标,标释着东阿这方水土几千年间,历史和地理时空的转换。

就在鱼山顶上,我跟朋友们讲鱼山济水、刀鱼拜山;讲齐鲁在柯地会盟;讲晏子治阿、尹子奇治阿、膑生于阿鄄之间;探讨东阿古地“柯”与“阿”的转换;解析东阿七个县城的六次迁徙;聊及无尽的传闻轶事。还有葬于鱼山的落魄诗人,才高八斗的曹植------

东阿鱼山走笔

东阿鱼山走笔

东阿鱼山走笔

对于鱼山,我一直怀着无比的敬畏。

站在鱼山之上,环顾四野,我的意识常会陷入一种时空的无边的转换之中,激动而又慨叹。

鱼山“介齐鲁卫国之墟,当汶济清褚水之会”。《禹贡》记载,古四渎之一的古老济水,自上古就在鱼山脚下流淌。古济水就是孕育这方热土的母亲河。

周朝问鼎,分封诸侯。卫国确立柯地,作为这方区域管理中心。那时,济水就一直在古柯邑的东南往北流淌。

柯邑是地貌突起的一片陵地,是在济水和濮水弯曲处,由河流泥沙常年堆积形成。那时,此地树木参天,横柯蔽日。土地肥沃,便于农桑。柯邑便成为一块让附近诸侯羡慕的领地。

围绕它的归属,便引发了齐鲁会战、齐鲁柯地会盟、齐桓公以信而霸等,载入史册的佳话。而阿地物产——阿缟,成为阿邑最早为各国熟知的高贵丝织品。

沧海桑田。围绕着鱼山,东阿县城前后六次迁徙。

如今鱼山西南,地处阿城镇的西北三里,就是东阿故城。至今残存有高大的城岭子和古阿井。郦道元《水经注》:“……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从古城墙上夯土夹层随处可见的龙山文化、春秋、战国不同时期陶片可知,这里上古时期就有人类居住。这里便是春秋的柯地,战国的阿邑。尹子奇治阿、晏子治阿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秦设郡县制,阿地因为隶属东郡而改称东阿。东阿都尉制,是除了郡守驻地濮阳外,东郡行政级别最高的县。

自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到魏晋南北朝之间。鱼山上先后建设有柳舒城、曹植墓、神女祠。

到南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南朝刘宋(457)一度将东阿与谷城合并。到北魏(486)重设立东阿县在“故城东二十里”。新县城的位置,迁移到鱼山西北10多里的今鱼山镇安平店北侧关庙洼附近区域。对于这座县城的位置,唐朝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有准确记载:“东阿故城,在济州东阿县西南二十五里”。从此,这座历史上被称作济州东阿县的县城,历483年,经北魏、隋、唐、五代、到北宋开宝二年(969)因水灾,迁移到鱼山东南的南谷镇(今东平旧县镇)。大水过后,整座城池沦陷于黄土之下。隋朝末年,程咬金与秦琼结义、唐朝初年尉迟敬德奉命修葺并官封阿井、唐朝大诗人王维被贬任济州府九品司库参军、晋梁杨刘之战、朱全忠决堤放水、“后周显德年间,河决杨刘,河水不复故道,……余者进入梁山泊。”各事件就先后发生在这一时期。

公元977年,因为山洪暴发,东阿县城又从南谷镇向南迁移到大髻山下,济水东岸的利仁镇(东平旧县镇大吉城村)。156年间,由于县城位居济水北上之咽喉,水运便利,是桑麻等农产品的集散地,商贾云集。鱼山脚下,济水宽阔,舟楫无数。鱼山下游,北新桥镇、滑口镇、铜城镇、付家岸镇、旦欢镇、已经是商贸重镇。但,随着北宋兵败南迁,金朝统治东阿。东阿县城又因患于水灾,于金天会十一年(1133)迁到鱼山东北10华里,济水西岸的北新桥镇(鱼山镇旧城村)。这里“南北孔道,水路要津;人聚五音,货聚百郡,所谓通都大邑也”(金邵世衍《东阿县荐诚禅院慈氏菩萨记》)。城中有荐诚禅院,禅院内有120尺的十三级铁塔。有苏东坡亲作《荐诚禅院五百罗汉浮屠记》。这篇文字记载了一次郓州发生的水患。宋熙宁十年,黄河在澶渊决口,河水首次灌入东平。水势浩大,波及徐州。东阿有名叫应言的大和尚,向当朝提议凿开清泠口,将水倒入杨刘古废河。水患得以解除。应言和尚,因为这篇文字得以载入青史。宋丞相文天祥被元政府押解进北京,曾住在东阿。写下一首诗《发东阿》:

东原深处所,时或见人烟。

秋雨桑麻地,春风桃李天。

儹程频问路,怯勇缓加鞭。

多少飞樯过,噫吁是北船。

洪武八年(1375年),因城池陷于水中,县令朱真将县城向南迁徙于鱼山东八里的谷城遗址(今东阿镇)。这座民间传说中“狮子红眼陷旧城”的县城,历经金、元、明初,历时242年。

少岱山下的这座东阿县城,历经明朝、清朝,到中华民国历经570多年,文章功业达到东阿历史最高水平。济水两岸,东阿人耕读传家,多“绣文纬武之士”。纵观整个明朝,东阿县进士总共才十七人,而仅仅东阿苫山一村,进士就有五名。其中,苫山“刘家一门三进士”享誉乡里。旧东阿有八大家之说,刘(东苫山)李(西苫山)李(前苫山)殷(旧城殷学)候(东阿镇侯鉞)于(于慎行)孟(孟一脉)乔(乔学诗)。而苫山就占了三家。另外,于慎行是苫山刘田的亲外甥。孟一脉与于慎行又是姑表兄弟。由于于慎行和孟一脉主修了《兖州府志》和《东阿县志》。随后东阿历代官吏也相继续修。使得明清诸多范例清晰的存在现在人们的记忆中。此城后历民主革命和抗日、解放战争,直到1947年因解放战争需要,在鱼山正北十七公里的铜城设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阿县至今。

鱼山记录下了不同时期,众多著名历史人物的踪迹。

鱼山又记作吾山。春秋时期,鱼山上建有柳舒古城,从鱼山西侧的带有龙山文化遗存的古夯台基看,应为城墙台基。清《东阿县志》记载:“《左传》‘哀公二十七年,陈成子救郑及留舒… …’《水经注》:‘吾山上有柳舒城’”。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濮阳瓠子口向东决堤,黄河水首次侵袭东阿。在河水泛滥二十年后,汉武帝亲自带领文武官员负材堵塞。《汉书•沟洫志》记载:“泛郡十六”。“武帝临河决,作《瓠子歌》曰: ‘……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怫郁兮柏冬日……’。吾山即鱼山”,可见洪水之大。洪水过后,在东阿故城东侧,原来的濮水河道,形成了宽阔的瓠子河。

魏晋之际,鱼山建有一座神女祠,供奉神女成公智琼。西晋文士张华根据魏嘉平年间,济北郡从事掾弦超与神女智琼在鱼山的一段恋情故事,写有著名的《神女赋》。

唐代大诗人王维登鱼山,凭吊神女祠,亦有《鱼山神女祠》二首传世。其序中写道:“神女成公智琼降从事弦超家,去后五年,超将之洛西。至济北鱼山下,遥见曲道头有车马似智琼,果。同至洛.克复旧好云云。后人盖为祠祀焉!”其《迎神曲》歌曰:“坎坎击鼓,鱼山之下,吹洞萧,望极浦。女巫进,纷屡舞。陈瑶席,湛清酤。风凄凄又夜雨。不知神来兮不来,使我心兮苦复苦”。

王维《送郓州须昌(属河南道郓州东平郡)冯少府赴任序》一文曾有记述:“予昔仕鲁,盖尝之郓。书社万室,带以鱼山济水。旗亭千隧,杂以郑商周客。有邹人之风以厚俗,有汶阳之田以富农。齐纨在笥,河鲂登俎,一都会也。”由此,可见当年鱼山和济水流域,是何等的富足和景色宜人。

明清之际,鱼山之阳建有“吾山书院”。清初进士卫既齐在《吾山书院记》中道:山之阳有吾山书院。……堂前洗砚池……堂后有竹台……“螺亭”,则大树参天,浓荫蔽日……“槐亭”,槐枝如盖,四垂婆娑…… “听松轩”,遥闻松风飒飒,满耳笙簧。轩东古崖,黛色参天,有“垂云洞”、“绿荫居”,流觞曲水,松柏垂荫。游人至此,甘泉自酌,毛发顿爽。沿羊肠山路攀登,更有“四眺亭”、“夕照轩”,花木扶疏,重栏回环。步上“菽亭”,方登山之半。亭后陡涧,水流飞瀑,石桥横架,气象万千。北望郁然有灵秀之气,乃“羊茂台”。子建墓与祠,傍山西向。由台向东,历级而上,至绝巅则曹植读书处,名柳舒城者是也!……纵目东南,攒峰耸翠,仿佛列屏。俯瞰瓠子、清河合为襟带,此吾山巨观也!

谁能够料到,大清咸丰五年,鱼山又一次,彰显出特殊的历史坐标位置。这一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决口后的洪水,先是分别沿着地势以不同的水溜流淌。到达张秋镇前各水溜合为一道。咆哮的黄水冲毁滚水坝,冲断会通河,吞没季子挂剑台,沿着小盐河北上。途中陷落孙膑营、芦花渡,过陶城铺东,直到庞家口。就在鱼山正南,与大清河合流,夺济水故道,东北奔海而去。

黄河的到来,对鱼山的影响。不过是脚下的一泓清水,变作一道混黄。但对东阿生存的老百姓来说,却是祸福相间。黄河带来了水利之便。从河南郑州的物产可以沿着黄河直达济南以及沿岸城镇。但黄河决口,也让很多家庭背井离乡。每到黄河汛期,以务农为生的东阿人民,无不提心吊胆,唯恐黄河水溢,抑或决口。黄河,改变了在这方水土生活的人们诸多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黄河在鱼山脚下夺大清河道入海。不到几年,浩大的洪水很快将原来的1、2丈深的河槽,冲刷至5、6丈深。将由本来不到80米的河道冲刷至400多米宽。河面宽阔以后,水流减缓,又把大量泥沙沉积下来,造成河床不断抬高。每到雨季涝期,河水开始溢出。民捻、金堤、临黄堤先后建成。但河床不断抬高,造成三年二决的事实,致使河堤不断增修提升。直至东阿黄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筑堤、防洪,成为东阿人每年必备的工作。

黄河从鱼山夺大清河入海,不过是黄河改道,不能说是天灾。而日本人的到来,却是地地道道的人祸。鱼山有知,永远不会忘记,当日本人的铁蹄践踏这方土地的时候。首先选中的就是在鱼山顶上,扒掉鱼姑庙(神女祠),建起碉堡。以前东阿人欣赏大好河山的最佳位置,成为日寇监视东阿百姓出行的瞭望塔。

抗日战争在硝烟中结束。东阿解放前夕,就在鱼山脚下,一位叫做孙秀珍的年轻女子,为了掩护老百姓的转移和保护共产党的干部,面对还乡团的威逼利诱,以毅然决然的精神,视死如归,被敌人活埋。

这就是鱼山,以及鱼山脚下的无数的生命,所演绎的历史画卷的一个线条。

而此刻,又想起了曹植,想起一个话题:曹植与鱼山。

曹植,曾为东阿王。作为五言鼻祖,才高八斗,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凡是读过《白马篇》、《洛神赋》,以及曹植其它诗赋作品的,无不惊叹于他“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卓尔不群”的文采。而又无不扼腕于他的遭遇。自曹丕称帝到他陈地去世,十二年间,多次迁徙。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31岁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223年,徙封雍丘王。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其子将其葬于东阿鱼山。

曹植被封东阿王,应该说是他人生中的一件常幸事。其间,他来鱼山,感受到鱼山济水绝佳景致。在柳舒城诵经读书,在山涧间悠闲散步。闻岩岫天籁之声,感鱼山之神制,作《鱼山梵呗》。便有终焉之志。于是,陈地病重之时,嘱咐儿子,去世之后,归葬鱼山。其营造的墓穴就在鱼山西麓,称作神龟的斜肋心腹位置。

鱼山是有幸的。尽管,在上世纪那段唯经济至上的时期,它被饥饿和短视的人们开凿的遍体鳞伤。但,它毕竟因曹植墓的存在,因曹植对鱼山的情有独衷,而得以保存。而曹植墓也凭借黄河在鱼山前夺大清河入海,而得以与山体共存。真不敢想象,东阿如果没了鱼山,鱼山没了曹植墓,该是怎么一个模样!

东阿的鱼山,正因了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得以成为这方水土的历史时空坐标。立在鱼山之上,环顾四周山河景色四季变幻,耳闻风雨摇动树木草叶声响,除了从心底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慨叹,你还会想到些什么?

2017年11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