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的皇宫还有人住吗?

用户147418275


众所周知朱棣做皇帝,并非名正言顺。朱棣是抢了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但朱棣做了皇帝后开创了永乐盛世,也是一代明君。


建文帝朱允炆做了皇帝后为了集权,就开始削弱这些叔叔的兵权。但削权到燕王朱棣的时候,遭到了朱允炆的叔叔燕王朱棣的拒绝。

朱棣可是出了名的火爆脾气,听说侄子朱允炆要削自己的兵权,随后朱棣起兵造反,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很快一路杀到京城南京,朱允炆无奈逃跑。

公元1402年朱棣率军攻破南京,而当时的南京可是明朝的中心。当时的南京皇宫是朱元璋下令修建的,规模非常宏大,占地101万多平方米,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历经26年建造完成。

这是什么概念,想必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故宫很大吧。但和朱元璋修炼的南京皇宫比,还是小了近30万平方米。北京故宫面积为72万平方米,大家都知道迁都可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


那朱棣为何还会迁都北京呢?

其一:朱棣还没做皇帝时,燕王朱棣的封地是在北京。燕王朱棣对自己封地北京治理多年,对此地已有感情。

其二:朱棣把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赶出皇宫,杀了很多反对自己的人。朱棣怕遗留下来的力量反扑,再说这是抢来的皇位,心里总是忐忑不安,

其三:民心。在百姓的眼中对朱棣抢来的皇位看法都不好,势必会影响朱棣的江山统治,在迁都北京朱棣感觉还是比较好的。

至于南京的皇宫还是否住着人

公元1421年,北京的皇宫建成后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但南京还是有人的。保留了南京的地位,保留了所有机构,南京和北京京师差不多,也有都察院等等。

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基本相同,规模要比北京缩小了一些。但南京的事情都比较闲。虽然如此,但南京的经济也不亚于北京。北京被称为顺天府,南京被称为应天府,可以说就是备用的。

之所以这样,就是怕北京会受到北元势力的反扑。如果这样,还可以在回南京与蒙古北元继续作战。

再有就是更好的管理,南方是富庶的地方,为朝廷贡献很多钱粮,所以朱棣加强对南方的管理。

还有朱棣也算看自己的父亲朱元璋的薄面。毕竟南京皇宫是自己父亲朱元璋住过的,建造起来的,那么大的一个地方,不保留也是可惜。

后来到了清朝末年,南京的应天府本就没有修,残破不堪。但又遭到了太平天国的洗礼,南京的应天府建筑基本上都被毁,已无往日朱棣时期的繁华。


史之策


朱棣迁都后,南京故宫还有人住吗?

住肯定是有人住的。关键是看住的都是什么人。这要分时期来看。

朱棣迁都北京,主要是因为当年朱棣就是燕王。北京就是他起家的地方。人熟地熟,住着放心。所以,在靖难之役成功后,朱棣在南京登基,同时命令在北京元朝宫殿的基础上建造皇宫。

等皇宫建好,朱棣就早早的搬过去住了。但这时候,朱棣的儿子朱高炽作为太子,是住在南京故宫里的。

后来这也成了定制。因为朱棣一生都在征战。甚至最终死在草原上,征服蒙古的路上。老爹经常跑出去打架。三年两年的不回家。

所以,作为太子的朱高炽就是成为国家的真正管理者,也就是太子监国。而在十余年的太子监国时期,朱高炽一直住在南京故宫。

并且在其继位,真正成为皇帝之后,回到北京的同时也在筹备再把首都迁回南京。可以看到,朱高炽自幼在南京故宫中长大,对南京故宫还是有很深感情的。但朱高炽当皇帝一年多时间,就驾崩了。首都回迁的工作,也就从此搁置。

这之后,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南京故宫住着的也就是一些太监宫女。主要是负责看房子用的。人数也不多。并且,由于疏于打理,南京渐渐破败。

之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弘光帝在南京故宫登基,建立南明政权。这时南京故宫又迎来了久违的热闹。但这种热闹,并不是好事,匆匆来也匆匆走。弘光帝在位仅仅八个月,便兵败如山倒。

再之后,清朝建立,改南京为江宁,明故宫成了八旗驻防城,也就是满城。八旗都统衙门就设在南京故宫里,建筑被破坏很多。

到了康熙下江南,路过南京故宫时,也有了: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

最后,有经历太平天国的破坏,到民国时期,在南京故宫遗址上,建一座小型机场。故宫,也就不复存在了。


参习处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国号为明。事实上在正式定都南京的两年前(1366年)朱元璋就已下令在南京营建宫殿建筑,到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南京城的宫殿建筑工程基本完工,整个营建工程历时26年,宫殿占地面积超过101.25万平方米,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事实上南京故宫101.2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还超过了今天我们看到的72万平方米的北京故宫,如果保存至今的话南京故宫才是世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然而南京对朱元璋而言:只是在其削平张士诚、陈友谅等南方诸雄的过程中一个临时性过渡性的都城,因为在这一时期朱元璋赖以起家的基本盘就是江南地区。可在蒙元势力退回北方草原后从西北的嘉峪关到关东的白山黑水都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疆土,这时地处长江下游的南京已不再适合作为这个大一统帝国的都城——在此之前南京从未成为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定都于此的无不是偏安江南的短命王朝。南京距北部边疆千里之遥,定都于此对北方边防而言是不利的。

在唐代以前无论是武王伐纣、秦灭六国,还是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取得天下或是隋唐依靠关陇贵族集团统一中国,在数千年间关中一直是统治者的根本重地。然而从宋代开始以关中为基础进而东出一统天下的东西格局为主基调的中国历史转变为南北格局:南面的汉族政权面对的最大威胁是北部的游牧民族,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位于渤海之滨、燕山之麓的北京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赵宋因失去燕云而偏安南方;辽、金因占据此地而具有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尽管如此,但当明军刚从元朝手中收复大都城时这里已先后由辽、金、元三个异族王朝统治了四百余年,和中原文明已出现了一些隔阂,加之战乱的破坏还显得有欠繁华富裕。以朱元璋为核心的明朝开国集团多起自江淮一带,北京对他们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地域,定都于此多少感觉不踏实。不过这并使朱元璋放弃迁都的念头——他委派太子朱标巡查长安、洛阳和开封,想选择汉、唐、宋的故都为首都,然而此时的关中已然残破,不再具备作为一个大帝国都城的资格,洛阳的情况也大致相仿,开封则处于无险可守的大平原上,金灭北宋和元灭金时开封守军都吃够了无险可守的苦。无可奈何之下的朱元璋只得暂时将都城定在南京。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位由原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朱元璋册立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朱允炆刚一登基就意识到:自己那帮年富力强又手握一方军政大权的皇叔们压根就没瞧得上自己,于是他和自己的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秘密商议削藩,这就加深了以朱允炆为核心的明朝中央朝廷同地方藩王之间的矛盾。1399年七月朱棣设计擒杀了朱允炆安插在自己身边的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命令自己的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随即以”清君侧“为名发起了靖难之役。1402年六月朱棣的大军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战火中不知所踪。1402年7月17日朱棣在假意拒绝臣下连续多次的反复劝进后宣布即皇帝位。

北平作为朱棣的起家之地而经营多年,朱棣继位后一直有心迁都于此。同时北平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一直是明朝的边防重镇,朱棣担心若定都南京会使后世子孙沉迷于江南的繁华富庶而忘却北方的边防安全,从而不利于明朝的整体国防建设。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就下诏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永乐九年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永乐十九年(1421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完成。次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至此明朝完成了迁都北京的全部工作。朱棣在北京营建了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北京故宫(当时称紫禁城),与此同时还修建了天坛、太庙等如今的北京地标性建筑。

严格意义上直到明英宗正统六年(1443年)北京才成为明朝的正式首都,在此之前北京一直称为行在——皇帝率领文武百官驻扎的临时首都。南京则称为留都——置官留守的首都。留都南京几乎完整保留了一整套朝廷体系:不仅六部、都察院、五府等行政官僚机构应有尽有,连后宫内廷的太监、宫女、侍卫也一应俱全,也就是说尽管这时皇帝不住在南京的皇宫之中,但南京的皇宫中仍住着一群太监、宫女、侍卫。由于皇帝不住在这里,对南京的太监、宫女、侍卫而言是无法通过攀附皇权上位的,一般来说在北京宫中犯错的太监、宫女、侍卫就会被打发到南京,表面上看是平级调动,实则等同流放。尽管南京的行政机构和后宫系统就重要性而言远远不及北京,但相当于是给北京朝廷复制了一个备份,所以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后福王朱由崧在群臣拥戴下在南京即位,由此开启了南明王朝。

清军攻陷南京后将南京皇宫改为八旗军军营——设将军及都统二衙门于明故宫中,还从太平门至通济门加筑城墙予以隔离,这使南京故宫建筑遭到很大破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玄烨首次南巡到达江宁,见到残破不堪的“明时故宫”大为感慨,于是作《过金陵论》一文写道:“道出故宫,荆榛满目,昔者凤阙之巍峨,今则颓垣残壁矣!……顷过其城市,闾阎巷陌未改旧观,而宫阙无一存者,睹此兴怀,能不有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之叹耶!”由此可见此时的南京故宫已相当荒凉。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3月29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在南京明皇宫里拆卸了很多珍贵的木材、石材用于修建天王宫,到太平天国灭亡时南京明故宫的宫殿和宫墙已基本无存。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南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南京明故宫再次遭到破坏。经过这番折腾后南京明故宫彻底成为一片残垣断壁。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一个国家一般而言都只有一个首都,但明朝却有两个,北京和南京,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古人都是迷信的,他们迷信风水堪舆学说,迷信地气是否能旺他们。对于朱元璋而言,南京是他的发家之地,他认为南京是旺他的。而南京又曾经作为首都存在过,江南的繁荣和富庶,也让他贪恋南京的富贵承平,在他在位的几十年,明朝的都城一直是南京。

从公元三世纪到六世纪,南京是六个王朝的都城,它素来又“龙蟠虎踞”之称,它的地理位置优越,钟山龙蟠于东,石城虎踞于西,北有玄武湖一片大水面,南面还有秦淮河绕着故宫而过,水运非常便利,粮食取之不尽,为皇帝朝廷服务的手工业作坊也都在南京。

另外明朝著名臣子徐达、常遇春,他们的府邸都在南京。

南京城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商业繁荣,居民达一百万,也是世界各大城市所不能比拟的人口数量。

紫禁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宫殿,比后来北京建的,要大一些,也宏伟一些。当时朱元璋也想子子孙孙都留在这里,可没想到计划不如变化,他精心扶持的朱允炆由于懦弱善良,而被心狠手辣,富有城府的朱棣篡夺了皇位,朱允炆也生死不明。

有人说,朱棣之所以会迁都北京,是因为金陵是王朝短命之地,建立在这里的王朝是不会长久的。这种说法是错的。

朱棣这人胆子大得很,他什么都不相信,他连千夫所指的弑杀亲侄,篡夺皇位都干得出来,他还怕那些迷信的说法吗?

最大的原因是朱棣发家的地方是北京,那里是他的老巢,他静心培植的手下都在北京。而南京,他满手沾着建文帝以及其臣子的血,即使他再猖狂,到了晚上,一个人面对空荡荡的——或许充满冤魂的宫殿,恐怕也难以入睡吧?

他在南京不仅没有根基,还有以帮“仇家”——建文帝的“余孽”,这些人一旦反扑,他的下场只会更惨。朱棣不想余生都心惊胆战,于是迅速做出迁都的决定,回到令他安心的老巢——北京。

但是北京也有北京的劣势,明朝时期的北京不像现在,也是很危险的,关外的蒙古人蠢蠢欲动,如果蒙古铁骑踏入北京城,朱棣的命一样也不保,所以南京这个“备胎”也不能丢。

其实,南京作为“陪都”,也是朱棣政治妥协的结果。他的皇位是用血洗着夺来的,他是杀了建文帝以及一些“建文余孽”,但是并不表明朱棣就压制了南方的地主贵族集团。

而且江南靠近江浙一带,是明朝的赋税收入主要来源之处,朱棣也不想放弃这里,权衡之下,朱棣决定让南京也照常运转。

于是,朱棣保留了南京的行政班子,跟北京几乎一摸一样的官僚班子,只是这些人没有实权,只是享受同等的官位和朝廷的俸禄,他们闲得都快长毛了。

为了以防万一,北京的统治者开始派太子去南京监国,这样他们死后,皇位还是本家的,朝廷制度一样运转。

但是一个国家,哪里有那么多钱砸在一个“备胎”官僚班子上,时间长了,钱、精力都顾及不了,所以后来南京的皇宫就渐渐人数寥寥,日渐荒凉,而朝廷的政治核心依然在北京。

后来明朝灭亡时,崇祯帝本想去南京,奈何大臣不让,最终还是福王进入南京,建立南明。可怜的南明没维持多久就被灭了,更加印证了“金陵城”建立的王朝都短命的谶语。

这么想来,南京的地气却是有点诡异,厚重,富贵,但是昙花一现。


静说历史


北京的那一个故宫,大家都很熟悉,都知道明清两朝的帝王们在这里办公居住。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在南京也有一个皇宫呢?明朝最初的都城是设在南京的,明太祖就是在这里建立起了大明王朝。所以,这里修建的皇宫也相当的有气派感。据了解,这里的宫殿是修建于1366年,总共的占地面积是达到了101万平方米。就当是看来,这个宫殿是耗费了极大人力物力而修建起来的先进建筑物。

但是,到朱棣继位之后,他就将都城迁到了北京。他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几点原因导致。在1402年,爆发了好几场战争,甚至连京都都已经被攻破了,也是在这一年,朱允炆失踪了,朱棣趁机就当上了皇帝。由于这里被战火波及,想要恢复到最初的繁华,需要过很长的时间,所以这一次,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北京。

不过,虽然将地盘都搬到了北京,但是南京的这一座宫殿并没有就此荒废。仍然有一部分皇室成员在这里居住,甚至还有专门的大臣、太监、宫女之类的人在这里留守,负责宫殿的维护问题。而到了洪熙年间,新皇帝又想将皇宫迁回到南京。不过这个想法没有实现,被诸位大臣驳回了。最后经过了一番争论,双方讨论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法,让太子回到南京的宫殿居住。这样一来,不管是哪一个地方被攻破了,都还不会伤及根本,有人可以主持大局。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南京城的宫殿一直都比北京的宫殿要好很多。不管是防御方面,还是规模程度方面,都比北京宫殿要大,也难怪后面有皇帝想要将皇宫迁回去。可是随着时间的变化,皇帝们都一直待在北京,因此使得这里的皇宫开始不断的被重视,而南京的这座宫殿却越来越被忽视。里面居住的皇室成员都全部迁到了北京,就连一些重要的大臣也不在这里居住了。留下的只有一些护卫,以及做杂役的人们。

等到了1644年,北京被那些起义军们攻破了,福王被一众大臣们保护着出逃出来,又跑回了南京都城。他又开始在这个地方建立了新政权,改名为了南明。不过这个政权并没有维持多久,清兵们就攻打了进来,很快就占据天下,而这一个南京皇宫也才真的算是荒废了下来。后来清朝又将这里利用起来,作为训兵场所。然后晚清时期,太平军们到这里后,对其大规模的破坏,导致现在来这里参观的话,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有败落的宫殿了。


紫禁公子


有人住。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御极南京,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

然而,永乐大帝并不打算一直在南京待着,永乐十四年,北京紫禁城开始动工修建,直至永乐十九年,紫禁城完工,朱棣一声令下,都城从南京变为了北京。

朱棣为什么迁都北京?

第一点,朱棣得位,名不正言不顺;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儿子,但他却不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而且,他虽然自诩为马皇后所出,却不是真的嫡子。

建文帝欲要削藩,没有削成功,被朱棣给翻了盘。朱棣确实无辜,造反也是被逼无奈,但他打进了南京,皇帝下落不明,在那样一种情势下,他除了登基,别无选择。

不过,登基之后的朱棣并没有底气去镇服天下人,尤其是南京的一帮子功臣勋戚。

所以,换个都城就比较合适了,干脆选择不去面对他们。


第二点,蒙元仍在,北患并未根除;徐达、常遇春的北伐,也只是攻克元大都了事,元顺帝带着一帮子文武逃回了大漠,可以这么说,元朝不是灭亡了,只是失去了中原的领土。

元蒙善战,他们虽然北逃,却没有放弃对中原的窥伺,那么,在北方设置足够的防御力量就很必要了,想要让国人足够重视,那就只有把都城放在北方。

天子在的地方,各种防御力量自不用说。一旦发生战事,也可以迅速反应过来,不至于鞭长莫及。

明英宗时期,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蒙人围城,如果被围的不是京师重地,京师保卫战根本不会发生,搞不好明朝就有丢失城池的可能。


第三点,朱棣封王,藩国就在北平;朱棣21岁封燕王,并以藩王的身份在北平生活了22年,这个地方他太熟悉了,多年经营,俨然已经是他的大本营。

把都城迁到这里,他就像是回了自己家一样,没有任何人有能力在北平掀翻他的统治。

朱棣迁都之后,南京留下了哪些人?

孝陵守卫者。我们知道,朱元璋于南京建国,并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一生,他在南京有陵寝,也就是明孝陵。


朱棣迁都归迁都,他总不能把老爹也一起带到北方去,他是需要留下一批人为父守灵的,这里面,就有不少宫女、太监以及侍卫。

南京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明朝跟别的朝代不太一样,它有两套一模一样的文武班子,一在北京,一在南京,比如北京有六部,南京亦然,六部尚书享受着同等的俸禄品阶。

当然,虽然官职与俸禄等同,权力却不可同日而语,南京的大臣们除了军职之外,大多更像是一种虚职,事实上,在北平的重臣犯了事,都有可能被贬到南京养老。


太子镇南京,行监国之权。永乐之后的数代,皇帝和太子是不在一起的,天子守北京,太子镇南京,这么做,可以防止北方突变,而国中大乱。

有太子在,太子可以从容在南京行使权力,毕竟,这里的文武都很齐备。

关于太子镇南京,有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明仁宗朱高炽驾崩,太子朱瞻基要从南京回北京奔丧,汉王朱高煦中途埋伏,欲要半路截杀。

不知怎么的,这个消息被朱瞻基知道了,于是他选择了绕道,汉王朱高煦等了半天,等到的是太子即位的消息。

当然,成王败寇,朱高煦下场也比较悲惨,不仅自己被活活烤死,他的十一个儿子也全部被杀。


明亡后南京故宫的命运。

崇祯煤山自缢后,南京皇宫一直也都有住人,南明时期,南京是弘光政权的都城所在。

清时,这里也都一度驻军,不过受重视程度已然大不如前,随后,南京被太平天国占领,洪秀全又把这里给破坏了一番,拆南京故宫,以修其天王府。

此后浩劫多年,南京故宫残破不堪,地面建筑多已被毁,只剩下了不多的遗址,住人自然已不可能。

其实南京故宫比北京故宫要更大,它足有100万平方米。


不过再华丽的宫殿,也抵挡不了岁月的侵蚀,我们历史上被毁掉的皇宫也不止此,比如汉代的未央宫,唐代的大明宫。

诚然,我们已经看不到南京故宫的全貌,不过南京故宫的城墙还是在的,有机会去南京的话,可以过去看看,历经数百年沧桑,南京故宫墙砖上的字迹仍然清晰可见。

这也算一种难得的文化遗产吧。


浮沉于史


明朝的皇帝有些硬气,也体现在永乐大帝的“天子守国门”和崇祯皇帝的“君王死社稷”上;“靖难之役”成功后,永乐帝一直想回到燕地,因为北京他已经经营了几十年,所以,在南京他没有增加其它大型建筑,稍事安定,便着手准备北迁事宜。

准备工作包括疏浚京杭大运河,以沟通南北经济往来,使新都北京城重新繁荣起来;公元1421年(永乐十九年)春节,明成祖朱棣正式启动北迁,即把大明的首都由南京城迁往北京城,此前有通知各番属国,意思是迁都是壮举,大明将接受各国使臣朝贺,一时山河生辉,风光无限,而燕王的北京城也正式成为大明王朝的首都。



那么,成为“废都”的南京城呢,并没有荒芜,作为 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对老爸亲自选址建设的南京城没有舍弃不管,不然,靖难就是到南方来抢侄儿的位置,并把首都贵重的东西搬回燕地,天下必定谣言四起,不利自己的统治。

朱棣不傻,尽管他不喜欢这个城市,也要顾及天下舆论;还有,老爸即太祖朱元璋就葬在故都的钟山上,如果草率行事,运筹帷幄的姚广孝一完会跳出来指责一番,所以,朱棣将南京作为陪都保留了下来。

所以,迁都后的南京城没有衰落,明朝中期,人口已达到了100多万人,在当时的世界属于大都市,更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朱棣还保持了一套领导班子,仍然留有南京六部,建制还是比较齐全的。

而南京皇宫作为沾染帝王之气的场所,也留下了一些宫女太监负责清扫、收拾、整理,但偌大的南京城不再是全国权力中心,昔日的辉煌很快黯然,在政治上失去了真正的地位。


希望星晨58298869


南京明故宫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一直有人居住,只是日渐衰败,逐渐走向了消亡。

建文帝登基之后,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朱棣因为得位不正,加上明故宫地势不吉,所以,一登基,就开始在北京依照南京皇宫的形制,兴建北京皇宫。在北京故宫建好之前,朱棣仅仅对明故宫进行了必要修葺工程,直到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负责看护皇城的这些人员,一部分就住在南京皇宫之内。朱棣去世后,明仁宗继位,曾试图迁都回南京,并令皇太子朱瞻基居守南京,住在南京皇宫内。同时,仁宗还下令修葺南京皇城。但是,仁宗数月而亡,宣宗朱瞻基继位后,继续了对明故宫部分宫殿的修葺,但并未迁都。之后,南京皇宫就再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修葺,最多就是修修城门、城墙,还有看护皇宫的值班人员的板房、走廊等等。世宗嘉靖年间,因暴雨水淹,南京皇宫的宫门、城墙、殿宇多有倒塌。朱由检的弟弟朱由崧在南京皇宫武英殿继位,成为了南明的第一位皇帝,即弘光帝。弘光帝仅仅对南京皇宫做了部分修复工作,并将其母亲接入了西宫居住。此时的南京明故宫已经残破不堪了。





长安风华夜未央


南京的皇宫是朱元璋修建的,当这座辉煌的宫殿初步落成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有成为皇帝,那时候他以诸侯王的名号给自己修建了一座行宫,在彻底平定了天下后,朱元璋才调集天下工匠聚集南京修建了这座比后来的北京紫禁城还要大的宫殿群。


南京紫禁城是那个年代世界上最庞大的宫殿,遍观世界没有比得上它的,占地面积达到了100万平方米,而朱棣后来修建的北京紫禁城也仅仅才72万平方米而已,可见这座宫殿的庞大。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留在南京皇宫的人

朱棣之所以会迁都北京,其实原因很简单,在他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后,他杀了很多人,不过虽然手中沾满了不少的鲜血,但是他内心的疑虑却没有平息下来。


他一直担心南京以前遗留下来的力量会对自己造成阻碍、也知道自己在这里没有势力的根基。

他为了防止遭遇到自己对建文帝所做的事情,于是他就决定了要迁都。

他把国都迁到自己经营多年的燕北之地上,所以这才有了我们的北京以及至今仍留存盛世辉煌的北京紫禁城。

不过北京毕竟是靠近边外的地方,隔着一个长城外就是茹毛饮血的蒙古人们,他为了防止蒙古人杀入长城内,给自己来个团灭,所以就保留了朱元璋留下的朝廷系统。

在南京保留了一个国家都城所应该拥有的管理官员,把他们当做了自己大明朝的“备胎”。

他们享受的地位跟北京的朝廷官员一样,除了没有应当拥有的权力之外,他们的待遇是完全按照京官待遇给予的。

在迁都北京的早期,南京的皇宫内是有太子在这里监国的。

如果北京被灭了,皇帝被杀、被俘虏了,那留在南京的太子是可以直接继承皇帝的宝位,接管整个国家的。



不过到了最后,这个传统被打破,再没有太子会被送到南京监国,这个时候在这漫漫的宫墙下,有的只有各种维护皇宫运转的太监、侍卫们。

在没有了皇帝居住之后,南京皇宫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为了减少成本,皇宫应该标配的大量太监只剩下了寥寥少数,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南京皇宫发生了数次火灾,毁坏非常严重。

南明时期的南京皇宫

明朝末年的时候,曾经有臣子想劝崇祯皇帝迁都到南京,不过被当时的崇祯皇帝拒绝了,然后臣子们就退而求其次,提出了另一个建议,建议崇祯皇帝把太子送到南京监国,以防不测的情况发生。



不过这个消息在被东林党的人听闻后,他们激烈反对了起来,搬出了各种大义以及和敌人死战到底的气节,最终迫使崇祯皇帝放弃了这个想法,使得太子并没有被送到南京。

在北京被李自成打下后,太子失踪了,而这些东林党的人,是当时投降的第一批人。

明朝灭亡后,福王在南京大臣们的拥立下,于南京继位了,成为了明朝新的皇帝。

我们称之为南明皇帝,当时他就住在了南京皇宫中。



清朝、民国、现代的南京皇宫

清朝平定南京后,他们把南京的皇宫改造成了军营,把他们的八旗军队派驻到了这座皇宫里驻守,这个时候是有人住的。

太平天国攻打入南京后,驻守在这座皇宫里的八旗军队纷纷逃了出去。

在洪秀全定都南京后,太平军开始为洪秀全修建起了天王宫,天王宫并没有在明朝皇宫的遗址上修建,不过这座宫殿也没有逃过这次劫难,洪秀全派人在明皇宫里拆卸了很多珍贵的木材、石材,这才得以修建了他华丽的天王宫。


从这个时候开始,这座皇宫是没人居住的,曾国藩的湘军在反攻南京、灭掉太平天国的过程中,这里也受到了战火的波及,最终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遗址。

一直到了民国时期,蒋介石定都南京的时候,他曾经想过要在明朝皇宫的遗址上修建自己治理天下的部门,不过考虑到种种的原因,最终这个方案被放弃了。

一直到现在,只剩下了少数分散的宫殿遗址,被各种街道、房屋给分割开了。



所以说在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的皇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有人居住,在被清军攻下前,这里一直有着明朝的各种闲杂人等居住,在清军攻下后,就成为了清军居住驻守的军营,一直到太平天国攻入南京后,这座已经变成废墟的皇宫才自此没有了人烟。


孤客生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定都应天,原因就是当时朱元璋发家在此。而且当时的南方,在经济上已经远远超过北方。

自南宋开始,当时经济和政治中心都南迁,由原来的中原腹地,变为了临安府。这一改变对于以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为这使得南方,成为了王朝最重要的保障之地,而且是失去中原之后的一条退路。

朱棣迁都,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保障了当时明朝的统治,甚至朱元璋当时也有迁都的打算。

为什么呢?因为北方更需要君王去坐镇,只有政治中心在北方,才能治理好被异族攻伐过度的中原,也能防备塞外的少数民族。

所以许多人认为朱棣迁都是自私之举,其实这是非常不正确,客观来说当时迁都北平,是利大于弊。

朱棣也没有想到,未来会出一个崇祯。更没有想到未来崇祯居然会傻到不让太子提前去南京。

为何这么说呢?朱棣在迁都之时,考虑过北京终究是离塞外太近,若是被少数民族攻取,那么对于明朝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为此朱棣做了两手准备,那就是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一开始还派遣太子去南京坐镇。

这种做法就是给明帝国上了层保险,从这一点来看,明朝在处理南北方面,几乎是做到了各方兼顾。

正是因为南北方在明朝逐渐被划分,这才形成了影响中国几个世纪的政治结构,这种结构就是南方是经济中心,北方是政治中心。

这种做法使得北方沦陷,南方可以立刻凭险而守,而失去南方经济支撑的北方,在国力上注定不能同南方媲美。

所以即便北方游牧民族来势汹汹,终究明朝还是可以划江而治理,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明朝皇帝的高明。

然而后来遇到的满清,实在是过于的了解的汉人,满清通过一系列的手段,硬是从内部瓦解了南明。

事实上明朝长达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中,南京也是一直有官吏驻守,早期还有太子在那监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